□吳柔珍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以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群體對保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這就給學校、培訓組織帶來了新挑戰。作為培養對口、專業人才的職業學校,應當關注社會時代發展形勢,以保育人員緊缺現象為切入點,加強對保育專業學生學業、就業和創業發展的研究,注重管理能力提高,加強對保育人才學業和就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關注其創業成果,讓人才更好地走向社會崗位、迎接時代挑戰。鑒于此,學校應樹立全局理念,從發展的角度審視保育專業人才未來發展前景,結合保育人才發展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策略。
1.社會認可程度不斷提高。在《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提出保育和教育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將兩者兼顧,才能促進幼兒身心獲得良好發展。目前,諸多國內教育專家認識到保育員職業化、專業化的重要性,甚至有專家提出,相較于教育,保育應被置于首要地位。同時,根據相關調查發現,諸多家長認為中職及以上院校開設保育專業十分有必要,應通過系統化、職業化培訓,讓更多人員成為保教能力的人才。從上述兩方面看出,人們對保育工作越來越關注,這方面人才更是獲得了社會的認可。
2.保育員培育邁入新階段。在“二胎”政策提出的背景下,社會對保育員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需要國家重視保育人才培育、培訓和發展。從我國當前保育隊伍發展來看,未能取得較好效果。例如,保育員崗位具有較低的準入門檻,使得大量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員進入這一行業,其保育工作開展更多是依賴已有生活經驗和育兒實踐。即便在進入崗位前接受了培訓,獲得了資格證書,但其保育知識、能力往往難以達到專業化的水準,容易使得保育質量受到影響。在我國教育研究領域,保育員發展是諸多學者關注的焦點話題。例如,在馮敏華的實證研究中,其立足本校實際,提出保育員專業發展需要接受專業化培育。在2019年教育部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中,新增了包括幼兒保育專業在內的46個專業,促進保育員培育進入了新階段。
1.缺乏完善的體系保障。保育專業學生的培養,需要依靠科學人才培養體系的支持。但是,對于新開設的保育專業,往往尚未形成系統化的保障體系。容易發現,專業人才培育體系對人才培養和發展起著導向作用,能夠為專業學生在職業技能、崗位素養等方面提供支持,這將直接影響保育專業建設和發展進度。在諸多院校的培養體系中,更多是參照學前教育專業,或是簡單進行了改進,未能構建起強有力的保育教育隊伍,相關設施條件也處于建設階段。
2.存在“重教輕保”現象。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諸多保育員的工資相對較低,即便社會對這一職業的認可度得到了提高,但其平均薪資要遠遠低于同班教師,更未形成完善的編制和職稱評定制度,保育人員整體上體現出流動性大、從業時間短等問題。同時,諸多學生、家長也未能對保育人員形成正確認知,仍受限于經驗主義,難以在思想上接受。由此看出,社會群體仍存在著“重教輕保”的固有理念,這就會給保育專業招生、學業、就業等方面帶來不利影響。
1.加強師資力量,保障學生就業。專業化的師資隊伍是加強保育專業建設、促進學生學業和就業發展的重要主體。但是,作為新興的教育專業,保育專業師資力量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學校應引入幼兒教育相關的專業教師,打造一支教研、教學能力強的校內教師隊伍。同時,要致力于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邀請地區具有豐富保育業務經驗的骨干教師、園長擔任兼職教師,為專業建設和發展提供輔助和必要支持。通過校內專職+校外兼職的師資隊伍建設舉措,形成具備扎實理論功底、實踐技能的保育師資隊伍,為保育專業學生走向就業提供基礎渠道。另外學校應在師資隊伍建設中開展多類型的業務培訓,通過邀請行業專家開展職業化培訓,也可以邀請具有豐富業務能力的教師進行觀摩、操作,以促進每名專職教師獲得中、高級保育員證書,促使其成為雙能型、雙師型教師,為學生走上就業道路提供保障。
2.以就業市場為導向,打開就業出口。要想促進幼兒保育專業順利建設和發展,必須要樹立市場為導向的理念,做好人才市場調查、行業崗位動態關注等工作,積極將“1+X”證書制度、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協同戰略與專業發展相結合,將學生學業與就業問題進行有機融合,確保保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高。例如,學校應加強與地區政府、教育部門的聯系,由政府和教育部門牽頭發起“訂單”培養,共同明確人才數量,并確定好實習場地,形成政、校、園協同培養訂單人才的模式,這樣就能保證學生從學業成長走向就業崗位。在這樣通暢的就業渠道下,能夠為保育專業生源提供支持,促進專業建設、生源支持、崗位就業共同發展
3.發揮園校協同優勢,優化就業技能。為了響應國家提出的培養“高素質、善保育”人才要求,中職學校應加強與幼教學校的聯系,通過聯合加強崗位資源、建設保育工作環境,為保育專業學生提供多種就業技能的操作場景,使其能夠深入地接觸生活管理、健康管理、衛生管理等崗位工作技能。在多種真實的保教實訓場景、綜合平臺的支持下,保育專業人才可以迅速地掌握現代崗位需求。同時,學校應通過園校協同共建校外崗位實習環境,讓專業學生不斷地完善學業和就業崗位技能,優化其就業知識結構。當前,我國幼教學校更多是采取“兩教一保”模式,學校可以積極探索專家提出的“二合一”模式,即“三教兼保”,促進保育和教育有效融合,更好地讓學生完成保教任務,強化其就業保育技能。此外,在“1+X”證書背景下,幼兒保育引起了社會群體的重視,所以學校應注重與幼教學校、政府等主體的聯系,通過發揮協同優勢,建設專屬于保育專業學生的證書制度體系,促使其就業技能得到社會、政府和就業單位的認可,為學生走向就業道路打下基礎。
4.加強創業指導,豐富經驗水平。對于保育專業學生,其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這就為其進行創新創業提供了契機。因此,學校要大力扶持和幫助幼兒保育專業學生創辦產業,如幼兒園。針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學校應注重相關課程建設,為幼兒保育專業學生打造特色化創業輔助課程,如管理學,讓保育專業學生能夠主動聽取他人意見,使其在兼顧家長、孩子等需求的基礎上,做好園區統籌管理工作,以親身體會的方式,關注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對于具有創新創業理念的專業學生,學校應專門為保育專業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講座,邀請社會成功的創業者進行講演,為學生解答疑惑,促使其形成獨立思考、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此外,學校也可以定期組織創業者前往幼教學校調研和考察,使其通過參與幼教、保育、工作會議等形式獲得創業能力的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幼兒保育專業人才發展關乎現代幼兒教育事業發展、職業學校辦學水平。因此,學校應對幼兒保育專業學生的發展引起重視,通過建立學業成長方案、加強專業師資力量、打開就業出口、發揮園校協同優勢和注重創業指導等方式,讓每名保育專業學生能夠獲得學業、就業、創業等方面成長機會,確保保育專業學生符合社會需求,從而向社會輸出更多就業人才、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