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旭
明代文學研究是學界長期關注的重要領域,研究成果豐碩,相關論述體大精思,積累深厚。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階段性回顧和總結,了解不同時期的研究重點,分析未來的研究趨勢,對推動明代文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已有的綜述性成果多沿用傳統的文本細讀法,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獻,研究者往往難以做出全面準確的判斷。因此,使用數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對當前研究現狀進行全景式地掃描,不失為一種具有學術探索價值的嘗試。本文擬在文獻計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的基礎上,運用可視化分析工具(VOSviewer),對21世紀以來國內明代文學研究相關文獻進行數據采集與分析,以期呈現當前研究的主題及其脈絡,展望未來的研究趨勢。
中國知網(CNKI)是目前國內收錄文獻最全面的數據庫之一,學術影響力與學術價值較大,因此,本研究將CNKI設為數據來源,使用布爾邏輯運算符,以“(主題:明代)OR(主題:明朝)AND(主題:文學)”為關鍵詞在數據庫中進行檢索,文獻來源設置為“全部期刊”,時間跨度設置為“全年”,獲取2000—2021年“明代文學”相關主題的所有文章。初步檢索期刊文獻1985篇,通過人工篩選剔除會議、書評、報紙、主持人語等非學術論文和文摘轉引、輯刊轉引等重復論文,導出需要分析的文獻共1702篇,來自1319名作者、671本期刊。
本研究使用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軟件(VOSviewer)與文獻計量(Bibliometrics)相結合的方式,對21世紀以來明代文學研究進展進行梳理:一是通過分析歷年發文量、刊物來源、高被引文獻、核心作者來確定研究規?,F狀;二是通過關鍵詞詞頻、主題聚類分析、主題時間共現疊加可視化分析,確定當前的研究熱點、演化脈絡與研究趨勢。
歷年文獻發表數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該學科的研究規模與發展趨勢。2000年明代文學相關研究發文量僅23篇,此后逐年增長,2010年增長到107篇。從2011—2021年每年發文數量雖有波動,但年均發文量保持在100余篇,相較于2000年增長了5倍。明代文學研究在近20年成果總量呈單調增長趨勢,整體呈現繁榮態勢。
數據統計顯示,1702篇文章發表在671種期刊上。其中,《文學遺產》為明代文學研究的主要發布平臺,20年來共發表63篇明代文學相關論文,在所有期刊中占比最高。該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創辦,是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權威刊物,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文學評論》(24篇)、《北方論叢》(21篇)和《明清小說研究》(21篇)發文數量均在20篇以上,在明代文學研究成果發布中起著積極作用。發文數量排序前20的期刊還有《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19篇)、《文藝研究》(18篇)、《昆明學院學報》(16篇)、《文藝理論研究》(15篇)、《文藝評論》(15篇)、《中國文學研究》(14篇)、《武漢大學學報》(13篇)、《蘇州大學學報》(13篇)、《蘭臺世界》(13篇)、《中國文化研究》(12篇)、《學術界》(12篇)、《中州學刊》(12篇)、《齊魯學刊》(11篇)、《求索》(10篇)、《長江學術》(10篇)、《中國韻文學刊》(9篇)。整體而言,明代文學研究的相關論文多發表在文學類專業刊物上,學報類等綜合性刊物發文數量較少。
高被引文獻指在該研究領域內引用次數較多的文獻,通過對高被引文獻的分析,有助于學者快速掌握該領域內的知識基礎和學術觀點。表1為21世紀以來明代文學研究引用頻次最高的15篇文獻。從中可見,明代文學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傳統的詩學、文學、戲曲小說研究,如蔣寅(2006)、朱萬曙(2014)、俞為民(2002)、陳廣宏(2007)、石昌渝(2006)等人的研究。其中,蔣寅于2006年發表的《清初詩壇對明代詩學的反思》引用頻次最高,達117次,該文認為清初對明代詩學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摹擬作風、門戶之見和應酬習氣三個方面,尤集矢于歷下、竟陵兩派,而清初詩學也正是在對明詩的批評中建立起自己的詩學觀念。①二是文人心態研究,如左東嶺(2006;2008)、夏咸淳(2003)、吳承學(2000)等學者的論文。左東嶺主要關注元明之際文人的心態變化與文學思潮的轉折。②夏咸淳則關注整個明代士人的心路歷程,并將其總結為沉寂(襲宋而崇理)、振奮(慕古而尚氣)和飛揚(趨俗而尊情)三種狀態,士人的心態變化與明代的文學、藝術、學術發展息息相關。③三是文本與文體研究,如吳承學(2008)、劉毓慶(2002)和張新科(2014)的研究。女性文學研究成果亦頗受關注,如陳書錄以明末吳江葉氏家族的女性文學為個案研究,認為她們的文學活動和文學創作呈現出追求個性解放的主體意識,將晚明文學解放思潮推進了一大步。④此外,文學與政權的關系也是明代文學的研究重點,如方志遠探討了席卷全國的“山人”運動,是如何一步步地使晚明政權陷入“死局”,作者以細密的史料論證和冷峻的眼光考察了晚明文化的狹隘和局限,以呈現明朝自相矛盾的社會發展歷程。⑤整體而言,明代文學研究主題多元,但仍未超出傳統的古代文學研究范圍。從表1來看,左東嶺和吳承學均有2篇文章進入高被引文獻,是明代文學研究的中堅學者;《文學遺產》的高被引文獻最多,這也與該刊刊發明代文學研究論文數量最多有關;被引最多文獻均發表于2014年以前,近7年內沒有文獻進入高被引序列,與逐年增長的文獻發表數量形成反差。

表1 明代文學研究高被引文獻Top15(2000—2021)
作者分析指從數據源中提取作者信息,并記錄該作者出現的頻次,從而發現明代研究領域中值得重點關注的學者,以期幫助研究者快速掌握領域內研究力量的分布。1702篇文獻共有1319位作者,發表文章2篇以上的有256人,3篇以上的有114人。將作者的影響力進行可視化,得到作者共現圖譜(圖1),顏色程度越深,表示該作者發文數量越多,在該學科具有一定學術影響力。據統計,新世紀以來,何宗美是明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之一,發表明代文學相關論文67篇,被引最高的文章《明代文人結社綜論》詳細論述了明代文人結社的分期與演變、組織與活動特點及其對明代文學與思想的影響。⑥葉曄(59篇)和史小軍(55篇)的發文數量位列第二和第三。葉曄2005年發表的《晚明黨爭人物的地理分布和特征》一文被引頻次最高,文章對晚明不同派系成員的籍貫地理分布進行研究,認為黨爭中體現的地域扶持和異派傾軋最終導致了明朝滅亡。⑦史小軍則在前七子與關學方面研究深入,發表了系列成果。⑧發文數量前十的作者還有陳文新、陳慶元、張德建、陳書錄、馮小祿、朱萬曙和趙義山。從圖1來看,國內明代文學研究領域高產研究者數量較多,為學科的繁榮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但研究者之間合作程度較低,跨院校、跨學科、跨領域合作較少,這與人學文科強調作者獨立思考有關。在新文科與數字人文的背景下,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展合作,交叉研究或許是未來的研究趨勢,有助于拓展研究的視角與邊界。

圖1 明代文學研究作者共現圖譜(2000—2021)
關鍵詞是作者根據文章內容凝煉出的核心概念,通過關鍵詞可以勾勒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與論述范圍。抽取1702篇文獻的關鍵詞共6025個,對明代文學研究使用頻次最高的20個關鍵詞進行排序(表2),可以得到2000—2021年明代文學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分布。詩歌(58)、明代小說(49)、臺閣文學(43)、復古派(41)和復古運動(38)這5個關鍵詞出現頻次最高,是明代文學研究的核心議題;緊隨其后的有戲曲(29)、文人(28)、七子派(27)、詩學(26)和文學思想(25),亦是當前學術界研究的熱門話題。

表2 明代文學研究關鍵詞頻次Top20(2000—2021)
主題聚類分析是從論文的標題、摘要中提取研究主題并進行共詞分析,有助于理解明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具體內容,反映學術成果之間的內在關聯。⑨對數據源中1702篇論文進行文本挖掘,以每個主題詞出現5次以上為閾值,對數據進行去重、消歧、替換,去除一般含義詞(如“影響”“價值”等),最后得到135個高頻主題詞。使用VOSviewer進行共詞聚類分析得到圖2,圖中節點的大小反映了明代文學研究關鍵詞的出現頻率,節點面積越大,表明該關鍵詞的使用頻率越高,也就是明代文學研究較為熱門的話題;越趨于核心的關鍵詞,越表明是該研究領域的重要主題;詞與詞之間的接近程度表明了它們之間關系的強度。圍繞“明代”與“明代文學”關鍵主題詞構建的節點眾多又相互關聯的共現網絡,反映了明代文學研究的基本話題與知識結構。圖2展現了明代文學研究的4個子領域,呈現出緊湊但非平衡的分布態勢。聚類#1和聚類#2的比例相對較大,分別有71個和33個主題詞;聚類#3和聚類#4次之,分別有20個和11個主題詞,表3為四個聚類中權重最高的10個主題詞。

表3 明代文學研究主題聚類Top10(2000—2021)

圖2 明代文學研究主題共現圖譜
研究主題聚類#1圍繞“明代”與“明代文學”兩個主題詞形成了結構龐大的關系網絡,研究內容集中于傳統的文學史敘述框架。“詩歌”一詞權重最高,環繞它形成了一個次核心網絡,其次權重較高的有“臺閣文學”“戲曲”“民歌”“科舉”和“文人”。詩歌、文學與戲曲是明代文學研究經久不衰的議題,臺閣文學是明前期文學研究的重點?!芭_閣文學”,指明成祖永樂(1403—1424)到孝宗弘治(1488—1505)年間的文學主流思潮,在詩文內容上多為應制、題贈,以“傳圣賢之道、鳴國家之盛”為能事,藝術上追求雅麗雍容,以至流于呆板枯燥,缺乏審美情趣。圍繞臺閣文學,研究者多關注其特點及成因⑩,以及臺閣文學與各詩派的關系?。明代戲曲是明代中后期俗文學興盛的重要標志,近年來研究成果豐碩。俞為民認為明代戲曲在演進中形成的文人化特征提高了戲曲的文學品味,使得戲曲與詩文一樣具有了經典性。?葉曄從文本文獻的閱讀史視角切入,考察《牡丹亭》中128位詩人275首集唐詩在明代通行選本中的收錄情況,通過對書籍來源的考證,大致呈現出湯顯祖的唐詩知識結構,為湯顯祖研究注入了新的視角。?張志全考察了明代戲曲本文的刊刻與傳播,認為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明代戲曲的變革。?總之,以詩文為主流的雅文學和以戲曲、小說為主的俗文學相互交融、相互促進,使明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獨特的發展軌跡。
研究主題聚類#2主要圍繞明中期的復古運動與文學思潮,權重排名前三的主題詞均與之相關,分別為“復古派”“復古運動”和“七子派”。前七子之“李夢陽”?和后七子之“王士貞”?是“七子派”的研究重點。在復古運動思潮下,前七子開始重新審視明初以來受理學風氣和臺閣體影響導致的萎靡不振的文學局面,提出文學應重視真情表現的主情論。但是,由于前七子過于注重法度格調,從而陷入了擬古的窠臼,于是,針對前七子師法秦漢古文而積剽模擬之弊,以王慎中、唐順之和歸有光為核心的“唐宋派”漸入文壇。“唐宋派”的文學理論既重視義理的表達,又提倡心性的率易,強調精神的自由。?但由于“唐宋派”過于追求理正法嚴,不免失之沉滯,不久就遭到了后七子的反擊??傮w來看,明代七子派的文學復古運動并未超出儒學的范圍,反而呈現出向孔孟原始儒學回歸的跡象。?明代文壇集團林立、流派紛爭,正是在激進與保守、創新與蹈襲的過程中,明代文學才呈現出萬木千花、精彩紛呈的景象。
研究主題聚類#3以“明代小說”“小說創作”“小說史”為研究核心,整體而言小說研究依然在傳統的敘事功能研究范圍內?!督鹌棵贰贰端疂G傳》和《西游記》的權重較高,雖然研究規模龐大,但創見較少。小說的經典化研究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吳子林重點考察了明清之際小說的“經典化”進程,認為任何經典序列的推出,都必然負載著遴選者的現實立場與歷史想象,背后隱藏著話語權力的爭奪。?馮保善考察了明清通俗小說在江南的刊印與傳播及其走向經典化的過程。?在小說研究領域,學者們還關注小說的文本形態與小說概念、類型及外延。?還有學者從小說知識學角度為古代小說原創性理論提供新的認知視角,如劉勇強認為小說家的知識結構與水平反映創作主體性,因此小說家的知識偏好、文本的知識側重是小說題材類型的一個決定因素或標識;丁文以沈從文注釋《紅樓夢》為例,認為在書面知識之外,常識積累、實踐經驗、個人閱歷乃至生命容量的總和,都是研究者注解文學作品的知識背景。?。
研究主題聚類#4主要圍繞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展開研究。隨著明中后期商品經濟和市民階層的興起,評話、話本和通俗小說創作成績斐然,以馮夢龍《三言》和凌濛初《二拍》為代表,出現了一大批色彩各異的短篇小說集,與之相關的學術成果也較為豐富。例如,楊宗紅聚焦三言二拍宣講小說的倫理本位問題,認為清代中后期的宣講故事,不再出于商業目的,而是成為積善累功的善行,題材大多傾向于寫實且側重于家庭與社會倫理,故事是言說倫理或圣諭的案證,“醒心”成為宣講小說的主要目的。?張開焱從哲性視角審視馮夢龍小說的文化價值,認為馮夢龍對小說哲性視角的透視和闡揚,從根本上提升了小說的文化品格。?晚明是一個“乾坤迸裂”的世界,究竟晚明是否代表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中國封建社會能否滋生近代社會因素,一直是中外學者長期爭論不休的話題。?晚明的出版印刷?、消費文化?、旅游活動?、婦女生活?以及士大夫的精神風貌?等等,都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議題。
將文獻發表時間疊加到主題共現知識圖譜中,獲得主題時間疊加圖(圖3),可以直觀地展現明代文學研究的脈絡演進。顏色從淺到深的演變表示熱門話題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將圖3與圖2結合進行綜合分析,可見最近的研究趨勢主要集中于聚類#1中,這表明傳統文學史敘述研究依舊是學界關注最多的話題。特別是聚類#1中“文學闡釋”“文體研究”“地理分布”“海洋文學”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吸引學者越來越多的關注。數字人文背景下,地理可視化技術與文學史相結合是近年的熱門方向,代表性成果如對湯顯祖的活動軌跡與社會關系的可視化呈現?;對《列朝詩集小傳》中詩人地理分布的時空維度與關系的考察。?明代“海洋文學”則主要聚焦于抗倭文學作品。?聚類#2、聚類#3和聚類#4中的研究主題多發表于2012年之前,但其中也有幾個主題依然經久不衰,例如集群#2中有關“王世貞”“心學”的研究、集群#3中“經典化”以及集群#4中“俗文學”等相關論題。

圖3 明代文學研究主題時間疊加圖(2000—2021)
本研究以2000—2021年明代文學研究領域的1702篇期刊文獻為樣本進行知識圖譜和可視化分析,對數據源中的文獻發表時間、期刊來源分布、高被引文獻、作者共現圖譜、研究關鍵詞和研究主題聚類進行梳理。研究認為,明代文學研究的文獻發表數量呈單線增長趨勢,表明學者對這一領域的關注日益增加?!段膶W遺產》《文學評論》《北方論叢》和《明清小說研究》是明代文學研究的主要發布平臺,整體而言,明代文學研究的相關論文多發表在文學類刊物上,學報類等綜合刊物發表較少。從高被引文獻來看,排序前15的高被引文獻均發表于2014年以前;左東嶺和吳承學均有2篇文章進入高被引文獻;何宗美、葉曄、史小軍等人是明代文學研究的中堅學者。明代文學研究主題多元,但熱門議題未超出傳統的古代文學研究范圍。在新文科與數字人文的時代背景下,跨院校、跨學科、跨領域合作或許是未來的研究趨勢。
從數據源中抽取的6025個關鍵詞來看,詩歌、小說、臺閣文學、復古運動和戲曲是明代文學研究的核心話題。對數據源進行文本挖掘后得到135個高頻主題詞,分為4大聚類。聚類#1圍繞“明代”與“明代文學”兩個主題詞,集中于詩歌、臺閣文學、戲曲、民歌、科舉、文人等長期備受關注的傳統文學史敘述議題。聚類#2主要圍繞明中期的復古運動與文學思潮,權重排名前三的主題詞為復古派、復古運動和七子派。聚類#3以明代小說、小說創作、小說史為研究核心,成果集中在傳統的敘事功能研究范圍內。聚類#4則圍繞明代白話短篇小說、市民階層和商品經濟展開研究。此外,中國的近代化、晚明的出版印刷、消費文化、旅游活動、婦女生活,以及士大夫的精神風貌等也是學界的熱議話題。將文獻發表時間疊加到主題共現知識圖譜中,可見當前研究熱點與未來研究趨勢,傳統文學史敘述研究依是學界長期關注的話題,文學闡釋、文體研究、地理分布、海洋文學是近年的研究熱點,王世貞、心學、經典化、俗文學等主題經久不衰。
注釋:
①蔣寅:《清初詩壇對明代詩學的反思》,《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
②左東嶺:《元明之際的種族觀念與文人心態及相關的文學問題》,《文學評論》2008年第5期;左東嶺:《高啟之死與元明之際文學思潮的轉折》,《文學評論》2006年第3期。
③夏咸淳:《明代文人心態之律動》,《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④陳書錄:《“德、才、色”主體意識的復蘇與女性群體文學的興盛——明代吳江葉氏家族女性文學研究》,《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
⑤方志遠:《“山人”與晚明政局》,《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
⑥何宗美:《明代文人結社綜論》,《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2期。
⑦葉曄:《晚明黨爭人物的地理分布和特征》,《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年第2期。
⑧史小軍:《論明代前七子的關學品性》,《文藝研究》2005年第6期。
⑨J.Li&J.Liu,Science Mapping of Tunnel Fires:A Scientometric Analysis-Based Study,Fire Technology,2020,56(5),pp.2111-2135.
⑩羅宗強:《政策、思潮與文學思想傾向——關于明代臺閣文學思潮的反思》,《文史哲》2011年第3期;饒龍隼:《明初臺閣體的生成及泛衍》,《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魏崇新:《明代江西文人與臺閣文學》,《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1期;陳廣宏:《明初閩詩派與臺閣文學》,《文學遺產》2007年第5期。
?俞為民:《論明代戲曲的文人化特征》(上),《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俞為民:《論明代戲曲的文人化特征》(下),《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葉曄:《〈牡丹亭〉集句與湯顯祖的唐詩閱讀——基于文本文獻的閱讀史研究》,《文學評論》2019年第4期。
?張志全:《明代戲曲的文本傳播及其影響》,《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郭平安:《李夢陽文學復古思想的時代意義》,《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酈波、丁曉昌:《從“文必秦漢”到“文盛于吳”——論王世貞的文章學觀念與實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熊禮匯:《唐宋派新論》,《文學評論》2000年第3期;劉尊舉:《唐宋派的分化、演變及其流派屬性問題》,《文學評論》2008年第1期;劉尊舉:《唐宋派文學思想發展的幾個理論維度》,《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
?史小軍:《明代七子派文學復古運動與儒學復興》,《人文雜志》2001年第3期。
?吳子林:《文化的參與:經典再生產——以明清之際小說的“經典化”進程為個案》,《文學評論》2003年第2期。
?馮保善:《明清通俗小說江南傳播及其經典化進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4期。
?丁峰山:《中國古代小說概念及類型辨析》,《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李忠明:《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演變與小說文體的形成》,《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1期;段江麗:《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四重內涵》,《文學遺產》2018年第6期。
?劉勇強:《小說知識學:古代小說研究的一個維度》,《文藝研究》2018年第6期;丁文:《〈紅樓夢〉注釋與沈從文的“小說知識學”》,《紅樓夢學刊》2021年第4期。
?楊宗紅:《三言二拍宣講小說的倫理本位》,《文藝評論》2021年第3期。
?張開焱:《論馮夢龍小說思想的哲性視角》,《中國文學研究》2020年第3期。
?趙軼峰:《晚明北方下層民眾價值觀與商業社會的發展》,《東北師大學報》2003年第1期;張顯清:《晚明:中國早期近代化的開端》,《河北學刊》2008年第1期。
?張獻忠:《日用類書的出版與晚明商業社會的呈現》,《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12期。
?吳玢、黃尚明:《晚明江南地區文化消費與儒匠的身份認同》,《學習與實踐》2018年第3期。
?魏向東:《晚明旅游活動的經濟滲透——關于晚明旅游近代化的商榷》,《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宋立中:《明清江南婦女“冶游”與封建倫理沖突》,《婦女研究論叢》2010年第1期。
?劉春玲:《論晚明士大夫的狂狷之風》,《江漢論壇》2005年第4期。
?徐永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幾種可視化途徑——以湯顯祖研究為例》,《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黃鵬程:《〈列朝詩集小傳〉詩人地理分布的可視化呈現與闡釋》,《圖書館論壇》2017年第5期。
?張慧瓊:《明代抗倭詩的海洋文學特色》,《中州學刊》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