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培媛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 300382)
抗逆力也稱“復原力”“心理彈性”,指的是一個人在遭遇挫折、困難時心理協調和行為適應的能力[1]。抗逆力包括風險因素和保護因素,其中保護因素是指在風險情況下,幫助個體實現積極適應的變量,包含個體,家庭和社會環境三個層面的因素,其中,個體層面包含自尊、積極歸因,良好人格等[2]。兒童抗逆力不足將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社會化,甚至會引發他們成年后的社會不適應,因此提升兒童抗逆力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皆具有重要意義[3]。而目前,隨著青少年學業競爭壓力上升,一樁樁關于青少年自殺、抑郁現象的新聞令人觸目驚心。為了避免悲劇進一步發生,提高青少年抗逆力,勢在必行。
在現代社會應試教育體制下,參與課外機構輔導成為一種流行趨勢。而由于許多家長不滿足于學校教育,為了給孩子自認為更好的教育資源或出于種種原因,選擇將孩子送到教育機構,進行機構全托式教育。所謂全托式教育,即與日校生相對的機構教育,學生每堂課由一(老師)對一(學生)模式構成,除專業課補習老師外,每位孩子還擁有自己的學管老師,負責其排課和監督其自習。而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教育模式的確能夠滿足個性化教育的需求,更有針對性地在青少年學習方面起到幫助作用;但同樣,這種孤立式的教學方案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扼制青少年的其他發展需求,從而引發許多成長問題。
提高青少年的抗逆力,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提高解決現有的各種困境(學業生活,人際交往,家庭關系等)的能力;而且能夠使他們更好的應對未來的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挫折[4]。且隨著參與課外機構的青少年的數量的增加,增強機構兒童的抗逆力,對現實和社會工作實務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故本選題試圖根據人本主義理論模式,以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為主要工作方法,將天津市JH教育機構的六名全托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從抗逆力的保護因素個體方面出發,通過專業方法介入該群體提升其抗逆力,探索分析社會工作介入機構全托青少年群體抗逆力的成效性。
機構情況簡介。天津市JH教育機構是一所以中小學生為服務對象的全國連鎖教育機構,以“一”對“一”教學模式為主要教學方式,該機構根據學生年級、教師等級(普通老師、中級老師、高級老師)收取課時費,該機構既招收全托生,也招收日校生,學生都有其固定的學管老師。機構內設有公共自習區,全托生有其專屬的封閉式學習教室。
研究工具。本文應用抗逆力水平量表(CD-RISC)對機構青少年進行測量,從而篩選研究對象。抗逆力水平量表(CD-RISC)于2003年由Connor KM和Davidson JR編制而成,該量表一共有25個條目,采用0~4級計分,分數越高則抗逆力越好,將50分作為篩選標準[5]。該量表在抗逆力的有關研究中得到廣泛運用,在美國的研究中信度為0.87,在國內測量結果的可靠性系數為0.91。
研究對象。筆者通過在機構內下發30份心理彈性量表,根據量表得分,機構老師推薦和前期,我們選擇了6名抗逆力低于50份的青少年,問題較典型的缺乏關注的全托生作為本次抗逆力提升的小組成員和個案服務對象。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如下表1所示。

表1 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
人本治療模式個案工作介入服務對象實務。第一階段(1-2周):社工本著接納、尊重、同理與真誠的原則,運用傾聽、同理、尊重等溝通技巧,通過對案主的無條件積極關注,以平等的身份同案主建立信任的關系,創造自由的專業氛圍,使案主能夠更好釋放壓力,接納自己的內心沖突,發掘案主的自我概念。比如針對大多數案主具有的偏科現象,社工通過對其優勢學科進行鼓勵,進而促進案主更好地表達自己。尤其在針對較為內向的服務對象方面,與他們共同探討不愿表達的原因,為其創造一段值得信任,能夠安全的表達環境。又如通過第一次會談,社工了解到ZWW是由于在家中表達觀點時常被否認,XX是因為說話時話題不易得到大家的回應,TF則自嘲式地對社會工作者說,自己之前說話時總會被扯到外形等他認為不盡人意的地方,讓他覺得尷尬和難以適從,從而導致自己慢慢開始羞于表達。
第二階段(3-6周):在已同案主建立較良好的關系條件下,在案主弱勢學科方面,幫助案主找到厭學情緒的原因,從關注案主自身和其優勢學科出發,幫助案主嘗試多種學習方法,從而激發案主學習興趣。
在家庭關系方面,與家長有效溝通成為服務過程中比較困難的部分,在社工與家長聯系過程中,家長往往覺得自己已經做得足夠好,于是社工將焦點主要放在案主上,案主主要問題在于無法悅納自己對家長的不認同從而產生愧疚、憤怒等負面情緒。社工則幫助調整案主認知,表明家長和自己一定程度上處于平等交流的地位,同時幫助案主自己對某些事情進行具體分析。同時社工與案主商討,案主覺得應當以何種方式與父母進行溝通和相處,案主自己提出,覺得同父母的說話方式應當考慮雙方的實際需求。
在本階段,社工幫助案主正視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較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問題(比如因樣貌、聲音、家庭背景等先天因素),應用理性情緒療法,幫助案主澄清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觀念,使案主悅納真正的自己,并發揮其長處。
第三階段(7-10周):社工幫助案主改善其人際關系,構建新的社會支持網絡。服務對象表示,機構內的同學或多或少都有些面熟,但多數是點頭之交,因此社工通過在機構內構建支持小組,增強機構全托青少年間的聯系,幫助其建立良好的社會網絡。
同時,為了幫助服務對象構建相應社會支持網絡,社工在機構內建立了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小組。
個案服務過程的總結與評估。經過一段時間的個案會談,服務對象的自身行為得到改變。通過觀察,成員們在組內發言表現更加積極,并有不少組員愿意對現有狀態進行改變。就以ZWW和SYY為例,從最初與社工交談時的談“數”色變,到現在愿意去嘗試解題并與社工分享掌握相關知識點時的喜悅;同時也有部分案主愿意試著去理解家長并與家長溝通,盡管有些家長仍舊處于一種權威的位置不愿與案主進行溝通和聽取,但服務對象并不會像之前那樣因為家長否定而自己否定自身價值。這是社工看到的令人欣慰的成效與改變。
小組目標及策劃方案。社工以“抗逆力提升小組”為主題,設計了四次小組活動,以幫助全托機構青少年建立機構內的社會支持網絡,同時促進小組成員自身發展為目標來全面提升機構全托青少年抗逆力水平。加強小組成員對自己的認識從而增加個人自信心,改善小組成員人際交往能力,提升小組成員抗逆力,使其能夠積極整合并運用身邊的資源,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成長中遇到的困境,學會找到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
小組過程記錄:
第一次小組活動:社工將第一次小組活動時間確定為午休吃飯時間,活動內容是促進小組成員互相熟悉,建立默契。社工介紹自己,并簡單說明什么是社工,社工能為他們做些什么;組員圍成一圈,開展自我介紹;介紹小組的主題及大概內容,澄清組員的疑問;訂立小組契約。本期社工采取游戲的方式,每位小組成員輪流上前,而其他成員分別上前,將事先制定好的標簽貼到該成員身上,游戲結束后,由成員分別敘述被貼上標簽時的反應。社工發現,在被貼標簽時,除了ZNS和ZYH狀態比較放松外,其他成員或多或少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而ZWW似乎最為緊張,在被貼標簽過程時頭很低,處于一種相對防御的狀態?!拔腋杏X這件事糟透了?!盳WW在發表感想時如是表達。社工為小組講解了標簽理論的相關知識,并以一種幫助小組成員緩解相對緊張情緒。
第二次小組活動:簡單回顧上次活動的情況,重申小組契約。針對機構青少年應考壓力較大的問題,社工借助PPT及一系列有趣的心理測試來為大家講解壓力及如何緩解壓力的方法。在討論現在關于學業繁重的問題時,社工鼓勵組員將壓力寫在紙上,并分享給大家,開展表達性治療。大家似乎很有共鳴,紛紛發表看法,并對社工所講授的緩解壓力的方法進行嘗試。在此次活動中,社工還通過鼓勵組員分享生活中同困境抗爭和成功的故事,并幫助案主分析和肯定其自身優點。
第三次小組活動:幫助大家理解抗逆力相關知識,同時提高本組成員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通過前兩次小組,社工發現小組成員在人際溝通方面稍有欠缺,于是社工選擇播放關于同感的視頻,當山羊伸出腦袋在坑上同情似的問在坑底的小熊時,大家都笑了,進而社工帶著大家對這兩種情感進行反思,幫助大家在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使用同理、尊重等方法,提高小組成員人際交往能力?;顒雍螅琙NS向社工提出反饋,覺得自己明明好心幫助同學卻依舊不被同學采納的原因可能因為自己的態度,感覺有些不好意思。社工對她熱心幫助同學的想法表示贊揚,同時鼓勵她和同學表達自己真實的意愿并換一種表達方式。
第四次小組活動主要內容是大家分享活動感受和小組成員告別,幫助小組成員進行離別情緒處理。在經過前三次的小組活動后,小組成員相處氛圍較良好,成員告訴社會工作者,在沒有服務時,小組成員也會保持聯系,互相鼓勵、分享感受。部分小組成員主動告知社工,他們還同機構內其他全托或非全托青少年建立了聯系,基本已經達成幫助青少年建立機構內網絡的目標。
經過8~10周的個案和小組介入服務,基本達到了幫助案主提高抗逆力水平的目標。
經過多次個案會談與4次小組活動,通過對小組成員心理彈性量表的再次回收,發現服務對象抗逆力水平明顯提升。通過幫助小組成員傳授對抗壓力的方法,提升自信與自尊,通過游戲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社會支持網絡等4個小組內容,最終達成幫助機構全托青少年群體提高抗逆力水平的目標,小組抗逆力評分40.16升至45.66;在社會工作者的幫助下,小組成員有關抗逆力個體方面內在保護因素的自尊,積極歸因等方面與干預前具有顯著改變,在1、4、7、25題得分具有一定提升;同時,社工幫助服務對象在機構內建立相互信任的社會支持網絡,一定程度上幫服務對象在社會環境方面得到了提升。但社工介入家庭作用較小,在與家長溝通,試圖獲得家長理解方面仍需努力,還有許多上升和值得學習的空間。

表2 小組成員活動前后抗逆力得分
人本主義模式個案介入是提升機構青少年抗逆力的有效途徑。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總會遇到許多困境與挫折,而抗逆力作為青少年應對挫折、解決問題的能力,應當為我們所重視的。人本主義模式所提供的價值理念及專業技巧,使社工與服務對象能夠建立信任、平等、尊重的關系,以便形成良好的專業關系,推動案主的成長。通過觀察,我們發現抗逆力具有一定特殊性,成長環境良好的青少年可能會擁有較好的抗逆力,同時,逆境成長的青少年同樣具有較為堅韌的品質。由于影響青少年抗逆力水平的因素始終具有不確定性和個體差異性,因此,人本主義模式以案主為核心,改變傳統的問題視角,而是促使案主了解、發現自己,從而使自己得到改變和成長的理論模式在幫助青少年提升抗逆力的社會工作實務中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工作提升抗逆力實踐過程中應當關注于案主本身能力的提升。部分機構青少年常具有適應環境能力較差、自我評價較低、安全需要滿足程度低、社會支持網絡較單一的特點,但提升青少年抗逆力水平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在未來解決問題和處理困境的能力,社工應當在幫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的同時,提高案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且由于中國家長制的悠久傳統,社工在進行實踐中往往會在介入案主家庭關系方面經歷一些困難,因此,從提高案主本身能力出發,對提高案主抗逆力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抗逆力理論作為以優勢視角為導向的一種概念,目的在于幫助案主建立一種持久性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強調以長補短,但在應用過程中,優勢視角有時并不能完全的解決服務對象的主要問題,就比如在案主家庭關系存在問題,處理親子矛盾時,優勢視角所運用的專業技巧只能提高案主的適應環境能力,但在獲取家庭支持時卻存在部分缺陷,這仍是我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