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急性胰腺炎(AP)為消化內科急腹癥之一,發病快、進展迅速,搶救不及時將導致患者多器官功能損傷,嚴重者可致器官衰竭,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生活質量[1-2]。積極有效的內科治療是緩解患者癥狀及病情的必要措施,但聯合護理干預能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有效改善預后。臨床護理措施中,護理結局分類系統作為有效標準化評價工具,對護理措施效果與服務質量的評價具有一定針對性、科學性,目前該評估方式在許多國家均得到護理專家的認可[3-4]。本研究旨在探討護理結局分類系統應用于AP患者健康宣教中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7 月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2 例AP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入院順序分為常規組和試驗組,每組各46 例。常規組中男23 例,女23 例;年齡21~72 歲,平均年齡(46.78±10.41)歲;文化程度為初中11 例(23.91%)、高中16 例(34.76%)、大專及以上19 例(41.30%)。試驗組中男24 例,女22 例;年齡20~72 歲,平均年齡(45.25±12.59)歲;文化程度為初中12 例(26.09%)、高中17 例(36.96%)、大專及以上17 例(36.96%)。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5]中相關診斷標準。(2)首次胰腺炎發作。(3)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訂知情同意書。(4)可正常溝通、交流,無意識障礙。(5)無全身免疫性功能疾病。排除標準:(1)全身器官器質性病變。(2)哺乳期及孕期女性。(3)合并嚴重肝腎疾病。(4)存在精神、認知功能缺陷。(5)合并其他嚴重性疾病。(6)存在語言、肢體功能及視聽障礙。
常規組采用常規健康宣教,包括病情監測、用藥指導,發放AP 健康教育手冊,叮囑患者仔細閱讀。向患者及家屬講解AP 病因、治療方案、療效及預后等,耐心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疑問。
試驗組采用護理結局分類系統下的健康宣教。(1)依據護理結局分類系統中關于胰腺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相關指標制定調查問卷,主要包括生活習慣、自我管理、依從性、定期復查、自護責任感5 個方面,按照護理結局分類系統中的5點式評估法評價患者對AP相關健康知識的掌握水平。(2)健康宣教實施。①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沙龍,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師作為主導,沙龍中設置開放討論、心理游戲互動、正念放松等心理干預環節,心理咨詢師從旁觀察,總結問題,最后一一解決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幫助其緩解負性情緒。②疾病健康教育。組織患者參與AP認知強化集會,護理人員準備PPT、視頻等講解內容,包括AP 相關知識、治療與預防方法、用藥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等。將皮膚刺激療法、松弛療法及誘導想象療法等非藥物緩解疼痛的方式告知患者,引導患者加強疼痛自我管理。③日常生活健康教育。營養支持期間禁止患者飲食,減輕胃腸道壓力。病情趨于平穩后可少量飲用溫開水,逐漸增加至流食、半流食,直至正常飲食。嚴厲禁止患者攝入刺激性食物,包括辣椒、冷飲、煙酒、咖啡、濃茶等。出院后患者也應保持規律的適度運動習慣,增強自身免疫力,減少復發率,按照醫囑用藥、復查。(3)護理結局評價與修訂。自AP患者入院開始,每2 d評價1次,依據評估結果判斷其健康知識掌握情況,適當調整存在問題,整改護理計劃。(4)護理結局的健康教育反饋。將每次護理結局評價結果與患者及家屬及時進行溝通,分析患者做的好與不好方面,對其提升成果予以表揚,為AP 患者逐一講解修訂后的護理目標,解答患者疑問,引導患者正視其存在的問題。兩組患者均護理至出院。
(1)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ESCA 包括4 個維度:自我概念、自我護理責任感、健康知識、自我護理技能,共43個條目,每個0~4分,總分172分,評分與自我護理能力呈正相關性。(2)健康行為能力。采用健康行為能力自評量表(SRAHP)評估兩組AP 患者干預前后健康行為能力,包括運動、營養、健康責任、心理安適4 個維度,共28 個條目,每個條目為0~4 分,總分0~112 分,得分越高表明健康行為能力越強。(3)健康知識知曉度。干預后以自制健康知識知曉度調查問卷分析兩組AP 患者健康知識知曉度,包括AP 疾病病因、護理內容、治療方式及預后等方面,滿分100 分,≥85 分為知曉度良好、60~84分為知曉度一般、<60分為知曉度差。良好及一般計入健康知識知曉度。經預實驗,本問卷評估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為0.91,效度系數為0.80。(4)依從性。干預后由責任護士、主治醫生對患者干預期間依從性進行打分,內容包括治療和護理兩個方面,總分100 分,0~60分為依從性差,61~90分為依從性良好,90分以上為依從性優秀。統計兩組患者依從性優良率。(5)應對方式。采用簡易應對方式量表(SCSQ)評估、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應對方式,包括消極應對(0~24分)、積極應對(0~36分)2個維度,評分越高則提示AP 患者越傾向于該種應對方式。(6)護理效果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評估、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滿意度,總分19~95 分,其中95 分為十分滿意,76~94 分為滿意,57~75分為一般,38~56 分為不滿意,19~37 分為十分不滿意,將十分滿意、滿意納入總滿意度。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ESCA 評分、SRAHP 評分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ESCA 評分、SRAHP 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ESCA評分、SRAHP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ESCA評分、SRAHP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試驗組(n=46)常規組(n=46)t值P值ESCA SRAHP干預前102.59±10.25 104.73±10.92 0.969 0.335干預后142.36±13.67a 127.08±11.72a 5.755<0.001干預前70.35±5.47 71.63±5.59 1.110 0.270干預后93.49±5.76a 82.80±4.31a 10.078<0.001
試驗組健康知識知曉度為93.48%,高于常規組的78.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知曉度情況 例(%)
干預前兩組應對方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常規組,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應對方式情況(±s) 分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應對方式情況(±s) 分
a表示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試驗組(n=46)常規組(n=46)t值P值積極應對消極應對干預前16.97±3.55 18.36±3.82 1.808 0.074干預后28.43±5.24a 21.35±4.07a 7.237<0.001干預前17.36±4.18 16.82±3.95 0.637 0.526干預后9.47±3.68a 12.89±4.05a 4.239<0.001
試驗組依從性為97.83%,高于常規組的69.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依從性情況 例(%)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滿意度比較,試驗組護理效果滿意度為95.65%,高于常規組的80.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滿意度情況 例(%)
AP 為臨床常見急癥,主要癥狀表現為腹痛、惡心嘔吐、發熱等,采取積極內科治療與合理護理干預有利于患者疾病轉歸[6-7]。常規護理干預具有片面性和隨意性,對患者心理、自我管理及依從性等方面難以發揮作用[8]。故積極探尋更為可靠、合理、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案對AP 患者疾病轉歸具有積極作用。護理結局分類系統是美國愛荷華大學項目研究組所開發的科學化、標準化的測評系統和工具,目的在于評估對護理措施敏感患者的護理結局且使護士臨床工作中有據可依[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將護理結局分類系統應用于AP 患者健康宣教中,干預后,試驗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健康行為能力評分、健康知識知曉度高于常規組,分析其原因在于,首先對AP 患者的自我管理方面相關指標進行調查,了解患者當前的健康知識掌握水平;其次從心理健康教育、疾病健康教育、日常生活健康教育3 方面著手對患者開展健康宣教,期間每2 d評估一次,不斷修正護理計劃,同時與患者及家屬加強溝通,提升護理效果[11]。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依從性、積極應對評分高于常規組,消極應對評分低于常規組,表明經過護理結局分類系統下的健康宣教,AP 患者積極面對疾病的態度和依從性明顯被激發,由既往的消極應對、較低依從性轉變為積極面對疾病和治療,依從性較高。分析其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護理人員邀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開展心理沙龍,在沙龍中對患者的負性情緒進行調節,通過護理人員日常的行為監督及指導等,最終對患者的態度及遵醫行為產生積極影響[12]。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護理效果滿意度高于常規組,表明護理結局分類系統可顯著提高其對護理效果的滿意度,可能與患者依從性提高、應對方式改善、護患關系和諧等原因有關。
綜上所述,基于護理結局分類系統對AP 患者實施健康宣教后,不僅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提升、健康行為能力增強,且患者面對疾病的應對方式及依從性也得到改善,患者對護理效果滿意度較高。進行健康宣教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AP 患者的文化水平,選擇合適的、個體化的形式與方式實施宣教,確定患者可充分理解、充分掌握AP 相關知識,有助于提升AP患者護理效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