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采薇

作為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即使已經是一名優秀的神經內科醫學專家,吳繪仍然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一邊是醫術的精進讓她可以很順暢的完成門診及住院患者的各種神經內科中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工作,另一邊,醫者仁心的吳繪考慮的不僅是及時妥善處理危重病情變化,更是必須要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殘率,盡可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吳繪的骨子里有一種近乎固執的堅韌,從立志當一名優秀的醫學專家起,理想樹立便絕不撒手。吳繪大學本科畢業于華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畢業于軍事醫學科學院腫瘤學專業。當正式成為一名神經重癥科主治醫師時,吳繪發現身在神經內科時才會明白,光這一個學科就相當于幾乎整個大內科。各種亞專科琳瑯滿目:血管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癲癇、神經遺傳性疾病、神經免疫、神經感染、心身疾病、周圍神經病、肌肉病等等。而且,隨著中國醫學的不斷發展,發現既往歸屬于這些亞專科的疾病,越來越不安于室,常常越界雜交。比如:年幼時的心理創傷與年長后的腦小血管疾病可能密切相關,而腦小血管病導致慢性的腦實質退行性變,又和阿爾茨海默病的某些影像表現和分子marker相互重疊,難分難解;而阿爾茨海默病被發現竟與某些微生物感染密切相關。神經內科醫生必須要有分分鐘“跨界”到其他亞專科領域的覺悟。
作為一名神經內科醫生,吳繪發現不僅僅需要掌握專業知識,還必須有扎實的大內科基礎和作一名不斷學習的全科醫生的覺悟。例如她本人就曾經接診過一名被誤診為癲癇的中年女性患者,患者于勞累后出現癲癇大發作,到當地醫院就診后診斷為癲癇,給予三種抗癲癇藥聯合治療后仍反復發作,還出現了胡言亂語等癥狀。吳繪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認為患者不能排除其他內科疾病導致腦病的可能,于是給患者進行了甲狀腺功能檢查,結果顯示患者甲狀腺功能減低,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和抗甲狀腺微粒體抗體增高,最終確診為橋本氏腦病,橋本氏病是多發于中老年女性的甲狀腺疾病,它也會引起腦部的癥狀。找到了病因,給予相應治療后,患者的癲癇再也沒有發作過。
與此同時,吳繪還發現因為長期頭痛、復視、失眠等各種稀奇古怪的癥狀來看神經內科,頭顱MRI報告正常卻發現了鼻咽部腫瘤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其實,神經內科病人很多時候就是個大內科疾病首先表現在神經系統的大黑洞。以前說神經內科醫生“know everything but do nothing” 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腦科學已經成為科學界最神秘又最有吸引力的領域,如果追求“智力與腦力的激蕩”“永遠在追尋未知謎題的刺激”,神經內科確實是內科中的不二選擇。
行醫近20余年時間,吳繪無悔自己的選擇,累并快樂著,患者的笑容就是她前進道路上的動力。醫院和科室同樣也給到了吳繪最大的支持,她經常講到“作為一名醫生,我必須把工作做好,必須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我的工作容不得一點失誤,再細微的疏忽對于病人來說就是滅頂之災。我們院的醫護團隊,都希望成為推動國內神經內科醫學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