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清,陳 霄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兒科,重慶 高新區 400000
新生兒出生后因在疾病預防、診斷或治療方面面臨著諸多的侵入性操作,常見的有足底采血、疫苗注射、足底血糖監測等,可引起一定的疼痛。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足月新生兒對有害刺激能夠產生本能的避開行為,如啼哭、抗拒行為等,會增加護理操作的難度。由于疼痛可使新生兒產生一定的創傷應激反應,導致心率、呼吸加快、血壓升高、血氧下降等不良情況發生,對新生兒腦部血流產生影響,進而引起神經損傷,故需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以改善新生兒的疼痛狀態[1]。袋鼠式護理是以母嬰之間存在的天然和諧關系為出發點,采用皮膚接觸方式進行的一種護理模式,能夠促進親子關系,還能夠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2]。本研究旨在探究袋鼠式護理對足月新生兒母乳喂養成率及新生兒行為狀態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收治的102 例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排列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51 例。參照組:男30 例,女21 例;胎齡37~41 周,平均胎齡(38.92±0.55)周;出生后天數2~10 d,平均出生后天數(5.69±1.33)d;出生體重2 500~3 700 g,平均出生體重(2 785.34±263.54)g;陰道分娩35例,剖宮產16例。研究組:男27例,女24 例;胎齡37~41 周,平均胎齡(38.57±0.51)周;出生后天數2~10 d,平均出生后天數(5.75±1.36)d;出生體重2 500~3 700 g,平均出生體重(2 761.52±262.18)g;陰道分娩33 例,剖宮產18 例。兩組新生兒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1)符合《兒科學》中關于足月新生兒的定義[3]:胎齡37~42 周,體重≥2 500 g,身長>47 cm,出生后1 min、5 min的Apgar評分均≥8分,出生天數≤28 d。(2)分娩順利,未發生胎膜、胎盤殘留。(3)分娩出血量<1 000 mL。(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有窒息搶救史。(2)合并先天畸形。(3)48 h 內應用鎮靜、鎮痛藥。(4)合并肝炎、梅毒等傳染病。(5)伴發熱、呼吸道感染等急性感染病癥。
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監測新生兒的生命體征、面色、哭聲、活動等情況,發現異常時,及時進行處理。在足底采血、新生兒沐浴、疫苗注射等護理操作前進行常規的襁褓包裹。
研究組予以袋鼠式護理,具體如下:(1)健康教育。結合圖片、視頻,向產婦介紹袋鼠式護理的目的、優勢、流程及注意事項等,爭取其知情同意。(2)環境護理。保持病房內溫濕度適宜(20~22 ℃、55%~65%),并結合新生兒的胎齡、體重,調節適宜的暖箱溫度。告知產婦家屬探視的時間、人數,限制病房的人員流動。每日對病房的地面、空氣、物品擺設、儀器設備等進行清潔消毒。(3)母嬰接觸護理。指導產婦親吻、撫觸新生兒,強調早期接觸的重要性,并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母乳喂養:于一個私密的空間調整產婦體位,提高室內溫度,使產婦暴露胸部,抱起全身裸露的新生兒(穿紙尿褲),指導產婦保持正確的抱姿,鼓勵其與新生兒進行眼神及情感交流,如輕喚乳名、親吻額頭、撫摸背部、頭部等,實施母乳喂養。(4)采血前后護理。足底采血前20 min進行袋鼠式護理,使產婦與新生兒密切接觸,采血后,再次進行密切接觸。采血前后的袋鼠式護理時間為1 h。若無穿刺操作,則于每日的10:00—12:00、16:00—18:00 各進行1 次袋鼠式護理。
(1)比較兩組新生兒的母乳喂養成功率。包括純母乳喂養、混合喂養、人工喂養3 種喂養方式,以純母乳喂養率作為母乳喂養成功的評價指標。(2)比較兩組新生兒的行為狀態。采用Brazelton 新生兒行為評分量表(BNAS)進行評估,分為啼哭、活動覺醒、安靜覺醒、瞌睡、淺睡眠、深睡眠6 個維度,分別計為6、5、4、3、2、1 分,分值越小,提示新生兒的行為狀態越適合進行侵入性操作,記錄新生兒的哭鬧持續時間,即操作完成后至停止啼哭的時間[4]。(3)比較兩組新生兒的操作性疼痛。分別于侵入性操作時、操作后1 min采用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NIPS)進行評估,包括面部表情、呼吸形態、哭鬧情緒、手臂狀態、腿部狀態、覺醒狀態6個部分,總分0~7分,分值越大,提示疼痛越嚴重[5]。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新生兒混合喂養率、人工喂養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母乳喂養成功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母乳喂養成功率情況 例(%)
研究組新生兒哭鬧持續時間為(29.65±7.13)s,短于參照組的(34.75±10.21)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25,P=0.004<0.05)。
操作后,研究組NIPS 評分均較操作時降低,且研究組NIPS 量表中的面部表情評分、呼吸形態評分、哭鬧情緒評分、手臂狀態評分、腿部狀態評分、覺醒狀態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NIPS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新生兒NIPS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同組操作時比較,P<0.05。
組別參照組(n=51)操作時操作后研究組(n=51)操作時操作后t值組間操作后P值組間操作后面部表情呼吸形態哭鬧情緒手臂狀態腿部狀態覺醒狀態0.82±0.12 0.42±0.13a 0.92±0.05 0.45±0.14a 0.81±0.13 0.49±0.15a 0.76±0.22 0.48±0.15a 0.75±0.24 0.49±0.16a 0.86±0.13 0.44±0.11a 0.85±0.13 0.29±0.07a 6.288 0.001 0.89±0.06 0.32±0.09a 5.578 0.001 0.78±0.15 0.27±0.06a 9.725 0.001 0.82±0.17 0.26±0.08a 9.242 0.001 0.71±0.21 0.23±0.07a 10.632 0.001 0.79±0.12 0.22±0.05a 13.003 0.001
研究[6-7]發現,孕周≥30 周的胎兒腦干與脊髓結構內疼痛相關神經通路髓鞘已完全形成,疼痛刺激可通過該通路傳入大腦皮質,而促使痛覺產生,可進一步刺激內分泌系統產生大量的皮質醇及兒茶酚胺類物質,使新生兒產生持久、強烈的疼痛,并對其睡眠—覺醒周期、代謝狀況、免疫功能等產生影響,影響情感表達、認知行為的改變,不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因此,應對足月新生兒采取積極的護理措施,以減輕其疼痛程度。
袋鼠式護理是目前臨床上應用廣泛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主要是指在新生兒出生早期,給予新生兒與產婦持續的肌膚接觸,并積極提倡母乳喂養方式的一系列干預模式[8-11]。Sutapa 等[12]認為,袋鼠式護理通過親密的接觸,可改善母嬰關系,在提升產婦情緒穩定、滿意度、促進新生兒生命體征指標的維持及生長發育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母乳喂養成功率高于參照組,說明該護理模式能夠促進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袋鼠式護理通過密切的皮膚接觸,能夠促進親子關系,為患兒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同時,新生兒可通過舔舐、鼻子壓蹭乳房等方式,促進乳汁分泌,從而也促進了母乳喂養的順利進行,提升新生兒母乳喂養成功率[1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新生兒哭鬧持續時間短于參照組,操作后10 min,研究組NIPS 評分均較操作時降低,且研究組NIPS量表中的面部表情評分、呼吸形態評分、哭鬧情緒評分、手臂狀態評分、腿部狀態評分、覺醒狀態評分均低于參照組,說明袋鼠式護理能夠減輕對新生兒的刺激,緩解其疼痛,促進侵入性操作的順利。徐月靜等[14]認為,袋鼠式護理中母嬰進行親密的接觸,新生兒能夠感受到母親的心跳和呼吸,并擁有舒適的體位和溫度,有利于營造子宮內的氛圍,從而有效緩解侵入性操作所帶來的刺激,改善新生兒生理應激反應,增加新生兒的安全感,促進新生兒哭鬧情緒的緩解[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袋鼠式護理組新生兒啼哭和痛苦表情持續時間短于常規護理組,進一步證實袋鼠式護理能夠有效緩解疼痛刺激,改善新生兒的行為狀態。
綜上所述,袋鼠式護理應用于足月新生兒中,能夠提高足月新生兒母體喂養成功率,同時縮短其哭鬧時間,減輕操作性疼痛程度,促進侵入性操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