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

為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慈善事業發展道路,完善慈善政策體系,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廣州市慈善會日前在北京共同舉辦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座談會。會議圍繞中國特色慈善事業主題進行了交流,與會學者一致認為,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命題,只有理清我國慈善事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內在關系,才能促進慈善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現將主要觀點編發如下:
宮蒲光(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助力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初心使命。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逐步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民生保障制度、社會治理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我國第三次分配的主渠道,先天就蘊含了助力共同富裕的初心使命和價值追求。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黨和國家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加快發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更好地參與第三次分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對此,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定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政治方向;二是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要和群眾實際需要;三是堅持弘揚慈善精神;四是堅持健全慈善法治體系;五是堅持發揮理論研究的先導作用。
鄭功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我國學界、業界對研究適應國情的慈善事業發展道路缺少足夠重視。此次會議重提該議題,就是期望將討論引向深入。強調中國特色慈善事業要走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是因為個體慈善行為可以無國界,但要成長為一項宏大的社會事業,必須適應一國的社會制度、慈善文化和現實場景。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相對滯后,不是因為經濟不發達,也不是缺乏愛心善意,而是缺乏完備的政策支持,以及符合國情的慈善理念指導。在慈善事業發展中要推動稅制完善,更要強化社會正向激勵,讓行善者受人尊敬。應當把慈善事業放到整個國家制度和發展全局中考慮,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重點是要做到兩個尊重,一要尊重現代慈善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二要尊重中國發展變化中的國情。現代慈善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包括公益、自愿、平等、法治、透明五個關鍵詞,這應當是共同價值追求,中國特色慈善事業也應該遵循且充分體現這種客觀規律;中國國情在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以及財稅與民生保障制度等,這是基本遵循。我們需要探索將客觀規律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慈善事業發展新路,促進慈善事業行穩致遠。
韋錦堅(廣州市民政局副局長):未來慈善事業發展應注重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堅持黨建引領,保證慈善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二是堅持依法行善,注重用法治化手段規范慈善事業的發展。三是堅持慈善為民,探索整合社區中的慈善工作站、社工站、志愿服務站、未成年人保護站、救助站等主體,形成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區慈善資源聯動的機制。四是發揮社區慈善的主體作用,激發社區慈善活力,打造社區慈善的品牌,推進社區慈善基金建設,同時借助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提升社區志愿服務與慈善工作的融合水平。
丘仲輝(愛德基金會理事長):發展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是我國歷史文化傳統的要求,也是社會大眾的期盼。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愿景。應充分發揮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各自作用,通過廣泛的溝通機制建立政府、市場、社會的協同合作,共同分好財富蛋糕。社會慈善組織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中堅力量,應著眼于日益多元化的社會需求,重視行業建設,提高自身專業能力,提供精準服務;應做到信息公開透明,主動堅持“四律”,即自律、互律、他律、法律。
于建偉(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特色慈善事業首先是執政黨領導下的慈善事業,慈善事業要發展好,必須堅持兩個引領:一是黨建引領。抓黨建是中國社會組織的重要特征,能保障社會組織正確發展方向。中國的慈善組織有其特殊之處,大部分決策機構人員是兼職人員,黨員關系不在慈善組織中,如何抓好慈善組織黨建工作是值得研究的問題。二是法治引領。以慈善法出臺為標志,中國慈善事業發展邁上了新臺階。慈善法實施以來,也暴露出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需要對新情況、新問題作出回應。其次,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慈善事業,在助力脫貧攻堅、支持防汛救災、抗擊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與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民眾慈善意識不斷增強,中國特色慈善事業將會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目前,慈善力量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介入不足、未充分發揮作用,期望更多的慈善組織能關注養老,找準定位、把準方向、精準施策。
劉忠祥(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慈善是在一定范圍內共享資源的一種過程,是與人類相伴而生的,是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由于每個國家國情不同,慈善事業發展模式和道路也會有所區別。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發展既不同于傳統的慈善模式,又有別于歐美模式,要在黨的領導下立足本國國情,吸收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國外成功經驗,融合現代慈善基本特征,面向未來、與時俱進,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新的發展階段,我們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需要充分發揮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同時要平衡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關系。要構建公眾廣泛參與、法律法規體系完善、促進措施充分到位、慈善組織發展平衡充分、志愿服務體系健全、綜合監管精準有效的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劉文奎(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概念的提出,概括了當前我國慈善事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實踐問題。幾十年的發展證明,西方慈善理論也沒有很好地解決西方社會中的慈善問題。中國作為大國,應當用自己的話語體系來解決面臨的問題。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二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慈善事業一定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三是慈善事業發展要主動配合國家的戰略,在黨的領導下發揮更大的作用。四是雖然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目前力量比較小,但是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一定有著比西方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舞臺。
彭艷妮(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對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理解應包括扎根中國傳統、立足中國國情、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服務人民需要等四個方面。但我國慈善事業優質供給整體不足,主要表現為慈善社會參與、捐贈規模、主體規模、主體質量、慈善項目質量、激勵保障等方面均不足。要做大做強慈善主體、優化慈善生態、加強慈善文化培育、建立鼓勵與監管相協調的體系。一些地方民政部門在認定慈善組織過程中還存在具體政策理解不清、組織不充分等問題,要加強政策指導和工作領導。一些基層志愿組織有組織活動的積極性但缺乏設計公益慈善項目的能力,要加強能力提升。
傅劍鋒(騰訊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第三次分配的重點是社會價值,企業要探索如何將社會價值融入和貫徹到企業發展中,服務人民需求,助力實體經濟,創造社會價值。倡導人人公益十分重要,雖然每個人的人均捐贈量不是很大,但是捐贈人次很多,讓更多的人參與,推動人人公益、創造社會價值,就是凝聚社會人心。公益慈善要注重弘揚中國的慈善文化,讓慈善與每個人之間的距離都變得很近,讓每個人感受到自己需要的時候會被幫助、別人需要的時候能夠去幫助成為一種社會潮流。騰訊公益基金會在多個方面響應國家戰略,探索解決社會痛點問題,如助力鄉村發展、助力社會應急、助力科技探索等,未來將繼續探索創造社會價值,通過共生、共建、共富和共享的發展邏輯助力共同富裕的實現。
金錦萍(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法研究中心主任):慈善組織可選擇不同定位,開展不同領域的慈善活動,但應就慈善事業的客觀規律達成以下共識:一是慈善是社會資源的自愿調劑,是與稅收有本質差異的自愿共享機制,尊重捐贈自愿原則和志愿服務精神是不可違背的原則。二是慈善是社會信任的試金石,也是構建社會信任關系的必由之路,以慈善透明度來增強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有助于構建社會信任。三是慈善與社會保障的關系問題需要妥善處理,表現在社會服務提供中,就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力量提供的其他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政府需要承擔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職責和責任,而慈善組織則要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之外的其他社會服務,兩者相輔相成。四是慈善的驅動力并非工具理性,而是價值理性,所以稅收優惠政策很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改革現有制度中有礙民眾參與慈善的規范。五是慈善事業不能局限于實現分配公平,更應看到財富分配之外的其他價值體現,在傳承和弘揚中國慈善文化的同時,注入時代特征、創造志愿精神,塑造具有擔當的現代民眾。六是著力構建慈善本土理論體系,真正探尋具有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理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