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穎

大數據應用并不是一個新課題,但是拓展數字化民政應用場景,推進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仍需不斷探索、久久為功。
江西省加強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在江西“數字民政”系統總體框架下,打造應用牽引、縱橫互通、安全可控的“一庫三臺”(社會救助資源庫、社會救助信息管理平臺、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數據中臺)體系,推進數據資源集約化、監測預警智能化、業務流程規范化、為民服務便捷化協同發展,實現社會救助服務向科學決策、精準管理、高效服務轉型。
困難群眾社會融入、資源獲取能力不足,是社會救助工作的“老大難”。江西省民政廳以社會救助信息管理平臺和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功能為基礎,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搭建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數據中臺。協同多端數據信息,建立低收入人口監測預警數據模型,為主動發現“沉默群體”提供數據支撐。一是制定標準,強化數據資產管理。打通業務數據庫,拓寬數據采集渠道,整合全口徑低收入人口數據,建成低收入人口基礎數據庫。分層匯聚并按季度更新專項救助部門數據,采用“多層數據倉庫”管理異構系統數據,打造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數據池”。制定元數據標準、類目體系標準等一系列技術規范,形成規范數據管理體系,實行數據資產化管理。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61萬低收入人口入庫,已歸集鄉村振興、醫療保障、教育、殘聯、工會等8個部門10類信息,超過500萬條異構系統數據入池。二是解構政策,科學構建指標算法。解構低收入人口認定政策,從“政策找人”角度構建數據算法。結合省情和基層工作實際,從受教育程度、就業情況、健康狀況等多個維度,設置10項核心監測指標,預設4類預警觸發場景,初步建成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數據模型,實現數據同環比計算和交叉比對,智能發現困難對象。引入BI工具,通過表格、績效儀表盤等可視化形式展示監測結果,為基層入戶查訪提供指引,形成線上線下互通的監測預警模式。三是形成算力,主動摸排困難對象。運用模型形成算力,篩查發現遇困群眾,標注預警情形后反饋給基層,實現精準找人、主動干預。2021年依托掛點干部、第一書記以及基層民政干部、網格員、第三方機構,已摸排困難群眾50.5萬人次,累計新增低保和特困對象13.4萬人,實施臨時救助13.3萬人次、專項救助720萬人(戶)次,支出購買服務資金超1億元。
依托大數據賦能,江西省民政廳配合審核確認權限下放,推進流程再造與制度創新,實現救助申請“掌上辦”“指尖辦”,破解堵點、卡點、難點,打通社會救助最后一公里。一是自主申請掌上辦理。依托江西政務服務移動平臺,在支付寶“贛服通”小程序及“贛服通”APP打造民政專區社會救助申請分欄,將申請服務向移動端延伸。堅持便民利民服務理念,精準分析困難群眾網上申請救助需求,細分申請服務應用場景,實現下沉式服務。基本生活遇到困難的群眾可在線申請社會救助,申請人無法自主使用智能手機,可委托他人使用代理功能提交申請。年初上線以來已受理1.8萬戶救助申請。二是救助需求“一鍵直送”。充分考慮老幼殘等特殊困難群體不懂“呼救”、不會“呼救”的客觀事實,打造群眾求助“呼叫器”。在“贛服通”加載主動發現報告功能,承擔社會救助職責的國家公職人員、政府委托從事困難群眾服務的企事業單位以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在日常工作中發現遇困群眾,可將遇困情形“一鍵直送”,基層社會救助經辦服務機構“一呼即應”,主動聯系困難群眾,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黨的溫暖。三是審核確認“數”戰速決。構建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評估模型,實現核對報告從簡單羅列查詢結果向智能評估、分級預警對象經濟狀況升級,提高基層研判速度。遵循政策設計,將審核確認工作流從單線程處理變為多線程并行,大幅縮短經辦耗時。以低保為例,原先需要32個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審核確認工作,現在最快只需13個工作日,既方便又快捷。44歲的湖口縣居民施小軍(化名),因患白血病到當地民政部門申請救助,4月中旬提交申請,5月就領到了低保金。
提高數據共享程度,才能充分發揮數據資源效能。江西省民政廳有機整合社會救助信息管理平臺和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完善跨系統、跨層級、跨部門的多跨協同管理和服務機制,實現數據跑路替代群眾跑腿。一是強化信息核對,群眾免交材料。按照“省級為主,市級補充”的原則,通過加密網絡專線傳輸、政務數據共享平臺訂閱資源、對接民政部信息核對平臺等多種渠道,與10個省直部門、21家駐贛銀行以及電力、證券公司等對接數據,實現不動產、金融資產等37大類信息聯網查詢,已經共享的信息無須群眾再提交證明材料。引入“人臉識別驗證”“電子簽名識別”技術,實現紙質授權向電子授權升級。開發遠程授權模式,通過二維碼識別技術支持“一部手機,多人授權”,真正做到足不出戶即可授權,無須再交授權書。功能上線以來,已為148.76萬人次提供電子授權服務。二是推行省內通辦,群眾免跑異地。使用數據同步引擎、流計算引擎、調度引擎,以低保為核心塑造異地救助工作流。非本地戶籍居民在居住地提出申請,相關信息智能流轉,實現戶籍地和居住地同步提示、協同辦理、精準管轄,無須群眾跑腿。結合人口流動實際,發揮社會救助資源庫數據集群管理的優勢,開通社會救助對象資格隨戶籍轉移的“綠色通道”。省內范圍遷移戶籍的對象,無須再為重新申請救助往返兩地開具證明,只需憑戶口簿在遷入地就近辦理資格轉移,即可快速接續救助。三是回流數據資源,群眾免跑窗口。建立數據資源回流工作機制,統一建設省市民政數據共享平臺,通過前置機、API服務、數據文件等多種形式及時將數據資源回流至各設區市,用于各地自行分析數據、快速轉介救助。如南昌市將回流數據注入本地開發的“城市大腦”智能平臺,實現低保發放信息云端處理,定期自動發放低保金;上饒市利用回流數據為困難群眾提供“低保救助一件事”一站式服務,通過低保關聯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醫療救助、教育資助等12項救助,實現“一窗受理、一次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