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俊
(西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1]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托,也是每一所高校必須承擔的歷史任務和時代使命。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時代。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國情黨情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迫切需要,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開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的提出無疑對師資水平及學科間的交叉統籌提出了更高要求。
突破組織構架,推進新文科發展。所謂跨學科創新型團隊,就是以優秀學科帶頭人為領導,以教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為主線,集合各學科領域學有專長的教師圍繞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進行重大課題研究以及重點學科建設的基層學術核心組織。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的組織構架均以學科為基礎進行劃分,然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沒有哪一個學科能夠脫離其他知識體系而單獨存在。相對獨立的組織結構雖然便于院系間的行政管理,跨學科培養問題也可以通過將相關課程委托給其他專業對口學院進行開課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但由于院系間對委托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方式、授課方法等缺少協同研究,教學質量往往會受到影響。這種專業培養和授課學院“兩層皮”的現象不僅有礙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嚴重制約了文科學科的融合發展。
當下,部分地方高校仍存在整體師資數量不足,師資力量在各院系間分布不均等情況。受到編制、財政收入等制約因素影響,這些問題在短期內不能僅僅依靠人才引進去解決,因此必須充分發揮現有師資作用,促進師資效能最大化。創新型團隊建設不僅可以打破組織架構藩籬,而且有利于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課程的建設和改革,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實效,進而推動“新文科”發展。
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提升科研效率。傳統觀點認為,文科的知識供給側單一且相對固化,教師可以根據興趣專長獨立開展科研活動。但事實上,教師間溝通的缺失以及對彼此學科領域、教學內容、科研方向的不了解,往往使得學科資源共享和跨學科合作存在諸多現實障礙,導致科研效率低下。尤其是近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學科領域的進一步細分,新興交叉學科不斷涌現,科研工作對多學科貫通的知識結構要求不斷提高。以某高校主導的省級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基于大數據的核桃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系統的推廣”為例,其主要成果是結合各測報點的測報結果、防控結果和氣象因子,利用智能手機系統大數據分析平臺自動生成的核桃有害生物種類、分布、危害等發布災情預警,為病蟲害的防治提供宣講和技術指導。這個項目不僅涵蓋了農業推廣、生態文明建設、文案設計、科普宣講等文科知識,而且涉及到病蟲害防治、人工智能等學科領域,研究內容廣而深、工作量大而細,對研究的綜合性和知識更新的動態性要求極高,單靠個人力量幾乎不可能實現。
跨學科創新型團隊的組建,有利于打破專業壁壘,為各類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研究平臺和學術互動圈。同時促使成員之間加強交流合作,匯聚不同學科和專業的研究力量共同參與、協同攻關,進而增進團隊感情、培育集體榮譽,帶動教學科研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
激發團隊活力,不斷互補提升。文科教學受學科特點影響,課程實踐和實驗都比較少,學生的知識來源基本依靠教師的理論講解和心得傳授。雖然大部分教師都以教書育人為己任,愛崗敬業勤于奉獻,然而還是會有不盡人意的情況。比如有的青年教師因為缺少經驗,找不準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有的老教師則因為職業倦怠照本宣科,疏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實際分析,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此外,師資水平參差不齊,貢獻度不均的現象同樣存在于科學研究過程中。筆者通過訪談及調研發現,相當一部分年輕教師在剛畢業時具備極高的科研熱情,但因為自身知識儲備與工作后的研究領域尚有斷層,加之寫作水平弱、科研工作清苦、出版費用高、申報項目獲批率低等原因,很多老師在連續申報項目失敗后就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不適合搞科研。而另外一部分已經獲得職稱的老教師則覺得已經功成名就,該“激流勇退”了,有的甚至幾年都沒有撰寫一篇科研文章。
斯蒂芬·羅賓斯 (StephenP.Robins)曾指出,團隊通過成員共同努力能夠產生積極協同的作用,其最終成果往往遠高于個體成員單個績效的總和[2]。青年教師精力充沛、勇于創新,但缺乏實戰經驗;老教師經驗豐富、積蓄深厚,但又容易默守陳規,缺乏激情。針對上述很多高校都存在的實際問題,我們更應該以跨學科創新型團隊為核心,加強老中青相結合的梯隊建設,通過以老帶新、以強帶弱的方式不斷互補提升,從而激發團隊活力,有效提升教學科研效率,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結果。
梯隊構成合理??鐚W科創新型團隊是由為數不多、技能互補的教學科研人員組成的群體,梯隊成員構成合理,是其發揮效能的首要前提。因此在團隊構建的過程中,一是要選取教學科研水平高、號召感染力強的領軍式人物作為團隊負責人。二是要充分考慮年齡、職稱、學歷、專業、學緣等構成因素,合理配備團隊成員。三是要注重團隊效率和協同管理,以5-10人控制日常團隊規模,同時依靠現代通訊技術,組建結構較為松散的虛擬團隊,為大型科研項目的協同分工做好準備。
建設目標明確??鐚W科創新型團隊建設的首要目標就是針對重大教學科研項目進行創新。一是要致力于人才培養創新?,F代經濟社會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技術等新科技發展迅猛,世界范圍內的產業革命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首要職能就是培養人才,跨學科創新型團隊必須要致力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實踐,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二是要致力于研究成果創新。面對新的發展階段以及劇烈變化的國內外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面臨的任務和挑戰更加艱巨。高校作為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中堅力量,亟需對我們偉大的社會革命實踐進行總結凝練,從而闡發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要致力于教師能力創新,為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堅持特色發展。教學科研定位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領航器。地方高等院校更應該根據本地區情況,從自身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科研目標、教學科研層次以及發展模式,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積極發揮資源優勢,把學校建設成解決地區問題,推動地區發展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高地。作為跨學科創新型團隊,一是要充分結合自身的學科特色、專業特色和課程特色,把最新的學術前沿思想和研究成果引入課堂,為教學工作提供支持。二是要依托科研平臺,深入挖掘團隊成員背景優勢,注重交叉學科發展和團隊當量效應,開展好對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基礎性、前瞻性研究。三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夯實團隊理論基礎,挖掘具有創新性的科研人才補充科研隊伍力量。同時在科研過程中開拓團隊思路和視野,為產生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創新教學內容提供智力保障。
孵化“特色培育工程”。建議以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中的重大需求和現實問題為基礎,設立重大研究項目特色培育工程。同時以強大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激勵吸引教學科研水平高、感召能力強的學科帶頭人組建團隊。通過對重大重點項目的培育孵化,不僅可以迅速匯聚力量,帶動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學科的交叉融合,而且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團隊成員建立起學術聯系和學術合作,團隊成員之間更容易在交流磨合的過程中衍生培育出新的合作項目,從而促進團隊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完善管理激勵體系。有效的內部管理激勵體系是教學科研團隊健康發展的關鍵。教學科研團隊一方面要完善管理體系,強化學科帶頭人的責任機制、團隊成員的末位淘汰機制、教學科研的定期匯報研討機制等,通過目標激勵、榜樣激勵、競爭激勵等方法充分發揮團隊的向心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要摒棄以個人績效簡單相加來評價團體貢獻的簡單做法,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通過個人業績與團隊業績考核并重,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緊密結合,使全體成員將團隊成果視為奮斗目標,從而發揮團結協作的最大效能優勢。
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和供給側改革升級,現代學科的交叉性、滲透性、共融性特點日益凸顯,尤其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傳統專業領域之間的知識界限日漸模糊。在現有師資條件下建設梯隊構成合理、目標明確、堅持特色發展的創新型團隊,對地方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