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自然—科學式與描述主義

2022-02-03 17:10:06韓東奧
理論界 2022年4期
關鍵詞:意義科學方法

韓東奧

一、自然—科學式與描述主義

自然科學中的一應方法與標準在社會科學中是否同樣成立?我們能否像對待自然科學中的對象那樣,對“人”進行客觀性和數學化式的研究與分析?圍繞著這些社會科學中的經典問題,學界對主流社會科學方法的批評討論呼聲越來越大,幾十年來始終未能達成共識。關鍵在于,具體的方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兩種研究模式也不僅是分別對應定量化研究和定性化研究,以及如何使圖表曲線更加精確或更符合某種標準那么簡單。

自然—科學式(natural-scientific)作為一種社會研究模式,強調的是自然科學的方法不僅同樣適用于社會科學,甚至可能是對社會科學而言最好的或者唯一的模型。〔1〕支持這一觀點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在社會科學中我們看待與處理現象的方式應該與在自然科學中是類似的。此外,這一方法論觀點同時預設了數學化、表征、模擬、經驗—理論及其檢驗等自然科學中的核心方法與問題在社會科學中也應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相似。

正如自然主義者試圖表達的那樣,在這個意義上,人類是以理性為基礎行事的群體,人類以及人類群體的行為與心理也應該能夠通過某種方式進行普遍化的分析與歸納,其背后可能是一種因果式的定律(即使是概率意義上的),或者在比較弱的意義上是某種能夠被改寫為全稱命題的機制,或者其他類似的表達。在此基礎上,我們便能夠通過塑造一種覆蓋率式的解釋模型來對一個人的行為進行解釋,例如:“如果一個能動主體x 想要a,并且x 相信b 是在這種情況下獲得a 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那么x 就會嘗試b。”

因而可以預想到的,對于類似的經驗理論,便不僅要包含對目標對象的行為、心理以及其周圍環境等的收集,或者對現象的表述與統計。更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在其背后抽象出一套統一的、與語境無關的心理學或社會學規律,而這些規律應該同時能夠從各領域的假定和定義中推論出來。此外,無論對象和研究主題是什么,因為其背后的抽象規律及其語境無關式的特征,自然—科學式的研究模式要求我們能夠具有一種統一的抽象與實驗方法——正像在自然科學當中那樣,這些相類似的、統一的抽象與實驗方法,能夠保證我們的社會科學得到一種具有確定性的知識。

正如上面所說的,為了達到類似的目的,對于這一研究模式而言,它首先預設了一系列的本體論基礎,例如主—客體本體論之分,事實—價值之分等。在這些預設之中, 一方面主體的肢體行為(bodily movement)與其內在體驗是相區別的,另一方面主體本身與外部世界也是相區別的。在這個意義上,以主體的肢體行為為基礎的對主體行為的解釋,能夠最直接地符合物理世界中的因果定律。張三打了李四,因為李四故意打翻了張三的桌子;而李四故意打翻張三的桌子是因為張三首先嘲笑了李四。因而,為了滿足覆蓋率模型,或者諸多理性模型和因果模型,我們對主體行為的解釋應該以這些類型的描述為基礎。

描述主義(descriptivism),作為與自然—科學式研究模式在一系列觀點中最直接區別、甚至是對立的一種研究模式,其與自然—科學式的區別可以一直追溯到應該如何理解人以及人類的行為、心理這些基本問題。正如羅伯特·畢夏普(Robert Bishop)所評價的,“這種關于有意義的人類行動的深刻見解已經被包含在了伯恩斯坦(Bernstein)所謂的社會研究的描述主義方法中”。〔2〕盡管伯恩斯坦本人在其1976年出版的《社會政治理論的重建》(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一書中并沒有明確使用“描述主義”以及“描述主義作為一種社會研究方法”這樣的說法,而只是在多處結合著現象學觀點提及了“描述的”(descriptive) 或 “ 意 向 性 描 述 ”(intentional description)等詞,不過伯恩斯坦在該書中確實討論了威爾弗里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所提及的兩種人在世界(main-in-the-world)中的“科學的形象”(manifest image) 和“顯現出的形象”(scientific image)狀態,并對后者中的相關自然主義式的觀點提出了批判。前者對應的一些現象學觀點,伯恩斯坦也同樣給出了一定的批評。此外,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援引了哈貝馬斯,并指出,除非我們涉及意向性說明 (intentional description) 和意義(meaning),否則我們便不可能給出合適的對于人類行為的定義和說明。進一步地,這些意向性說明和意義不僅是主體本身的心靈狀態,它們同樣是由我們的社會和政治實踐與行為所構成的。〔3〕

比較來說,自然—科學式的研究模式認為我們應該進行一種完全客觀化的分析,將人的意義、生活環境等從分析之中剝離出去,重要的是如何抽象出一種語境無關式的心理學或社會學規律。描述主義則與之相反,認為社會科學主要是在一種有意義的、主體間的生活世界中描述目的性的人類行動。描述主義者力圖描述以其自身的方式構造人類生活的個人意義和社會意義,而不是將人類生活解釋為普遍規律和動力因的產物。

事實上,這一理解在狄爾泰對孔德等人的強烈回應中已經初見端倪:

狄爾泰不強調通過經驗觀察來尋找普遍規律,而是強調歷史偶然性和變動性,他更聚焦于社會行動對于行動者而言具有的意義和詮釋……與經驗主義者相反,狄爾泰堅持認為,所有的經驗最終都必須回溯到我們自己的意識和歷史背景中。基礎是我們的直接生活經驗,這些經驗通過意義連接在一起。〔4〕

換句話說,狄爾泰認為,我們需要以一種歷史的、詮釋學的方法來面對這些經驗以及意義。并且在這里,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是截然不同的,二者之間存在根本上不可逾越的鴻溝。此外,如伍德沃德所聲稱的,即使在科學中一種確定的、普遍的、沒有例外的定律觀其實是一種預設,其本身也不過是出于人的一種信念。〔5〕在科學哲學對定律的討論中尚且如此,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更難存在定律式的理論基礎。

因而對于描述主義者來說,應該以人自身的方式來描述有意義的人類行動或生活經驗。也就是說,對一個人行為的理解與闡釋必須從其自身出發。這當然不是一個讓人反感與不能接受的觀點,例如設想如下一個例子:某人(A)在騎車的過程中突然遇到了自己的朋友(B),于是他舉起了胳膊,向朋友揮手示意。如果以自然—科學式的研究模式來構造解釋的話它可能是如下形式:

A 想要引起朋友B 的注意,并且他相信在此種情形下揮手是能夠起到打招呼和引起B 注意的合適方法,于是他舉起了自己的胳膊,向B揮手示意。

在這種情況下,構成這一解釋基礎的是“A想要做什么,并且他知道如何做能夠達到目的,于是他會如此做”這一普遍性陳述。在這里,“招手代表示意或者其他什么別的意思”是作為外在的文化或社會約定而被人了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種有待人去了解與運用的知識。從這個角度說,放棄“意義”與“語境化”的抽象不等于放棄“意義”這一概念,只不過“意義”是相較于個人的或者作為附加條件而存在。在一些具體的分析案例與解釋情景下,訴諸“意義”和“語境”能夠豐富我們的解釋,為我們的理解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礎。

對于描述主義來說,這樣的解釋存在著一個非常重要的缺陷,那就是“想要”(want)或者“意愿”(will)此類感情狀態,不可能通過上述的普遍性分析來達到。因為人是有意向性的,社會科學的對象“人”并不像自然科學的對象“電子”那樣行動。一方面心理層面的分析不可能被概括為類似于自然科學定律一樣的普遍規律,它本身便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另一方面試圖將心理—物理之間的關系刻畫為因果相關性也會遇到極大的困難,而因果性往往是自然—科學式研究模式所賴以支撐的城墻。因此,對于社會科學而言,應該將解釋的基礎置于對“意向性”或“意義”的分析之中,而非訴諸因果性(尤其是動力因)。

二、“人的形象”——對兩種研究模式區別的討論

正如上文所討論的那樣,對于自然—科學式和描述主義之間的區別,可以一直追溯到二者對其研究對象“人”的不同理解,并且這一理解大多是作為基礎預設而非有待實際討論和研究的內容出現的。在這個意義上,從這一基礎預設出發,我們便能更加清楚地看出兩種研究模式在一些方面的側重,以及一系列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異同。

塞拉斯曾經對“人在世界中”的形象作出過如下的區分:“科學的形象”和“顯現出的形象”。所謂“顯現出的形象”,這里有一種“準歷史主義維度”(quasi-historical dimension)。這一概念刻畫的是當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作為世界中的人時的框架,即“ 當人在遭遇其自身時”(man first encountered himself),以及“當他對于他自己有一個徹底不同的概念時”,他的狀態是什么;而“科學的形象”所指的則是與可感知的人和事件相區別的,為了對客體與事件提供解釋而基于演繹所得出的一種形象。塞拉斯指出,“對于這兩種理想建構的對比在于:(a)‘顯現出的形象’,即對‘原初形象’的基于相關性和范疇的精煉;(b)‘科學的形象’,即從假定的理論中演繹出的一種形象”。〔6〕伯恩斯坦將前者稱為“觀念”(opinion)或“表象”(appearance)。〔7〕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塞拉斯的基本立場是,盡管他表示“顯現出的形象”同樣有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學的形象”才能夠為我們提供更清晰和更徹底的結論。而在這里,“科學的形象”所表示出的,基于理論和演繹得出的“人在世界中的形象”,也正是類似于一種自然—科學式的研究模式中對人的基礎預設和理解;對所謂“顯現出的形象”的解讀,則更接近現象學對人的解讀的維度。盡管同樣對現象學維度的理解進行了批評,但是伯恩斯坦本人,或者說所謂“描述主義”對人的理解——社會科學主要是在一種有意義的、主體間的生活世界中描述目的性的人類行動——無疑是從后者出發的。

然而,圍繞著對“人”以及“人的行動”這兩個核心的本體論問題,一種對于描述主義的最直接的批評在于,盡管伯恩斯坦等人始終強調,我們應該為人類行動提供一種更加合適的描述方式,但是他們必須首先回答一個更加基本的問題:到底什么是一個更加“合適的”描述方式——這一問題卻是描述主義者沒有辦法直接回應的。此外,更進一步的批評在于,盡管伯恩斯坦等人一直試圖批評自然—科學式中的客觀性視角是有問題的,社會科學應該采取一種“雙向詮釋”的視角來進行研究,但事實上描述主義同樣采取了一種類似的“外部者”視角來保證他們的研究能夠達到一種“客觀性”,而不是社會科學家在隨意地闡述自己的觀點。〔8〕也就是說,在這個意義上,兩種研究模式其實共享一些基本的預設,例如手段—目的之分、主體—客體之分等等。

而問題在于,雙向詮釋本身也就意味著描述主義要求的這種“外部者”視角是不可能的。而即使我們將其弱化,強調一些程度上的差異,即盡管沒有辦法達到實質上的“外部者”視角或者“客觀化”,但是描述主義的研究模式能夠使我們更加接近研究對象本身思考問題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并以此為基礎來進行研究。換句話說,盡管站在第三人稱的立場上,但是我們并沒有將自己和對象都從生活世界中抽象出來,而是試圖以對象如其所是的狀態來對他本人進行理解和解釋。但是,他們依然不可避免地要面臨一種更加實質上的質疑,那就是即使強調要在一種客觀的視角去揭示和描述個體及其意義,但二者都同時堅持了一種事實與價值的區分,而這種堅持卻似乎是有問題的。社會科學家永遠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化地公正、準確和毫無偏見,也不可能在排除任何預設以及價值偏好的前提下進行社會學分析和解釋人類行動。

換句話說,正如我們看到的,無論是對“人”及其行為的理解,還是對各類研究方法等的理解,盡管描述主義在各個方面與自然—科學式的研究模式存在很大的區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二者也同時共享一些基本預設。而當我們在基于這些共享的預設來討論問題時我們發現,很多描述主義對自然—科學式的批評其實在其自身中同樣存在,畢夏普甚至這樣評價道:

描述主義者的方法在它開始解釋社會理論和實踐的規范維度時就已經失敗了。這種對于社會科學如何刻畫其研究主題的特征的認識,比起自然—科學式的觀點要更有意義,它導致了一種令人煩惱的、看似不可解決的悖論。〔9〕

三、作為完整研究圖示的“自然—科學式”與“描述主義”

對于自然—科學式這一社會研究模式而言,盡管其背后的本體論問題非常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理論—證據—現象三元關系,大量的相關問題和后續討論都是由此展開的。從這個角度說,相對而言它更加側重方法以及方法論上的爭論。換句話說,首先的問題是我們如何通過實證研究將經驗內容刻畫出來,我們提供了什么樣的數學模型,并且這一模型在多大的(數學)程度上與經驗現象相符。繼而是我們能夠在此基礎上提供一個什么樣的解釋,或者作出什么樣的預測,這當然能夠一直追溯到社會科學建立之初的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傳統。在這個意義上,簡單地說,自然—科學式視角下,對社會科學研究中“客觀性”的理解便更傾向于是“與人無關的”“抽象的”“中立的”,以及抽離了意義、評價和目的的,對“客觀性”的保證則是恰當(盡管對“恰當”的評價可能有不同的標準)的科學方法,而研究對象也更傾向于集中在對現象的抽象化表述而非現象本身,它也當然需要研究者持一種標準的“相關者”視角,并且從一種最基本的自然主義傾向來說,社會科學的建立(以霍布斯、孔德等人為例)與早期爭論也是圍繞著“科學的成功,以及科學的成功如何能夠被用于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之中”這一初衷的。〔10〕

而對于描述主義式的社會研究模式而言,盡管與理論—證據—現象相關的方法論問題也很重要,但是更加核心的問題在于其背后的本體論問題,或者類似地說,描述主義式的社會研究是從對人及其行為等此類本體論問題開始展開的。“有意義的人類行動”“以其自身的方式來描述”和根據具體情景選擇適當詞語,代表的是對個人或集體行動以及相關現象等的分析。

自然—科學式與描述主義這兩種研究方法的不可調和之處在于,究其根本,它們都是完整的研究圖式,存在著本體論、方法論等不同維度的區別甚至是對立。如果拋開本體論層面上對研究對象、定律或因果性等的理解,而去談論方法與視角上的融合與折中,當然是一種空談,反之亦然。我們能夠在二者之間找到足夠多的實質上的區別:對因果機制/意義的理解,對定律/規則的理解,對解釋/詮釋的理解,對具體研究方法及其評價標準的理解,對手段—目的的理解,乃至對作為基本對象“人”的理解。在這些區別之中,我們同樣能夠看到雙方對彼此的批評以及回應,在這些批評與回應中也同樣存在著很多非常富有洞見的——盡管可能截然相悖——的觀點。

自然—科學式的初衷來自于自然科學的成功,沒有自然科學的成功就不會有將其方法運用到社會科學中這一嘗試。而這一成功的實質不僅是我們能夠對現象進行解釋和預測,更在于樸素的對科學的理解之中,通過這樣的研究方法,我們更可能打破偏見與權威(盡管這一觀點似乎越來越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更可能通過理論來達到現象背后的機制(當然這一觀點同樣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或者即使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問題,我們依然有論證和實驗來為其做保證——盡管事實上,理論—實驗之間的關系要遠比最初所設想的更加復雜。進一步,這里有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認識論和本體論觀點,來對應著我們對知識和世界的看法。

換言之,自然科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其科學方法的成功,并進而試圖將這一套推理、解釋、驗證與預測的方法發展到社會學、政治學乃至于人類知識的諸多領域之中。正如在霍布斯的觀點中所體現的那樣:

最精明、最仔細和最老練的人都可能讓自己受騙……然而推理本身卻是正確的推理……推理的用處和目的,不是去找出一個或少數幾個名詞的原始定義和確定涵義相去很遠的結論的綜合與真理,而是從這些定義和確定涵義開始,由一個結論推到另一個結論。因為最后的結論,在其自身據以推論出來的一切斷言和否定不確定時,不可能是確定的。〔11〕

本文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自然—科學式研究模式的目的在于獲得確定的知識;在于如何讓我們的知識得到保證;在于如何能夠從一個選題開始,通過某種研究方法,達到能夠讓所有人達成共識的結果——或者即使不能達成共識,但是可以擺在一個相同維度的討論平臺上,讓大多數人(在經過訓練之后)可以明確地就同樣的東西,用相同的語言進行討論。而這一目的當然需要一系列的預設,例如主—客體本體論區分,或者事實—價值區分,抑或是某種決定論體系,等等。

從這個角度說,描述主義的批評也就在于通過對諸多現象以及對“人”的分析,首先指出其一些本體論預設以及實際的方法是有問題的。換句話說,自然—科學式研究模式的重要特征在于:他們是為了達到一個固定的目的去做了一系列的本體論預設,進而反過來又試圖用這一系列預設來保證自己的理論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其次,(暫時不去討論自然科學中的成功這一基礎是否成立),因為這些本體論問題的含糊,導致他們忽視了“自然科學的對象和社會科學的對象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一問題,因而我們事實上很難以對待與處理自然科學對象的方式來處理社會科學對象,對社會現象的解釋與把握也與對待自然科學中的對象是有區別的。也就是說,試圖將自然科學的方法運用到社會科學之中這一做法,要遠比最初設想的復雜與困難得多。

盡管我們都知道自然—科學式的研究模式與描述主義二者各有側重,并且各有優劣,那么融合與互補似乎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然而提出一種方法,避開二者的缺點,而兼顧二者的優點并非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關鍵的問題依然在于,兩種研究模式的融合與互補,或者說一種混合式的研究方法,并非僅僅是方法上的融合與互補,其實際情況可能比這一簡單的融合復雜得多。例如,如何避免理論—實驗之間的循環論證;一個方法是否合適,一個實驗與其對象之間的關系,也遠不止統計實驗和圖表數據分析中的接近與對應那么簡單。

四、結語

寬泛地說,描述主義的研究方式更貼近哲學的維度,描述主義者更強調個體本身作為一個獨立存在,并對其存在的狀態進行討論。在這里,重點便不僅是對個體及其行為的普遍性分析,還有在普遍性分析之外的“‘我’為什么會作出這樣行為”的個案性分析,包括確定的動機和理由,特定的環境、準則與生活形式,以及具體的意向性和意義分析等。而自然—科學式——正如其名稱中所暗示的——更貼近首先是一種科學方法,所以主流社會科學家更強調對理論—檢驗等方法的討論、普遍性分析、討論因果機制等等,而不是特定的生活準則或意義分析。這也就是自然—科學式研究模式的支持者會抱怨描述主義者總是集中于意義和有意義的行動,而不是因果機制的原因,因為這樣的做法很難直接帶來能夠被檢驗的、符合科學方法的、具有認知價值的觀點,并且它在很多地方的描述和解釋也可能是很可疑的。

當然,筆者認為對二者在這一問題上的爭論在實質上又回到了“社會科學的目的是什么”這一問題:是找出其背后的潛在機制,給出因果性的解釋和預測?還是說社會科學只是揭露使社會生活成為它的參與者容易理解的規則,即探索一種可理解性?而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又很難不相應地展開到諸如意向性/因果性,定律、機制/規則等問題之上。〔12〕

事實是我們必須承認,許多對自然—科學式的批評是很有洞見性的,例如人類行動不能被完全還原為工具理性;而許多對描述主義者的批評似乎也表明著這種研究方法很難作為一種“ 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被運用到實踐之中去。盡管我們并不否認一些自然科學的方法論準則以及其所謂的“成功”,但是如果試圖用這些作為標準來對描述主義的觀點,或者規范式的社會科學做評價,似乎也是失之偏頗的,因為后者與前者恰恰在一些根本預設和對基本問題的理解上就是大相徑庭的。這種區別和相互爭辯,同樣都試圖站在客觀主義的角度,以及同樣都堅持事實—價值二分的立場,都使得其二者自身似乎都很難成為一種足夠合適的社會科學研究模式。此外,何為“合適的”社會科學研究模式這一問題本身便是方法論層面的,對它的討論也應該涉及具體的實踐行為和實證研究,而不是僅僅通過一些定性的和形而上學分析便能得出結論的。■

猜你喜歡
意義科學方法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有意義的一天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學
用對方法才能瘦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42:52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7:34
捕魚
科學拔牙
詩里有你
北極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衰落的科學
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 05:01: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杏AV在线无码|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毛片基地视频|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欧美日韩第二页| 国产第一页屁屁影院| 伊人网址在线|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电影| 国产91av在线| 伊人福利视频| 国产激情第一页|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成人午夜久久|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2022国产无码在线|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91毛片网|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成人一级|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亚洲综合天堂网|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粉嫩|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免费黄|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69av在线| 色悠久久久|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色婷婷狠狠干| 大香伊人久久| 91丝袜乱伦|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欧美午夜性视频| 伊人久综合|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亚洲精品第1页| 成人亚洲国产|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婷婷色婷婷| 精品视频第一页|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国产女主播一区|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中文综合专区在|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韩国福利一区|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