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精神文化得到補充,使得人們重新開始面對民族文化,尋找民族文化的魅力之處,而作為人類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民族聲樂,卻將面臨著未來發展將朝向何方的問題。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延伸,是當今聲樂演唱方面的專業之一,是我國獨樹一幟的演唱方法和歌唱方式。民族聲樂藝術包含民間戲曲演唱、曲藝說唱、民間民歌、現在的新歌劇以及現在西洋化的民族唱法。審美情趣的培養對于聲樂學習中健康的歌唱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聲樂演唱技術、民歌中的語言文字以及聲音的色彩等方面淺談民族聲樂中審美情趣的培養。為了弘揚和傳承我國的民族聲樂,深入分析了民族聲樂的審美導向和藝術特點,讓人們加深對于民族聲樂的見解,發展和傳承民族聲樂。
【關鍵詞】 民族聲樂;審美;聲音技術;語言;色彩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1-0093-03
一、民族聲樂中聲音技術的審美認識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一般以聚居的形式存在,從而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經歷幾次人口大遷移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補充,從而產生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藝術文化——民族聲樂。中國最早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中就曾經提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如矩,句如鉤,累累乎端如貫珠。”這段話就將聲樂演唱中的發聲方法解釋的非常全面,聲樂演唱者要拉開自己的共鳴腔體,有較深的氣息(呼吸支持)二者共同作用出高位置的演唱方式。
《樂記》中所提及的唱法與西洋的美聲唱法的技術要求相一致,都是追求松弛、圓潤、明亮的美好動聽的聲音。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國傳統聲樂藝術受西方音樂的影響和沖擊,使得更多的人開始重視民族唱法。而現在流行的民族唱法也是建立在西洋的美聲唱法上發展起來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所追求的是結果還是過程,例如日常所提到的高位置,在缺乏氣息支持和沒有打開腔體的前提下所追求的高位置的點或者明亮的聲音都是錯誤的,必然導致各種各樣的聲樂演唱問題的出現。高位置是腔體打開和呼吸支持共同作用的結果,歌唱時應學會積極思考產生問題的原因,分開練習,才會讓聲音進步,越來越悅耳和動聽。
日常所接觸到的聲樂的核心技術關閉技法,對于高音的解決即為調整聲帶前端的閉合震動,所有的技法所落實的根源即為聲帶,所以聲帶閉合成為了重中之重。一般所做的哼鳴練習一旦脫離了對于聲帶閉合的關注,必然導致哼不高,位置也會不高。在建立發聲體系的時候應該將聲帶閉合作為聲樂學習的基本功,配合氣息才能自如地調節聲帶。眾多聲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練習聲帶閉合的時候會誤將聲帶周圍的肌肉力量的拉緊當作閉合后的聲音,所以需要完善對于聲音的審美,能夠分辨出什么是下巴、舌后跟等帶來的肌肉力量。加上多余力量的聲音,訓練過程中如果加入了多余力量都會影響聲音位置和音色的亮暗程度。
聲樂演唱中的大前提是增強歌唱的欲望才能更好地建立歌唱的狀態。學習過程中首先要明白學習聲樂的意義所在,所學的技術更是為了歌曲更好的表達。有較強的歌唱欲望會激發出興奮的狀態和積極思考的意識,能理性地去控制自己的聲音,協調聲音和身體歌唱肌肉的狀態。有了高度的歌唱熱情才能漸漸地去做到“思之于心”和“發之于心”。
其次要談及的一個觀點是微笑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運用。民族唱法對比于美聲唱法更加地親切、生動和接地氣,更容易走進人們的生活。微笑的面容和神清氣茂更能給人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自然需要的也是一種甜美而又明亮的聲音。而微笑可以幫助演唱者獲得明亮而又相對靠前的聲音。但在實際的聲樂學習中,會出現一種假笑的狀況,笑肌的抬起并沒有使聲音發生改變反而更加的不自然。微笑的這個動作需要真正地從內心出發,從額頭處整體地抬起,目的是使口腔有相對打開的空間狀態。所以在微笑打開的過程中要從心靈出發,不可脫離腔體的打開和呼吸的支持,從而才能增強聲音的色彩和明亮程度。但微笑打開也只是輔助性的手段,只有在閉合狀態良好的前提下才能輔助性美化聲音,提高聲音位置。聲樂中聲音和技術的辨認、思考是民族聲樂中培養審美的重要部分,對于演唱者能夠健康地快樂歌唱至關重要。
二、民族聲樂中語言藝術的審美認知
語言在民族聲樂中是音樂的精髓,是情感的表達,而清晰的語言更能使傾聽者與演唱者產生共鳴。中國的語言是中國民族聲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聲樂的精髓,傳承著中國的千年文化和中國的民族精神。而在民族聲樂的學習中也是圍繞著語言而展開的。語言首先涉及的就是咬字,“以字行腔,字正腔圓”是唱好中國歌曲的原則和標準,也是中國民族聲樂的重要的審美原則。
我國語言是一種相對復雜的語言體系,凝聚著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的綿長文化和民族氣質,而漢語的發音的特點是以聲、韻、調為原則,并且受中國傳統詩詞的影響,民族聲樂歌曲的歌詞常常押韻結尾。常常以“十三轍”收字歸韻的咬字方法,使得我國的民族聲樂具有別具一格的獨特韻味。以劉和剛演唱的《拉住媽媽的手》為例,“想想小時候,拉住媽媽的手,身前身后轉來轉去,沒有憂和愁……”結尾處大部分都結束在了ou上,屬于其中的由求轍,所以演唱的時候要格外注意歌曲歌詞的歸韻現象,課下練習時可做適當的處理和針對性的訓練。
當今流行的民族唱法是西洋化的民族唱法,在西洋音樂模式的基礎上,借鑒美聲的基礎唱法而形成的新民族唱法,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加入了“潤腔”等技巧使得作品更具一些靈氣,韻律更加活潑,咬字更加清晰和統一。而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咬字與用腔之間的矛盾,實際演唱就是“外橫里豎,加嘆氣”這樣的方式,這樣方式也可稱為“依字行腔”。掌握咬字和用腔的關系,靈活運用二者的優勢,使其相互配合,會使民族唱腔更加富有節奏和韻律。
咬字的時候要做到字頭和字腹、字尾的分離。字頭要在門牙處咬響,字腹送進鼻咽腔,字尾進行歸韻。咬字如果含糊不清就會影響聲音位置和聲音的靈活度。而練習的時候就可能發生聲音不統一,咬字不清晰,忽略了字頭或者字尾等聲音性問題的產生,而其中的語言和氣息之間的不協調、語言和共鳴位置不統一發生矛盾還有對于樂曲風格的把控等問題,均為民族聲樂中語言的審美意識的缺陷,也體現出各自觀念上的差異性。而想使作品更加獨具特點,有民族的味道和氣質,更加需要去積極了解聲樂作品中的深刻內涵,才能真正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傳承民族聲樂藝術。
三、民族聲樂中聲音色彩的審美原則和內涵
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或者在聲樂的職業化生涯中經常遇見各種各類的聲樂作品,其中的內涵深意也各不相同。而對于各類聲樂作品的音樂色彩和聲音的色彩要求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建立多樣化的音色庫,使自己不只是單一的擁有一種音色,那樣就會受到一些作品的限制而無法完成。
何為多樣化的音色庫呢?實際上演唱者本身的聲帶條件、腔體大小是無法改變的,自然音色也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演唱者可以通過學習技術來調控自己的聲音,可以收一些,也可以開一些,可以明亮一些,也可以暗淡一些,但不可脫離氣息的支持和腔體的打開。在塑造和使用音色庫的時候,不應該為了抒情性強的大作品而去使自己的咬字變得模糊,在字頭字尾分離的時候,字頭仍然要咬在前面。而在演唱地方民歌的時候,為了追求明亮的音色用上多余的力量和未進行分離的咬字,這樣的演唱會造成穿透力不強,聲音疲勞的現象。所以演唱者對于聲音音色的認知要建立在聲音技術和語言的正確審美的情況下才能取得一個更為良好的效果。
根據作品的不同,在穩定的技術前提下來選用自己的音色,用合適的音色去演唱作品,去詮釋作品會更加地生動,更能體現民族聲樂的豐富多樣性和深刻的內涵。
藝術歌曲與地方民歌以及現代創作的新民歌演唱方式均有自己的韻味和演唱方式,其中對于古曲的演唱要求更為嚴格,對于作品風格的把控及其到位和精準。以《我住長江頭》為例,這首藝術歌曲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藝術歌曲的經典之作。二十世紀初期,受到西洋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傳入和沖擊,我國的音樂創作也發生了時代性的變化,這首藝術歌曲也融入了西方的作曲風格,加之中國的古代詩詞,顯得獨具魅力和別有一番意境。詞是取自宋代李之儀的名篇《我住長江頭》,曲子由青主作曲,融合了西方的音樂創作思想。由于多元化的元素滲入,使得歌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也蘊含了豐富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充斥著浪漫的情感,整部作品哀而不傷,也留給后者無盡的想象空間。
所以演唱《我住長江頭》這部作品時,應當使口腔有充分的共鳴空間和強大的呼吸支持,采用高位置的演唱方式,聲音要保證松、空、通的聲音特點,訴說性強一些,代入感會更強。調動自身的情感去體會長江頭處的哀怨與風情。
以地方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為例,體會地方民歌的聲音色彩。這首歌曲是貴州民歌,寫道了貴州地區大眾百姓的生活面貌,這首民歌屬于山歌的一種,整首作品的音域較為寬廣,其中多次使用甩腔體現了作品需要高超的演唱技術。在這首作品當中,最重要的特點是地方方言的加入和潤色,比如其中“河”字發的是“huo”的音,比較有特色,從而使作品更加的貼合生活大眾,使作品的風格更加的多樣化。而演唱這樣的作品,不僅僅在大通道的前提下要使演唱者的聲音位置更加的靠前,獲得更為明亮的聲音,同時要加入民族唱法特有的“潤腔”,增強作品的韻味和風格性。
四、民族聲樂中的審美情趣
其實對于現代民族聲樂作品審美情趣的評判,一般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首先是藝術作品其自身作為審美的對象,也就是客體,其應該具有相應的內在價值;其次是對藝術主體的審美情趣評價標準,以及能否營造起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的相互溝通渠道與交流方式;最后是審美者其自身的涵養和素質修養是否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尤其是對于民族聲樂的審美情趣,其中還需要涉及到作品的文化背景等,因此更需要運用上述評判規律來尋覓審美情趣。
(一)民族聲樂審美中的客體性
我國民族聲樂審美中的客觀性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民族聲樂中的節奏。我國民族聲樂的節奏律動具有統一、鮮明、整齊等特征,以此形成了一種勻稱而整齊的美,而民族聲樂這一特征恰恰與中國傳統美學是同為一體的;二是民族聲樂中的音色。聲樂最基本的組成元素是語音和語言,由于漢語的語言發音時其舌位處于靠上靠前的,因此其元音的共振中心就處在口腔前部的硬腭處。正是有了這種獨特的發音方法從而決定了漢語語言民族擁有獨特的音色特點,同時也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聲樂音色,同時也成為了我國民族聲樂審美中一種客觀的習慣;三是民族聲樂中的語言。一般所說的民族聲樂都起源于民間,大部分都受到我國傳統詩歌文化的影響,注重民族聲樂中語言描述的詩情之美,例如:蒙古族的悠揚長調,陜北民歌的信天游等,在其歌詞中都表現出與傳統詩歌同樣的詩話語言,以此讓人們能夠在聲樂中感受到詩情畫意之美。
(二)民族聲樂審美中的主體性
在音樂體系中,民族聲樂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具備主體性特征。而民族聲樂所表現的是一種藝術化的意識形態,所以其特殊的產生過程就決定了其具備一定的主體性特征,其藝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民族或者地區在長期的歌唱之后所歸納出來的一種意識形態的表現方式及表達方式,其更多的反映了人們實際的社會生活實踐,而這些反映往往會影響著民族聲樂的創作主體以及欣賞主體的情感與思想,進而表現出強烈的民族主體性色彩。
對于民族聲樂中的審美情趣,更多的是需要了解民族聲樂審美的特質以及關注民族聲樂審美價值之所在。當然,對于我國民族聲樂審美情趣的認知,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以外,其還具有很強的民族情感、道德、政治、教育等特色;另外是對于民族聲樂審美進行重新認知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音樂之外的一種民族文化與生命的回味過程,也是一種超越的過程,更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對于民族文化的自我覺醒。
五、結語
無論演唱者演唱的是什么風格或是什么時期的作品,都要從譜面、背景、和聲分析和曲式特點判斷需要怎樣的音色或是怎樣的風格,樹立民族聲樂作品的審美能力,增強對作品的理解力,才能更好地把控好作品,才能詮釋作品的意境和唱出美妙動聽的歌聲。
聲樂道路漫漫,需要演唱者有一顆極度熱愛的心去堅持學習,用心鉆研和琢磨。只有演唱者有了正確的審美方向,才能引領健康的歌唱,去真正地弘揚民族文化、中國精神,去傳承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
參考文獻:
[1]邢延青.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
[2]胡中園.論微笑在提升民族聲樂表演藝術中的作用[J].長沙師范學院(專科)學報,2010,(5).
[3]袁小星.民族聲樂歌唱語言的審美原則與表現內涵[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11).
[4]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李萍.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雷亞林.再現民族聲樂中的審美情趣[J].北方音樂,2012,(04):47.
[7]趙紅柔.潤腔與潤色——中華民族聲樂的審美情趣[J].中國音樂,1995,(03):36-37.
[8]柯苗.詮釋傳統文化與中國民族聲樂文化的審美觀[J].神州(下旬刊),2013,(15):19-20.
[9]姜姿羽.我國民族聲樂的審美觀[D].沈陽師范大學,2014.
[10]石學功.如何正確建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觀淺議[J].音樂天地,2017,000(006):4-7.
作者簡介:
李哲,男,河北滄州人,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音樂系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族聲樂的演唱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