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樹開
【關鍵詞】意象,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新課改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其中較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和探索。但是古詩詞創作年代久遠,語言凝練,初中學生的文化功底尚淺,古詩詞教學存在很多困難。
意象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古詩詞中的意象是指詩人用以寄托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它能突出古詩詞的核心要義,是古詩詞創作中的必要元素。古詩詞中的一些意象已經具有約定俗成的意義,例如月亮代表思鄉,紅豆代表相思,細雨代表愁思…… 意象寄托著詩人的情感,是古詩詞的靈魂。因此,教師教學古詩詞,應從意象入手,從學生實際出發,幫助學生發掘和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提升古詩詞鑒賞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第一,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了解意象指代內涵。對意象的理解和解讀,最終要落實到學生自身。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提升學生對意象的理解能力。在一些古詩詞中,詩人往往采用隱喻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習這類古詩詞時,教師要給學生預留出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去發掘和理解意象的內涵。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引導。比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最大限度給予思考空間;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適時適當給予指導,以確保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該作品以荒涼的背景為基調設置意象,通過西風、瘦馬、游子等意象抒發惆悵的情感。教師應從意象入手,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所營造的蒼涼氣氛,體會漂泊天涯的游子的凄苦之情。隨后可以布置幾個與意象有關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為什么選取“枯藤、老樹、昏鴉”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此促進學生在討論辨別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增強對意象內容的感悟,實現對意象的理解。
第二,巧用朗誦方式,提高意象領悟效率。意象是古詩詞的重要元素,讀懂它是學好古詩詞的第一步。朗誦是古詩詞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朗誦來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好地領悟其中的意象。學生通過合理有效的朗誦,可以提升對作品的熟悉程度,找準意象所寄寓的情感。朗誦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準、讀透古詩詞。讀準是對于字音而言,其中針對古詩詞中的難點字詞,尤其是那些多音字、通假字,要準確掌握它們的讀音。這一步是讀懂的基礎。而讀透則是在讀懂基礎之上,品味古詩詞情感,理解古詩詞內容。只有做好這些基礎工作,才能進一步了解古詩詞營造的特殊情景,把握其中的意象。學生朗誦之后,要及時對其中的意象做好記錄,通過多次朗誦去進一步驗證。在朗誦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品味意象、把握意象。
例如《使至塞上》這首詩歌韻律優美,非常適合朗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誦尋找詩歌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然后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即詩人奉命到邊塞查訪軍情,記述了旅途中看到的大漠風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中的意象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第三,結合創作背景,解析意象負載情感。作品的創作背景對于學生理解作品具有關鍵作用。在閱讀古詩詞之前,如果學生能夠對其創作背景有所了解,則有助于學生讀懂其中的寓意,提升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認知。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作者所處時代,去品味作者傳遞的各種情感。
例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是他為友人王昌齡所作,抒發了其悲憤的情感,聊以慰藉,表達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同情。首句抒發了李白對于春光消逝的惋惜以及同情之感,隨后描寫周圍環境,展現秋天的凄涼暗淡。對于王昌齡左遷道路的描繪,表達了李白的關切之情。整首詩以楊花、子規作為意象,渲染出一種凄涼悲憤的情感。學生了解了背景,就能讀懂古詩的主旨,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象及其所傳遞的情感。
第四,科學合理引導,作好意象整理詮釋。要想通過意象提高學生對古詩詞鑒賞能力,教師要對意象作好整理以及詮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相關討論環節,讓學生將自己找到的意象與其他學生展開比較。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新的認知也會不斷增加,從而加深學生對意象的了解。此外,教師要對意象進行通俗易懂的詮釋,確保學生真正理解。在詮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對意象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真正激發學生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黃鶴樓》時,為強化學生對意象的理解,教師可先讓學生誦讀,使其了解《黃鶴樓》的主旨大意,之后講解該詩的創作背景,給學生大約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整理意象,找出其中關鍵意象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發掘和理解意象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最后,教師對意象進行整體梳理,作出詮釋,從而使學生形成對意象的正確認知和理解。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古詩詞教學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基礎要求,提升學生對古詩詞意象的理解能力。通過豐富、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誦讀、集體討論,以及營造情境、解讀背景等,推動學生對意象的發掘和把握,了解古詩詞意象所包含的情感,從而在古詩詞教學中真正有效應用意象這一古詩詞中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