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洪波,李 勵,王艷武
天津市殘疾人康復服務指導中心肢體康復科,天津 300000
近些年來,經濟水平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脊髓損傷發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此病常見致傷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高處墜落、跌倒摔傷、重物砸傷等,患者癥狀較為嚴重,且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痛苦,嚴重降低了我國國民的生活質量[1]。對于脊髓損傷患者,早期急救措施主要包括現場救護、急診救治、專科治療等,可有效保證患者生命安全與脊髓功能的恢復。但此癥患者多引起下肢功能障礙,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能力,因此,采取有效康復設備對患者步行功能進行訓練具有必要性,本文對多種步行功能康復設備進行相關綜述,為臨床提供相關參考。
參照美國脊髓損傷分類國際標準(ASIS)[2],對脊髓損傷主要分為五級:A 級,完全損傷,患者于骶段即S4-S5,未出現任何的感覺功能、運動功能喪失;B 級,不完全性損傷,于神經平面以下處,包含S4、S5,具有一定的感覺功能,但無任何運動功能;C 級,不完全性損傷,于神經平面以下,具有運動功能,且大部分關鍵肌的肌力在3 級以下;D 級,于神經平面以下,存在一定的運動功能,并且大部分關鍵肌的肌力在3 級及以上;E 級,患者感覺功能、運動功能均為正常狀態。根據患者不同脊髓損傷程度,應在不同階段選擇針對性康復訓練方法,于早期、中期,應對其進行步態訓練,于晚期,應對其進行步行功能訓練。
步態康復訓練主要是借助于相關儀器設備,對其肢體功能進行康復、輔助性練習,既往多依賴于人力,患者訓練強度具有一定局限性,多不可進行較高強度的訓練內容,康復效果不佳。借助于步態康復訓練設備,可更好地達到對患者的訓練要求,并且還可對患者步態姿勢進行更準確的指導,避免出現偏差,以使其保持正確的姿勢完成訓練內容,為后期步行功能的恢復奠定基礎。
下肢康復機器人主要應用懸吊的減重方式,于醫用跑步機上,在其腿部上穿戴外骨骼,幫助患者進行步態的訓練,患者進行訓練過程中,下肢康復機器人可通過傳感器,對患者運動狀態進行實時的檢測,從而對其姿勢進行正確指導,還具有評估系統,對于多數患者均可適用,可顯著提高患者的主動性。紀亮等[3]研究提出,Flexbot 下肢康復機器人自帶有減重支持系統,可促使患者骨盆早期實現自由擺動,通過機器人輔助進行全程步行步態訓練,可使其相關肌肉群進行充分的收縮;其步態訓練模式包括主動模式、被動模式,在初始階段對患者進行被動模式的訓練,逐漸增強其主動訓練的意愿,提高主動性,循序漸進,改善康復訓練效果。
程雪等[4]研究顯示,A3 下肢康復機器人主要由外骨骼機械腿、跑臺、減重系統等多結構組成,可為患者提供主動與被動兩種訓練模式,并于髖膝關節處,設置相應的傳感器,由系統進行反饋,使醫師全面掌握患者運動狀態,此種設備的應用對患者神經重塑具有促進作用,對于患者恢復正常的步態可起積極作用。
其主要是由大艾機器人進行自主研發所得,在脊髓損傷患者早中期康復訓練中的應用價值顯著,此種設備主要是采用可移動性的支架,對患者脊柱進行支撐,對其盆骨具有穩定作用,借助于外骨骼的裝置,從而協助患者保持自然、真實的步態,長期還可實現站立、原地步行等訓練模式,操作較為簡單。有研究提出,艾康設備適用于各種類型的下肢功能障礙患者,于早中期對其進行康復訓練輔助,可以實現減重、站立、原地步行等,對于患者步態訓練具有重要意義[5]。
有研究認為[6],Lokohelp 訓練系統主要以現代康復醫學理論、人機合作機器人原理為基礎,對其股四頭肌兩端的本體感受器進行有效的刺激,于大腦皮質下對其步行姿勢功能區進行重建,從而使其步態能力有所增強,減少痙攣的發生,使其關節活動度得到有效增加,拉伸其攣縮的肌肉。田強元等[7]報道顯示,Lokohelp 康復機器人,是一種多樣化的跑臺的步態訓練裝置,在進行訓練過程中,無需使治療師對患者下肢進行手動的引導,并且具有上坡訓練的特有設計,此種設備可對患者膝關節伸展進行有效觸發,傾斜的跑臺設計,對于髖關節的牽拉具有促進作用,從而可激活其步態,此外在患者行走過程中,可對其進行姿態控制訓練,有效增強行走速度的同時,還可實現步態的對稱性。尹正錄等[8]研究發現,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應用德國生產的Lokohelp 下肢康復機器人系統,根據患者情況對其減重裝置進行有效調節,并調節步速、坡速,可使患者進行不間斷的重復性學習步行,有效的穩定軀干,轉移重心,使其步態保持完整,促進下肢能力的恢復。
脊髓損傷患者多會具有下肢運動功能障礙,且程度嚴重者會出現殘疾癥狀,對其正常生活帶來極大困擾,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對于脊髓神經損傷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嚴重的患者,需應用適當的輔助型設備,以對其肢體功能進行代償,協助患者行走,實現行走能力的重建。輔助型行走設備的應用可進一步加強患者的康復訓練工作,還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9-10]。霍金月等[11]報道顯示,對于步態紊亂者應用髖關節雙電機主動驅動、膝關節被動四連桿機構的下肢外骨骼穿戴式機器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下肢外骨骼行走過程中,髖關節電機力矩對其膝關節自然彎曲、踝關節行走等可發揮帶動作用,使其角度變化與正常人保持一致。
馬剛[12]在相關研究中發現,給予患者互助式步行矯正器,與應用常規矯正器的患者比較,此患者的步行速度更快,步行距離更遠,主要是由于采用互助式步行矯正器的患者,在步行過程中,根據鐘擺的工作原理,隨著自身重心的前移、慣性的作用,向前進行跨步,可有效降低患者步行時所需的體力消耗,降低步行難度,從而提高了其步行速度,增加了步行距離。
智能助行康復機器人主要以患者骨盆結構減重為基礎,適用于腦外傷、腦卒中、脊髓損傷等中樞神經疾病,所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此設備可對患者進行步態、步行、平衡、身體協調性等多方面的訓練,對于患者骨盆運動的自由度可進行有效調節,控制適宜的步行速度與阻力,從而對患者的訓練強度、難度進行有效調節。華艷等[13]研究發現,對患者進行減重支持訓練,可有效使其平衡能力得到改善,從而可對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進行改善;通過對患者的患肢進行聲音、感覺等刺激,可提高患者對患肢的感知度,改善其偏側癥狀與下肢功能;與傳統康復訓練比較,應用智能助行康復機器人,可對患者的安全問題進行有效保證,對其下肢進行高難度、高強度等康復訓練工作進行更有效的輔助,可有效促使患者神經重塑,從而改善其下肢運動功能。
脊髓損傷主要是機體脊髓結構遭到破壞,從而引起患者出現感覺障礙、運動障礙、生活功能障礙等情況,嚴重者會導致患者死亡[14]。中樞神經損傷所導致出現的步行障礙,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是康復治療的重點與難點,給予患者何種康復訓練方式,對于改善其步行功能最有效,為臨床一熱點話題[15]。功能康復輔助設備通過應用相關原理,對患者進行步態、步行訓練的指導,操作較為簡單快捷,還可監測患者運動形態,進行及時調整,以改善其康復訓練效果,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本文根據脊髓損傷不同分級情況,分為早中期步態康復訓練、晚期的步行康復訓練兩個階段,對下肢康復機器人、AIWALKER(艾康)、Lokohelp 康復儀、助行機器人進行了相關綜述,發現對患者應用輔助型行走設備,可顯著對其步態姿勢進行引導,改善步態、步行功能,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可為臨床提供一定的參考。但本次研究參考的文獻有限,關于步行功能康復設備的應用有待進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