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瑾 李尤佳 張哲 牛奎元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為了使高校學生更好的貼近基層、貼近群眾,從而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那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就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96年宣布實施“三下鄉”以來,全國高校高度重視此項活動。然而,在實施活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高校社會實踐的效率。因此,從哲學的角度,我們進一步分析了“三下鄉”社會實踐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其提高社會實踐的途徑。
在青年的發展戰略中,教育改革和現代化是新時期青年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人民滿意度是檢驗新時期教育發展的唯一標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應圍繞這一標準進行評估,并運用新時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進行革新。黑龍江大學在總結近幾年“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經驗的基礎上,緊跟國家發展新時期高校的教育需求,通過規范不斷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進而組織制度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信念感和奉獻精神。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以大學生深入基層進行以文化、科技、健康為核心的公益活動。它在農村基層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當代農村文化、科技和衛生服務的繁榮與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其社會實踐涉及面比較廣泛,實踐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但截至目前來看,大學生主要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多以“支教”為主,表現為向落后地區的農村中小學生傳遞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識,以此來幫助孩子健康全面成長,這項活動得到了公眾的廣泛認可和贊揚[1]。通過“三下鄉”大學生暑期活動,搭建了連接農村基地的橋梁。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的現狀和農村基層群眾的實際生活;另一方面,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了大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和根植于基層、獻身于基層的精神品質。
經過不斷的探索與發展,目前“三下鄉”活動實踐結果豐富、影響深遠,并且高校在大力開展該社會實踐工作中取得了許多顯著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學生在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時,有時會出現目標不明確、盲目跟風、知識缺乏、日程安排不當等問題。這多為臨時性選題和團隊組建;其次,高校在組織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的前期缺乏宣傳,團隊項目審批申請相對簡單,活動開展周期短,無完整的相關竣工驗收標準體系等,這都是導致在實踐發展路上受到阻礙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大多數高校只把這項工作看作是一項任務,沒有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在青年教育模式中的重要性,致使大多數高校對這項工作重視不夠。沒有全面科學的總體規劃和規范有序的推廣計劃,也沒有一個長期的統籌和精細的管理。
此外,大學生暑假期間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往返交通、校內外宣傳、住宿等,任何環節的問題都會影響整個項目的過程和效果;團隊內部組建也有待提升,大部分是朋友推薦的,也沒有根據活動方向需要組建團隊,所以有很多是免費乘車現象;而大多數高校也沒有專門從事相關活動的社會實踐教師,其工作和工作量不能有統一的標準,另外其實踐活動不能與教師職稱評定掛鉤。因此,大多數教師無法積極參與課程和課程指導。
“三下鄉”社會實踐作為高校拓展教學方式、提高實踐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中的模式基本相同或單一[2]。例如,大部分高校紛紛采取參觀支援貧困山區、進行公共知識宣傳、進行義教等教育實踐模式。因與學生的專業結合得不夠緊密,難以有效發揮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作用。
其次,根據調查,部分高校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陳舊、形式單一、流于表面。部分高校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延續了近幾年甚至多年前的陳舊形式,與國家發展需要和社會熱點的結合不夠緊密,形式缺乏針對性、創新性和有效性。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主要是以高校青年學生為主,但這也導致許多大學生參與此次社會實踐的目的不明確或動機不純粹。一些學生認為暑期社會實踐是一次度假旅行或是一種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資本,而另一些學生則認為社會實踐是獲得學分的一種方式。帶有這種不純粹動機參加活動,直接導致了實踐質量的下降、實踐參與感的缺失以及消極態度的產生,違背了實踐教育的初衷,甚至引起了當地民眾的反感。
“三下鄉”活動形式多樣,多由各活動小組選擇。但目前,“三下鄉”活動大多流于形式,沒有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首先,在“三下鄉”工程實施過程中,部分師生產生了消極情緒和抵觸心理。由于“三下鄉”活動大多在夏季開展,屬于大學生和教師的個人休假時間,項目期間由于占用個人暑假休息時間,師生難免產生矛盾心理,導致項目的緊急時間安排。其次,“三下鄉”活動不深入、不切合實際。由于“三下鄉”活動都是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進行的,但是部分農民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溝通有所延遲,這導致許多隊伍不愿意深入農村,不愿與農民打交道,進而不能為農民辦實事,造成其活動不深入、不實用的現象。最后是活動形式單一。目前,在許多高校,“三下鄉”的具體主題和形式大多比較簡單,例如,與農村留守兒童玩游戲、清理農村道路、慰問孤寡老人等,活動形式單一,沒有實際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由于缺乏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在組織過程中存在資金匱乏、宣傳不足等情況[3]。由此導致了一些活動覆蓋面小,學生參與度低主動性不足等問題。這使“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成為只有少數優秀大學生才能參加的“精英”活動,這既不能滿足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和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暑假期間,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黑龍江大學從青年創新的角度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服務社會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校團委的正確指導下,志愿者們在夏季開展了“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這項活動在形式上進行了重大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實踐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實踐性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與其他理論相區別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曾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對實踐的重視也是我們在活動中的首要任務,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應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發展方向,更加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從而對整個實踐活動進行完善。高校要進行實踐組織模式,積極動員大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平常也應開設相關的社會實踐課程和活動,建立常設的社會實踐指導機構,以此加強對學生平時和節假日實踐活動的指導,從而調動學生的社會實踐積極性,大力提高其社會實踐素質。
在完善模式和與學生密切合作的前提下,高校還應靈活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確保工作的有效性。比如,除了“支教”外,還可以適當組織“支醫”“支農”活動,組織哲學專業學生進行學術文化熏陶,培養和鍛煉基層群眾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問題的能力,組織農學專業學生向廣大農村推廣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組織法律專業學生開展社區法律宣傳和服務活動,組織管理專業學生深入企業,傳播企業文化知識。靈活運用各種形式的活動,以此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調動不同專業學生,讓學生學以致用更有效地接受鍛煉,充分發揮“三下鄉”的教育功能。
“三下鄉”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結合時代發展需要,結合當下熱點進行創新,把時代發展需要與實踐活動能力結合起來。作為高校教師隊伍,也必須重視和加強對學生的指導,認真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4]。有效引導學生完成“三下鄉”社會實踐的全過程,確保學生安全順利地完成實踐活動任務。
通過強調“實踐”的優先性,新亞里士多德思想區分了目的在于自身的實踐活動和追求外部目的的活動。亞里士多德認為,“實踐是實現活動的具體化,而實現活動就是完善自身、達到終極完滿狀態的過程”。通過揭示實踐是其自身活動的目的這一最本質的規定,他解釋了實踐作為人類存在的一種方式,是走向自由的自我實現過程,并在趨向自由的意義上把思辨看作實踐的最高形式,展示了實踐對人類自由和幸福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我們通過學習亞里士多德的思想,運用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完善對高校“三下鄉”實踐的管理。
另外針對管理制度方面的提高,首先,我們可以讓考核評價的內容與培訓目標一致,這樣有利于對活動效果進行系統的總結和全面的評價。其次,考核評價的形式應表現公平,使學生對自我表達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便于學生在今后不斷調整和提高。最后,評價應在本質上體現綜合性,通過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加強自我綜合能力的鍛煉。
為實現大學生“三下鄉”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除上述改進外,我們還應積極爭取社會支持與合作。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項需要投入教育事業,活動經費是保證大學生“三下鄉”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高校應專門設立“三下鄉”大學生專項資金,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建立專項撥款、社會捐贈、自籌和個人投資相結合的多渠道籌資和投資機制,突破資金瓶頸,對有價值、有特點、有潛力的項目提供不同程度的資金支持,減輕學生參與活動的經濟壓力,以此提高學生積極性。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成為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培育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經,以“三下鄉”活動為重要渠道,繼續擴大社會影響力和教育在實踐活動中的主導作用。高校作為其中重要紐帶,也進一步推動社會實踐活動標準化建設,逐步向實現項目的科學化、專業化發展努力。作為一所綜合類院校,黑龍江大學共青團在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時始終堅持“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學生建設發展”的工作理念,通過實施青年思想教育計劃、青年人才培養計劃、青年文化發展計劃,銳意創新、真抓實干,各項工作和建設取得新發展,全力打造更富營養、更接地氣、更有溫度、更具活力的黑大共青團。其次,圍繞各學院專業特點,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各學院各專業優勢,組織開展廣受歡迎的志愿者服務活動。這其中主要以“三下鄉”活動為主要渠道,來繼續擴大社會影響力和教育在實踐活動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推進社會實踐活動的標準化建設[5],逐步實現項目的科學化、專業化、標準化和課程管理,鞏固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科專業學習、思想政治課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