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森
“江河之所以能沖開絕壁奪隘而出,是因其積聚了千里奔涌、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①新時代中國之治之所以能蓬勃發展,是因其匯生出了推拉牽領的強大動力。新時代中國治理之所以持續高效運轉起來,像復興號列車一樣飛馳于神州大地,奔跑于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是因為安裝了一臺強勁的治理動力引擎。治理動力驅動治理運轉,推動治理創新,是牽引治理發展和運行的根本動因,是治理場域對各種治理力量的“吸納—融構”。新時代探析中國治理快速發展的密碼,探尋驅動治理運轉的動力邏輯,就必須理清治理動力的意蘊本質與要素特征。
治理作為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是一種價值性的政治理念,更是一種工具性的政治行為”②,還是一個多元力量協同實現公共利益的政治過程。③治理活動、行為和過程作為治理運動的基本存在狀態,其發生發展和運轉運行都是在一定的力的加持、作用和驅使下展開和進行的。力作為維持事物運動狀態和驅動事物,是從一種運動狀態躍遷到另一種運動狀態的根本動因和動能,在人類治理活動中也發揮著根本性的、無可替代性的作用。簡單而言,在治理場域,支撐治理運動、運轉和發展的力,就是治理動力。治理動力是驅使治理活動、行為和過程運轉的引擎,是治理開展發展、運轉運行和實現現代化的推動者、驅動者和引動者。如果沒有治理動力的驅動—推動—拉動—牽動,人類治理活動就不可能開啟和運轉,也不可能發展和創新。治理作為人類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時刻處于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從一種狀態躍升到另一種狀態,尤其是從發生運行到展開運轉,從發展創新到實現現代化,都離不開眾多治理力量耦合而成的治理動力的驅動。正因如此,治理需要動力,治理活動的運轉必須有動力支撐。
宇宙萬物,從浩瀚星辰到微觀粒子,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無不時刻處于運動變化之中。運動變化,從星辰運轉到粒子運動,從自然變化到社會發展,無不處于力的驅動推動之下。這種力,就是作用力,就是動力。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時刻存在、時時發揮作用,并且以各種各樣的運動、變化、發展標示它的存在,讓人類感知認識、研究利用。因而動力是驅動事物運動的基礎。
動力作為力量作用化的一種存在狀態,是一種客觀存在。本體存在論意義上的動力是推動事物發展進步、上升前進的作用力。方法論意義上的動力是人們觀察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基本方法,是人們考察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視域和維度。萬物運行運轉和變化發展都是各種不同性質和形態的動力作用的結果。物理學上的機械動力,宇宙中的自然動力,人類社會中的發展動力,都是不同性質動力存在的具體形態,其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運行運轉和發展變化具有根本性的推動作用。動力是驅使事物運動發展力,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時刻都離不開,其也在時刻驅動事物運轉,推動事物不斷發展向前。
治理之所以需要動力,從治理的運動狀態——治理運轉來說,沒有動力就像飛機沒有引擎、火車沒有發動機一樣飛不起來、跑不起來、運轉不起來。動力是治理的根本、核心和關鍵;沒有動力航母、火箭就動不了,就會失去應有的效能,因而也就失去生命和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所以治理動力是治理的生命力。治理沒有了動力這個生命力,治理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和發生,治理行為就不可能進行和運行,治理過程也就不可能延續和持續。
第一,治理的“開啟—發生”需要動力。治理作為人類處理社會關系的活動,之所以能產生與發生,是因為人類需要催生的結果。治理作為人的活動,人是治理的中心和目的。而人之所以要開啟這樣一種活動,其實也是為了人本身。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根本的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質”④,人本身和人的最高本質的首要內容就是需要,人是一個有著多種多樣需要的生命體。滿足人的需要、保障人的需要、發展人的需要,是人類開展一切社會活動的內在根源。所以,治理是人類因應滿足、保障和發展自己的需要而開展的社會活動。治理活動因人類需要而產生、發生和存在,人類需要是驅動治理開啟發生的內動力。同時,人類需要因治理活動的開展得到一定的滿足和維護,治理是人類保障和發展自身需要的方式和途徑。人類的需要簡單來說,無外乎生存需要、生產需要、生活需要、發展需要等,這些需要從治理角度來說,就是人類的公共生活或公共利益。在現實實踐中,治理之所以被開啟和開展,就是因為居民群眾的公共需求的驅動。居民群眾的公共需求包括:住房、養老、上學、就業、醫療等民生需求,交通出行、環境衛生、體育健康、文化娛樂等社會事業需求,以及公共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和秩序,等等。這些公共需求作為公共利益,既是保障居民生活基本需求,也是驅使治理發生產生的內在原因。
第二,治理的“開展—運行”需要動力。治理活動在人類的需要驅動下開啟和發生,而之后又在人的主體性力量的推動下開展和運行。所以,治理活動的開展—運行,是人和人組成的組織等治理主體力量推動的結果。治理作為人的活動,其發生離不開人,同樣,其開展也離不開人。在治理的發生開啟中,人的需要是內驅力量,而在治理的開展中,人是主推力量。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本質力量是治理活動開展運行的決定性動力。人作為治理活動、行為和過程的開展主體、運行主體,一方面以個體化的居民直接參與治理活動、發出治理行為、推進治理過程;另一方面以組織化的主體參與治理活動、實施治理行動、推動治理過程實現治理。人類作為天生的社會動物的本義就是,人的存在是以某種或某些組織的方式實現。比如人類的基本性、普遍性、有效性的組織形式,就是政治性的組織——政黨、政府或國家,社會性的組織——群眾自治組織、自組織、社會組織等,經濟性組織——各種公司、企業等。所以,政黨政府、市場、社會是人類治理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主體力量。現代治理即以政府機制(政府是主體)、市場機制(企業是主體)、社會機制(社團、社區、社工、社企是主體)三大主體和三種機制實現多元共治。⑤所以可以說,治理活動、行為、過程是在人的主體性力量推動下開展和運行,沒有人及人組成的治理主體力量推動,治理活動就不可能開展和運行。
第三,治理的“發展—創新”需要動力。治理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其運動變化的同時也是不斷發展前進的。當治理開展之后,還會進一步發展前進。同樣,治理活動的發展、進步和創新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出現和實現,顯然治理的創新與發展的形成和實現也需要動力的支持和支撐。而支持和支撐治理發展和創新是多種多個力量的共力,其中“問題—科技—文化”是主要力量,它們共同作用拉動治理進步發展。問題是治理的對象和客體,治理失去了客體和對象,治理就既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發展。正如實踐對象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一樣,治理的客體和對象也是拉動治理發展的動力。治理的對象和客體,就是治理要解決的問題,簡單而言,就是各種公共事務。公共事務作為治理的對象在不同時間、空間、地域是不同的,隨著時間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就要求治理過程中治理的方式方法也必須隨之改變。如何改變?改變的有效路徑就是因時因地制宜,不斷探索創新。通過探索新路徑、創新新方法,實現解決新問題,這樣就拉動了治理的發展和進步。科技是治理的工具和手段,沒有先進治理工具的支持,治理就可能低效率、低質量甚或不成功。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為治理的發展進步提供了先進的工具手段,推動治理向數字化、智慧化發展。文化是治理的精神和靈魂,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沒有先進治理理念的指引,治理就會失去航向,甚至走向歧途。所以,治理對象、工具、理念作為治理的基本力量,是拉動治理發展、創新和進步的重要因素和基本條件。正是由于治理問題、科技、文化等的拉動,人類治理活動不斷發展創新,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總之,治理之所以會發生、能發生,會展開、能展開,會發展、能發展,都是因為治理動力的驅動、推動和拉動。如果沒有各種治理力量耦合而成的治理動力發揮作用,治理既不可能存在、發生、發展,也不可能運行和運轉。因而,可以說,治理是需要動力的,沒有動力就沒有治理。治理動力是驅動治理運轉的根本和關鍵,治理動力是治理活動、行動和過程生長和創新的力量引擎,治理動力驅動治理運轉起來。
治理作為人類社會中的一種歷史悠久的事物,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前進。隨著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傳統治理也向現代治理轉變。因而治理也與人類社會其他事物一樣處于發展進步的現代化進程之中。然而支撐性治理力量的存在與否,決定著傳統治理體系向現代治理體系轉型的成敗。⑥全面啟動治理現代化,更是面臨著什么樣的力量能夠成為支撐性的治理力量,以及強大的治理動力驅動—拉動和支持—支撐的問題。如果沒有這個支撐性的治理力量,沒有支撐性治理力量作用化表征——治理動力的推拉驅引,治理不僅不可能運行運轉,更不可能發展進步,因此也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治理現代化作為治理運動、變遷和發展的過程,時刻離不開治理動力的支持與支撐。如果沒有治理動力,抑或治理動力不足或弱小,治理現代化就很難開啟和展開,治理現代化的目標也就很難實現。因為“現代化動力機制是治理現代化的靈魂,它集中體現了現代化與傳統社會轉型、現代社會和傳統社會之間的區別”⑦。
現代化是一種文明進步、一個發展目標、一股世界潮流,映射著現代社會生成、發展的總體性過程和特征,是世界各國發展進步的象征和競相競爭的戰場;它產生、形成、發展于一定的歷史條件與環境之中,是人類特定文明形態的“文化精神—社會運行”的高度抽象,是一種價值觀和一個時代、一個文化區域發展的內驅力。羅榮渠認為,現代化是指自公元1500年以來的新變化、新特點,作為時間尺度是指中世紀結束以來一直延續到今天甚至未來的一個發展過程,作為價值尺度指區別于傳統的新時代精神與特征。⑧世界現代化研究的著名學者布萊克認為:現代化是科學技術革命推動社會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的變化過程,是一個社會各個方面持續不斷的擴增。就形式而言,現代化是無生命的動力源增長到了或者超過有生命的動力源的不可逆轉的過程;就內容而言,現代化主要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的現代化等方面⑨,概括起來有以下特征:(1)民主化;(2)法治化;(3)工業化;(4)城市化;(5)福利化;(6)均富化;(7)社會流動化;(8)宗教世俗化;(9)教育普及化;(10)知識科學化;(11)信息傳播化;(12)人口控制化。⑩這些特征表明現代化的現代性特質和屬性。現代化之所以能產生發生、發展實現,是因為現代化本身就是一股力量和趨勢,本質上就是人類發展的一種動力。布萊克在其著作《現代化的動力》一書中提出,對現代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的力量是科學革命、知識變革和技術更新。?經典現代化認為,現代化的實現是由經濟發展動力、政治發展動力、文化發展動力和綜合發展動力等作用的結果。?現代化作為一個過程,一個永不停息的運動,關鍵是社會被裝上了一個馬力越來越大的引擎。?這個引擎和馬達就是社會的結構化、多元化、分離化、流動化和有序化。根據畢道村在《現代化本質》一書對現代化的界定,分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實現了現代化不再僅僅以其經濟發展水平是否達到工業化;也不再以其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性質作為標準,而是看社會結構是否發生了轉換,社會結構是否從平衡結構、近平衡結構轉換為耗散結構,是否將社會的“合力動力”轉換成能夠激發“微漲落”、并能放大“微漲落”為“巨漲落”的協同動力。只有形成了協同動力機制,社會具有生物自組織系統的特點,才具有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現代化動力機制越強大,社會發展速度也就越快。工業革命后的西方社會之所以能不約而同地走向前現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之所以能以加速度的態勢向前推進,其根源就在于現代化動力的推動。
由此可以看出,治理之所以要實現現代化,并能夠實現現代化,就是因為治理的結構日益社會化、治理的機制日趨成熟化、治理的資源不斷全域化、治理的工具日漸智能化,從而生成推動治理運轉發展的強大力量和動力,為治理實現現代化夯實了根基,塑造了靈魂,安裝上引擎。所以現代治理才能夠風雨無阻,日夜兼程,一路狂奔,不斷向前。
治理作為人類特有的實踐活動、行為和過程,其產生、存在、運行、發展和創新都需要某種能量、力量來推動、驅動和拉動。而推動—驅動—拉動“治理活動、治理行為、治理過程”發生某種或某些運動變化的力量,就是治理動力。治理動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眾多動力中的一種特殊的動力,這種動力以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多種和多個力量為基點和基礎、以多個多維力量聯動協同為特質和特征、以實現居民公共利益創造居民美好生活為價值目標,多力聯合互動、齊力協動作用于治理活動、行為、過程,實現治理運行運轉和創新發展。
治理動力作為社會運行動力的范疇,與其它社會發展動力既聯系又區別,具有自己內在的獨特意涵和本質。作用的形態是為力,治理動力就是治理活動過程中,各種治理的要素、條件、環節等在推動—驅動—拉動治理運行—運作—運轉中共同發揮作用的表征。治理力抑或治理動力是治理活動、治理過程、治理行為的精神和靈魂。治理活動、治理過程、治理行為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呈現、展現和表現就是治理力或治理動力的產生與發生,治理的變化對治理的環境的影響就是治理動力的呈現與表現,治理變化影響的展現就是治理動力的存在形式,治理動力的存在形象了治理活動、過程和行為的變化,治理過程、行為和活動的變化具體了治理力和治理動力的存在。
治理動力是多種多樣的多個治理力量,在推動—驅動—拉動治理活動、過程、行為運轉發展過程中發揮出的作用的形式形態和展示表示。這些力量的形式形態或展示表示,可根據作用情況的不同,具體概括為:推動力、拉動力、驅動力、牽動力,等等。第一,從物理學而言,治理動力本質上是一種力。這種力是多個多種力量的合成,并處于動態的變化之中。同時,這種力具有大小、方向,因而也是一種量。所以治理動力本身是各種治理力量發揮治理作用的作用化表征,本質上是一種力量,是一股治理力量。第二,從存在方式來說,治理動力的發生、存在、展現都是以治理力量為基礎的,并以各種治理力量的作用化方式和形式表現出來,如:推、拉、驅、牽、引等作用化形態。第三,從功用效能來看,治理動力是實現一切治理實踐運動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因為萬事萬物的存在狀態就是運動,而運動本身就是力量作用的結果,沒有力量、能量的驅使,運動變化不可能發生和持續,運動變化及其載體——萬物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從動態角度看,治理也是一種運動。治理運動要持續有效地進行下去,就離不開能量和能源,離不開力量和動力。治理動力不僅是治理運動發展的動因、源泉,而且治理動力運用的正確與否,直接制約著治理活動、行動和過程是否能夠有序、持續地進行和運行。第四,從性質屬性看,治理動力實質上是人的類本質的展現和發揮。治理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而任何社會活動都是人所進行的活動。所以現代治理的核心或動力,就是發揮和調動人的創造性、積極性,展現人的類本質,提升人的本質性力量,發揮人的本質力量的作用,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治理動力原理就是如何發揮和保持人的能動性,并合理地加以利用,使治理活動持續而有效地進行下去,創造居民群眾的美好生活。
治理動力是治理實踐“多樣內容中的本質的東西”?,“是幫助我們認識和掌握社會現象之網的網上扭結”?。治理動力作為治理社會活動中根本性、核心性的要素和環節,是關系到治理活動能否開展、怎樣開展,以及開展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效果的根本和關鍵。所以,明確治理動力、厘清其構成,對于分析其生成、提高其質量、發揮其作用尤為重要。治理力量是治理動力的基礎和本質,所以治理動力一般情況是由動力源、動力能和動力量三個方面要素構成。
第一,治理動力源。治理是人類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治理活動的主體是人,治理活動的對象、環境或客體是社會,同時治理活動客體——社會也是由人組成的,所以治理活動的根本與核心是人,因而治理動力的總根源是人。人是有意識、有目的,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的智慧主體,人的類本質和本質力量是治理動力的總來源。因此,治理動力也是人的類本質和本質力量的具體展現和實踐展示。馬克思說:“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治理動力源于人、人的類本質、人的本質力量,但更直接的、具體的則源于人智慧活動的各種產物。比如:人民、政黨、政府、社會、市場、文化、科技、資金、制度、體制、機制、利益、資源、社會資本等,源于這些有形的或無形的、軟性的或硬性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決定性的或輔助性、主導性的或參與性的等多維多元、多種多樣的力量。治理動力源最終根源于人,但具體則產生于人的各種表現形態和活動產物。而這些表現形態和活動產物,盡管多種多樣,分屬性質不同的事物,但從類型學上根據它們在治理活動中的作用形式,可以分為三大類型:一是主體性力量,包括組織性和非組織性力量。政黨、政府或國家、社會、企業等組織性力量,其中政黨、政府抑或國家是政治性組織力量,社會及社會組織、社區組織、自組織、群眾組織(如業委會、居委會、工會、學生會、基金會、NGO等)是社會性組織力量,各種企業、物業等市場主體是經濟性組織力量。同時,還有非組織力量——如社區居民、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眾多主體性力量,既是治理的主體,也是治理行動者,治理活動在他們的主導行動中開展和推進,他們推動治理活動運轉,所以可成為推動力量。二是價值目標性力量,即治理的對象或者治理客體。包括價值性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正義、公共安全,也包括目標性的公共問題、公共事務、公共產品抑或公共服務等,其在治理中發揮目標價值的牽引作用,可以稱為牽引力量。三是保障維持性力量,即給治理提供保障力或維持力,如文化、科技、社會資本、制度機制、財政資金、自然生態、地理空間等。總之,治理動力源是產生于人的力量、人化的力量和人活動中展示出的各種具體力量。
第二,治理動力能。“能”是力的基礎和性質,在物理學上被稱為能量,能量發揮出的作用就是能力,其作用化效果即為力量。在物理學中,能量是對事物運動形態轉換的表征。宇宙萬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之中,運動是事物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的實現和不同形態運動的維持都需要能量支持和損耗,任何運動都是能量做功——即能量作用化的表現。運動是能量綻放。不同形式的運動對應著不同形態的能量,不同形態的能量支持著不同形式的運動。隨著運動形式的變化,能量也隨之實現形態的轉化。機械運動展現的是物質的動能、勢能、聲能等機械能,宏觀物體運動展現的是動能,分子運動展現的是熱能,原子運動展現的是化學能,光子運動對應的是光能,帶電粒子運動表達的是電能,同時還有自然界的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在物體運動中,不同運動形式中的不同形態能量都有自己獨有的衡量物理量或化學量。如用速度、加速度、動量等物理量描述物體機械運動,用電流強度、電壓、功率等物理量來描述電流。雖然事物運動形式不盡相同,衡量運動形式的物理量千差萬別,但能量卻是一切運動著的物質的共同特性。所以,從上述物理學上對能量的分析可以看出,盡管能量在物理世界普遍存在,但由于人類社會世界也是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因此能量作為驅動物質運動的力量,也普遍存在于社會世界,因而治理運動也需要治理能,即治理動力能。簡單來說,治理動力能就是推動治理運轉的能量,抑或是推動治理運動的動因。這種治理動力能的根本特點是驅動治理運動,所以治理動力能的核心作用和功效是運動,因而,治理動力能是眾多能量中的動能。所以,治理動力能就表現為一種實現治理運動、運作、運轉的能力,即動能。
第三,治理動力量。作用的形態是力,事物作用本身就是力的存在展現,不同形態的作用存在就是不同形態的力的存在。也就是說,力的作用形態就是力的存在形態,力的作用形態的大小就是力的大小,而力的大小就是力的作用化程度,即“力度”或力的作用量——力的大小。所以,動力量即為力量作用化的程度、強弱和大小。因為,程度的標注即為量。量是萬物的標尺。尺度或標尺的產生意義在于對程度的標識和認識,一切程度中的事物沒有不是量化的表達,環境是量化的、意義是量化的、價值是量化的,凡事“形式上—范圍內—程度里”的,都毫無例外是量化的。因而,治理動力量,就是治理力量作用化程度的表達,就是治理動力的大小或強弱。動力量作為一種尺度,是治理力量作用化程度的標示,是治理力量大小的標尺。在治理過程中,治理力量的大小如何,往往表現在治理力量發揮作用的程度中。當治理力量能推動治理持續有效運轉時,那么治理動力量就比較大,如果治理力量在治理活動中沒發揮什么作用,治理活動沒有什么效果或治理失敗,就意味著治理動力量不足或低弱。盡管治理動力量是治理動力強弱的標志,是衡量治理動力大小的標尺,是治理動力的組成部分,但其作為一種尺度總是存在于治理活動的抽象之中。即使在治理實踐運用中,也要建立具體的標準。
治理動力是多元多樣治理力量作用化的表征,是眾多治理力量的協同性合成。治理動力作為眾多治理力量協同行動體,既有結構上的復合性與協同性,也有要素間的聯動性與協作性,還有效果上的整體性與質效性。因此,治理動力并不是某一個或某幾個治理力量的簡單作用化,而是多樣化、多維度、眾多個治理力量聯合互動的作用化展示,表現出來的是主體與客體、目標與過程、結構與要素等系統化、體系化力量。所以,治理動力既有自己獨有的存在要素結構?,又有自身獨特的發展特征,是系統結構和科學特質的統一體。
動力本身即是一個系統性的結構,由多個系統性要素構成,并且多個系統性要素之間互相聯系、相互協同。所以,在動力場域,無論是社會發展動力,還是治理運轉動力,都是結構性的體系與系統,都內存著自己獨特而鮮明的結構。?治理動力是推動治理活動,并完成治理任務和實現治理目標的各種力量的聚合體,是一個力量有機系統。治理動力作為治理力量的聚合體,總是通過一定結構表現出來,各種不同的治理力量就是治理動力的構成要素,它們相互聯結形成治理動力結構。治理作為對管理的繼承和超越,從管理學的角度而言,治理動力具體由基礎性動力、根本性動力、提升性動力和保障性或維持性動力四種動力構成。這四種動力協商協調、協力協作,生成驅動治理運轉的復合協同動力體系。整個治理活動的生發和治理創新的發展,就是由這四種動力協同作用產生的復合協同動力共同發力作用的結果。
第一,基礎性動力:治理主體(“主體—協動”力)。治理是主體對象性活動,本質上也是一種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而實踐主體本身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具有主動性、創造性,因而實踐主體自身就是推動實踐發展的本質性力量。治理作為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治理主體本身就是力量,表征為推動治理發展的主體性力量。當代治理主體已經從單一化的政府行政主導轉變為多元化的多向協同,治理主體已經多元化、多樣化、多維化。就社區治理來說,治理主體包括:街道黨工委、街道辦事處、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社區公共服務站、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業委會和物業服務機構和轄區單位及居民。其中,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主管黨務,對社區進行政治領導;街道辦事處、社區公共服務站主管政務,對社區進行管理服務;社區居委會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主管居務;社區社會組織、業委會和物業服務機構、轄區單位和居民作為社會力量負責各自社會事務,它們本質上應是多元協動的主體網絡動力結構。因而,治理動力在主體性上表現出的是多元主體協同聯動的耦合動力系統。
第二,根本性動力:公共利益(“目標—驅動”力)。根本性動力是治理動力結構系統的中軸、核心和支點,整個治理“行動—活動—過程”都是圍繞這一中軸展開并運轉。治理根本性動力作為一種核心性力量,它是對治理“主體—客體”內在的共同需求的自覺反應,是治理主客體基于共同“需求—目標”所生發的共同“愿望—動機”的表征,也是治理主體的治理行動契合公共目標,贏得治理客體認同支持的價值反映。治理產生—運行—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保障公共需求,即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作為社會共同體的核心利益需求的根本表達,是生成社會治理動力的基礎。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而言,社會治理本質是對公共事務管理,公共事務的“內容—范圍”則是基于公共需要的公共利益。因而,謀求公共利益、滿足公共需要、維護公共秩序、增進公共福利,既是國家治理的需要,又是居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維護、滿足、保障和發展社會共同體公共利益,既是治理的首要目標,也是推動治理運轉和發展的根本動因,成為治理的動力源泉。
第三,提升性動力:治理文化(“精神—引領”力)。治理作為人類特有的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其開展運行既需要先進的理念、科學的精神、進步的文化作指引,又會在具體的不同實踐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資源特點、時代標志的治理文化、治理精神、治理思想,同時,它們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引領治理發展、提升治理品質。因此,治理中的精神文化與思想理念就是治理動力中的非物質性的精神動力,由于其具有提升治理質量和品質、引領治理發展和進步的作用,又被稱之為提升性動力。所以,治理提升性動力,顧名思義就是引領—升華治理“活動—行動—過程”的思想、精神和文化力量。提升性動力從性質而言,是一種非物質力量,表征為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精神文化;從內容而言,主要表現為治理主體的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精神狀態、文化認知,還表現為地域性的風俗禮節、工具性的科技水平、公共性的公約理法;從作用功能而言,表現為對治理活動、行動、過程的引領力、指引力、凝聚力、號召力,這些作用化功能具體表現為振奮精神、塑造價值、凈化心靈、消除分歧、促進和諧,凝聚力量。提升性治理動力,在治理實踐中主要體現為各種治理文化,治理文化主要由治理思想、治理制度和治理心理構成,其在治理實踐中產生,反過來又引領、指引、驅動著治理運轉和發展。
第四,保障或維持動力:治理資源(“資源—支持”力)。治理活動和任何其他人類活動一樣都是在一定的技術工具支持下進行,都會消耗一定的資源。因此,治理活動的開展都需要一定的技術工具和資源資本保障,而這種支持支撐治理運行、保持維持治理運轉的力量,就是治理保障性動力或維持性動力。具體而言,保障或維持動力就是在治理活動中生成,并對治理活動起維持和加速作用的一種力量。保障性動力,就其性質來看既具有物質性,也具有精神性,是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的統一;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科學技術、物質資金、自然生態、空間地域和社會資本等;從作用效能來看,其主要表現為支撐維持治理運行運轉、保障加速治理發展進步。信息數字時代,保障性動力主要表現為以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AI技術、5G技術為代表的科技力量,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為支撐和加速治理發展的主要保障力。
治理動力本質上是一種力——作用力,一種推動社會發展和治理運轉的作用力,其屬于社會作用力的范疇,與社會作用力有共性,但同時又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和內蘊的特質。
第一,政社協動性。政府實質上是國家具體化,是抽象國家載體的表征。政府作為國家的存在形式,來源于社會,肩負著保護社會、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的職能。社會是人類群體化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組織化形態。社會的存在、進步要求社會自我管理,由于社會本身具有的自主性,其本質就是一個自組織力量,因而自身就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社會治理的內生力量。由于政府與社會不是天然的分離對立,也并非總是對抗競爭;相反,二者是相連互嵌的,都是治理的主要主體,擔負著治理的職責和使命,所以政府和社會自然要求聯合互動、協力合作。同時,治理本質上就是以多主體、多方式、多維度、多方向的聯合行動,實現國家、社會和諧穩定,供給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居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治理的產生發展、運轉運行,既是政黨、國家的政治需要,也是社會、人民的社會需要,是政治力與社會力的協動,因而治理動力具有政社協動性。
第二,公共聯動性。現代治理被認為已經從“公轉到共”,即從實現公共利益轉化到多元共治,從目標治理轉向到行動治理。“公”為公共利益,包括價值性的公共秩序、公共正義、公共安全和目標性的公共問題、公共事務、公共產品抑或公共服務;但現實的情況是,公共利益作為內在的治理目標和價值,其不僅是牽引治理運轉的內驅力,而且是治理的根本目的,應該說公共利益一直是推動治理發展的核心動力。同時,“共”即多元共治,也就是共建、共治、共享,共同行動、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和共同享有,可以說是多元治理主體力量和治理資源力量在黨的領導下,基于解決現實公共事務和公共問題的目標或實現公共秩序、公共正義的價值等公共利益所展開的聯合協同行動,是推動治理運轉的主體動力、結構動力等的聯動。治理就其本質而言,是公益政治的實踐表達,其不僅以公共利益和公共權利為指向,而且以公共權力和共同行動為載體,是“目標—行動”的統一。所以,治理動力既具有公共利益的目標內驅性,也有共同行動的主體推動性。因而,新時代治理動力是“目標—行動”的目標動力與聯動動力的統一體。
第三,動態加和性。事物是運動變化的,治理動力也不例外。治理的各種力量也時刻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具有鮮明的動態性。一方面治理的保障維持動力——文化和科學技術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展的,現代治理文化日益被重視,而且不斷推陳出新;同時,治理技術也日新月異,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數字技術廣泛運用,尤其是AI技術和5G技術強勢登場,這些都直接提升治理力量的水平。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力量也越來越強大,強社會可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因此治理的社會動力也不斷提升。隨著社會動力的提升,治理的內生動力也大幅增長,與外生動力的協作配合性也不斷增強,治理動力的平衡性日益增加。
第四,多維驅動性。治理發展是多元多樣力量的合構,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多種治理要素的共同行動。黨建引領治理,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政府制定治理發展規劃,下沉更多權力、人力、財力、物力到治理場域;居民參與釋放治理活力,推動居民群民主治理;以文化人,文化引導治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技術的智力支持作用,推動治理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發揮“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等多維推拉驅牽作用,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實現善治。
總體而言,治理動力是眾多治理力量共同作用化的表征,是由多個動力、多種動力合構而成的一個動力系統。雖然治理動力整體并非總是等于各個子動力或各個分動力之和,但通過調和各分力之間的關系、協調各分力的方向、節奏,使各個分力聯動協同、同頻共振,也最終可以實現治理合力動力變成治理復合協同動力,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注釋:
①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9日。
②彭瑩瑩、燕繼榮:《從治理到國家治理:治理研究的中國化》,《治理研究》2018年第2期。
③俞可平:《國家治理評估:中國與世界》,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④?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頁。
⑤周慶智:《改革與轉型:中國基層治理四十年》,《政治學研究》2019年第1期。
⑥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基礎與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年版,第107頁。
⑦?畢道村:《現代化本質:對中世紀以來人類社會變化的新認識》,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336頁。
⑧⑩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5—6、9—10頁。
⑨?衛忠海主編:《中國現代化的理路與實踐》,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24頁。
? [美]西里爾·E·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史的研究》,景躍進、張靜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頁。
? 《列寧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0頁。
?[德]郝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凌復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5頁。
?周榮華:《改革主體與改革動力生成》,《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