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喜,陳 捷
(華僑大學港澳臺青年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2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教育部等八部門最新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進一步強調,要全面推進所有學科課程思政建設。因此,立足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高度,體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課程思政”作為一種能發揮高校各學科的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課程,推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改革實踐模式,將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與實踐指導。
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強調,“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具有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對于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培養身心健康的大學生至關重要。
近代以來,“東亞病夫”成為西方嘲弄中國人的標簽。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傳授科學專業知識,講解國民健康素質狀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運用歷史和現實的分析方法,深入闡發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的辯證關系,以此來批駁西方不當言論顯得重要而緊迫。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幾代體育人的拼搏奮斗,我國從體育弱國變成體育大國,并快步邁向體育強國。在砥礪奮進的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了以“女排精神”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以“乒乓球外交”為佳話的中國故事。所以,體育課程思政將為大學生樹立眾多為國爭光的偶像榜樣,講述蕩氣回腸的體育外交風云,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民族傳統體育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不僅具有健身性、競技性等體育項目的一般特征,還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傳統體育因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堅實的群眾基礎,在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有利于挖掘中華武術、舞龍舞獅等民族傳統體育的思政教育元素,提升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不論是體育技能的傳授,還是體育精神的熏陶,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都有利于強化大學生公平競爭、團結協作以及遵守規則的意識,使其在艱苦的體育訓練中,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為求學創業筑牢堅實的基礎。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完全人格,首在體育”。
傳統的體育教學注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體育教師通常重活動、輕理論、重技術、輕文化、重技能、輕意識。[3]而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將增強專業教師“體育育人”的思想意識,打破專業壁壘和偏見,促進專業教師挖掘體育思政元素,拓寬專業知識視野,將“體育強國夢”融入體育教學之中,自覺肩負起立德樹人的崇高使命,進而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文化知識水平。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型教育理念,其基礎在于知識傳授。將“思政寓于課程”,引導各學科課程在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加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進而鼓勵學生從更寬廣的學科視角來認知中國的發展成就。其理論內涵與當代體育育人理念不謀而合,因為體育課堂的知識傳授更多地表現為體育技術、技巧、技能的言傳身教,但這并非體育教學的全部,當代體育課程還肩負著傳承與創新文化的使命。[4]因此,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邏輯應是從知識傳授到文化滲透深化。所謂體育文化滲透,就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把體育蘊含的文化價值、審美情趣、體育觀念等,通過教化和熏陶的方式,滲透到學生的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體育價值觀,培養終身體育意識。[5]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講解體育項目技能知識的基礎上,對體育運動史有所了解,并加強對運動解剖學、健康教育學、體育社會學、營養學等理論知識的掌握。教師還要克服重技術輕理論的偏見,避免教學的經驗主義,重視教學方法論的研究與運用,將機械枯燥的技能傳授轉化為生動趣味的文化滲透,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同時,文化滲透不應局限于體育文化,還應拓展為其他學科知識的吸收、借鑒與滲透,這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中尤為重要。以武術教學為例,不僅要傳授武術的套路,梳理中華武術的流派,還可以將中華武術蘊含的“止戈為武”的哲學思想,形神兼備、醫武合一的修身之道與學生交流分享,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中華武術競技性與文化性的融合,通過武術教學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體育教學是一個模仿性、重復性、機械性較強的可視化過程,對于動作要領、技術要點、規則要素的學習與掌握十分嚴格,走教師言傳身教、學生學習的傳統教學方式。體育課程思政則要求在實踐中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走競教結合的實踐育人模式。首先,推廣課堂教學的小組競技對抗模式。在課堂教學中,要將“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深化為“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學生示范—學生對抗—教師點評”的教學閉環。小組競技對抗可以將較為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為緊張刺激的團隊競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規則意識。體育教師的角色則進一步豐富為教練、裁判與領隊等多重身份。其次,涵養校園競技體育文化。體育課程思政的陣地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延展至校園體育文化活動中。對此,要積極培育和支持校園體育社團發展,鼓勵不同專業學生間的融合發展,對于校園田徑運動會等平臺,要允許體育專業學生以特邀運動員的身份不計分、不排名參與其中,增強體育專業學生與非專業學生同臺競技的機會,跳出競技體育唯分論,切實弘揚“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神。再次,優化校際體育賽事學分轉化等激勵機制。可以將校際或社會體育競賽項目作為檢驗體育專業學生的重要平臺,完善學分轉化等辦法,增強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培養體育專業學生愛校榮校的集體責任感和使命感。
古希臘的全人教育理論強調人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倡導完全人格教育。該理論內涵的最大特點就是始終堅持人的身體和精神的統一發展,信奉“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6]從價值邏輯而言,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應從體育教育向全人教育深化。首先,全人教育有助于鞏固體育學科地位。全人教育致力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而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身體素質的養成,不論是專業體育還是公共體育教學,教育的目標均是通過體育知識及技能的傳授,培養學生正確的體育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強健體魄,沒有良好的體育教育,全人教育將無從談起。其次,體育課程思政與全人教育有共同的價值追求。全人教育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所謂完整人格實質上是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問題,這與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追求高度契合。體育課程思政要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體育人,怎樣培養體育人,為誰培養體育人”這個根本問題,同樣是對“人”的綜合培養。這要求引導學生在體育技能訓練和競技賽事中正確看待個人榮辱得失,磨煉不怕吃苦、不怕失敗、敢于拼搏、善于斗爭的堅強意志。再次,體育課程思政為體育教育向全人教育深化提供了可能性。體育課程思政要求打破學科藩籬,跳脫體育教育單一線性的培養模式,實現體育教育的寬視野、多維度的教學改革,深入挖掘體育中的思政元素,而思政工作本就是啟迪心智、成風化人的教育,是全人教育理念的直接體現。
從理論邏輯出發,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離不開具體的課程內容設置,對此,可以探索建立“民族傳統體育、學校特色體育、高水平競技體育”等三個課程模塊。
一是民族傳統體育模塊。民族傳統體育具有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合理運用,能夠實現其課程思政的價值。[7]因此,高校應在體育教學中,充分重視民族傳統體育改革創新,保障民族傳統體育的學時、優化課程授課模式。如在講授武術、舞龍舞獅、鼓樂等項目時,可以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蘊含的民俗、節慶文化加以闡述,也可以采取情景模擬的方式,演示介紹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歷程。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僑學生赴中國內地(大陸)高校求學,以華僑大學體育學院為例,港澳臺僑學生與內地(大陸)學生的比例接近1∶1。港澳臺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濃厚的興趣,對此華僑大學體育學院專門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模塊,鼓勵體育專業和其他專業學生參與民族傳統體育學習,增強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二是學校特色體育模塊。各高校在長期的體育教學實踐中,均會形成富有學校特色的體育項目或體育文化,如華僑大學的CUBA籃球文化。對于學校特色體育模塊,高校應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校情校史、愛校榮校等思政元素的價值引領。同時,特色體育文化還可以與學校的特色專業融合發展,如集美大學航海特色體育游泳課,就是體育與航海專業融合的典型示范。此外,學校特色體育的發展路徑還可以融入高校所在城市的發展規劃當中。以廈門市為例,廈門市提出要建設成為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因此,廈門當地高校可以尋求校地共建,著力發展帆船等水上運動項目,或依托廈門集美學村良好的龍舟賽事氛圍,進一步發展好具有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和校地共建優勢的龍舟體育項目,將學校的特色體育項目升級打造成為城市發展的文化名片。
三是高水平競技體育模塊。高水平競技體育為各高校帶來了諸多榮譽,這就要求對高水平運動員等要實行“厚愛嚴管”。引導高水平運動員為同學樹立良好的榜樣,起到帶頭作用,不僅有利于優化高水平運動隊的管理,增強隊伍的凝聚力、戰斗力,更有利于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增強體育課程思政的顯示度和影響力。當前高水平競技體育模塊存在的問題是:重實戰訓練,輕課堂理論教學;重結果分析,輕過程管理。“唯成績論”始終是影響高水平競技體育長足發展的“緊箍咒”,如何為高水平競技體育“松綁”是體育課程思政發展需要正視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對高水平競技體育的評價重塑。要深刻地認識到高水平運動員的第一身份是“大學生”,需要從高水平運動員的篩選、項目設置以及高水平運動員的職業發展等多個環節加強評價指標體系改革。
此外,上述的三個課程模塊不僅可以在體育教育等專業課程中探索發展,亦可適用于公共體育課教學。在公共體育課教學中引入民族傳統體育和學校特色體育課程模塊具有較高的認受度。而將高水平競技體育模塊引入公共體育課教學難免引發爭議。對此,建議相關教育主管部門或專業學會能夠選擇部分高水平競技體育基礎較好的高校進行此類體育課程思政改革試點,讓高水平運動員作為助教,參與到公共體育課教學中。身份角色的轉變能夠增強高水平運動員的責任擔當和運動技能提升的內驅動力,朋輩交流亦可增強非體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此,蘇炳添在暨南大學從學生到教授的職業發展可作為一種佐證案例與典型示范。
從實踐邏輯而言,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離不開競教結合平臺。對此,應充分重視對體育社團、課程思政基地以及體育競技項目的培育,營造向上向善的體育文化氛圍,不斷鞏固和拓展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陣地。
首先,要培育一批民族傳統體育社團。以華僑大學二十四節令鼓隊為例,其作為中國第一支二十四節令鼓隊,于1997年由馬來西亞華僑華人學生自發組建。該體育社團將中華農耕文化、傳統鼓藝、傳統書法、中華武術等元素有機融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打擊表演藝術形式,并進一步將舞龍舞獅、空竹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融入其中,成為一個特色新型的高校民族傳統體育社團。鼓隊成立以來榮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三十余項國家級、省級榮譽,2019年入選教育部首批“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名單。從模仿到原創,從傳承到發展,該體育社團已培育出“以鼓為僑,傳播中華文化”“以鼓為家,凝聚華人華僑”“以鼓育人,培育家國情懷”的校園特色體育文化。二十四節令鼓隊成員有體育專業學生也有其他專業學生,有港澳臺僑學生也有內地(大陸)學生。鼓隊指導教師團隊包括體育教師、校友老鼓手和馬來西亞專家等,該體育社團及其發展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品,已成為學校對馬來西亞招生和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
其次,要培育一批體育課程思政基地。體育課程思政基地應有別于常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培育體育課程思政基地應聚焦民族性和專業化。即該類基地應優先考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龍舟、武術、射箭、圍棋等訓練基地。同時要兼顧專業化,基地共建單位人員可以承擔體育課程實踐導師的角色,能夠開展體驗式的現場教學,避免將基地建設成為觀光旅游的場所。
最后,要培育一批體育競技項目。體育的生命力在于競技,不論是更高更快更強的自我超越,還是為集體爭光添彩的團隊競技,都需要提供實踐的平臺和契機。而在項目化運作過程中,不可回避的是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課程教學與課外競技在時間等方面的沖突。對此,應加快探索體育競技成果的學分轉化,多舉辦校際友誼賽、表演觀摩賽等公益性較強的競技項目,即將體育競技項目培育成為體育課程思政的“公益示范課堂”。
從價值邏輯而言,部分高校對體育學科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部分體育課教師對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意識不強,大學生對公共體育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些問題的本質是用工具理性對待體育教育,而未從價值引領的高度來正確認識體育在全人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要從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工作體系等三個方面加強改革創新,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機制保障。
一是完善體育教材體系。如何貫徹落實體育課程思政的新理念,推進全人教育,首要的是優化體育教材體系。國家層面應開放校本化教材開發權限,鼓勵各高校結合學校特色,編制校本化教材,如華僑大學等港澳臺僑學生較多的學校;應根據港澳臺僑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需求,開發適合港澳臺僑學生教育背景和學習基礎的民族傳統體育校本化教材。學校層面應考慮通過慕課平臺,引入優質的體育線上資源,如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高等教育出版社實施“文科類教材輔教輔學資源免費開放月”活動,學生可下載相關教學講義使用。此外,體育教師還可以在日常體育技術傳授之余,為學生開具一些課外推薦閱讀書目,擴展體育專業學生的文化知識面。
二是完善體育教學體系。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要求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深化。對于體育課程思政而言,教學體系的深化可以從教學主體、教學載體和教學評價等三個方面改革創新。在教學主體上,要引入“主體間性”的理論思想。要改變傳統以教師為教學主體、學生為教學客體的觀念,引導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參與教學相長之中,使其增強體育學習的主體意識和責任,完成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思想轉變。在教學載體上,要引入“互聯網+”新技術,拓展教學空間和平臺,探索建立體育虛擬仿真教學實驗室等,如實現武術流派、套路等可視化、可重復式演示,并通過動態點播,將武術文化知識嵌入其中,營造立體化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效果。在教學評價上,要引入對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團隊規則意識和日常競技表現等方面的評價指標,這對于港澳臺僑學生體育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由于該類學生體育基礎薄弱,因此,可以側重于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考核。同時,這種教學評價標準的優化還可以在公共體育教學中推廣運用,進一步擴大體育課程思政的覆蓋面。
三是完善體育工作體系。首先,高校黨委要加強全面領導。辦好中國的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在高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按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加大對體育學科建設和體育課程思政的投入,建立健全大學體育領導小組和常態化工作機制。其次,體育教師要加強學習培訓。要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加強對體育師資培訓的力度和深度。考慮到體育學科的特殊性,在教師職稱評聘、成果認定、工作量核算等方面可以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增強體育教師開展體育課程思政的積極性和獲得感。最后,要在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框架下,在招生、教育、管理、服務等方面加強對體育專業師生和公共體育教學的支持,建立不同專業師生交流互動機制,營造一體化學習環境,推進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