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瑩潔
(北京工商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北京100048)
專用話題標記的使用接近或類似有格形態語言的格標記,是適合于常規句式的結構標記[1],而漢語缺少全面、標準的形態變化,缺乏嚴格意義上的話題標記。和傈僳語、日語、韓語等語言的話題標記相比,漢語話題標記在專用程度上具有非典型性。
總體來看,漢語話題標記的語法化程度較低。漢語話題標記正處在語法化中,并處于語法化鏈條的低端[2]。漢語中不僅存在詞匯性話題標記,也存在語法性話題標記[3][4]。語法性話題標記和詞匯性話題標記之間屬于模糊的連續統,有的詞匯性話題標記正向語法性話題標記演變[5]。前人指出,各個漢語話題標記之間存在詞匯性標記和語法性標記的差異,本文擬在前人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個體話題標記內部存在的語法化程度差異的現象,例如:
(1)說到與中國的結緣,高地笑著告訴記者……(《人民日報》2000年)
(2)2001 年7月 1 日入網費取消,手機又向百姓靠攏了一步。說到上網,陸小姐也屬于較早嘗鮮的一族。(《文匯報》2002 年)
(3)就我這種沒本事的人 ,偏還有人哭著喊著賴上門來。(王朔《過把癮就死》)
(4)就這個人,這個人的兒子是弘皙。(百家講壇 2005年)
“說到”在充任話題標記時,有時表示言說動作的概念功能十分明顯(如例1),有時這一概念功能則已弱化,此時,“說到”主要具有標記話題功能(如例2);再如,“就”在充任話題標記時,有時話題成分語義上具有消極性,其所在結構屬于有標記話題結構[6](如例3),有時充任話題的成分無局限性,這樣的“就”純粹標引話題(如例4)。
個體話題標記內部存在語法化程度差異的現象在漢語中并不少見,本文將主要以話題標記“像”為例來探討這一現象,在共時平面上依據相關語法化標準和參數來推測“像”發展至語法性話題標記的路徑,分析其發展動因和條件,并討論這類現象存在的深層原因。
關于“像”充任話題標記,前人的研究主要討論了“像”標引“代詞/指人名詞/指物名詞+這種/那種+體詞性成分”這類特殊結構的情況[6][7][8],例如:
(5)像于富貴這種見多識廣的老警,就是發生天大的案子,也不會讓他慌了手腳。(BCC 語料庫)
本文考察了帶有話題標記“像”的語料435 例,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幾部分:第一,語料庫來源,包括北京語言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BCC 語料庫)、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現代漢語語料庫(CCL 語料庫)、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計算語言學研究室語料庫在線以及人民網報刊檢索語料庫等。第二,電視劇或劇本臺詞來源。如電視劇《新戀愛時代》《北京青年》等[注]本研究所采用的“像”語料中,有部分電視劇語料為學友董雨薇提供,謹此致謝。。第三,檢索自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的語料。本文討論的話題標記“像”除了上述情況 ,還包括以下其他三種情況。
(6)過去55 年,中國有句名言:“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事實證明,這句話是完全對的。像20 世紀30 年代的外灘,華人與狗是不能進黃浦公園的,現在完全變了。(楊福家《讓中國人站穩站直》)
(7)但是這種方法只適合小型魔精石彈。像我們這次帶來大型魔精石彈,我怕奔跑的力量很難將其引爆。(《天龍王》)
(8)在那之后,我奇跡似地得救了,身體就這樣活了下來,但其他的部分我想大概就變成黑炭,全燒成灰燼了吧。像雙親或是家,如果全都消失的話,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就一無所有了。(《辛亥道士的圣杯戰爭》)
為了便于敘述,我們將以上四種情況的話題標記“像”分別稱為“像1”(例6)、“像2”(例5)、“像3”(例7)和“像4”(例8),其中,“像1”可被視為詞匯性話題標記,“像2”和“像3” 可被視為準語法性話題標記,“像4”可被視為語法性話題標記[注]“像1”兼具標記話題和舉例的功能,實義明顯,屬于詞匯標記;“像2”和“像3”中語義要素已虛化,主要發揮標記話題的作用,但“像2”所標記的話題成分結構形式固定,所標記的話題類型受到限制,“像3”所在語篇“對比”的性質固定,也帶有限制性。盡管這兩類“像”話題標記已經脫離詞匯詞的范疇,但由于它們在標記話題的同時負載限制性條件,只能被視為準語法性話題標記。相比而言,“像4”語義虛化,標記話題最為自由,可以說最為接近專用話題標記,在此將“像4”視作語法性話題標記。為方便敘述,我們稱“像3”和“像4”標引一般性體詞成分,即除去“像1”“像2”標引對象的情況。。話題標記“像”的四種類型可用下表1概括。

表1 話題標記“像”四種類型特征概況表
本文考察的話題標記“像”語料435 例,包括以上四類“像”。統計發現,“像”所標記的話題涵蓋了漢語中常見的兩大類話題:論元共指性話題和語域式話題[注]我們在確定所考察的漢語話題類型時,主要按照徐烈炯、劉丹青(2007)劃分和界定的標準進行判斷,二位學者認為,按照話題成分和其后結構之間的語義關系,漢語話題可分為四大類:論元共指性、語域式、拷貝式和分句式話題(后兩類屬于吳語式話題),其中語域式話題又包括背景語域式、上位語域式、時地語域式、屬事語域式和領格語域式話題。我們在此基礎上作了細微的調整和補充:在語域式話題中加入了“屬格語域式話題”這一類,該類話題是述題謂語動詞某個論元的屬格成分,話題中可能出現和述題謂語動詞某個論元的屬格成分共指的定語。,并且能夠標記各小類語域式話題。“像”后的話題“X”既可以和述題中與主要動詞相聯系的某個論元或相應空位有共指關系,又可以為述題提供時間、空間和個體等方面的范圍和框架,而與述題在語義上沒有嚴格配置關系。具體統計情況見表2。

表2 “像”標記各種類型話題分布概況表
由上表可知,“像”后的成分“X”包含了常見漢語話題的所有類型,“像”充任話題標記并不是偶然性、臨時性的,它屬于成熟的話題標記。同時,“像”在標記話題時具有傾向性特征,在“像”標引的話題中,論元共指性話題最常見,占所有語料的80.7%。
張伯江、方梅以指代詞的虛化過程為例闡述了以下原理:同一個詞在共時系統中表現出不同用法,表明它正處在語法化的動態過程中,可用動態、歷時的眼光分析詞在共時系統中的變異及其原因、途徑、認知依據[9]。對于話題標記“像”內部存在語法化程度差異的現象,我們可運用相關的語法化標準或參數來確定不同“像”的語法化程度,并據此推測“像”的演化路徑,歸納出從語法化程度較低的“像”到語法化程度較高的“像”的語法化連續統。
Hopper & Traugott認為,語言形式不會從一種范疇突然轉變為另一種范疇,其變化會經歷一系列細微的過渡階段。如以下類型的“語法性斜坡”具有普適性:實義項>語法詞>附著形式>屈折詞綴[10]。鑒于漢語屬于孤立語的事實,上述語法化斜坡在漢語中應為:實義項>語法詞/附著詞>詞內語素。從表示【+相似】的“像”發展至語法性話題標記是由實義項到語法詞的演變,這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細微變化。
“像2”可以區分為兩種類型
一是標引“類指”。例如:
(9)像你這種年紀的女人,一般都愛想入非非。(《作家文摘》1997年)
二是標引“特指”。例如:
(10)像我這么一個沒有丈夫的女人,很需要有人和我談這些。(《作家文摘》1994年)
我們推測,“像2”作為話題標記,先發展出標示“類指”的用法,在此基礎上再發展出標示“特指”的用法,這一步為“像”發展至語法性話題標記提供了條件。
1.標引“類指”的話題標記“像2”
正如李秉震所說,引出標準的“像”發展出了話題標記功能[7]119。“像2”由帶有語義要素[+相似]的“像”發展而來,其話題標記功能經過改變分界、重新分析后得到。例如:
(11a)像 “冠捷”“冠旺”這樣投資1 000萬美元以上的/“大家伙”,據說融僑工業區就有6 家。(《福建日報》1992年)
(11b)像/ “冠捷”“冠旺”這樣投資1 000萬美元以上的“大家伙”,據說融僑工業區就有6 家。(《福建日報》1992年)
以上兩例表層表達形式一樣,但“像”所在句子改變分界后,“像”的語義虛化,具備了標記話題的功能。帶有語義要素[+相似]的“像”屬于話題內部成分,而“像2”已脫離話題并虛化,接近語法標記。然而,在這個階段的“像2”的使用存在限制性條件,“像2”標引的話題成分的結構是固定的。
2.標引“特指”的話題標記“像2”
當“像2”演化出話題標記功能后,其所能標記的成分的范圍逐漸擴大,由“類指”對象發展至“特指”對象,但仍保持原有結構形式。
(12)像他這樣的人,(他們)都很要面子。(安頓《絕對隱私》)
(13)王志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用良心說話的人。像他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在理性思考,有獨立見解的人。(BCC 語料庫)
(14)田珉其實是個挺敏感的人。像她那樣對婚姻非常樂觀的人,知道原來她的丈夫已經不愛她了,痛苦可想而知。(安頓《絕對隱私》)
“一解>歧解>一解”是成分虛化大多要經歷的過程[9]。以上例句反映了“像2”發展至標引“特指”話題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范圍副詞“都”推知“像2”標引的話題可理解成“類指”(例12);第二階段,“像2”標引的話題理解成“類指”或“特指”均可(例13);第三階段,由上下文可推知“像2”標引的話題為“特指”,僅指“田珉”(例14)。
當“像”能夠標引“特指”成分時,話題的結構形式由“代詞/指人名詞/指物名詞+這種/那種+體詞性成分”類擴展到“這樣/這么一個+N”類,此時,僅通過話題結構形式就可確認話題為“特指”。如下例15:
(15)像這么一個很簡單的案例,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CCL語料庫)
3.標引一般性體詞成分的“像4”
“像”后的話題可由“特指”成分充任時,話題這一位置上的成分由“類別”擴展至“個體”,由相對受限的范圍擴展到更廣泛的范圍,“像”有條件逐漸發展出標引一般性體詞成分的用法。如以下例句所示,可用“晴雯”替換原有話題:
(16a)晴雯放在第一位。像這樣一個丫鬟,是曹雪芹傾注了最大熱情的一個丫鬟的形象。(百家講壇 2003年)
(16b)晴雯放在第一位。像晴雯,是曹雪芹傾注了最大熱情的一個丫鬟的形象。
(16c)按照寶玉身邊的丫鬟的次序來排,好像應該是襲人、晴雯,但是在金陵十二釵冊子里面呢,是晴雯、襲人。晴雯放在第一位。像襲人,也受到了王夫人——寶玉的母親的特別尊重。
從例16a到例16b,占據“像”后位置的成分打破固有結構形式,最終發展至標引形式可自由的一般性體詞成分“像4”(例16c)。
4.第一條發展路徑
語法性話題標記“像”可能由帶有實義【+相似】的“像”發展而來,我們推測,其發展路徑如下:
“像”([+相似])> “像2”(類指)>“像2”(特指)>語法標記“像4”
上述各個“像”的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第一條發展路徑中“像”的各階段特征
Hymes、Watkins和Chafe認為,從句、句子的結構規則和詞語內部的結構規則相同,“句法”只是擴大了的形態。從歷史角度看,更低層次語法單位的關系可從更高層次的句法環境來分析,斜坡“特定句法環境中的詞匯項>附著形式>詞綴”可概括語法化的一些具體語言事實[10]。
標引一般性體詞成分的“像3”和“像4”是話題標記中語法化程度較高的成員,尤其是“像4”,其所標引的對象的結構形式無局限性,其所在語篇的性質不固定,語法化程度最高。“像3”和“像4”都可視作由“特定句法環境中的詞匯項”演化而來。
1.語篇帶有限制性特征的“像3”
“像3”所在語篇一般具有對比的語篇特征,可以說這樣的語篇是具有限制性特征的,這又可以區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像3”之前的話題(位于語篇起始話語D1)屬于類別A,“像3”標引的“X”是類別B 的成員b,類別A和成員b之間存在轉折對比關系;二是從某個維度出發,“像3”標引的“X”或其所在話語和“像3”之前的話題或其所在話語之間標示了轉折對比的關系。
第一種情況如:
(17a)(D1)對于那些“買了不會使、使了少見效”的東西,農民當然是難以接受的,像專賣飼料的粵漢公司,除飼養這一環之外,幾乎把小雞變成商品的全過程全包下來了,農民只要一心抓生產,等著賣雞收現金,這樣的支農公司和支農產品能不受農民歡迎嗎?(《人民日報》1995年)
在D1和“像”句之間可以插入話語D2:
(17b)(D1)對于那些“買了不會使、使了少見效”的東西,農民當然是難以接受的,(D2)(但對于那些“買了就會使、使了見效快”的東西,是非常歡迎的)像專賣飼料的粵漢公司,除飼養這一環之外,幾乎把小雞變成商品的全過程全包下來了,農民只要一心抓生產,等著賣雞收現金,這樣的支農公司和支農產品能不受農民歡迎嗎?
此時,“像”所在語篇可具有這樣的內在語義聯系:(1)語篇起始話語D1的話題和“像”所標引的話題語義聯系較遠,但可以形成轉折對比的關系;(2)“像”話題句前可以有話語D2存在,而D2與“像”話題句之間的關系可能是“類別—成員”或類“類別—成員”[注]具有類“類別—成員”關系的語篇中,語句S1 標示“類別”,語句S2 標示“成員”,但S2中的成員與S1 所列舉的類別并不具有完全對應的類屬關系,如下例中的S1 列舉了多個類別(“罐頭、復水菜、凍干水果、糕點、主食、飲品”等),而S2中的成員并非完全屬于其中的任一類別:在“神六”上,將要飛行119 小時的兩名航天員將會食用哪些食品呢?據航天食品專家介紹,有罐頭、復水菜、凍干水果、糕點、主食、飲品等,而每一種類都有多種選擇。像“鮑魚”“咸水大蝦”“魚香肉絲”“宮爆雞丁”“墨魚丸”“牛肉丸”“叉燒肉”“紅燒豬肉”都是帶到“神六”上的“種子選手”。(《文匯報》2005 年)的關系;(3)D1和D2蘊含著類別之間的轉折對比關系;(4)實際語篇中,并不存在D2。其語篇可呈現如下圖1的語義結構:

圖1 “像”所在語篇的一種內在語義聯系示意圖
當D2存在時,“像”為表示例舉的話語手段,即“像1”,D2對D1和“像”的話題句之間的語義銜接有重要作用;當D2不存在時,“像”為語法標記,引介話題,有助于上文未直接出現的成分充任話題。
第二種情況是,當“像”具備作為語法手段引介話題的功能時,“像”所標引的成員b可和前文的成員a之間形成轉折對比,而這樣的語篇中已無標示“類別”的話語,如:
(18)她是一無所有的年輕人,甚至于連個姓都沒有……像嬌蕊呢,年紀雖輕,已經擁有許多東西。(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2.語篇性質不固定的“像4”
“像4”主要起到標記和轉換話題的作用,所需滿足的限制性條件最少,其所在語篇沒有固定性質,其所標引的話題沒有固定結構形式,如:
(19a)(D1)米蘭站為一專營名牌二手手袋買賣的商店,本部在香港,在全國各大城市都有其分店。像TVB 的很多港劇里演員用的名牌手袋都是米蘭站贊助的。(BCC 語料庫)
這樣的“像4”可以理解成“像3”所在語篇脫離了“對比”性質后發展而來。下例為“像3”語篇,“普通人”和“TVB 的很多港劇里的演員”之間可形成對比關系:
(19b)(D1)米蘭站為一專營名牌二手手袋買賣的商店,本部在香港,在全國各大城市都有其分店。(D2)(普通人很難得到米蘭站的贊助)像TVB 的很多港劇里演員用的名牌手袋都是米蘭站贊助的。
當去掉“普通人很難得到米蘭站的贊助”時,語篇失去對比性質,所在語篇具有固定性質的“像3”發展至語篇性質不受限制的“像4”,這也可視作規則的泛化。
還可將例19a中標示“類別”的話語補充出來:
(19c)(D1)米蘭站為一專營名牌二手手袋買賣的商店,本部在香港,在全國各大城市都有其分店。(D2)(米蘭站還是很多電視劇的贊助商)像TVB 的很多港劇里演員用的名牌手袋都是米蘭站贊助的。
“像”所在語篇可具有這樣的內在語義聯系:(1)語篇起始話語D1 的話題和“像”所標引的話題語義聯系較遠;(2)“像”話題句前可以有話語D2存在,而“像”話題句與D2 之間的關系可能是“類別—成員”或“類別—成員”的關系;(3)D1和D2是語義關聯較近的話語;(4)實際語篇中,并不存在話語D2。其語篇可呈現如下圖2所示語義結構。

圖2 “像”所在語篇的另一種內在語義聯系示意圖
當話語D2存在時,“像”為表示例舉的話語手段,即“像1”,其對話語D1和“像”話題句之間的語義銜接有重要作用;當話語D2省略后,“像”為語法標記,引介話題,有助于上文未直接出現的成分充任話題,具有轉換話題的作用。
3.第二條、第三條發展路徑
綜上所述,準語法性話題標記“像3”和語法性話題標記“像4”都可能由帶有實義【+例如】的“像”發展而來,而帶有實義【+例如】的“像”可被視作特定句法環境中的詞匯項。此外,準語法性話題標記“像3”也有條件發展至語法性話題標記“像4”。“像3”所引介話題或其所在話題句與上文中某個對象形成對比關系,這種對比可能關涉類別A和成員b之間的對比,也可能關涉成員a和成員b之間的對比。前一種對比中,“像3”涉及列舉的功用,而后一種對比中,“像3”已經具備作為語法手段引介話題的功能。隨著規則泛化,“像3”由標示類別A和成員b之間的對比,發展出標示成員a和成員b之間的對比。“像4”則是由“像3”所在語篇脫離了“對比”的性質后發展而來。具體發展路徑如下圖3所示。

圖3 語法性話題標記“像”的第二條、第三條發展路徑
上述語法化程度存在差異的各個“像”的具體情況匯總如下,見下文表4。

表4 第二條、第三條發展路徑中“像”的各階段特征
語法化的分析需要從語用角度在話語范圍內做動態的研究[11],在第二條、第三條發展路徑中,能和“像3/像4”話題句之間構成“類別—成員”或類“類別—成員”關系,并能位于“像3/像4”話題句前的話語D2的缺失位置,對“像3/像4”的最終形成至關重要。話語D2不屬于言者想要表達的重點,在語境中被省略,但通過轉喻機制,話語D2的缺失并不會影響話語的連貫和人們的認知。盡管話語D2被省略,仍能保持話語隱性連貫、維護統一的話語語義關系,這點將在下文做出進一步分析。
關于話題的信息屬性,曹逢甫認為話題總是有定或通指的(generic),Li & Thompson也有相同的觀點;徐烈炯、劉丹青則進一步指出,話題通常由有定、類指、全量、有定類指成分的等類成分充任,這些成分具有語域功能、相關性功能和起點功能[1]。
在第一條演化路徑中,“像”所標引對象“X”的性質始終滿足話題屬性的要求,為其最終演化為語法性話題標記提供了基礎條件。話題常常為類指的或有定的,“像2”后的成分表示類指時,其后成分符合話題屬性的要求;“像2” 后的成分表示特指時,其后位置由有定信息占據,也符合話題屬性的要求;在“像4”階段,當有定信息的范圍擴大,不再局限于“特指”成分時,“像”標記話題就更為自由,語法化程度更高。在第二條、第三條演化路徑中,“像”所標引對象“X”全部符合相關要求:“像([+例如])”階段,其所在話題句與前文標示“類別”的話語相關;在“像3/像4”階段,話題成分則通過“像”標示的轉喻關系和上文話語發生關聯,屬于有定成分。
在各個階段,由“像”標示并常常在“像”后出現的成分“X”始終滿足話題屬性的內在要求,同時,這一成分和“像”一起占據句子首位的句法位置,這樣的成分易于成為話題,“像”隨之具備引介話題成分的性質,這使得各個階段的“像”具備了作為話題標記在共時平面上同時存在的條件。如“說到”“就”“如果說”等其他具有內部語法化程度差異現象的話題標記所標引的成分同樣也始終滿足話題屬性的要求。
類別和成員(category-and-member)的轉喻關系屬于整體和部分間的轉喻。關于轉喻機制,Langacker提出了認知參照點模型[12]。轉喻屬于一種認知參照點(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CRP)現象,而認知參照點是人類基本的認知能力,人們常將已知某事物視作參照基點,通過激活目標對象和參照基點之間的關系來認識世界。
“像”的第二條、第三條發展路徑,標引一般性體詞成分的“像3”和“像4”從話語手段演化而來,都可能受到語篇中表示“類別”的話語D2被省略的影響。表示“成員”的“像”話題句是認知參照點,為人們認知被省略的表示“類別”的話語D2提供了心理通道,即便話語D2不存在,也不會對人們的認知帶來困擾。但伴隨話語D2的省略,“像”的【+例如】語義要素已不存在,“像”也隨之由詞匯詞發展至語法標記。
話題常常由“已被激活的共享信息”充任,但針對漢語事實,徐烈炯、劉丹青指出,話題位置上的成分本身未被激活、但屬于“存在于交談現場或交際者共同的心理關注范圍內的對象”的情況是一種間接激活,這樣的成分也可充任話題,而標記可為提示聽者提供物化和專門的激活手段,表明和上文或情景有聯系的新信息正在充任話題[13]。“像”“說到”“就”這類標記就可作為激活目標對象和參照基點關系的手段發揮功用,盡管這些話題標記內部存在著語法化程度高低的區分,但無論是詞匯性話題標記還是語法性話題標記,它們都能作為激活手段來引介“間接激活的信息”,而“已被激活的共享信息”也需要這些話題標記的突顯功用。這些話題標記為人們提供上文或情景的心理可及,使得標記對象成為共有的心理關注范圍內的對象。
這些內部存在語法化程度差異的話題標記之所以形成和存在,與漢語本身的性質密切相關。
漢語是話題優先型語言,漢語話題優先特征的表現之一即為語用上的話題常被句法位置和話題標記等顯性表達[14],話題標記能夠突顯話題地位,甚至在特殊情況下賦予對象話題性。
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和形態標記,沒有完全等同于傈僳語、日語、韓語等語言中的話題標記的成分,漢語話題標記屬于非典型話題標記,具有使用上的弱強制性、功能上的不純粹性和不那么高的形式化程度。一方面,漢語沒有高度專門化、形式化的話題標記,但另一方面,漢語的話題范疇發達,需要話題標記這一顯性表達手段的突顯作用,這一狀況使得各種虛詞甚至實詞進入漢語話題標記系統。
可以將話題標記視為話題語法化程度的一個指標,若一種語言中話題標記越多,功能越明確,分工越精細,說明這種語言話題的語法化程度越高,更加接近話題優先型語言[15]。“像”類成員在作為詞匯詞和語法標記時都能發揮標記話題的功用,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漢語話題的語法化程度是比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