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萍 蘭大華 石麗鵑

生活中,您或許見過這樣的場景——有人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沒動,腿部出現疼痛、腫脹以至于無法行走,最后被醫生診斷為深靜脈血栓;好好的一個人早晨一覺醒來,半身麻木,說話言語不清,到醫院一查,是腦梗死;某人做完了手術,康復得很好,準備出院前的那天,早飯后去趟廁所,突然胸痛氣短,摔倒在里面,接著就不省人事了,經專家會診考慮是術后肺栓塞。這些場景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經過我們深入“調查”,原來,制造這些場景的一個共同的“兇手”是血栓。
血栓是血液流動過程中,血管壁脫落形成的塊狀物體,一般由不溶性纖維蛋白、血小板、白細胞和紅細胞混合組成。人體血液中存在著凝血系統和抗凝系統。在正常情況下,二者保持著動態平衡以保證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動,不會形成血栓。但在特殊情況下,如血流變緩、凝血因子病變、血管損傷時,導致凝血功能亢進或抗凝功能減弱,則會打破這種平衡,使人處于易栓狀態。
另外,靜脈比動脈更容易發生血栓,這是因為靜脈壁比動脈壁要薄一些,所以靜脈更容易受損,造成局部凝血,發生血栓。
令人吃驚的現狀是,形成靜脈血栓的患者中有85%沒有典型的臨床癥狀。這意味著,早期很難發現這個潛伏的“兇手”。血栓形成沒有明顯癥狀,栓子的脫落更是無聲無息,一旦脫落,就會沿血液循環途徑游走,危害健康。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所長阮長耿教授指出,雖然靜脈血栓栓塞癥(VTE)位列第三大心血管殺手,但遺憾的是公眾知曉率卻很低,甚至直至意外發生,都不知是因為靜脈血栓造成的。
但血栓形成后,還是會發出一些信號:
1.睡覺的時候單側流口水:血栓會導致咽腔的局部肌肉失調,因此在入睡時會頻繁出現單側流口水的現象。倘若家中長者有此現象,務必要留心。
2.頭暈:頭部暈眩是血栓常見的信號之一,初期可表現為頭昏沉、頭發悶,到了后期嚴重者可能會感到天旋地轉,控制不住自己或者嘔吐、惡心等。
3.四肢腫脹、麻木:血栓會導致腿部血液流動受到阻礙,長此以往會造成腿部腫脹。雖然腿部腫脹的情況較為常見,但腫脹情況出現迅速并帶有刺痛感時,就要注意了。
4.胸悶、胸痛:假若體內血栓情況較為嚴重,血液中的血凝塊就會因此卡在肺動脈的分支或者主干上,造成肺栓塞,并對應出現胸痛、胸悶、
呼吸受阻等不適。
5.眼睛模糊:由于眼睛的供血動脈發生閉塞,就會導致視物模糊的情況出現。
這三大元兇是血液流速緩慢、血液高凝、血管內膜損傷。
血流流速緩慢、淤滯,如久病臥床、長途旅行、長時間的靜坐及下蹲等,可促發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如惡性腫瘤、巨球蛋白血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高齡、妊娠、產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強,易形成血栓。靜脈壁損傷,如手術、吸煙、腫瘤靜脈化療、置管(CVC、PICC等)、創傷等,容易損傷血管壁形成血栓。

血栓通俗地說就是“血塊”,它像塞子一樣堵塞了身體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導致相關臟器沒有血液供應,造成突然死亡。血栓可以在人體內任意部位出現,然后名字也會不一樣,血栓在四肢血管產生,就是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在腦部血管產生,就導致腦梗死;在冠狀動脈產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簡單改變 預防血栓
雖然血栓發病隱蔽,大多數是在安靜的情況下發病,但我們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預防:1.補充水分:日常要養成規律喝水的好習慣,在睡前和早上起來可以喝一杯白開水,避免血液黏稠。
2.經常運動:每天運動半小時,能起到減肥消脂的作用,提高血管“年輕化”程度,防止衰老。
3.切勿久坐:據悉,每靜坐一個小時,靜脈血栓形成風險會增加10%;靜坐90分鐘,膝關節的血液循環降低50%。坐飛機、火車、汽車等長途旅行的人,一定要注意在旅途中多活動腿,避免長期保持一個姿勢,每小時要做3~5分鐘的下肢運動,包括腳尖、腳趾及膝蓋運動,促進血液回流。工作中需要長期站立的人,最好穿彈力襪,以保護下肢血管。
4.健康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纖維食物,減少肉類和油脂的攝入。山楂、燕麥、黑木耳、金桔、茄子、紅薯、大蒜、洋蔥等食物能疏通血管,并保持血管壁的彈性;青魚、海參、泥鰍、鱔魚及芝麻、山藥、銀杏、豆腐皮、葵花籽等,能促進損傷的血管內皮細胞修復,軟化粥樣硬化斑塊;大蒜、洋蔥、青蔥、茼蒿、香菇、草莓、菠蘿也有一定的抗凝作用;香芹、胡蘿卜、山楂、紫菜、海帶等食物有降脂的作用。飯后再來一杯綠茶,綠茶是高血糖、高血壓的克星。
5.定期檢查:通過簡單的血液化驗和影像學檢查,我們就可以及時發現或排除靜脈血栓。已經患上血栓病的人,要掌握血栓病控制常識,并與??漆t生保持密切的聯系,堅持按照醫生囑咐服用藥物或者其他治療。
6.戒煙戒酒:吸煙或使用電子煙和其他煙草制品會增加患血栓的風險。如與肥胖超重等風險因素相結合,血栓風險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