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竹,魏 潔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滁州醫院·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放療科,安徽 滁州 239000
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食管癌的發病也呈現老齡化[1-3]。雖然在第5 版腫瘤放射治療學中明確提出,70 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不建議行同步放化療,但是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和個人意愿,也可以適當地選擇同步化療藥品。本研究針對65 歲以上Ⅱ/Ⅲ期食管癌患者進行生存分析,確定預后因素,為食管癌患者延長生存時間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5 年1 月1 日—2018 年6 月30 日安徽醫科大學附屬滁州醫院腫瘤放療科收治的414 例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篩選出符合入選條件的90 例,90 例患者全部否認有家族史。入選標準:在我院放療腫瘤科初診的食管癌,未經手術切除及其他治療;年齡>65歲;病理類型為鱗癌;選擇Ⅱ、Ⅲ期患者;無遠處轉移;無其他腫瘤;無嚴重的心血管、肝臟、腎臟、腦功能障礙等基礎疾病;患者體質能耐受放射和化學治療;對卡培他濱、雷替曲塞和鉑類無過敏;按計劃完成放射治療療程。其中,男性54例,女性36 例;中位年齡75.5 歲(66~91 歲);腫瘤位于頸部+胸上段12 例,胸中段58 例,胸下段20 例;病變長度<6 cm 66 例,≥6 cm 24 例;腫瘤總體積(GTV)<38 cm362 例,≥38 cm328 例;T1期2 例,T2期33 例,T3期55例;N0期14 例,N1期72 例;N2期4 例;Ⅱ期42 例,Ⅲ期48 例;照射劑量<60 Gy 22 例,≥60 Gy 68 例。同步放化療(CCRT)組32 例,單純放療(RT)組58 例,其中,RT 組年齡≥75歲、Ⅲ期的患者比例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例
90 例患者治療均選用6~10 MV 醫用直線加速器行放射治療,總劑量50~64 Gy,25~32 次,5~7 周內完成。放療組均采用適形調強放射治療,同步放化療組分為單藥卡培他濱8 例,單藥雷替曲塞14 例,卡培他濱+奧沙利鉑2 例,雷替曲塞+奧沙利鉑2例,雷替曲塞+順鉑3例,雷替曲塞+奈達鉑3例。
臨床分期采用美國癌癥聯合會和國際抗癌聯盟(AJCC/UICC)公布的2017 年第8 版食管癌食管鱗癌cTNM 國際分期標準。血液系統毒副反應采用藥物毒性反應標準NCI-CTC 4.0 版。放療毒副反應采用急性放射反應評分標準(RTOG/EORTC)。
通過電話、門診以及走訪的形式隨訪,隨訪3年。90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率100%。生存時間從確診日起至死亡或隨訪日止。隨訪時間截至2021年4月30日。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運用Kaplan-Meier 法繪制生存曲線,計算中位生存期和1、2、3年生存率。運用Log-rank 法、Cox 回歸模型進行檢驗差異并進行單、多因素預后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中位生存期為18個月。1年生存率為77.8%,2年生存率為26.7%,3 年生存率為5.6%,見圖1。其中,GTV<38 cm3的食管癌患者生存率優于體積≥38 cm3的患者(χ2=9.465,P=0.002),見圖2。N 分期早期的患者生存率優于N 晚期的患者(χ2=12.067,P=0.002),見圖3。CCRT 和RT 患者的中位生存期、1 年、2 年、3 年生存率分別是21個月、93.8%、37.5%、6.3%,15 個月和69.0%、20.7%、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36,P=0.047),見圖4。放射劑量≥60 Gy 的患者的生存率明顯優于放射劑量<60 Gy的患者(χ2=8.452,P=0.004),見圖5。

圖1 90例食管癌患者總生存曲線

圖2 不同GTV患者生存曲線

圖3 不同N分期患者生存曲線

圖4 CCRT和RT患者生存曲線

圖5 不同放療劑量患者生存曲線
90例患者中主要毒副反應為骨髓抑制、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急性放射性肺炎。骨髓抑制僅發生1 例3 級不良反應,其余均為1、2級不良反應,無4級不良反應發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和急性放射性肺炎僅發生1 級和2 級不良反應,均無3、4級不良反應發生,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毒副反應情況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病變長度、GTV、化療、T 分期、N 分期、臨床分期、放療劑量與預后密切相關(P<0.05),見表3。

表3 65歲以上Ⅱ/Ⅲ期食管鱗癌患者調強放療預后單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的8 個因素納入Cox 比例風險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GTV、T 分期、化療和放療劑量是65 歲以上Ⅱ/Ⅲ期食管鱗癌患者生存的獨立因素(P<0.05),且放療劑量是保護因素,見表4、表5。

表4 65歲以上Ⅱ/Ⅲ期食管鱗癌患者調強放療預后多因素分析賦值情況

表5 65歲以上Ⅱ/Ⅲ期食管鱗癌患者調強放療預后多因素分析
文章中性別差異對于食管癌的預后影響較小。但蘭堃田[4]指出,可能由于女性的特殊生理結構,導致病變長度相對較短、瘤體相對較小、腫瘤部位相對偏上,使得女性食管癌患者放療療效優于男性患者。同時,他還指出年齡對于食管癌患者放療后的生存情況有影響,其中>75歲的患者生存情況較差。但年齡是否是食管癌治療的影響因素一直存在爭議。本實驗正是專門針對65歲以上患者作出研究,可能是由于選擇的病例年齡范圍較小,均為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病情發展較快、體質較差、無法耐受治療量、或在治療中相對更容易產生副反應從而影響生存時間,導致本研究中年齡不是獨立因素。但是,年齡是影響食管癌預后的單因素,與以上結論有相同之處。
食管原發病灶直接決定GTV 的大小,原發腫瘤的侵犯深度雖然在勾畫靶區時區別較小,但區域淋巴結的轉移范圍可直接影響GTVnd 和CTV 的大小,從而影響靶區范圍。所以有人推測,T 分期,N 分期和GTV 具有相關性,都會影響腫瘤的預后。王爭君等[5]對198例行根治性切除治療的食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GTV 分級與T 分期總符合率為72.16%,兩者存在一致性(χ2=0.402,P<0.01),且T 分期會隨著GTV 分級升高逐漸增加,兩者有重疊現象。本研究中,GTV 和N 分期都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一結論與上述觀點一致。而T 分期可能由于在勾畫靶區時,原發腫瘤的侵犯深度對靶區大小影響較小,或是此次研究的統計病例數較少,導致T 分期僅在單因素分析時是影響因素,而不是獨立影響因素。
目前食管癌放療的劑量多少仍存在爭議,同時也是研究熱點。徐裕金等[6]回顧分析了331 例ⅡA~ⅣA 期無法手術的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得出在同步放化療的治療模式中,50 Gy與60 Gy的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到高劑量照射可能會帶來較多并發癥,影響患者生存時間,推薦使用50 Gy 為常用放療劑量。但王軍等[7]回顧分析了349 例食管癌接受調強治療的患者,發現放療劑量60~66 Gy組的生存率明顯優于<60 Gy組。在本組實驗中,放療劑量<60 Gy 組和≥60 Gy 組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放療劑量≥60 Gy 組的生存率明顯優于<60 Gy 組。放療劑量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因素,而且是保護因素,就是說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患者每增加1 個單位的放療劑量,死亡風險就增加0.493 倍。但目前,不同劑量照射帶來生存獲益的機制尚不清楚。我國臨床醫生普遍認為高劑量照射可以更快速、更徹底地殺死腫瘤細胞,低劑量照射也可以減少放射性不良反應的發生。在對于適當劑量的選擇上,一直存在爭議,國際上也沒有適合我國常見病理分型的治療標準。考慮到各級醫院照射技術和放療機器的不同,以及各級醫院技師操作的精準性,建議行劑量≥60 Gy的放射治療。
在既往的文獻中,有很多關于食管癌放射治療的討論,尤其是聯合化療的同步放化療治療方案。徐利本[8]、陳廣家等[8]分別指出放療聯合單藥雷替曲塞/卡培他濱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療老年食管癌患者。張磊[10]、王燕[11]、徐西鳳等[12]分別指出,雷替曲塞聯合奧沙利鉑/順鉑/奈達鉑同步放化療,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不良反應更易接受。但周彬等[13]回顧性分析了122 例接受根治性放療的老年食管鱗癌患者(年齡≥65歲),結果顯示CCRT組與RT組的總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組實驗結果提示,對于老年患者來說,自身體質較弱、對藥物的耐受性較差,當接受同步化療時,發生毒副反應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但本組所有患者的毒副反應在進行對癥治療后均減輕或消失,且同步放化療的療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目前,研究中較多關注單純放射治療與同步放化療之間的療效差別,而對各種同步化療方案之間的比較不夠充分。本次病例選擇的患者的治療同步治療方式較多,且各不同化療方案組間生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文章的病例數相對較少,且年齡、分期等限定條件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果的準確性。目前暫時沒有人統計范圍較廣、數量較多的老年食管癌患者的病例數做分析。
靶向藥的之前療效較差,后來藥物不斷更新,具有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后,抗腫瘤的效果有所提高。在最近兩年的研究中,也有人針對靶向藥物做出了專門的研究。在食管癌的治療中,采取放療聯合靶向藥物治療能夠提升治療效果,減少毒副反應的發生。本組實驗中使用靶向治療的患者為極少數,使得分析結果不具有說服性。
總之,調強放射治療是65 歲以上Ⅱ/Ⅲ期食管鱗癌患者的有效治療方式,放療副反應均可耐受,GTV、N分期、化療和放療劑量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