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近些年,我們對“生涯規劃”這個詞并不陌生。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家長和老師認為生涯規劃就是選大學和專業,或者將之等同于職業規劃。其實,生涯規劃指的是通過對未來人生做出選擇和決策,規劃與之相關的升學和發展路徑,并為了實現目標做好自我管理最終達到成長的目的。其核心任務是讓學生學會適應職業變化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并且能主動應對挑戰,最終實現個性化發展。
20世紀末、21世紀初,科技發展尤其是智能機器和信息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加速了新舊職業的更替。彼得森提出了信息加工理論,克朗伯茲提出了生涯學習理論,薩維科斯提出了生涯建構理論。這些理論都強調現代人必須積極規劃和實施自我管理。這些自我管理行為的重點就是學習。人們現在必須承擔更大的自我規劃的責任,了解自己的需求,確定自己的目標,管理自己的職業生涯。為了實現這些目的,美國將生涯教育引入到學校教育當中。歷經40余年,現在美國學校的生涯規劃教育已經相當成熟。
經常聽到有人在問,國家為什么要將“生涯規劃”提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上來?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源于我國科技人才的短缺。2018年,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試圖通過限制技術、人才交流和高技術產品出口等方式,阻礙我國高端制造業和科技創新水平的發展。我國在相關領域的人才嚴重短缺。從中小學開始樹立生涯規劃的理念,與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緊迫需求有關。其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教育內卷問題日趨嚴重。家長焦慮情緒越來越大,與之相伴的中小學生學習壓力與日俱增。學生不明確未來發展方向,一味地盲目學習又有何用?做好中小學生生涯規劃,助力每一個孩子沿著自己的道路個性化發展有助于緩解教育內卷現象。最后,生涯規劃是教育發展的需求,新高考改革的需求。新高考改革的本質,是以“招改”帶動“教改”,改變過去同質化的、統一性的考試和課程,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和差異化教育,增加學生選擇的機會,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近些年,我國也開始進行中小學生涯規劃的大規模推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明確指出,在課程改革中要關注學生的自我認知、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等問題,為學生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發展創造良好的平臺。但由于生涯教育不是高考科目,學校也不清楚生涯教育到底是什么,因此生涯教育一直沒有引起中小學校長的廣泛重視,學分常常被壓縮,生涯規劃室也基本處于閑置狀態。其實,生涯教育包含四個方面,選擇、規劃、管理和成長,也就是說除了幫助學生做出大學和未來職業的選擇,規劃可能的升學路徑和實現手段,還需要生涯管理,這個管理包括目標管理、時間管理、精力管理、情緒管理、元認知策略管理等,通過完成這些管理最終實現學生自我成長。生涯教育的四個環節缺一不可,每一個環節都對孩子的學習力和綜合素養培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涯選擇和生涯規劃通過明確學習意義、樹立學習目標、增強自我效能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生涯管理提高了學生的認知策略和學習效率,在實現生涯成長的同時也實現了學生們的大學
目標。
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一種尋找目標的動物,生活的意義在于是否正在尋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標。”引導中小學生關注未來,規劃未來,提升受益終身的能力,不僅有助于幫助孩子們贏得眼前的高考,贏得人生的大考,而且對于解決教育內卷等社會問題,助力國家教育發展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