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高智暉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主旋律電視劇是與當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保持政治一致的電視劇類型[1]。根據題材和內容進行劃分,有狹義、廣義和泛義三個不同層次的理解。狹義的主旋律電視劇是指直接表現真人真事的革命歷史電視劇和革命現實題材電視劇,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其意識形態特征,以紀實主義為基本藝術特征,這是對主旋律電視劇最大共識的定義;廣義上的主旋律電視劇改編自狹義主旋律電視劇,內容更多取材于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但并不使用真實人物的名字的革命性與現實性的電視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其基本思想特征,現實主義是其藝術特征。然而,由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入創作者的主觀意圖,對主要人物和內容情節進行部分虛構,主旋律電視劇的界定變得更為復雜;泛義的主旋律電視劇指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電視劇,由革命歷史主義向中國歷史、革命現實主義向社會重大題材進一步延伸[2]。
《覺醒年代》是一部以全景式展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以及中國共產黨創建全過程的狹義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在20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之際作為禮物獻給黨和廣大人民群眾。《覺醒年代》火爆“出圈”,掀起收視熱潮,豆瓣評分不僅高達9.3 分,還斬獲了中國三大電影節之一白玉蘭獎的三大獎項。該劇更難能可貴的是,引發了青年人“邊追劇邊學黨史”,甚至在線催更的現象。優酷站內數據顯示,在《覺醒年代》發布彈幕的人群中,“90 后”的占比是全站基準值的1.6 倍,意味著該劇的受眾群體中,年輕受眾占了大多數,這在以往的主旋律電視劇中是極其少見的。《覺醒年代》與青年群體的情感共鳴,不同于以往以流量明星為主的IP 影視劇,在當下“飯圈亂象”與主流價值觀產生嚴重區隔的社會背景下,《覺醒年代》從影視創作角度對建黨百年征程進行審美觀照,喚起青年對革命歷史的主流價值認同,同時也為當下重大歷史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劇提供“藝術覺醒”的借鑒意義。

表1 主旋律電視劇分類
媒介心理學是以媒介為主要中間變量,對傳播效果研究的進一步延伸。它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媒介如何影響人們的認知、如何改變人們的態度和行為,把心理學的理論應用到大眾傳播的研究中。它引領人們以心理學解讀媒介,以媒介感知世界”[3]。其研究成果可以幫助傳播者進一步了解影響傳播效果的深層次原因,從而在媒介選擇、應用、設置議題上加以指導。
麥奎爾認為,新媒體受眾無法通過單一的標準進行劃分。“但是,諸如主動性或被動性程度、互動性與可互換性程度、群體特征、構成的異質性、傳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社會關系等一些主要維度,仍具有足夠的張力。”[4]傳播與接受的角色在網絡環境中相互融合,網絡主體的自主性和逐漸增強的媒體參與意識強烈地加劇了網絡議題的發展。而且這種主體構成的復雜性使網絡議題的傳播往往處于變化的過程中。網絡議題的轉變是一個質料與形式共同作用的結果,質料是議題本身的性質,而形式指的是網絡傳播的環境。《覺醒年代》作為主旋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除了要全方位展現建黨之前中國偉大的先驅者們所做的努力,引發的思想啟蒙和重大歷史事件之外,但就其深層次的傳播效果來說,宣傳和動員祖國年輕一代學習黨史、喚起民族自豪感為該劇最終目的。因此,對影響受眾態度背后的媒介心理原因的研究,是大眾傳播媒介活動成功的重要一環。
1.交互性的議題生產。網絡議題本身的信息量是發生轉化的動力。在傳統的媒介環境中,文化產品的宣傳通常具有較強的時空局限性,也就是說信息圍繞核心事件展開,其擴展程度極其有限。即使是連續性的宣傳在信息量的層面也無法與網絡媒介同日而語。這種狀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傳統媒介的篇幅限制,例如電視臺的時間限制和紙媒的空間限制。這致使任何一次文化議題的傳播都難以在時空上形成充分的延伸。而網絡空間資源的無限性使得這個限制消失了,影視劇相關宣傳的信息資源在網絡空間中隨時發生傳播,一個網絡議題就在海量的相關信息中展開并發生變化。另一個原因是,傳統媒體獲得信息的方式限制了信息量的擴展。傳統媒體通過線下宣傳、走訪,散播影視信息,宣傳影視作品,于是參與人員的數量決定了信息量的邊界。而在網絡空間中,為同一個議題提供信息的是受眾,他們用提供信息的方式參與網絡議題,于是主體的優勢也使網絡議題不斷地發生內容上的轉變。
《覺醒年代》趁著互聯網傳播技術帶來的紅利,在網絡宣傳上掀起“紅色”熱潮。以央視為首的主流傳播主體在央視頻道、視頻APP、短視頻平臺等各大門戶網站相繼傳播,以實現資源共享,立體傳播。在抖音、B 站等以青年受眾為主體、以改編原創為內容的視頻平臺上,通過對《覺醒年代》主觀層面的二次加工,宣傳議題呈指數化增長,更容易引起視頻用戶的收視熱情,提高收視率。
2.目的性的議題傳播。網絡議題的形成通常在網絡傳播過程中被充分地延伸,形成各種議題和意見。其中互聯網作為議題傳播的主要媒介,“只有通過影響人們的認知才能影響人們的行為”[5]。媒介心理學主要探討受眾心理,且多處提及“類社會交往”(即準社會交往)[6]。因而,從媒介心理學探討網絡議題的生產與傳播,多半帶有傳播主體的主觀目的性。經過主觀加工后網絡議題的形成與傳播具有一般性的模式,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藝術作品包裝化、媒介傳播網絡化、熱點介入實時化、意見表達多元化、網絡調侃娛樂化。一個網絡議題的形成發展到結束通常全部或部分地經歷上述五個階段。
《覺醒年代》同樣經歷上述五個傳播階段,逐漸火爆“出圈”。首先在藝術作品包裝方面,2 月份該劇在央視第一頻道黃金檔上映,剛播出時反響平平,原因是還未在內容和宣傳上投入力度。隨后,宣傳主體和部分受眾將其進行精細化剪輯,上傳至B 站、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憑借精良的內容和有目的性的剪輯引發許多觀眾的共鳴,影視作品在二次創作下重新包裝,進入大眾視野;其次在社交媒體平臺的技術加持下,關于《覺醒年代》的傳播進入網絡議程設置階段。五四青年節,@人民日報發起微博話題#覺醒年代的青春之聲#,引爆微博平臺;隨后由于社會熱點的介入,《覺醒年代》因與多地高考作文題目高度吻合,不斷登上微博熱搜榜,#覺醒年代yyds#閱讀量高達12億次。6 月10 日,《覺醒年代》在第27 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連獲三項大獎,熱度走勢達到頂峰。至此,關于《覺醒年代》的網絡議題來到了實時化熱點傳播的第三階段。
有別于年輕人不愛看“正劇”的刻板印象,該劇獲得了許多年輕觀眾的喜愛和追捧,網絡意見表達逐漸多元化,既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正向評論,也不乏略微帶有藝術加工的娛樂作品;最后,不少年輕人將電視劇中的片段截圖制作成表情包、根據劇中人物創作頭像等,以娛樂調侃的特有方式表達對該劇的喜愛。該劇根據年輕人的喜好設置相關議題,進一步激發年輕受眾的觀劇熱情,并主動參與議題創建、互動和分享,足以達到喚起青年人共情的傳播效果。

表2 《覺醒年代》網絡議題發展的五個階段
除了認知層面的研究,媒介心理學還包括情緒方面的研究。“情緒上的傳播與互動是建立在認知基礎上的,在認知基礎上可以產生移情作用,在認知上的效果體現為共識,而情緒層面上的效果則是共鳴。”[7]一部影視作品如果能夠贏得受眾情緒上的共情,才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這就需要總結和歸納網絡議題的特征與規律,為主旋律電視劇傳播效果研究提供建議。
網絡議題通常具有時空的接近性和事件的戲劇化沖突等特征。網絡受眾在面對與自身具有較高相關性的問題時,通常會表達更真實、更注重體驗而不是理性的情緒和意見。這些意見的表達會使網絡議題發生轉化,這種傳播過程中的轉化具有一定的規律。
首先,網絡議題的轉化呈現非線性的狀態。網絡議題的發展沒有線性的連續態勢,網絡信息更迭速度很快,大量的信息在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之前就會被更新的內容所取代。完全無關的信息之間也會產生關注度的競爭,客觀上搶奪受眾的注意資源。于是,一個事件、一個議題的關注難以保持連續的態勢。于是議題的發展在時間上具有斷續相間的過程,一個舊的議題隨時會因為某個個體事件被重新討論,然后又迅速消失,如此反復。而在空間上,議題具有強烈的延伸的特征,大眾在參與議題的過程中會出現更多附加的事件或者新的議題,這些附加內容甚至會成為新的話語焦點。網絡空間中新聞傳播具有高度的即時性,很多事件在剛剛發生就受到了關注,從而成為一個熱點的議題,這也造成了議題發展的連續性。《覺醒年代》作為一部電視劇,全部播出需要一定時間。其中一些經典劇情會與當下的受眾心理和熱點事件相結合,形成斷續的網絡議題,不斷激發青年人的思考。
其次,傳統媒介在網絡議題的發展中不可或缺。傳統媒介從議題的形成到發展的全程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傳統媒介對一個事件的報道和觀點本身就是網絡議題中一個常態化的視角。傳統媒介的關注會使網絡議題首先被更豐富的受眾階層關注,同時也讓一個議題的重要性得到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傳統媒介的作用更多是傳播效果上的,而不是議題本身的意見走向。至少在當下而言,傳統媒體仍然在很多事件的信息獲得渠道上具有優勢。當下,傳統媒介正在試圖通過融合的模式尋求可持續的發展途徑,這種融合進一步強化了傳統媒介在很多方面的信息優勢。例如《覺醒年代》的多條宣傳議題來自《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等官方主流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在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等重大節日熱點與該劇“紅色”聯動,致敬經典,祝福祖國。除了信息宣布獲得的優勢之外,在信息的發布層面傳統媒介仍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號召力,其發布的信息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使得受眾產生經過主流官方媒體宣傳的電視劇值得一看的心理認同和期待。
再次,網絡議題的傳播是一個不斷復現、深化的過程。一個熱點網絡議題經歷了自身的高潮和衰退之后逐漸消失。但是這種消失的持續性經常很短,一個隨機事件的出現會使議題再次被提及從而成為新的熱點,而且反復再現的動態過程也使得議題的討論不斷在時間和空間上深化。議題的每一次再現都需要面臨受眾更大程度的注意力疲勞,也就是說一個議題如果沒有新的視角或者觀點,或者重大的遺留問題,它很難再次成為網絡輿論的熱點。在這個過程中,議題發生了自然的不斷的深化。這個過程是客觀的,最終結果是某個議題中的重要元素的標簽化。通過這種方式,一個帶有豐富形象的網絡語言也隨之產生,議題的影響力由此進一步擴大和延續。《覺醒年代》的議題由# 覺醒年代巴黎和會# 等關于影視內容上的討論到#覺醒年代的隱喻絕了# 等深層次的內容分析,再到# 覺醒年代為何能讓人共情#的情感討論,逐漸深化該劇的精神價值內涵,豐富觀眾審美感受、提升鑒賞能力和文化氣質。
傳播心理學是一門由傳播學和心理學組成的跨學科、多層次的學科。作為傳播學的延伸和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從傳播主體和受眾的角度來看,研究兩者之間的心理互動對交際效果的影響。有利于內容制作者創新傳播策略,創造高質量的內容并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傳播與接受的互動通過在內容表達和情感交流中相互融合,不同的傳播心理學范式能夠提煉出主旋律電視劇與青年受眾的傳播心理規律和特點。
影視作品作為審美對象,對審美主體即觀眾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審美主體的期望和參與度決定了影視作品的命運。因此,研究公眾的審美需求和期待心理之間的關系成為影視劇傳播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由于受眾的需要目標不同,需要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對影視的不同期待[8]。以往主旋律電視劇與青年受眾之間形成斷鏈,其主要原因為刻板、假大空、自說自話的影視內容。而《覺醒年代》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不僅是因為它取材于文學教科書的文本中的這段真實歷史,還通過對其內容更精準、更生動、更飽滿、更立體的影視化塑造,為當代青年提供一個與過去偉大“先驅者”們交流的渠道。
現如今主旋律電視劇低質量、低評價的主要原因為單純地將藝術品等同于物質產品,以經濟和流量為中心,未以人民的真正需求為中心進行創作和傳播[2]。作為財富與金錢象征符號的流量明星,在眾多主旋律影視劇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未考慮其形象與真實歷史人物形象是否匹配,帶來“出戲”等不良觀看體驗。“只有當物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跟人發生關系時,我才能在實踐上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態度來對待物。”[9]即只有當電視劇以合乎人的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跟受眾發生關系時,才能顯現出主旋律電視劇教化群眾的功能,受眾才能從中得到合乎心理的需要。《覺醒年代》以于和偉(飾陳獨秀)、馬少驊(飾蔡元培)等眾多老戲骨為領銜主演,所有人物形象盡可能地做到對真實歷史人物的還原。在影視表達上,這是人物塑造的突破,也是電視劇創作的新意。
“與平臺、渠道、技術帶來的傳播力一樣,內容本身蘊含的傳播力也是客觀存在的……讓內容自帶‘流量’,有利于全面提升傳播力,真正實現‘入耳、入眼、入腦、入心’的效果。”[10]《覺醒年代》編劇龍平平在采訪中談到其創作目的:“創作這部電視劇,是想回答:中國共產黨是怎么來的?是哪些人搞起來的?當初,我們為什么要選擇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為什么要搞社會主義,當初的選擇對不對?”[11]該劇講述的歷史時代和故事情節是受眾在書本上耳熟能詳的內容,而非在影視劇中。它突破了過往內容選擇的“舒適圈”,放棄庸俗的戲劇化情節,通過敘述建黨之前先驅者們的求真探索,重現歷史面貌,完善歷史發展的軌跡,填補黨史創作的空白,以歷史的質感和理想主義的光輝去征服觀眾,而不是用一種淺薄的戲劇性和固化的歷史內容去取悅觀眾[12]。
任何傳播活動都必須包含傳播者、傳播內容和受傳者三個基本元素。根據兩級傳播效果理論及使用與滿足理論,傳播者必然會基于受傳者的觀點來引導信息的選擇和輸出。信息傳播中受傳者的心理選擇和心理反應是所有傳播主題和交流活動的關鍵。《覺醒年代》的“破圈”,恰恰契合了建黨100 周年的愛國風氣,激發粉絲民族主義對愛國情感的強烈認同。
民族主義為個體認同提供了強大而豐富的情感資源。在民族主義興起的時代,恰恰是宗教信仰受到現代社會沖擊而開始減弱的時期。在許多世紀的歷史中,宗教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最重要的信仰歸宿,為個人生活提供了高尚的精神寄托。當這種精神寄托開始崩潰時,民族主義在填補精神空白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3]。許多研究者發現,在愛國的勢力中加入了一支新生力量,他們被許多觀察家稱之為“小粉紅”①據嚴薔觀察,這個概念最早起源于晉江文學論壇中的“網友留言區”。見嚴薔《愛國小粉紅、粉絲戰爭,與天朝主義賽博格》,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722-opinion-yanqiang-pink-cyborg/.,意指以“90后”年輕人為主體的愛國粉絲群體。與之前民族主義者不同的是,他們將擁護支持的主體由流量明星轉向為國家。“從心理學上來看,這一點與他們對偶像的心理完全相同,他們將國家建構為自己內在現實與外在現實之間的一個‘過渡客體’,實現與外部的交流和自我身份的建構。”[14]在《覺醒年代》中,用鏡頭藝術再現在街頭藝人的調教下嬉戲表演的一群猴子。猴子在劇中總是代表漠不關心的旁觀者和受人擺布、麻木不仁的隱晦角色,以冷漠和頑皮的態度置身事外。恰在此時,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為代表的偉大先驅者和以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等為代表的有志青年出現了。他們用弱小的身軀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就像一只螞蟻,雖然渺小,但依能蚍蜉撼樹,擁有足夠威嚴的力量和毅力,在中華民族危難中展現進步人士的良知與行動,為當代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激發青年一代愛國主義熱情,為情感宣泄找到突破口。
敘事心理學主張研究通過語言表述,從而表達人們的生活故事,其故事本身反映了個體心理發展與變化的過程,人格與自我也在述說生活故事的過程中得以存在[15]。《覺醒時代》取材于20 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以生動的方式塑造第一代新文化知識分子的群體肖像。該劇中感染力的演說語言、事物隱喻的畫面表達等,激活了年輕受眾的感官與熱情。
1.臺詞語言的感染力。語言的感染力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首先是說話主體的理性與權威,理性更多的是形容語言,常常表達為內在的、思維的、隱蔽的,權威通常形容主體的身份和地位,是外在的、形象的、顯現的。“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本能地讓自己處在一個頭領的統治之下。”[16]權威對人的態度和行為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服從、被動。陳獨秀作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是極高公信力的代表,其所說的宣揚馬克思主義學說、勸服受眾抵制巴黎和約等言論有極高的可信度。
其次是語言風格的說服力。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說服受眾態度改變的過程中,傳播內容中感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大于理性和客觀因素的影響。感性和非理性的因素主要體現在語言的有理有據、循循善誘,“寓理于情感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寓理于細節之中,使讀者于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得到啟發”[17]。辜鴻銘老師在劇中通過一次演講,深刻論證“何為中國人的精神?”。先是風趣地用自己頭上的“辮子”,隱喻中國人的“根”;其次比較中國人與西方人的不同之處,論證“溫良”是中國人獨有的人性深處的情感;最后發問:“什么是真正的中國人?”層層遞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演講的語言風格運用生動的口頭語言與青年面對面交流信息,充分發揮語言的接近功能。演講的內容也是當代青年現存的思想問題和需求,經過現代優秀演員的語言加工后,其呈現出的語言表達和鼓舞效應在當代青年群體中也產生振聾發聵的影響。
2.隱喻語言的意境美。隱喻語言的意境美在于明晰的同時還能形象化地傳達信息。明晰不僅僅是語言本身所具有的客觀性,更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某種表征向受眾清楚傳達某種傳播效果,于是影視劇中語言的明晰就與傳播形式緊密關聯。新受眾對自己接收到的視聽話語經歷一個“解碼—編碼—再創作”的一體化過程。視聽話語解碼是一個識讀、接受形象信息的過程,受眾對主旋律電視劇的視聽話語進行個性化解碼之后,并在特定的場域中對這些視聽話語進行重新編碼,進入新一輪的傳播[18]。在新媒體時代,視聽話語創新表達的說服力有利于主旋律電視劇文化塑造、形象輸出與價值傳達,這就要求在畫面語言的使用上要盡量避免過度晦澀的場景。《覺醒年代》多次出現“螞蟻”這一事物,一方面寓意著救世之道要回歸眾生,另一方面意為生而為人,軟弱如螞蟻,總是在問題中尋找出路。不少受眾都能理解“螞蟻”所代表的意象,紛紛通過彈幕表達“人們皆如螻蟻”的涼薄感嘆。
隱喻是一種隱含的類比,它以想象方式將某物等同于另一物,并將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將后者的相關情感與想象因素賦予前者[19],從而暗示物與人、人與人、人與歷史的情感紐帶。隱喻語言的形象化不是符號語言的取消,而是通過使用圖像、營造情景指代具體事物的概念,表達意義。《覺醒年代》通過一些寫意性的手法和賦比興的修辭,增加了作品的表意空間和情感厚度。蔡元培風雪三顧陳獨秀,用的是“三顧茅廬”的典故,蔡公二顧茅廬時,陳獨秀酒后酣然高臥,蔡元培風雪靜坐待君醒,用的又是“程門立雪”之典。兩典齊用以示蔡元培求賢之心若渴。電視劇利用受眾的綜合感受,通過有聲語言的形式和感知時空的情景以形象化的方式表達出來,更加吸引青年受眾對其內涵的探索與討論,完成了史詩品格的美學定位和合理探討的思想碰撞。
《覺醒時代》的藝術實踐和影視創作表明,一部主旋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要想擔負起展現重大革命歷史內容、總結革命歷史規律、宣揚革命歷史思想的任務,就必須從與時俱進的媒介技術與受眾的心理需求出發,生產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的影視作品。生產藝術作品就是尊重當下觀眾的審美,這就要求主旋律電視劇及時生產符合時代和觀眾口味的審美內容,找到歷史真實與藝術表達的平衡點。因此,傳播主旋律歷史故事需要跳出嚴肅、刻板的“舒適區”,要以生動、鮮活的故事吸引受眾,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穿透力與影響力,才能看到真實的反饋。而青年受眾作為黨和國家的未來,應加深黨史學習,激發青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只有將主旋律影視的創作植根于中國精神,以激發青年受眾的愛國熱情為創作目標,才能增強群眾對于黨和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與自豪感,真正履行主旋律影視作品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