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中

生活中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頭暈、胸悶、心悸、乏力、背痛……去了多家醫院,看了多位專家,驗過血,做過各項影像學檢查,也未能有個明確的診斷,治療效果也不好。這時,患者常常會感到很疑惑:“現在醫療技術這么發達,怎么就看不好我的病呢?”
簡單地說,這里要考慮兩種情況:1.確屬疑難雜癥,還得進一步研究,但這種情況應為少數。2.與心理問題有關。下面我們重點討論一下第二種情況。
一個人遇到來自家庭、工作、社會等方面的問題,對疾病的憂慮等,都可引起心理上的波動,甚至引起睡眠障礙、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抑郁等心理障礙。相關調查顯示,在非精神專科綜合醫院門診中,就診者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總發生率在40%左右。
那么,心理問題與軀體癥狀有什么關系呢?實際上,兩者關系極為密切。研究表明,在身體沒有器質性疾病的情況下,心理障礙會導致許多不同的、甚至較為強烈的軀體癥狀,如乏力、頭暈、失眠、胸悶、氣短、心悸、心口不適、腹脹、腰酸背痛、部位不固定的疼痛等。而且,患者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軀體癥狀上。這稱作軀體化(心理)障礙。
另有一種情況,患者確實存在器質性疾病,他們對自己的疾病往往一知半解,又道聽途說,因而內心十分糾結、擔憂,從而引發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軀體癥狀往往會加重。
目前,心理障礙導致軀體癥狀的確切機理還不十分明了。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礙并不僅僅是心理上(或思想上)的問題,它還存在神經遞質(大腦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物質)等方面的病理生理改變。正是這些神經遞質的復雜變化,導致了各種各樣的軀體癥狀。
識別軀體化(心理)障礙并不難。以下三個問題,可作初篩。
1.是否存在以下兩種情況中的一種:(1)有明顯身體不適,但多次檢查沒有發現能夠解釋的原因。(2)已查出明確的疾病,且已進行了充分、有效的治療,但癥狀不減,反復檢查又未發現能夠解釋的原因。
2.是否有睡眠不好,已經明顯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或需要用藥?
3.是否心煩不安,近來特別不愿與他人交往,對以前感興趣的事情失去興趣?
以上3個問題,如果有兩個回答是,符合心理障礙的可能性就達到80%了。
此外,可進一步回顧自己近期的精神心理狀況。如果存在以下情況,則出現軀體化(心理)障礙的可能性更大。
1.有各種各樣的不愉快事件,有比較煩心或特別操心之事,有重大的精神創傷等。

2.有疑病心理,對疾病過度擔憂、焦慮。
曾有這樣一個病例:患者是一名54歲的女性,尿頻尿急半年有余,在內科、泌尿科、婦科都看過,多次做血常規、尿常規及相關B超、CT等檢查,都未發現明顯異常。我了解到,這名患者本身性格偏內向,近年幫兒子照顧小孩比較辛苦,總是把委屈、苦惱憋在心里,因而常有胸悶、尿頻尿急的癥狀。我考慮她存在軀體化(心理)障礙,予以抗心理障礙藥物治療。20天后,患者的癥狀消失,經進一步鞏固治療,最終痊愈。
軀體化(心理)障礙的治療效果是比較好的。俗話說,快樂是良藥。患者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丟掉一切煩惱,去除對疾病的所有憂慮,盡量不把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某些軀體癥狀上。
學會向親人或朋友傾訴,必要時可向專業人員尋求心理疏導治療。此外,不要排斥必要的精神類藥物治療。有針對性地使用藥物,可以較快地緩解頑固癥狀。合理使用精神類藥物,不會產生較大的副作用,大家不必過分擔憂。
研究表明,在身體沒有器質性疾病的情況下,心理障礙會導致許多不同的,甚至較為強烈的軀體癥狀,如乏力、頭暈、失眠、胸悶、氣短、心悸、心口不適、腹脹、腰酸背痛、部位不固定的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