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良虎 吳滿意
(1.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31;2.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10)
自1921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幾代人沉著應戰、主動出戰、奮力決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跨入新的歷史空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邁入新的歷史階段。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盵1]2在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時刻,科學理性判斷中國發展大局和世界歷史發展大勢,努力于變局中開新局,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
19世紀40年代,工業革命帶來資本主義經濟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關系的急劇變革,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激化,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進入到一個新階段,無產階級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當時所謂的人類先進思想解答不了時代大變局給人們帶來的困惑,特別是滿足不了指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需要,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馬克思主義一經產生,就開啟了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新格局,從此以后,工人階級有了自己的科學綱領。實現了哲學領域中的革命性變革,創立了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唯物史觀的發現,“不僅對于經濟學,而且對于一切歷史科學(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都是一個具有革命意義的發現”[2]597。170余年來,馬克思主義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自我調適、自我完善,先后在大變局中發展出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前進方向。事實表明,于變局中開新局,生動地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實踐性和革命性,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活力,激勵共產黨人不斷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在發展中創新馬克思主義,在創新中推進馬克思主義不斷走向自我進化。
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不是進行簡單再生產,而是進行擴大再生產,不是畫一個圓圈,而是畫一個螺旋形”[3]263。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強調人類社會歷史軌跡從來不是線性的、規則的、單向的,而是呈螺旋形發展。在人類社會本身發展過程中,“思維的任務現在就是要透過一切迷亂現象探索這一過程的逐步發展的階段,并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4]26。恩格斯后來也指出:“歷史常常是跳躍式地和曲折地前進的”[2]603。他以否定之否定規律詳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呈現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規律,認為一定的生產制度和發展方式總會經歷從對社會前進起正面的促進作用,到不適應進而被否定,再產生新的生產制度和發展方式,如此循環往復的過程。恩格斯認為,“運動的發展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而會是非常迂回曲折的,并且有時候好像是在后退”,“最后的勝利依然是確定無疑的,但是迂回曲折的道路,暫時的和局部的迷誤——雖然這也是難免的——現在將會比以前多得多了”[5]505。盡管經歷諸多曲折、反復甚至有時候會倒退,但是歷史總是在這些過程中開創新的促進社會進步和生產發展的制度、文化和方式,從而在向總方向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開創新的歷史局面。因此,一方面要堅定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總體方向不動搖,另一方面又要在曲折中不斷探索,找到推動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新的理念、制度、方法。
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反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萬試萬靈的藥方,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神圣化、庸俗化。馬克思逝世后,針對部分國家的社會主義政黨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詞句斷章取義、生吞活剝,恩格斯反復闡明,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一成不變的教條,他晚年的很多書信都對此做了論述和闡釋,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5]562。毛澤東充分掌握到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提出“世界上的事物,因為都是矛盾著的,都是對立統一的,所以,它們的運動、發展,都是波浪式的”[6]200。意味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無論是在波谷還是波峰,都必須著眼長遠和大局,在唯物的、辯證的、發展的視角中發現新方法、開創新局面。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也提出:“我們的發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后繼續前進?!盵7]377闡釋了如何“應變局”,又以怎樣的態度和方法“開新局”。總的來看,客觀條件是不斷變化的,社會存在是不斷發展的,各個國家的革命條件、生產力條件和社會建設任務在不同時間段的情況千差萬別,堅持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是熟練掌握和運用它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在深刻把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情況的前提下,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因事而變,確定符合本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任務、路線和策略,才能不斷開創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新局面。
毛澤東曾經指出,“革命斗爭中的某些時候,困難條件超過順利條件,在這種時候,困難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順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黨人的努力,能夠逐步地克服困難,開展順利的新局面,困難的局面讓位于順利的局面。”[8]325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敢于和善于在變局中開新局的政黨特質,也對黨無論面對順境抑或逆境時的政黨姿態提出具體要求。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于中華民族危難之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世界大變局之后迅速成長壯大。黨的成立改天換地,開創了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發展的新局,開創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前途的新局,開創了世界現代化和人類社會的新局。1927年,中國共產黨在國民大革命失敗的變局中驚醒,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理論,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局。自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尤其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后,中國共產黨一方面沉著應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局,一方面勇于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積極開展斗爭,開創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新局,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面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及國內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對和平的破壞,中國共產黨沉著應對,堅決反擊,開展人民解放戰爭,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局。在美蘇冷戰的世界變局中,中國共產黨果斷出擊,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封殺,恢復了聯合國合法席位,保衛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果實,繼而開創了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局。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金融危機、全球治理危機與新冠疫情的變局,中國共產黨保持了巨大的戰略定力,堅持埋頭做好自己的事,開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局面。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的100年,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擺脫經驗主義、教條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干擾,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出發,從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出發,從共產黨“守民心”的初心出發,科學應對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的變局,爭取主導權和主動權,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開創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新局的歷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從13個方面總結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以及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于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于變局中開新局既體現了我國上述制度優勢,又進一步放大了這一優勢。首先,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推向新高度的政治勇氣。面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全球治理困難重重等復雜的外部環境,以及嚴峻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形勢和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艱巨的改革任務,中國共產黨不畏艱難、不等不靠,重新整裝待發,以新使命新作為迎接新擔當新任務,凸顯了敢于破舊立新的政治勇氣。其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推向新高度的政治智慧??茖W分析形勢、把握發展大勢,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當前的困難、風險、挑戰,既永葆馬克思主義的鮮亮底色,又植根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執政智慧,更汲取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危中尋機的戰略主動、化危為機的政治智慧。最后,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推向新高度的政治決心。面對中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大勢,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樹立了“十四五”期間的六大發展目標,又確立了到2035年要實現的九方面遠景目標,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以夙夜在公、時不我待的干勁,把一項項工作指標細化、落實的決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不僅制定了“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建議和2035年遠景目標,更進一步分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機遇、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歷史方位,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任務。首先,明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特征。構想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建設目標,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形成對應。富強側重于經濟層面,民主強調政治建設,文明包含但不僅限于文化,和諧主要指向社會建設,美麗則是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同時推進,缺一不可、松一不可、慢一不可,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特色。其次,明確了當前階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內容。從五個方向提出了12個方面共計48條具體舉措。一是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模式,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形成“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二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從制度上治本,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速文化產業化發展;四是在教育、醫療、鄉村振興上發力,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社會發展成果;五是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實現生產發展、生活美好與生態良好的良性互動。再次,明確了當前階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主要方法。一是必須全面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根本特征和保證;二是必須狠抓落實,健全規劃實施機制;三是必須危中尋機、見機行事、化危為機,盡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最后,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主要步驟,包含三大時間節點。到2025年,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各項目標,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打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局。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外交、軍隊、民生等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基本建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功實現。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的歷史環境,肩負新的歷史使命,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勇于戰勝一切風險挑戰”[1]17-18,這是面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歷史征程的行動宣言,進一步明確了于變局中開新局的主要形勢、任務以及基本方法。從本質上講,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所開創、開拓和開啟的新局,必須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局,必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局,必須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新局,只有這樣才能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在共產主義道路上,不變質、不變色、不變調、不變味。
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審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開新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準確識變必須胸懷復興全局,在此基礎上認識世界變局。唯有如此才能正確認識“變局”為“全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科學把握如何在“變局”中開“新局”,否則會造成立場不穩固、認識不深刻、理解不到位。
第一,要準確認識到,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的根源是經濟領域變局。馬克思指出:“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盵2]59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到世界經濟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等系列因素的推動,全球生產力發展水平持續推高。然而,在資本主義固有基本矛盾的掣肘下,世界先后于1997年和2008年爆發兩次金融危機。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又接踵而至,西方經濟復蘇乏力,美歐掀起逆全球化浪潮。與此同時,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已然成為世界大勢,中國成為推動經濟加速全球化的旗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經濟得以迅速恢復,疫情防控有效,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凸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理論優勢、制度優勢和道路優勢。兩種意識形態斗爭正朝著有利于馬克思主義轉化,而兩種社會制度博弈的天平也開始向社會主義傾斜,恰恰證明了“兩個必然”判斷的科學性。
第二,要準確認識到,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的重要推力是科技進步。恩格斯曾經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9]1003精辟總結了馬克思的科學技術思想。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前沿性、顛覆性高新科技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近年來,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生物醫學和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蠢蠢欲動”、呼之欲出。原先歐美強國“搶跑”“領跑”、中國“跟跑”或“并跑”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在5G應用、量子通信等一些領域逐漸領先,正成為影響這一大變局前途和走向的關鍵變量。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科技領域還存在一些“卡脖子”技術,必須放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攻關,才能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把握發展主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
第三,要準確認識到,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表征為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演化。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中話語權的上升,G20峰會等更具廣泛代表性的全球治理體系影響逐漸擴大,以美國為首的富國、大國、強國、霸國俱樂部主導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的格局逐漸失靈,再難達到“一言堂”目的,于是開始轉向,逐漸成為國際格局多極化的阻礙者、正常秩序的破壞者、國際麻煩的制造者、有序治理的妨害者。中國的和平發展和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正獲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可與響應,成為世界和平新的建設者、全球發展新的貢獻者、國際秩序新的維護者。
戰略定力既是一種處變不驚、冷靜睿智的戰略思維能力,也是一種堅定沉著、識時通變的戰略行動能力。習近平指出:“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和堅定信念,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盵10]170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有無戰略定力,關乎生死存亡、事業興衰,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戰略自信,就能頭腦清醒、處變不驚,進行冷靜觀察、通盤考慮,做到科學應對、謀定后動。
第一,完善戰略規劃是保持戰略定力的核心。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提出消除社會階級區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立社會公有制的奮斗目標,到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正式頒布,100年來建國、興國、富國和強國的歷程凸顯了中國共產黨超強的戰略規劃能力。歷史再一次發展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口,必須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面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既立足實際又保持適度超前,既解急人之困又要落實發展的千秋大計,既立足國內又面向全球,提升戰略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實操性。
第二,強化戰略執行是保持戰略定力的硬核。習近平多次強調無論外部風云如何變幻,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胸懷“兩個大局”,黨更要肩負起引領航向、凝聚共識、促進發展、加強合作、完善治理等五大任務。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堅定目標不動搖,堅守旗幟不變色,堅持使命不懈怠,一代人接著一代人干,串接起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現代化進程。在新的征程中,強化戰略執行,一是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棒接著一棒往前走,堅決杜絕“停下來”“歇歇腳”的想法。二是要在落地中破解難題、在落細中提升質量、在落實中搶抓機遇,永葆時不我待心態、日夜兼程狀態和風雨無阻的姿態。三是在戰略執行中發揚“工匠精神”“勞模精神”“企業家精神”,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搶干。
第三,堅定戰略自信是保持戰略定力的關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擁有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吸吮著5000年中華文明的豐富養分,吸收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經驗最精華的部分,代表了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力發展方向,這是戰略自信的根本來源,更是100年來改天換地和開天辟地的根本力量。在新的征程中,一是必須繼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杜絕封閉僵化,反對改旗易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二是全面推進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不斷加強和改進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三是將戰略自信轉化為戰略優勢,以實現復興夢凝聚民心,以扎實推進“四個全面”凝聚民力,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凝聚民智,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新局面。
習近平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盵11]225深刻闡明了斗爭精神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的重大價值。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必須繼續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在斗爭中主動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韌性、干事創業的韌勁,才能不斷開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局。
首先,以斗爭破危局。當前,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攜手共治是大勢所趨。然而既得利益者為維護掌控權、話語權、優先權,必然會制造糾紛和矛盾“螳臂當車”,單邊主義、民族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勢必蔓延,國際對抗因素和不穩定因素增加。近年來西方意識形態偏見加深,一些敵對勢力以歪曲、丑化的方法抹黑中國,對中國遏制、施壓之態持續加大。歷史已經充分證明,面對這一形勢,妥協退讓只會換來變本加厲的壓迫和屈辱,必須以斗爭破危局,方能維護自己的利益。一是進一步明確“斗不斗、斗什么”的問題。即凡是可能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造成危害,對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造成侵害,對國家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造成損害,對人民根本利益造成傷害,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造成妨害的,必須堅決進行斗爭,并且堅定不移取得斗爭的勝利。二是明確“拿什么斗”的問題。要主動學習,適應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要求,主動學習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將“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換成中國故事、中國模式、中國聲音的增量,突破西方話語權的壟斷。三是明確“怎么斗”的問題。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盵12]136當代中國與敵對勢力的斗爭,也是一場破舊立新的戰爭,是一場整體戰、人民戰,必須發動最廣大人民群眾拿起斗爭武器,為維護中國價值、中國精神和中國利益而斗爭。
其次,以斗爭求團結?!耙远窢幥髨F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盵13]745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國民黨反動派的較量,抑或新中國成立以來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以及與周邊國家沖突的解決,無不表明只有發揚斗爭精神,有理、有力、有節地斗爭,在斗爭中實現團結,才能爭取到生存的機會和發展的機遇,才能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因此,在新的征程中,必須將斗爭作為應對當今復雜局面的有力武器。一是要展現出“斗爭之氣”。在應對挑戰、抵御風險、克服阻力和矛盾解決中旗幟鮮明表達態度,積極主動出擊,堅決維護民族利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二是要把握好“斗爭之力”。從時、效、度等層面把握好斗爭分寸,不能被牽著鼻子走,陷入諸如“軍備競賽”之類的陷阱之中,有所為有所不為。三是要運用好“斗爭之術”。斗爭的目標是團結和進步,因此要統籌謀劃、長遠布局,不爭一時一事之得失,謀取長遠和全局之利益,講求斗爭策略,盡量保持斗而不破,爭而不傷。
最后,要以斗爭求發展。斗爭只是手段,發展才是根本目的。強調斗爭最終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發展權、發展訴求和發展利益。在新的征程中,為何斗爭、是否斗爭、怎樣斗爭,都必須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展開。一是找準“突破點”。對內而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等為發力點,全面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外而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G20峰會等為發力點,推進主場外交、主動外交。二是擴大“朋友圈”。一方面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全人類共同價值凝聚共識,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結成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秉持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理念,重點與具有共同訴求的發達國家互聯互通做增量。三是提升“點贊面”。在反對恐怖主義、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重大疫情和疾病中勇于承擔大國責任,積極在全球治理中發聲亮劍,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