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新華,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擔任中國醫學科學院糖尿病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糖尿病學專業委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常委兼副秘書長、糖尿病營養學組組長。
糖尿病中有一個“糖”字,自然這病跟糖密不可分了。食物中的糖從哪里來呢?首先直接從各種甜味的食物中來,但其實大部分的糖來源于主食,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就要少攝入碳水化合物,也就是少吃主食。
這個邏輯沒毛病。飲食干預確實是糖尿病患者綜合管理的基石,貫穿于整個疾病治療過程中。但是,糖尿病患者就一定要低碳水飲食嗎?
其實,究竟什么樣的飲食模式更適合糖尿病患者,一直沒有定論。
碳水化合物是膳食中的一大類產能營養素,對血糖有最直接的影響,控制總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也已被美國糖尿病協會(ADA)認可為改善血糖的有效方法。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也是最流行的減重飲食之一。
在2021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年會上,研究者們分享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6周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有效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譜。該項研究納入了72名體質指數(BMI)平均為33的成年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并以1∶1的比例隨機分配至低碳水化合物飲食(CRHP)組和傳統糖尿病飲食(CD)組,持續6周。最后檢驗結果主要考察受試者的血脂譜變化,并使用核磁共振(MRI)評估肝內甘油三酯狀況。研究結果顯示,兩組飲食干預后均減重5.8公斤。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在改善血脂譜、減少肝內脂質沉積等方面優于傳統糖尿病飲食組。
研究結果從體重上來看,兩組是沒差別的,但是細看之下,低碳水飲食組的血脂相關數據改善得更好。那這不就說明低碳水飲食更好嗎?要知道醫學研究是很嚴謹的,從實驗來看,該項研究樣本量較小,不足以得出絕對的結論,但對未來肥胖和超重患者的飲食營養干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早在2019年,美國糖尿病協會在發表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營養治療共識》中,對于糖尿病患者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獲益就有全面闡述。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比較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占總能量≤45%)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占總能量>45%)為糖尿病患者帶來的健康獲益,結果發現,接受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占總能量<26%)受試者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降低得更多。
這能說明低碳水飲食的優越性嗎?也不盡然。
該干預效果僅維持3~6個月,超過12~24個月的隨訪并未觀察到額外的HbA1c獲益。另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比較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占總能量≤40%)和低脂肪飲食模式(占總能量≤30%)對糖尿病患者的代謝改善情況。結果顯示,在短期內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的HbA1c比低脂肪飲食組低1.38%,但這個差距隨著時間延長而縮小,并在飲食干預的第2年消失。
和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及低脂肪飲食相比,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在短期內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但從長期來看,并未觀察到與其他飲食模式間的明顯差異。其中,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在短期內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穩態顯示出極強的改善能力,但這是否意味著糖尿病患者攝入碳水化合物越少越好呢?

2018年,《柳葉刀》雜志發表了一項研究,通過對1.54萬名參與者進行長達25年的隨訪發現,碳水化合物消耗的能量百分比與死亡率之間存在“U型”關聯,即攝入碳水占總能量50%~55%的人,死亡風險最低。研究者推算,50歲的人如果遵循適度碳水化合物攝入(占總能量50%~55%)飲食,平均可以再活33年;比超低碳水化合物(占總能量<30%)飲食組壽命長4年,比低碳水化合物(占總能量30%~40%)飲食組多活2.3年,比高碳水化合物組(占總能量>65%)壽命長1.1年。
人們一直很關注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對糖尿病的治療作用。1972年,美國心血管科醫生阿特金斯(Atkins)博士首次提出了著名的阿特金斯健康飲食法。這種方法要求人們不吃任何淀粉類、高糖分的食品,而要多吃肉類、魚等高蛋白食物,其核心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從而使人體從消耗碳水化合物的代謝模式轉化成消耗脂肪的代謝模式,達到減重的目的。20世紀90年代,這種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風靡美國,有多達18%的美國人選擇低碳水化合物飲食。
研究者發現,這一飲食模式在短期內對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穩態控制及脂質譜紊亂改善,優于其他飲食模式。然而,長期維持這一飲食模式的遠期臨床獲益,特別是安全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因為,有研究顯示,極端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甚至會增加死亡風險。
事實上,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治療并不存在“一刀切”的模式,未來對改善代謝健康的營養策略仍待進一步探索。在有更可靠的研究結論出現之前,糖友應該怎么吃呢?相信您的醫生,嚴格遵守醫生給您的飲食建議。如果您還想更進一步了解飲食策略,那不妨多學習一些健康飲食方面的知識,同時關注并重視自己真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