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慧
[摘要] 陶行知認為教育要有創造精神,他的創造教育思想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借助課程資源,利用課程資源激活學生的創造力。本文以《趙州橋》第一課時為例,通過創造性地整合教材、生活、課堂生成等課程資源,讓學生感受說明文之美,訓練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將他們培養成適應時代發展的創造型人才。
[關鍵詞] 創造教育;課程資源;課堂生成
課程資源,是指能夠運用到教學活動中的各種條件和材料,能促進教學活動更好地開展。廣義課程資源是指編制、研發課程所利用的各種條件和材料,如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而狹義課程資源是指每個學科按照課程標準制作提供給學生和教師使用的材料,來開展教學活動。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語言具有科學性、條理性、準確性。而《趙州橋》是部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說明文,為將嚴肅的說明文語言變成活潑易懂的童言童語,讓學生能感受說明文之美,針對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使用教材、圖片等課程資源外,還可以創造性地整合教材、學生生活以及課堂精彩的生成等課程資源達成教學目標,落實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
生成。
一、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萌發,根植于教材資源
陶行知認為只有創造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須造就能思索、能建設的人?!鄙虾眠@一節課,首在教師對教材資源的理解和創造性地整合利用。
(一)深度解讀教材
《趙州橋》一文板塊分明。文章開頭介紹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建造者和建造時間,接著從雄偉、堅固、美觀三個方面描述了趙州橋,最后頌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趙州橋》一文文體明確。這是一篇說明文,在介紹趙州橋雄偉堅固的特點時,運用了列數字的方法,詳細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和寬等。在介紹其美觀特點時,又運用了舉例子、摹狀貌等說明方法,形象地介紹了趙州橋兩側欄板上雕刻的精美圖案。
《趙州橋》一文邏輯清晰。文章最后一段總結全文,而2、3段以總分法構段。第3段開頭一句“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承上啟下,順接自然。
而且,在單元導讀中明確提出“了解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以及作為說明文必要的說明方法的深度解析和教授,這些都是這節課的教學重
難點。
(二)精準取舍教材
筆者對《趙州橋》第一課時進行授課,選取了課文1、2、4三段落進行教學,并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認識生字,會寫“趙、匠、慧”等生字,理解“遺產、才干、創舉、橫跨”;了解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學會用關聯詞“既……又……”造句;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教學難點: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及其好處。
(三)有效使用教材
為了高效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感受說明文之美,筆者在1、2和4三個段落的呈現順序上進行了大膽地剪裁和拼接,以期完美達成教學目標。
1.末段先行。先出示課文最后一段,理解其義。大膽開展以識“遺產”和“才干”詞義為手段,串文理解文章的教學方式。
2.分解第1段。呈現第2句話理解“遺產”。
3.引入主段。在對“才干”理解中引出趙州橋雄偉、堅固、美觀的特點。緊扣“課文的哪個自然段寫了趙州橋的雄偉”進入第2段學習。
4.第1段再續。在幫助學生贊頌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理解對趙州橋的特殊情感時,呈現本段第1句話。
二、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養成,滋養在生活資源
陶行知提出:“要把束縛兒童創造力的裹頭布撕下來,使他們敢想會做?!币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而學生的生活資源,就是他們思維縱橫千里的沃土。
(一)貼近學生生活
學生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中教師要有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知生活。只有這樣的課程資源才會引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通過橋的長、寬來理解趙州橋的雄偉特點時,教師做如下設計:
師:你了解到的50余米、9米多,是多長?
生1:50余米就是二十幾層樓那么高。(師引導學生看向窗外高樓)
生2:50余米大約有我們的六七個教室那么長。(師引導一個學生到教室外面觀看教室前的一排走廊有多長,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生活中學生對50余米的真實理解,其實就是一種課程資源;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資源來理解,教學就會更加輕松。如此,“列數字”說明方法的教學隨即承接。
師:是的,橋很長很寬。這樣寫也許更簡單。你覺得呢?(出示兩對比句)
生:利用具體的數字,更形象地說明了趙州橋的雄偉和壯觀。
(二)符合真實生活
課程資源不僅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要符合真實的生活邏輯。第一課時生字教學很重要。教師在設計生詞教學時要時刻心中裝有學生,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央。因此在課前,筆者使用了學練案,既讓學生預習了重點一類字,又讓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權利。
1.熟讀一類字詞語。
2.你還想提醒大家哪些字的讀音呢?寫下來吧。
課前老師整理了學生的學練案,將大部分學生易讀錯的詞語進行匯總,并請提出此詞的學生說說為什么要提醒這些字。而這些詞語就來自學生真實的生活,在平常的學習中前后鼻音以及多音字組詞是學生的易錯點。以學生真實的反饋作為教學資源,是符合學生真實生活的。
(三)指導未來生活
教學要想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課程資源不僅要真實有效,還要有獨特魅力,讓學生內心震撼并接受認可。如在理解“遺產”一詞時,進行如下設計:
師:你是怎樣理解“遺產”的?
生1:遺產就是很久之前的東西。
生2:遺產是距離我們時間久遠的。
師:文中有一句話就告訴了我們這個時間。(出示相關句子,引導學生記住一個人名、一個身份、一個時間等)
這有助于理解下文古代勞動人民在沒有任何高科技技術和工具時為什么能建造好這樣一座趙州橋,引出那一個人名、那一個身份,目標直指不怕吃苦、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匠人精神。
正因為教師根據學生真實生活的思維邏輯,對教材進行了精心的剪裁和有效的拼接,所以“石匠、李春、1400多年”三者使得整個教學課堂呈現出首尾呼應
之勢。
如此一來,當學生沉浸在“石匠、李春、1400多年”的震撼中時,其實也滲透了探究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它讓學生感知到,原來課文還有另一種上法,原來我們可以前后呼應地看待一個問題,原來考慮問題可以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以此達到觸類旁通。這樣,學生內心兩次受到震撼,真正地感知到了人物、身份、時間的重要性。而且在未來的學習中,他們會更加關注這些細微的文本細節。
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表達,完善在課堂生成資源
課堂生成不僅僅可以是學生的回答,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老師的反應、應變的教學手段等都可以作為課程的生成性資源,教學實現關注生命、關注發展。
(一)學生精彩不錯過
課堂教學要以為學生為本,幫助學生理解當下的生活,提升學生未來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首先關注的應該是學生的精彩回答。
陶行知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眲撛焓加趩栴},沒有問題無從創新。創造性地思考問題,能使思維更深入,理解更透徹,運用更靈活。如以下書寫生字環節:
1.出示本課生字。你覺得本課哪個字最難寫?(慧)
2.小調查:有多少同學覺得難寫?為什么?
生1:筆畫最多。(跟著老師數一數有多少畫,實則練習“慧”的筆順)
生2:字容易寫得很長,冒出田字格。(仔細看看為什么它那么長。引導一看字的結構,二找橫畫最多)
3.師:如何寫好“慧”中的橫畫?(引導橫畫間距寫均勻)
4.師范寫,生描紅。評議,修改。
5.拓展這一類字的寫法。
生字教學中,教師機智地抓住學生對“慧”字書寫的感受,將此課堂生成組織教學,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更能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得他們樂學、想學,學有所成。
(二)教師精彩不錯失
陶行知在《創造宣言》中希望“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課堂教學中,教師本身也是一種課程資源,除了自然的過渡語、及時的評價語和精準的小結語,教師的有效示范,更適合學生直觀性思維的年齡和認知特點。例如,在理解“創舉”時,可做如下設計:
1.小組討論:什么是創舉?
2.思考:沒有高科技的古代人為何能造好趙州橋?(引出匠人精神)
3.師配樂朗誦:現代詩《趙州橋》。
4.學生思考:作為一個中國人,此時你想說什么?
5.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我最想說——(引齊讀第一段第一句話)
未見其趣,必不樂學。教師恰逢時機的示范朗讀更能激發學生對趙州橋的情感,在此烘托下第一段“世界聞名”處情感教學自然水到渠成。
(三)生成手段相交錯
教學中,為解決突發的教學對話,教師常常會靈活地運用一些教學手段。它反映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機智,更是一種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文本的生成性課程資源。
一切創造都伴隨想象。在理解趙州橋的雄偉時,教師努力創設各種不同的情境讓學生開啟思維之窗,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又使學生的心靈深處不斷涌起創新的浪花。
1.觀看視頻,理解“橫跨”。
2.理解“跨之大”。(學生沒有真切感受,此時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歷理解37米的長度,約3、4個教室長)
3.感受石頭砌成,沒有橋墩。
4.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入。教師隨機應變,請學生做“橫跨”動作,利用想象感受趙州橋的雄偉。
此教學中,當教學視頻無法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時,教師靈活引導學生通過生活情境的再現理解“37米”,再做動作輔助感知,在學生切實的實踐操作中,借助想象更能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因此,學生達到的認知程度與教師教學手段的有效選擇有著密切的關系。
當然,一節課的課程資源除了教材、學生生活、課堂生成以外,還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資源,關鍵還是要看教師自身。在大力開展創新教育的今天,我們重溫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創造教育思想,努力提升自身素養,鍛煉自身能力,使得教學真正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課堂走向生活,從師生走向學生自己獨立地生活,進而讓學生的創新思維真正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徐明聰.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2011(11):80-83.
[2]齊軍.語文課程資源整合的意蘊及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5):39-40.
[3]徐長軍.要讓說明文教學扎實而靈動[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0(6):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