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家長最希望看到孩子狼吞虎咽,尤其是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長,對于孩子是否吃飽了,總有點“心里沒譜”。而隔代親是中國特色的養育方式,所以中國寶寶總是面臨一種餓,叫做“姥姥覺得寶寶餓”。但如果嬰幼兒長期按照家長的心愿,處于供大于求的飲食狀態,很容易演變成過度喂養。
厭食 孩子明明已經吃飽了,依然勉強進食,久而久之,孩子的胃腸消化功能的調節失去平衡,便會導致厭食。
肥胖 超負荷喂養會讓孩子的胃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情況,胃會被撐大,每頓飯習慣性多吃,日積月累,造成營養過剩,就會發胖。兒童肥胖的危害不用多說,延續到成年期,還會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心理影響 飯桌上總是因為吃飯問題被家長指責和要求,孩子的進食興趣就會容易受到影響,甚至形成反感情緒,對吃飯留下心理陰影,把吃飯看作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喂養是一種互動行為,對于嬰幼兒,我們提倡回應性喂養。
家長要及時識別嬰幼兒發出的饑餓與進食信號,立即、合理回應嬰幼兒的進食需求,并逐步讓他學會獨立進食。同時,也一定要識別出拒絕進食的信號,如閉嘴、吐出食物、躲避和推開食物、語言拒絕、哭鬧拒絕、離開座位等。這些時候,家長也要給予合適回應,判斷孩子是否已經七八分飽了,那就不必再使用各種招式繼續鼓勵進食。
孩子營養的關鍵不在食量大小,而要看是否全面、均衡。全面均衡的營養,寶寶才能充分吸收。每個孩子食量大小不同,這和個人的身體因素有關。判斷寶寶的食量是否正常,應以生長發育數據是否標準為依據,而不是和別的孩子做比較。
請定期進行體格檢查,了解孩子的生長狀況如何、生長速度是否合適、體型是否勻稱。如果超過正常范圍,就要注意是否有過度喂養。
吃得好不好不僅跟攝入的營養有關,跟孩子的進食技能也有密切的關系,而進食技能和行為的發展依托健康狀況、運動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受家長的引導方法、榜樣作用、提供的學習進食機會、家庭食物環境的影響。
如果進食技能沒有充分發展,“填鴨式”喂養結果只能是物極必反。


吃飯前先坐下,坐下后再進食。這一點很重要。最好讓寶寶坐在固定的餐椅上,而不是追著喂!
提供幫助進食的餐具。給寶寶戴上圍嘴,將勺子、小碗小盤準備好。讓寶寶進食有一種儀式感,幫助他更認真地對待吃飯這件事。
體驗饑餓,獲得飽感。限制兩餐之間的零食,兩餐之間要間隔一定的時間,一般在3小時左右。
專心進食。培養寶寶對食物的興趣,規定進食時間。不要讓寶寶一邊玩玩具一邊進食,也不要一邊講故事一邊進食。

本欄目特約上海兒童營養中心專家支持。上海兒童營養中心由我國著名兒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現代兒童營養學創始人、中國第一所兒童醫院創始人、中國第一所兒童營養研究室創始人蘇祖斐創辦,聯合國“每個婦女每個兒童”中國合作伙伴網絡成員,李先念親筆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