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泰州 225400)
在德國的專業名稱是以勞動力市場的職業名稱進行命名。德國企業認可的金屬加工職業分為工業機械師、模具機械師、結構機械師、設備機械師和精密機械加工師。精密機械加工師被稱為“Zerspannungsmechaniker”,該專業的培養計劃是在德國政府部門組織下,教育專家和行業協會以客戶訂單為線索,提取典型的工作過程,對其進行解構,形成該職業的能力清單,以專業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劃分組成培訓模塊、培訓計劃,圍繞完成職業行為能力的知識理論,劃分學習領域,制訂培養計劃。
通過對德國“精密機械加工師”的原職業標準進行剖析,總結得出職業培訓重點在于如何在知識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得到本職業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其核心能力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職業教育、勞動法和勞資協議;培訓的機構和組織;工作時的安全和健康保護;環境保護;運作和技術協作交流;工作的計劃和組織,工作結果的評定;原材料和輔料的區分、歸類和使用;零件和組件的制造;生產設備的保養;控制技術;產品固定、保護和運輸;面向客戶。
根據精密機械加工師職業的工作內容劃分,從業者是在金屬加工和手工加工的企業中工作,在傳統或者數控金屬加工機床以及柔性加工單元中,主要通過金屬切削加工的方法,將金屬或非金屬的工件毛坯制造成零件或系列的產品[1-2]。
根據其工作過程階段,其主要的工作職責和能力包括以下內容,如表1所示。

表1 工作過程階段的工作職責與能力需求
將工作過程階段的工作職責與能力需求與德國“精密機械加工師”的原職業標準核心能力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可知,本職業的核心能力中的八項在職業的工作過程階段有要求并需要作為技能被掌握。但是,職業教育、勞動法和勞資協議,培訓的機構和組織,環境保護,面向客戶等四項核心能力雖不是技能性核心能力,但是學員會在其職業生涯中遇到相應情況并需要面對。
因“精密機械加工師”是一個職業,在時代和社會的變遷中,職業也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所以其能力目標也是動態變化的,課程的構建應遵循職業的需要進行動態的建設和調整。根據現行的精密機械加工師的職業定位,其主要職業崗位包括鉗工、車工、銑工、數控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自動化設備控制崗位等。在此,課程培訓體系按職業崗位需求,結合工作過程階段的工作職責和職業標準核心能力要求,按照工作對象可分為手工加工、普通機床、數控加工、柔性加工系統(職能制造)四大模塊。在各模塊中將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與核心能力的獲取作為模塊目標,選取典型的工作任務,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方式,分階段開發制定相應的學習單元。將職業崗位模塊與課程單元進行對應,制定出的課程應具有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呈現螺旋式遞進的規律。
整體教學計劃應根據職業特點設置學習單元的進度。組織教學單元目標時,應始終將開發學生職業工作能力作為教學培訓的終極目標。通過對學習單元的職業行為能力進行重新描述,將理論知識融入工作實踐之中,設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系統化課程教學計劃,其課堂的教學形式應以實際操作為準繩,使學生將課堂上所獲取的知識能夠自如地應用于企業形式的學習項目和學習場景中,從而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以本職業培訓的“學習單元:使用手持工具和簡單機器制造零件”為例,選擇典型的工作載體,通過對其生產制造過程進行分析,找出各階段具有代表性和挑戰性的工作任務,歸納出學習單元的框架,制定結合職業工作過程的教學培訓目標,見表2所示。

表2 工作過程導向下的教學目標
根據學習單元制定的課堂教學目標,具有以下優點:一是課堂上所獲取的知識應該能夠轉換到工廠時間中去;二是通過“從知識到實做”的方式密切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三是開發所有可能的信息源的利用能力;四是促進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
在課程的實施中,考慮在企業里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以工作行為過程為主線,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六步教學法”,逐步達成教學單元制定的教學目標。這樣既將所涉及的知識點融入工作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工作過程中有目的地去學習相關知識點和對知識點的應用進行掌控,又能達到“學習的情境”即是“工作的環境”“學習的載體”即是“工作的任務”的效果,讓整個教學體現出一個完整的“學習性任務”狀態,讓學習源于工作又高于工作。
在以工作過程為主線的課程考核評價應從如下方面進行:以過程性考核(項目考核)為主要考核方法,兼顧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項目重點考核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時所表現的核心能力;建議項目采用多元化評價,結合課堂表現、機床操作、小組討論、項目答辯、團隊競賽、職業態度等情況,綜合評價學生的成績;學生三年成績評價與考核,引入第三方認證進行綜合評估,如國內職業資格中、高級工鑒定考核與國際職業資格證書鑒定考核相結合[3-4]。
基于德國“雙元制”的“精密機械加工師”本土化實施是一個長期及系統化的過程,需要改變教師傳統的教育教學思路和模式。教師應根據本地工業環境的實際情況、學校的能力以及學生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定適宜的指導項目,認真細致地做好教室、實驗室、專業實踐車間的合理分配,以及教師間的合作及師資的合理分配,才能取得好的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