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琛
(中共惠安縣委黨校教研室 福建惠安 362100)
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惠女精神是惠安縣千百年來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影響深遠。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機波及我國實體經濟的背景下,惠女精神在福建省特別是泉州市范圍內被宣傳推廣,泉州市委更是把惠女精神稱為泉州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掀起弘揚惠女精神的熱潮。時代在進步,條件在改變,精神的力量卻是不可磨滅的。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惠女精神激勵著廣大干部群眾奮進新時代,為實現中化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惠女精神作為一個概念,是在1963年6月4日福建日報社論《惠女頌》里首次提出來的。2009年5月8日,中共泉州市委發布的《關于開展弘揚惠女精神,提振創業激情,促進科學發展活動的決定》首次概括了它的豐富內涵。所謂惠女精神,就是“1958年到1960年,以13000多名惠安婦女為主力軍的干部群眾建設烏潭水庫,后稱惠女水庫,所體現出來的‘艱苦奮斗,尊重科學,無私奉獻,拼搏創業’精神”。從這個定義來看,要理解和把握惠女精神的豐富內涵,離不開對特定的歷史環境、人文特質等多個方面的理解。
從惠女精神產生的時代背景來看。惠女精神產生于上世紀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時的惠安是福建省有名的地瓜縣,土地貧瘠,十年九旱,人均水資源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嚴重缺水,所以惠安縣農業發展長期嚴重滯后。建國前,惠安全縣50.7萬畝耕地,有水利灌溉的僅占7%,其余都是沒有水利灌溉的靠天田。建國后,為了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解決用水問題成了惠安縣政府的頭等大事。因此,解決用水問題,改變家鄉落后面貌,是形成惠女精神的推動力。
從惠安婦女身上的傳統美德來看。一直以來,惠安女就以奇特的服飾和特別能吃苦耐勞的品質聞名于世。很多在我們看來只有男人能干的活,她們也能干。惠安女特別能吃苦耐勞這是由惠安特殊的男工女耕的社會分工造成的。歷史上惠安是個干旱縣,環境惡劣,生活艱苦,惠安男人大多選擇背井離鄉外出謀生,惠安婦女只能在家操勞家務和養育兒女,此外還要參加當地農業生產和抵御自然災害。長期的磨練塑造了惠安女勤勞、簡樸、堅韌、純潔的優良品德。因此,一代一代惠安女繼承這些傳統的美德,是形成惠女精神的歷史淵源。
從修建惠女水庫的歷史創舉來看。惠女水庫是惠安人民意志和力量的象征,是惠女精神的誕生地。有人評價惠女水庫是一個人間奇跡,一段勞動傳奇,一座歷史豐碑。這是因為惠女水庫創造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主要由婦女建成大型水庫的記錄,這在世界水利建設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當年參加修建水庫大壩的1.5萬名民工中,惠安婦女就有1.3萬名,占比達到85%,成為修建隊伍的主要力量。她們赤手空拳,在沒有任何現代化的施工工具,也沒有什么誘惑的物質刺激的情況下,憑著一股沖天干勁,和簡陋的工具,僅用19個月的時間,修建起一座高52.5米,壩頂長350米,寬9米的水庫。這座國家大二級水庫比當時著名的十三陵水庫還高一倍多,至今仍供應著惠安縣城及周邊12個鄉鎮60多萬人的生活和工業用水。所以修建惠女水庫是惠女精神的集中體現。
從惠女精神的深遠歷史影響來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惠女精神在婦女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當時惠女精神在全國范圍內產生較大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標志性的事件。一是1959年水庫修建過程中,時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的陳伯達到惠女水庫視察,他為水庫題詞并建議將“烏潭水庫”改稱為“惠女水庫”;二是由于水庫大壩主體工程提前近兩年竣工,1960年國家水利電力部和全國婦聯先后發來賀電稱贊“惠女水庫已為我國婦女在水利建設上樹立了一面紅旗。”;三是1963年,惠女水庫主配套工程全面竣工,6月4日福建日報社論《惠女頌》首次提出惠女精神這一概念。隨著時代變遷,惠女精神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里,成為推動惠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激勵著惠安人永立潮頭,盡顯風采。
有利于激勵更多人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這一目標任重而道遠。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黨一定要保持艱苦奮斗、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這是我們實現偉大奮斗目標應有的精神狀態。”保持艱苦奮斗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但是在今天,有一些人認為再提“艱苦奮斗”已經沒有必要,而且也過時了。但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成績越大,條件越好,喝彩聲越多,越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越要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那種認為艱苦奮斗是老套、已經過時的看法是錯誤的、有害的。”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需要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惠女精神的核心就是艱苦奮斗。所謂艱苦奮斗,就是為了實現偉大目標,而不怕艱難困苦,銳意進取的意志品質和精神風貌。回顧修建惠女水庫過程中,惠安女創造的一個又一個的紀錄,就是他們艱苦奮斗的生動寫照。這些參加修建水庫的惠安女身上超出常人數倍勞動量的驚人紀錄和意志品質,在我們今天看來是難以想象的,而這些竟是惠安女用鋤頭簸箕和薯干干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在惠女精神的激勵下,惠安婦女在各行各業都創造了驕人的業績,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代表,甚至亮相于國際婦女大會和廈門金磚峰會的舞臺上。大力弘揚惠女精神,就是要激勵更多的人,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大軍中來。
有利于激勵更多黨員干部勇于擔當作為。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在《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當前干部隊伍主流是好的,能夠適應事業發展需要,但也有少數干部庸政懶政怠政,改革勇氣銳氣弱化,主要表現在:動力不足不想為,能力不足不會為,擔當不足不敢為。因此《意見》明確提出,要教育引導廣大干部增強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責任擔當。所謂增強政治擔當,就是要明確方位,提高站位,對黨忠誠;所謂增強歷史擔當,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戮力前行;所謂增強責任擔當,就是要立足崗位,履職盡責,創先爭優。
惠女精神正是勇于擔當的生動寫照。“把水庫建成,就是死也值!”“現在苦一些,以后就不會艱苦了,現在還要吃地瓜干,以后就天天可以吃大米了。”這些惠安女說出的話,正是她們樸實情感的反映。能吃上大米,改變艱苦的條件就能造福子孫后代、建設美好家園,這是惠安女的責任擔當,也是她們不斷激勵自己,挑戰生命極限,改變家鄉貧困落后面貌的巨大動力。我們只要把蘊藏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巨大的發展動力和創造熱情激發釋放出來,就一定能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有利于偉大民族精神被世代傳承和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是推動我們前進的根本力量。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依靠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創造出悠久的中華文明。依靠偉大民族精神,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今天我們同樣要依靠偉大民族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惠女精神正是偉大民族精神的發揚光大和生動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包括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其中他談到偉大民族精神“是一代一代中華兒女創造和積淀出來的,也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惠安女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女性中最杰出的代表群體之一,在她們身上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存理念和核心價值,惠女精神應該被我們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跨進新時代,新時代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就是奮斗。奮進新時代,把握主旋律,需要我們在奮斗中大力傳承和弘揚惠女精神。
學習艱苦奮斗的意志,做新時代的奮斗者。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去我們講先發展起來。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惠女精神提出距今已經60年過去了,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新時代的惠安女們仍然在各條戰線上繼續艱苦奮斗,譜寫著奮進新時代的新篇章。對于黨員干部來講,要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還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提升精神境界。作為“關鍵少數”的黨員領導干部更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
“奮斗幸福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的講話中形成的。它包括“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這三個層面。它以大眾化的形式表達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號召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偉大民族復興大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的“奮斗幸福觀”為時代新人如何奮起前行提供了根本指引。做新時代的奮斗者,就是要踐行“奮斗幸福觀”,就是要讓每一個奮斗者都能為身處這個偉大時代并為之奮斗而感到自豪。
學習尊重科學的態度,做創新型的勞動者。在惠女精神中,蘊含著一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尊重科學的態度。為了修起水庫,惠女們不僅靠苦干,也懂得巧干。惠女們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們邊勞動邊學習、邊實踐邊創新,組成攻堅克難的一個個學習小組,通過技術革新和工具改革,仿制和創制便捷工具,并且創造出許多高效的操作辦法,以此來提高勞動效率。比如“低壓快速打夯法”,一分鐘能夯167下;三角挖土法、空中運土法、鋪設木軌和竹軌自動運土、倒土法、水上舢板拖掛等“土發明”大大提高了工效;爆破技術方面,惠女們“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形創造了獨特的甲炮、縫炮、排炮、葫蘆炮、七星炮等等。今天學習尊重科學的態度,就是要以這種苦干加巧干的態度去開拓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要真正實現中國制造的整體轉型升級,只有依靠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為此我們正式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作為廣大黨員干部,要做創新型的勞動者,就要增強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服務企業發展,勇于主動擔當作為,為 “中國制造2025”貢獻一份力量。
學習無私奉獻的品格,做崗位上的奉獻者。在惠女精神中,蘊含著一種舍“小家”而顧“大家”、棄“小我”而成“大我”的集體觀念和奉獻之舉。現年83歲的楊亞賞同志是惠女水庫建設一等功臣,她曾創下日推車62趟、來回248華里驕人記錄,受到毛主席接見,是能文能武的紅旗手、推車英雄。她回憶建設惠女水庫的時候曾談到“評上先進了,也沒有物質獎勵,大家只是因為榮譽,只是因為了按時完工的責任感。”“在搶險護壩的時候,我曾想過,就算犧牲了,也要完成任務。”正是這種無私奉獻的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惠女們齊心協力創造出了一個個驚天動地的奇跡。
無私奉獻必須體現在愛崗敬業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共產黨人講奉獻,就要有一顆為黨為人民矢志奮斗的心,有了這顆心,就會‘痛并快樂著’,再怎么艱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會患得患失。這才是符合黨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獻。”因此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擺正個人與人民、國家的關系,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履職盡責,同時還要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第一位。
學習拼搏創業的激情,做中國夢的開拓者。在惠女精神中,還蘊含著一種雄心壯志改造自然拼搏創業的激情。習總書記說“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學習拼搏創業的激情,就是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就是要絕對忠誠有立場,勇立潮頭有拼勁,敢打硬仗有擔當,能打勝仗有本領。就是要用惠安女戰天斗地拼搏創業的激情,激發起自己的工作干勁。
我們已經進入新時代,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惠女精神不僅融入了每一個惠安人的血液里,也在影響著每一個時代新人。新時代的惠安女在把握機遇、開拓創新上,同樣表現不俗。如今一大批新時代惠安女,她們用創業的行動將惠女精神傳承下去,用自己的努力,畫出一道道靚麗風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奮斗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時代在改變,精神的力量卻為我們繼續前進提供不竭的動力。大力弘揚惠女精神,就是要求我們在精神狀態上要永不懈怠,在奮斗姿態上要一往無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