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本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其通過豐富的圖文,幫助學生得到心理、思想、情感的長遠發展。在初中心理教育中應用繪本,教師應從內容的選擇、提問方式的優化、圖文的高效結合、生動有趣的表演與內容的理解分析等方面入手,正確利用繪本,穩步推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關鍵詞】初中生;繪本;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姚紅蘋(1983—),女,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通安中學校。
繪本具有圖文并茂、內容豐富、情節多樣的特點,深受學生喜愛,但是在初中階段使用較少。實際上繪本的讀者群體年齡分布十分廣泛,它能創設生動的情境,因此也十分適合初中學生閱讀[1]。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繪本的應用可以巧妙地串起一個個生動有趣、輕松自在的課堂,讓學生們回歸真我,在不知不覺中將書上的道理轉化為直抵人心的道德認知,并最終轉化為自然而然的行為。但需注意的是,教師應該避免簡單的思想教育堆砌,而是要通過繪本內容的設計、呈現方式的優化、探究活動的開展,靈活利用繪本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進行[2]。
一、片段截取—引導學生產生共鳴和情感代入
繪本相對于一般的文本,在內容呈現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其利用書籍將文字、圖畫都納入其中,因此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也更加綜合豐富。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學會放大繪本的優勢,盡量保證藝術呈現的完整性。但是為了保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教師不能單純地將整本繪本引入教學的過程中,而是應該關注片段的正確截取。有效的片段截取是重要的引子,發揮了導入性的關鍵作用。正確片段的截取能夠引發學生共鳴,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繪本中的內容,這樣才能發揮繪本的關鍵價值。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繪本中已經融入了較為豐富的情感,其中的圖畫、角色、情節等能夠成為青少年產生情感代入的重要依托,也有助于青少年詮釋、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例如在幾米的《世界別為我擔心》中,主人公在不同時期就有著不同的憂慮。教師可以截取初中生這個年齡段容易擔心的事,如對考試的擔憂、對朋友遲到的擔憂等,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態度,認識很多對未知的恐懼,并且能夠積極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生活。這種片段的截取既能讓學生產生一種情感、思想、生活上的代入,從中發現自己的類似心理狀態,還有助于教師開展心理上的引導與教育。在繪本《石頭湯》中,教師可以截取村民前期的表現,再通過具體講解,讓學生了解村民之前冷漠的原因,從而和后期村民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幸福,村民們又是如何找到幸福的。繪本《你很特別》中,教師可以通過截取“胖哥被貼灰點貼紙”“露西亞身上既沒有金星貼紙也沒有灰點貼紙”這部分片段,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對待自己身上的灰點,從而引導學生初步探索自己的內心,學會正確評價他人、評價自己。對待他人的評價,學生也要樹立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既要正視自己的缺點,也要經常想想自己的優點,多給自己一些鼓勵。
教師通過截取這些繪本片段,有目的地開展引導活動,幫助初中生進行自主性、能動性的探索。同時,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通過片段式的圖畫對后續的內容進行推理判斷,構建進一步的情感與思想銜接。
二、階段發問—實現學生與繪本的即時互動
階段式的提問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開展提問工作,這種發問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自我總結,還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學生在每個階段都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得到心理上的不斷發展。同時,階段發問還有助于教師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即時反饋,使教師更為全面地把握學生的情感反應、心理活動。教師應該認識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與一般的教育工作有著明顯的區別。一方面,初中生的思想情感相對于小學生而言更為豐富、多變,他們在不同階段的情感領悟、心理發展也會出現細枝末節的改變。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關注學生的體驗感受,與學生文化知識的掌握沒有過于緊密的關系,教師應該通過學生與繪本之間的不斷互動,實現其個性化的發展。
以繪本《父與子》的教學為例,這一繪本出自德國漫畫家埃·奧·卜勞恩之手,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親情漫畫之一,其中囊括了《兒子出逃后》等知名繪本故事。在閱讀《兒子出逃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繪本的內容提出一些階段式的問題,如:你和父親曾經發生過什么矛盾?你曾經由于做錯事而不敢回家嗎?父親面對你的錯誤,最終采取了什么態度與方式?通過階段式的回憶,學生能夠主動結合自己的生活說說自己與父母相處的片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正確理解自己與父母之間的情感,實現思想、心理的成長與變化。以《生氣湯》為例,在介紹了主人公霍斯帶著怨氣回到家后,教師可以提出階段式的問題:你生氣后有什么表現?后來你是怎么解決的?讓學生學會通過對照自己平時的情緒處理方法,來反思自己,從而學會把控自己的情緒。在閱讀《我爸爸》這本繪本時,當讀到一系列比喻的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階段發問:在我們心中,“我爸爸”是怎么樣的?請你用繪本的排比句式描述自己的父親。通過這個活動,學生能夠覺察到爸爸不僅樣樣在行,還是自己最堅實的后盾。
三、圖畫為重—滿足學生成長規律與實際需要
通過具體實踐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繪本在圖畫、文字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其能夠以豐富的內容帶動學生產生生動的聯想,促進學生思想情感的發展。那么在繪本利用的過程中,圖畫和文字哪個更為重要呢?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初中生相對于小學生在思維能力、推理能力、邏輯能力與行為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有了長遠的發展,且能夠根據具體的情境利用自身的經驗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繪本本身就是通過人物、事件的展現來表達相關的主題內容,繪本中豐富有趣的圖畫內容,更能突出主題思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對繪本的利用可以更加側重于圖畫,從而滿足初中生的成長發展規律與實際需求。
以幾米的漫畫作品為例,幾米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淡彩的浪漫主義,能夠讓讀者從心理上產生強烈的共鳴,但是他的作品也包含了些許的無奈,即使畫面內容再完整,也會有淡淡的傷感從中傳來。從具體內容上看,幾米的作品反映了現代生活的點點滴滴,融入了善與美,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因此相對而言,幾米的作品比較適合初中生去閱讀。幾米作品中的圖畫是不可忽視的特色。以《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為例,幾米就運用豐富的圖畫表現出了一個夢想與期望的故事,展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圖畫來感受繪本中的情緒與思想。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堪稱一本有趣的“無字書”,全篇總共44個字。該繪本通過圖畫描述了一個沒有提到的有關狐貍的故事,但是文字只是介紹了母雞蘿絲散步的過程。蘿絲穿過院子、繞過池塘……圖畫與文字正好形成一個非常滑稽的對照,狐貍和母雞之間的沖突和危機也在歡快的氣氛中一次次地被化解。
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繪畫創作活動,從而發現生活中的美,體味情緒的變化。但在利用圖畫的同時,教師也不能忽視文本的重要作用,要幫助學生通過文本去感受更多的情感與思想,讓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充實。
四、鼓勵表演—助力學生感受繪本人物的情感思想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想高效地利用繪本,教師應該通過多種不同方式的呈現繪本。這是因為繪本中本就包含了豐富的人物、主題、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演繹活動,親自代入某一個身份角色,從而感受主人公的情感思想,自主融入故事情節;同時,教師也可以開展引導解讀工作,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感知能力、解讀能力與分享能力,在溝通交流中達到情感思想的釋放,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水平。
例如,在閱讀《爸爸和媽媽不住在一起了》這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可先讓學生主動聯想單親家庭的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再讓他們去模擬單親家庭的孩子與家長,從不同角度出發去體會家長、孩子的心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私下去引導學生主動抒發自己心中的困惑、不解,幫助單親家庭的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煩惱與問題。通過對這個繪本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到當前單親家庭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形態,但是相對而言,單親家庭的孩子所處的成長環境、心理發展是不同的,他們往往更加期待他人的關心與愛護。在繪本《你很特別》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胖哥和伊萊,兩兩分組進行對話表演,由此讓學生明白在造物主的眼里,我們每個人都是特別的。人不需要任何標簽,你就是你,是最特別的、唯一的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擁有許多光環,有些人被貼上許多無形的灰點。但不管是金星,還是灰點,這都是別人給你的,而不是你自己真正所擁有的。當你在乎金星或是灰點時,人生就會變得苦累,個人就變成了別人看法的奴隸,真實的自己卻不見了。
在引導、鼓勵學生進行表演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真實地創造良好的表演環境,讓學生能夠在閱讀繪本的基礎上主動代入,更加真實地表演,抒發情感。同時,教師也不能忽視每一個學生的真實感受,對于那些有心事或者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課后與其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幫助學生得到心理的發展與長遠的成長。
五、具體講解—帶動學生之間互動溝通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無論是自主探究還是集體講解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這是因為每個學生的成長經歷、成長環境等都不相同,其心理發展也有明顯的區別,教師可以通過繪本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性的閱讀與探究,使學生主動發現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區,從而端正自己的行為與心態。但教師需要注意,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高效地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因此通過集體的講解與引導能夠幫助初中生在更加良好的氛圍中得到全體的帶動,從而對某一種情緒、思想、情感等有著更加準確的認知。
例如,生氣是初中生經常有的情緒,如果不能正確地處理這種情緒,會不利于初中生的學習、生活與發展。針對這種共同的問題,教師就可以開展集體講解的教育活動,讓初中生在閱讀繪本《生氣湯》后說說繪本中的主人公霍斯出現了什么問題,他的情緒處理方式是怎么樣的,從而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生活中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緒,而自己又應該如何正確地處理生氣這種情緒。在這種集體講解的帶動下,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也變得更加頻繁,對如何正確處理情緒給出了很多良好的建議。《圖書館獅子》這個繪本講了有關規則的觀點。在小學階段,教師一直都強調規則的重要性,而對于心智較為成熟的中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就這個話題讓他們進行討論:規則是否可以打破?什么情況下可以打破?什么情況下不可以?再結合繪本得出:規則是為人服務的,一味遵守規則就失去了人情味,使一切變得冰冷僵硬。規則不是不能打破,但是在打破之前,規則仍是規則,是規則,就要遵守。我們在守規則的同時,也要知道規則的邊界,必要的時候應該勇于打破它。
結語
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在共讀同一本繪本時,都有不同的理解。初中生是極具活力和創造性的群體,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與思考,也存在很多困惑與迷茫,以繪本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解讀,開展教育活動,對促進初中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以繪本為教育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將原本說教式的枯燥課堂變為吸引學生的體驗式心理課堂。總而言之,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繪本相對于普通的文字、講解更具有感染力,能夠通過豐富的圖畫內容,帶動學生展開聯想,主動發現自身在成長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和情緒處理中的誤區,從而促使學生積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繪本還能幫助教師巧妙地討論一些殘酷的話題,如生命、滅亡、戰爭等。因此,教師更要靈活利用繪本,結合實際來設計教育教學內容、方式等,以此助力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沈蘋,王備.活用繪本上好心理課[J].人民教育,2017(01):51-54.
[2]姚紅蘋.拓展繪本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教書育人,2021(2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