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小英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 甘肅 蘭州730070)
截至2021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2.67億人,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93億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過了13.5%,老齡化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壓力日益攀升。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以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人們對于老年服務的需求正在逐步加大,對養老服務的需求開始從以往物質層面的關注逐步過渡到對精神層面的關注。“十三五”期間,甘肅省養老服務得到了快速發展,2014年甘肅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第一部養老服務地方性法規——《甘肅省養老服務條例》,2020年甘肅省委辦公廳、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出臺《甘肅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2020—2050)》,經過多年的發展,甘肅省的養老服務制度不斷健全,居家社區的養老服務成效日益顯著,機構養老的服務質量明顯提升,養老服務的保障范圍持續拓展,醫養結合的服務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甘肅省60歲及以上人口共計426.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7.0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314.8萬人,占12.58%,據測算,2025年甘肅省老年人口將達到533.3萬。2022年2月,甘肅省民政廳印發《甘肅省“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規劃明確指出,“十四五”期間甘肅省要積極建設更加充分、更加均衡的養老服務體系,提升甘肅省城市綜合養老服務業發展質量,統籌各方形成合力,不斷滿足不同群體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由此可見,在構建甘肅地方特色養老服務體系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以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本文從滿足養老服務需求的差異化入手,通過問卷調查,分析當前甘肅省養老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和癥結,實現在堅持問題導向下補齊短板、在滿足需求導向下實現供需匹配均衡,以期推動甘肅綜合養老服務體系現代化的建設。
問卷涉及的內容包括:受訪者的基本情況、子女情況、健康狀況、收入來源、居住狀況、養老意愿、養老現狀、對養老服務各類模式的認知和評價等。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91份,有效回收率為97%。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如下。受訪者的性別:男性受訪者123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42.3%;女性受訪者168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57.7%。受訪者的年齡段分布情況:55歲以下207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71.13%;55—60歲27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9.28%;60—70歲24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8.25%;70—80歲27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9.28%;80歲以上6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2.06%。受訪者的婚姻狀況:未婚51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17.53%;初婚有配偶201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69.07%;再婚有配偶6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2.06%;喪偶9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3.09%,離異24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8.25%。受訪者有子女的情況:零子女66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22.68%;1個子女的156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53.61%;2個子女的54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18.56%;3個子女的15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5.15%。受訪者受教育程度:不識字6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2.06%;小學3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1.03%;初中18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6.19%;高中39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13.4%;大專63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21.65%;本科以上162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55.67%。受訪者居住區域:居于城市的258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88.7%;居于縣城的27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9.3%;居于鄉鎮和農村的各3人,各占有效樣本總數的1%。受訪者的健康狀況:健康、還在勞動的213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75.26%;較好、生活能自理的63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21.65%;一般、偶爾需要人照顧的9人,占有效樣本總數的3.09%。
依據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63.41%的受訪者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工作收入,21.95%為離退休費。以年齡段為基準,關于今后養老的資金問題,21.5%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擔心,30.93%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擔心,14.43%的受訪者表示不擔心,還有32.99%的受訪者暫時沒有考慮這個問題。關于子女是否每月給生活費的問題,28.87%的受訪者表示“給一些”,19.59%的受訪者表示“幾乎不給”,51.55%的受訪者表示“完全不給”。
依據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從受訪者目前的身體和生活情況看,受訪者喜歡的活動內容比較豐富,其中占比最高的兩項是上網看電視和鍛煉身體,分別有54.64%和57.73%的受訪者選擇。其余為與朋友聊天、旅游觀光、打牌下棋、養寵物等。受訪者中聽說過除了傳統家庭養老(子女包辦一切養老事宜)和養老機構養老(養老院)以外其他養老方式的有181人,占62.89%;沒有聽說過的有108人,占37.11%。受訪者選擇的養老方式有:傳統家庭養老(與子女同住養老)的69人,占23.71%;居家養老(服務的提供者不限于家庭成員,而多來自家庭之外,包括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企業提供的市場服務,社會組織提供的慈善服務等)的183人,占62.89%;養老機構養老(敬老院、養老院等)的6人,占2.06%;選擇其他方式的33人,占11.34%。
依據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受訪者對當地養老機構相當了解的有18人,占6.19%;比較了解的27人,占9.28%;一般了解的78人,占26.8%;不了解的168人,占57.73%。選擇養老院時一般關注服務質量、醫療條件、環境、地理位置和價格等因素,其中服務質量、環境、醫療條件占比較高,分別占到88.66%、64.95%、62.89%。受訪者可以接受的養老機構收費標準:低端養老院(1000元以內/月)占16.49%,中端養老院(1000—2000元之間/月)占57.73%,高端養老院(3000元以上/月)占25.77%。
依據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受訪者所在社區目前提供的養老服務主要有鐘點工、日常照料、健身保健、休閑娛樂、知識講座、醫療救助等,其中需要提供的養老服務占比較高的分別是鐘點工、日常照料、休閑娛樂、健身保健。對所在社區的養老服務體系的健全程度:8.25%的人認為非常健全或比較健全,36.08%的認為不健全,還有47.42%的認為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在291名受訪者中,對于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不清楚的還占有相當比重。受訪者普遍認為所在社區需要在健全服務設施、完善服務項目和收費標準、提供上門醫療服務、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完善服務內容和體系等方面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其中占比較高的依次是完善服務內容和體系、健全服務設施、提供上門醫療服務,分別占63.92%、52.58%、42.27%。
依據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對建立由社區、居家與養老院合作,有專人照料的養老模式,受訪者中有84.54%表示愿意,有15.46%的表示不愿意。受訪者在入住社區和居家養老中希望能夠提供的服務有:出行協助、組織興趣活動、定期健康檢查、保健康復、緊急醫療救護、生活護理、餐飲膳食、家政服務,其中占比較高的依次是:餐飲膳食,占62.89%;定期健康檢查,占61.86%;出行協助和保健康復均為占56.7%;組織興趣活動,占55.67%。
目前,甘肅省政府在構建公共服務支持平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框架已經形成,但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于養老機構、社區養老等服務模式所提供的養老服務并不非常滿意。從總量上看,養老服務供給落后于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還得不到完全的滿足。從結構上看,目前社區養老提供的服務大多局限于家政服務等基本項目,老年人多樣化、便捷化的養老需求還得不到滿足。因此,促進政府與市場有效協同,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實現區域養老服務功能布局、滿足多元化養老需求非常必要。
一是構建數據動態采集制度,實時掌握需求變化。只有摸清服務對象的狀況,掌握各類需求數據,才能針對不同的需求制定和調整工作規劃,制定不同的服務標準,以便提供不同內容的養老服務,逐步建立起面向老年人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
二是強化養老機構的兜底保障能力,不斷滿足社會養老服務多元化的需求。依據調查結果顯示,在291位受訪者中,有57.73%的受訪者對當地的養老機構并不了解。這一方面說明當地政府和相關機構對養老服務對象、服務范圍、服務設施等信息缺乏必要的宣傳和推廣;另一方面也說明當地養老機構沒有形成規模,品牌少、專業化程度不高、影響力不足。因此,當地政府要積極打造和扶持具有一定規模和品牌的養老機構,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加強專業化管理團隊和護理團隊的建設,推動形成醫養結合型的養老機構。
三是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提供專業型綜合服務。依據調查結果顯示,對于當前社區提供的文體娛樂活動,47.42%的受訪者表示“一般滿意”,21.65%的受訪者表示“不滿意”,18.56%的受訪者表示“滿意”,僅有4.12%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滿意”。由此可見,應當加強社區軟件設備和硬件設備的供給,以滿足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休閑娛樂的需要,為社區的老年人提供更多豐富多彩、功能全面的綜合服務。
四是政府需要處理好集中供養和居家服務的關系、公辦養老機構與民辦養老機構之間的關系。依據調查結果顯示,62.89%的受訪者選擇居家養老,僅有2.06%的受訪者選擇養老機構。56.7%的受訪者不確定是否愿意去養老院,29.95%的受訪者明確表示不愿意去養院,只有13.4%的受訪者愿意去。這說明當前大眾對養老機構的認可度還不是很高,因此迫切需要加大養老機構的改革,實現公辦民營和連鎖經營,將公辦養老機構打造為基本公共服務核心平臺,不斷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務,逐步提升人們對公辦養老機構的認可度、信任度和滿意度。
要建立健全家庭養老支持體系,需要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合作、養老照護,以及專業養老機構、社區托養機構的共同協作。
一是在居住方式上,鼓勵子女或家庭成員與老年人一起生活或者就近居住,方便子女贍養和照護老人。調查結果顯示,在291名受訪者中,18.56%為獨居,67.01%與配偶同住,4.12%與子女同住,還有10.31%為其他居住方式。居住方式中經適房的占26.8%,商品房的占48.45%,租賃房的占12.37%,其他房源的占12.37%。因此,政府應該制定家庭養老支持的補貼制度,稅收減免政策,家庭照料的“喘息服務”制度,家庭居住環境的無障礙改造政策等。
二是倡導醫養結合的居家養老模式。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社區在完善服務內容和體系上的需求最為強烈,占63.92%;其次為健全服務設施,占52.58%;最后為提供上門醫療服務,占42.27%。對受訪者提及養老中存在的問題時,占比最高的是“老人身體不好造成醫療費用太高”。因此,政府在完善養老服務內容和體系、健全養老服務設施之外,還應積極組織當地的養老機構、社工及社會組織等開展養老照護、應急救護常識、技能培訓等,同時鼓勵和支持低年齡段的老年人及子女參加相關知識講座或者培訓,提升對老年人的日常照料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三是要創新居家養老的服務模式。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希望能夠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有出行協助、組織興趣活動、定期健康檢查、保健康復、生活護理、餐飲膳食、緊急醫療救護、家政服務等。為此,養老機構要發揮其專業養老的支撐作用,為社區居民提供居家上門服務、保健康復訓練、日常生活助餐、技術培訓等;社區托養機構要依托社區各類日托、全托設施,及時響應社區內養老服務需求,延伸專業服務的對象。
一是重點完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依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有鐘點工、日常照料、健身保健、休閑娛樂、知識講座、醫療救助等,其中提供服務中占比較高的是鐘點工、日常照料、健身保健、休閑娛樂等。由此可見,建立和完善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或日間照料中心是非常必要的,要在社區搭建起涵蓋日間照料、營養助餐、短期托養、休閑娛樂、精神慰藉、健康護理、接送陪診等一站式的養老服務。
二是健全社區養老服務體系。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8.25%的人認為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非常健全或比較健全,36.08%的認為不健全,還有47.42%的表示不清楚。受訪者認為,所在社區需要在健全服務設施、完善服務項目和收費標準、提供上門醫療服務、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完善服務內容和體系等方面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其中占比較高的依次是完善服務內容和體系、健全服務設施、提供上門醫療服務。因此,可以在一些有條件和需求的住宅小區延伸設立居家養老服務點,設立“物業+養老服務”模式的試點小區,同時提升家庭適老化改造,發展家庭養老床位。
三是搭建高效、優質的智慧社區平臺。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55歲以下年齡段占71.13%,該群體可以作為智慧養老的主力軍。除此之外,還應打造全功能型智慧綜合體模式,逐步形成集醫療、健康、養老、教育、生活、居住、交通為一體的全年齡階段、可持續型社區綜合體。
四是厘清多元主體法律關系,加大養老服務行業監管力度。調查結果顯示,對相關部門的養老服務提供及監管方面的重視程度,認為“很好”的受訪者占10.31%,認為“較好”的受訪者占12.37%,認為“一般”的受訪者占55.67%,認為“較差”的受訪者占14.43%,認為“很差”受訪者占7.22%。養老服務涉及政府、社會、社區、家庭等,這些主體都負有構建居家養老體系的主體責任,因此,政府及相關機構需要對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運行與結果定期進行系統化、標準化考察與調研,及時解決養老服務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監管體系。
一是個人養老資金的來源。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61.86%的經濟來源為工作收入,22.68%為離退休費,5.15%為基本養老保險金,4.12%為務工收入和其他創收,還有6.19%沒有收入來源。受訪者每月的工作收入中,5000元以上的占49.48%,3000—5000元的占22.68%,2000—3000元的占13.4%,1000—2000元的占6.19%。在選擇養老服務機構時,個人養老資金的多少決定了選擇養老院的層次:低端養老院(1000元以內/月)占16.49%,中端養老院(1000—2000元之間/月)占57.73%,高端養老院(3000元以上/月)占25.77%。子女是否提供生活費也是其中的一部分,28.87%的受訪者表示“給一些”,19.59%表示“幾乎不給”,51.55%表示“完全不給”。這一方面說明,在受訪者群體中,55歲以下和具有工作收入的占絕大多數,子女是否給予生活費并不影響其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說明,子女在贍養老人的意識和觀念上較以往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在家庭倫理和家庭教育上還需要秉承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
二是社會養老資金的來源。首先,政府要加大對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資金投入力度,明確劃分各級政府的具體財政責任,可以為從事老年產品生產和為老年人提供各項優質服務的企業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從而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進入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隊伍之中,不僅為社區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提供資金基礎,而且促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其次,政府應鼓勵多種形式的民間(慈善)組織,在文化教育、法律咨詢、社區服務等方面予以傾斜,在有限的范圍內開設盈利性的低償、有償老年服務機構,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的良性循環。再次,可以運用社會福利彩票的公益金來補貼社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資金,也可以建立具有社會保險性質的長期護理保險。最后,政府要明確社會資本的法律地位,建立社會護理保險法律制度、社會護理保險與養老保險,完善資金監管的法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