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勇剛
(慶陽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慶陽745000)
新發展理念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是一種發展觀,也是文化觀和價值觀,體現著卓絕的治國智慧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指導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在文化自信建設中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對提升我國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能夠使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文化在認同自身的基礎上得到不斷發展,也有利于深度發掘潛在的文化價值,形成全領域、深層次的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新發展理念,概括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同時也是關鍵,必須時刻緊抓發展,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結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礎上繼承了發展的觀點,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一種全新的文化觀念,源自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以及文化優勢的認可和把握,可以提升國民的文化自覺并進一步掌握自身定位[1]?,F代化道路需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需求,不斷推動中國文化發展邁入新階段,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在進行文化分析時,要有全球觀以及整體意識,為世界文明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同時新發展理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化內涵,有利于我們對新發展理念中形成的各種文化觀念進行吸收和借鑒[2]。
所謂文化自信其實是對國家、民族及政黨的認同,肯定相關的文化價值和文化理念,對自身的文化充滿信心。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傳承,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創造了堅韌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中不斷完善,在實踐中煥發出勃勃生機。正是這種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使我們勇于面對困難、迎接挑戰、不斷創新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凝聚強大的中國力量,創造出一個又一個世界奇跡。
文化自信是一種精神力量,塑造了英勇無畏、自力更生的具有時代精神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相應的文化底蘊,那么其文化難以支持后續的發展,不能形成堅定的信念。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獨特的魅力瑰寶,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正是擁有這樣的文化,我們更應該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看待文化的發展,促進文化的繁榮和壯大,而且要正確對待本國和外來文化。文化自信并不是一味忽略外來文化,而是要采用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態度吸收借鑒外來的優秀文化,同時,對自身文化進行創新。
新發展理念的主要目的和意義是對我國未來發展的引領,幫助我國更好地邁進可持續發展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新發展理念肯定了當前中國特色文化建設的整體狀況,尤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發展動力、方法、出發點、價值取向等給予了現代化的闡釋。
我國傳統文化不斷創新,并且發生了多種變化,不僅能夠革故鼎新,同時還返本開新[3]。正是由于我國文化發展始終秉持著吸收和創新的觀念,中華文化才能不斷地發展和進步。
文化選擇、傳播、存儲、再生的過程也是創新的過程,因為實踐開拓本身的過程就是創新實踐的過程[4]。文化建設需要用新思想以及理念推進我國文化創新性轉變和發展。歷史以及實踐經驗證明,只有進行文化創新,才可以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實踐經驗表明,故步自封不進行文化創新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不能夠真正實現民族的復興。任何文化發展鼎盛的時期,都是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創新文化進行結合,而且緊密聯系配合。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文化變得更加多樣,而且開放性的需求也逐漸增長,因此,必須培養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文化創新發展可以增強文化影響力,同時能夠形成國內主流文化思想,在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心。文化創新的程度決定了整體發展的維度和文化自覺、自信的寬度,只有經過文化創新才可以提供不斷的動力,幫助我們完成新的使命和任務,邁向世界,創造先進的文化,進行先進文化建設。
我國古代學者就提出了“和合”的概念?!昂秃稀奔创偈谷伺c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關系達到相對的和諧。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涵養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崇德重教、團結統一、求同存異的民族精神?!昂秃稀蓖ㄋ讈碇v就是協調發展,是一種得到了廣泛發展和認可的價值追求,需要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之間的關系,為調節矛盾進行融合,提供一定的導向[5]。
協調發展理念反映了事物的發展和主體認識之間應該相互呼應[6]。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發展中需要注重協調的理念,同時也要注重文化市場的豐富,大力發展優秀文化,滿足人們多樣的精神需要。這也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帶來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解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協調的相關問題的需要。在發展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還應該促進當代文化的構建,將兩者融合,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協調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之間的關系,以科學的態度,結合時代特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煥發出新的活力。
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疤烊撕弦弧彼枷爰仁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之一,又是中國古代圣賢普遍持有的世界觀,其認為天道是自然規律,人應遵循自然規律,不可因私人利益一味地違背自然,要注重保護自然。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資源短缺問題也愈發顯著,必須尋求一種更和諧的發展形式促進人與自然發展共生?!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體現了對民族前途的擔當和責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綠色發展是必經之路,而且是重要使命,在發展時需要貫徹這一理念,形成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的文化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浮躁的心態,克服了唯利主義,進一步提升了文化自信。
為了使國家繁榮昌盛,必須進行開放,這也是文化發展的必然[7]。文化開放能夠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中華文化海納百川,中國自古以來就開展同域外民族及文明的交流學習,兼收并蓄不同的文化體系,博采眾長。如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進行中外交流,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我國文化向外傳播和發展,帶來了極強的輻射效應,隨著文明的傳播,中華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影響也逐漸深遠。
開放發展理念體現了我國對外開放的積極心態。要不斷促進文化的平等交流,從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進行考慮,其實質就是在文化的交流中不斷融合從而實現創新。只有不斷吸收借鑒優秀的文化以及文明成果,才可以有更好的文化交流平臺和環境,使文化變得豐富多彩。
共享發展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旨在解決發展的公平正義問題,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便利,獲得的建設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增強人民的幸福感以及獲得感。
在新時代,為了提升文化自信,也需要保證共享發展[8]。文化的發展主要依賴于人們的自覺性,依靠人民整體,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也需要實現文化共享,不僅要在物質上得到提升,同時還要滿足一定的精神需求。共享發展充分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使人們投身于社會建設以及文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小文化水平的差距,落實推進相關文化建設政策。
社會發展過程中,會不斷出現新問題,只有用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夠順應國家的要求和時代潮流,掌握主動權[9]。對文化進行創新發展,才能激發民族的創造激情,這也是促進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一,文化產業創新性轉型。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對此,我們應順應新媒體時代的潮流,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使之向智能化、多元化發展。
第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強化傳統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創新。鼓勵全民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賦予文化新的表現形式和方法,讓新發展理念引領新時代文化生活,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堅持協調發展理念,推動資源配置均衡,為解決文化發展不平衡問題找尋新的思路。只有協調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均衡發展,營造出文化主體的生態環境,人民才會有更強的自豪感和獲得感。
第一,協調文化地域發展。中國地大物博,各地要充分結合自身的地理區位優勢,打造特色的地方性文化產業,將生態旅游、紅色研學等實踐活動融入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經濟落后地區協調發展。對文化落后地區,要引導其建構文化自信,需要制度的保駕護航,要設置科學性、系統性的制度規范。
第二,協調文化整體發展。文化自信絕不僅僅是某種單一文化的自信,而是整個文化體系的全方位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統籌推進三個部分協調發展,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兼收并蓄。
綠色是當代中國提升文化自信的自然基礎,通過自然環境的改善,生態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使當代文化自信內涵更具活力和感召力。綠色發展理念有利于構建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一方面,應當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指導思想。在把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將各種力量擰在一起,堅決打贏環境污染治理攻堅戰,扭轉資源與能源高消耗、低產出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經濟增長動能,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另一方面,推進鄉村文化建設。要進一步改善鄉村的生態環境,為鄉村經濟發展奠定自然物質基礎,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鄉村振興,在提高人民幸福感的基礎上,加強鄉村文化的內涵建設,唱響全社會綠色發展的主旋律,營造綠色發展的文化氛圍。
在新發展理念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秉持開放交流的態度,開放建立在全球化的基礎和背景下,在世界舞臺上進行展示,同時吸納外來的優秀文化以及優秀發展經驗。
第一,堅持文化開放的廣度。通過開放發展,使得民族之間打破界限,多民族文化的燦爛之花為中華文化的大花園增光添色。國家之間通過相互的溝通學習交流,彼此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歷史經驗證明,開放文化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趨勢,也是必要選擇,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展現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要在推動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引導文化走出去,邁向世界舞臺。
第二,堅持文化開放的深度。走出去的文化產品,代表我國的文化魅力、代表中華民族核心價值理念、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我國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應該采取一系列措施,要不斷提升文化產品質量,用文化精髓部分,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文化品牌。
新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同樣,文化自信也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文化發展、文化建設所帶來的實惠,增強文化自信。
第一,文化建設以便民。文化建設不能僅是停在表面的文化設施建設,而是要以便民為基本的落腳點,使基礎設施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方便人民群眾使用與傳播。要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服務與保障,使廣大群眾感受到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實惠和魅力,從而增強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的認可,享受社會資源提供的優質文化服務,創造高品質的文化生活。
第二,文化扶貧以惠民。文化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過程,要對優質文化資源進行挖掘。要完善相關機制,推進不同區域公共文化均衡、可持續發展,這樣才能使人們從心底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