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沙, 趙 璐, 崔 曉, 戴 璐, 雷 瓊
(1.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2. 渭南市檢驗檢測研究院,陜西 渭南 714000)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其中包括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持續更新并推進課程標準建設和在職業院校落地實施[1-3]。為深入貫徹落實改革實施方案,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校企要依據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享課程資源、開展教學研究,按照對接職業標準要求,與企業生產實際結合,優化完善課程內容[4-5]。
查詢全國高職高專學校網站發現,凡涉及農業或食品類專業(農產品加工與檢測、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食品營養與檢測)均開設快速檢測技術課程。查詢亞馬遜圖書網發現,快速檢測技術相關教材有多個名稱,出版社也不相同,適用專業各異。在課程標準未統一的情況下,各校乃至各專業開設“農產品快速檢測”課程的課時互不相同,多則80 學時,少則20 學時,教材、實訓項目、教學內容均不同,考核評價方式也有所不同。
高職學生培養以就業為導向,目標是技術技 能人才。課程體系應與學生就業崗位相適應,課程體現應與學生未來工作發展相結合,充分考慮職業崗位需求制定課程標準[6]。對食品、農產品檢測等相關專業的就業調研發現,65.5%畢業生在食品、農產品檢測及相關領域就業;通過對20 余家校企合作單位進行深入調研,了解了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通過參加食品行業大會,了解了行業產業發展現狀;通過對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專業的在校生和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了解了實習就業崗位要求,分析學生的職業崗位、薪資、發展空間,重點分析了從事食品(農產品)快速檢測崗位的崗位目標和崗位內容,明確課程所面向的職業崗位群任務。
根據往屆畢業生在食品檢測企業大多從事檢測員和科普服務員等崗位,對照工作職責和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具體要求,分解出農產品快速檢測課程目標中的畢業要求指標點、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及素質目標,具體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 課程目標Tab. 1 Course objectives
以工作任務為依據,重構教學內容,學校與企業專家協同,對未來從事崗位進行分析,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場地、教學方法。教學團隊打破傳統,按照學科邏輯體系,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以食品屬性為出發點建立新的課程內容體系。按照果蔬制品、肉制品、糧油制品和乳制品這4 類產品由易到難,逐級進階,對接企業真實檢測任務,建立行動導向4 循環式課程體系,如圖1 所示。工作任務的選取緊扣工作崗位需求,讓學生體驗完整的樣品采集、前處理、檢測實驗和數據處理的全過程。著重讓學生正確掌握農產品(食品)快速檢測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養農產品快速檢測崗位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7]。

圖1 “農產品快速檢測”課程體系Fig. 1 Curriculum system of “Rapid Dete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鑒于農產品快速檢測技術發展迅速和新技術不斷涌現的特點,教學團隊將新標準、新技術、新模型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緊跟行業發展,學習新技術,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新技術與傳統方法進行融入和剖析。
針對目前農藥殘留最新檢測設備、苯并芘新研發酶聯免疫試劑盒、菌落總數測試片等快速檢測設備、儀器、試劑盒等,教學團隊講解對應儀器內外部結構、試劑盒中試劑組成、檢測卡內部設計讓學生更加明晰檢測原理,利用視頻、動畫使學生理解較難的抗原抗體結合等原理問題。
教學團隊及時關注行業技術發展,關注標準更新,并對比新舊標準的異同,結合企業實際需求。課前,學生針對崗位的真實工作任務,分組完成檢驗方案的初步設計,共同制定檢測方案和流程操作。課中,教師引導學生修正檢驗方案,修訂工作流程,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職業素養;教師對照“1+X 證書”規范和校企共制標準,組織學生開展檢測任務。課后,開展第2 課堂活動,師生在食品檢測機構、科普服務站按照企業標準開展實踐活動,實現教學與就業崗位無縫銜接,培育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
現在學生發展是全方位的發展,改變傳統課程只是注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構建“專業課程+思修課程+心理教育+個性提升+課后拓展+創新創業”6 位一體式課程體系,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專業課程要分模塊分版塊設計;思修課程為思想道德等相關課程;心理教育是在課程標準設計過程中,注重加強心理方面的鍛煉,及時調整心態,保持健康心理;個性提升是為學生制定個性化方案;課后拓展是為學生提供課后學習資源。另外,在產教融合大背景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契機下,以大賽驅動為途徑,將創新創業融入課程標準中,培養創新型人才。
食品安全是國之命脈,為培養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使命感,在課程標準中融合思政元素,以具體的檢測任務體會食品人員的擔當感。在快檢任務講解之前用“食品安全事故”為引,通過微課+課堂討論方式,培養學生對于安全事故的合理分析,充分意識到食品檢測分析對國家、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增加社會責任擔當。對于檢測數據分析,勉勵學生要不忘初心,利用實驗實訓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實踐中強化專業水平,以專業知識指導實踐,持續改進地探求和挖掘匠心獨運的創新意識[8-9]。
開展“企業教師+思政教師+專業教師”和“分析崗位+任務選擇+對接課程+分步實施”的“3 師4 步”技術對接。專業專任教師協同企業兼職教師首先在農產品快速檢測企業、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工商局、農檢中心、農檢站等具有快速檢測的崗位進行崗位調研,對農產品快速檢測崗位進行工作任務梳理,把工作任務模塊化,分解成類型任務,以檢測崗位實際工作任務為目標,以崗位檢測內容具體步驟制定農產品快速檢測崗位能力標準,邀請食品行業專家進行分任務對接課程內容評審判定,接著專業專任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在對接后的課程標準中融入思政元素構建食安情懷,完成農產品快速檢測課程標準的制定,并在學習中不斷診斷改進、循環反復,完善農產品快速檢測課程標準。
聚焦食品檢測創新需求,聯合高校科技研發團隊,與行業龍頭企業等合作,“博士生+高職生”工作室為實施路徑,圍繞實驗實訓、快速檢測技術研發、工藝優化等領域開展實驗任務。對接企業真實檢測任務建立行動導向4 循環式課程體系,工作任務的選取緊扣工作崗位需求,讓學生體驗完整的樣品采集、前處理、檢測實驗和數據處理的全過程,并在企業進行真實任務的檢測,模擬實際工作過程,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該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利用課程平臺進行課前預習,線下在理實一體化教室,教師強化重點和難點,學生分組實際操作,教師實時指導和評價。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動力,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根據課程優化前后的成績對比,優良率明顯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檢測操作能力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有了明顯改善。經過企業實踐,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檢驗能力,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考核標準,對學生的實操能力考核,優秀率達到51%。課堂氛圍和成績對比如圖2 和圖3 所示。

圖2 課堂氛圍對比Fig. 2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atmosphere

圖3 成績對比Fig. 3 Comparison of score
將“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相融合,學生積極組建興趣小組,先后成立了農殘檢測興趣小組、亞硝酸鹽檢測興趣小組、瘦肉精檢測卡研發團隊,通過興趣小組活動,已經研發快速檢測卡和檢測試劑。學生積極組隊參加省級“互聯網+”創新創業和“挑戰杯”大賽,獲得省級獎項6 項,參賽學生20 余名。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培養學生誠信意識,樹立責任公民意識,自覺維護和保障食品安全,針對檢測卡存在著檢測靈敏度低的缺點,學生科研團隊研發新型卡片,提高檢測效率和準確度。此外,組織參與快速檢測服務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用食品快速檢測技術為我國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農產品快速檢測”課程教學改革以企業崗位真實工作任務為主導,及時將新技術、新要求、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將工作過程引入課堂。課前發布學習任務,以工作任務為線,以具體檢測項目為點,學生課上學習具體項目檢測方法,課后深入企業實踐,完成真實工作任務,實現真題實做。通過第2 課堂,與企業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訓練,進行快速檢測項目開發和研究。促進課程技術創新化、任務分解化、技能實訓化、活動豐富化、成果多元化,實現課程改革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