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群眾新聞路線: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的啟示

2022-02-03 22:28:29沙垚
編輯之友 2022年1期

【摘要】近年來,中國特色新聞學取得長足的發展,但也呈現出不少問題。學者們紛紛提出重構中國新聞傳播學。如何重構?研究發現,群眾新聞路線是破解當前中國特色新聞事業發展困局的一個可取的、替代性重要的思路。群眾新聞路線不僅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新聞史的遵循,而且也對當代的參與式新聞、社區新聞學、用戶新聞學等具有解釋力,還能與專業主義的新聞觀念、新聞話語構成對話關系。群眾新聞路線除了要求新聞工作者按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基本工作原則進行新聞生產與傳播外,至少還呈現出兩個主要特點:一是群眾參與新聞實踐,二是新聞參與社會治理。

【關鍵詞】群眾新聞路線 中國特色新聞學 百年新聞史 新聞專業主義 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2)1-005-06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1.001

近年來,中國特色新聞學取得長足的發展,但也呈現出不少的問題。學者們紛紛提出重構中國新聞傳播學,需轉變觀念,重新審視影響中國數十年的西方專業主義新聞理論,重返新聞學和新聞業的邏輯起點——實踐,[1]將目光轉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

一、中國特色新聞學發展遇到的問題

在檢視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建設的時候,黃春平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科發展定位不清晰、學科理論的套用照搬、學科方法論的消解等。[2]受此啟發,中國特色新聞學發展主要存在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 指導思想與學科建設的張力

近年來研究中國特色新聞學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學者越來越多,但“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學者越來越少。如此鮮明的對比提示我們,中國特色新聞學不能僅作為一個“應景”的研究方向進行學科建設,而忽略了其指導性和總體性的特征。

在實踐中,一方面,中國特色新聞學受到西方傳播學理論的嚴重沖擊。根據向芬等的研究,當代新聞學和傳播學呈現出一定的緊張關系,西方舶來的傳播學以“科學”的名義在不知不覺間消解了中國共產黨基于百年新聞事業的實踐經驗、宣傳傳統和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范式。[3]另一方面,童兵指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體系受到西方新聞學話語體系的嚴重沖擊。[4]李海波等進一步提出,西方特色新聞學的話語體系、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幾乎已經到了“獨霸天下”的地步了。[5]如新自由主義、客觀主義、工具主義和技術主義的新聞學思想,已經成為不可顛覆的“真理”。尤其是新聞專業主義,甚至被認為“具有普適性的價值,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為我國媒體提供了一種抵抗政治勢力和經濟勢力的話語”。[6]

究其本源,這是一個文化政治的問題,是一種去政治化的政治。如有學者質疑:“新聞傳播學就是新聞傳播學,有中國特色的物理學嗎?”[7]隨即有研究者批評指出“中國特色”并非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中國特色”,它具有特定的政治意涵,是指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一系列理論思想的指導下形成的具有社會主義屬性的中國特色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具體到中國特色新聞學,它所探究的新聞學基本問題,與西方新聞學理論在立場、價值和方法上有著本質區別。[8]

意識到這一點,就不會將中國特色新聞學“降格為新聞學的一個分支,甚至新聞理論的一個分支”,[5]或者將其僅僅理解為一種抽象的、純粹的、無涉價值的專業知識。中國特色新聞學應該貫穿于整體性的中國新聞學的理論體系、教育體系、業務體系,做到實踐全過程的融入,真正體現馬克思主義對新聞學的全面指導。

2. 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的張力

李彬提出當今知識界存在一種傾向,實踐正在發生百年未有之創新,有太多值得總結的經驗和值得探討的問題,但知識分子卻躲在象牙塔中,寫作著一些無關緊要、不觸及社會痛點的論文。[9]理論與實踐出現一定程度的斷裂:一方面,理論框架日漸陳舊和內卷;另一方面,實踐發展過于迅速。

面對“學界樂于規訓業界,而很少為業界說話”的質疑,曹林曾對數位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進行訪談,在與董天策的對話中,他們認為,學界和業界要合作生產專業知識,提升共同體意識。[10]在與韓立新的對話中,他們呼吁新聞學界與業界應有基于相互需要的知識融合。[11]可見,無論是新聞學者還是從業者,均已意識到這一斷裂,并開始了彌合工作。

在中國特色新聞學領域,不少學者熱衷于對經典原著和歷代領導人講話進行釋讀,從哲學和思辨的角度探索理論真諦,這是重要且必要的。但僅這樣是不夠的,中國特色新聞學必須與實踐展開對話,解釋力就是引導力,解釋權就是話語權。如小到一個突發事件,如何解釋它?如何引導輿論?它有可能演變為對黨和體制的攻擊,也有可能成為黨和人民群眾的又一次生動聯結,關鍵在于理論的聲音是否具有解釋力。大到一條道路、一種模式,對于延安時期以來的重要經驗,如政治家辦報、正面宣傳、輿論導向、人民主體、深入群眾等,如何用新時代的話語,用貼近人民的話語進行解釋,是擺在當代新聞學者和媒體從業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如果我們的話語沒有解釋力,僅停留在一些政治正確的空話層面,那么新自由主義的話語就會“替”我們解釋,[12]并以此蠱惑人心。因此,理論與實踐的張力問題,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更是一個爭奪人心的文化領導權問題。尤其是中國特色新聞學領域,更需要站在意識形態的高度去理解。

3. 新聞歷史與當代探索的張力

中國特色新聞學有志于連接中國新聞史和當代新聞實踐/新媒體研究,但這兩個研究卻是割裂的,歸屬于兩個不同的學科方向,分別由不同的學者展開研究。

對于新聞史的研究,可謂成果卓著。如陳力丹等對群眾辦報、開門辦報、政治家辦報的研究;童兵、鄭保衛等對毛澤東、鄧小平等黨的領導人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相關論述的研究;朱清河、李海波等對延安時期新聞歷史實踐的研究……總之,中國新聞傳播的專題史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成熟的研究體系,奠定了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馬克思主義方向。此外,還有不少值得一提的個案研究,如李文的黑板報研究、田中初的革命根據地工農通訊員研究、沙垚的農村讀報組研究等。

對于新媒體的研究,同樣蒸蒸日上。近年來,中國出現了很多現象級的新聞傳播景觀。如以李子柒為代表的鄉村田園風和國風國潮短視頻的國際傳播大獲成功,在全世界取得數以億計的點擊量,受眾主要是“Z世代”的年輕人。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來自民間的新聞傳播方式大獲關注,尤其是2020年年初武漢“封城”期間,民間短視頻、微信公眾號、個人直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傳遞了正能量。還有研究者關注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如何應對基層的組織渙散和人口外流、空心空巢等問題,新媒體大有可為,一些依托社區的微信群、視頻號和直播者為鄉村重新聚集了人氣,通過在線聯結反哺線下的公共生活,最終建構出新的、具有公共性的鄉村內生秩序[13]……這引發思考,在新聞專業主義之外,應該存在一種群眾性的、業余性的媒體運行方式,兩者互為補充。一個新的新聞傳播的時代開始了。

但問題在于,這兩個學科方向間缺少對話,各行其是,并未統一于中國特色新聞學。這就需要一個新的兼容兩者的分析框架去跨越歷史與當代的鴻溝,把延安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新聞傳統與今天新媒體/融媒體時代的新聞生產協同接通。那么,這個框架是什么?

二、群眾新聞路線:與新聞專業主義的對話

近年來,眾多學者提出重構中國新聞學或傳播學的要求。如李彬認為主流傳播學理論“無法與當代中國及其傳播實踐展開生機勃勃的對話”;[14]黃旦認為由于傳播技術的革新,新聞傳播學科亟須整體性的理論轉型;[15]趙月枝認為對中國新聞傳播學的重構需要激活三個層面的資源,一是歷史資源,要繼承農業社會的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二是當代資源,強調農民的首創精神和文化主體性,三是世界資源,提出對西方中心主義和城市中心主義的堅決批判。[16]在此基礎上,朱杰提出,重新書寫傳播學史的前提是“穿透”20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的價值觀念的主導,進入更為長時段的20世紀,對20世紀中國有整體性的把握,尤其是從群眾路線中得到理論和實踐的啟示;[17]黃平認為破解當前意識形態和新聞事業發展危機的根本之道是訴諸群眾,延安道路、中國道路的本質內涵是群眾路線,無論工作方法還是思想、政治和組織原則,無不如此。[18]

群眾路線成為學者們重構中國新聞傳播學的聚焦所在。事實上,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將群眾路線作為生命線和根本路線,因此討論中國特色新聞學的路線問題,繞不開群眾路線。林愛珺等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一直依靠人民,走群眾路線”,它不僅回應了不同歷史階段的使命要求和時代呼喚,服務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和國家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內容,也是中國新聞事業和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19]一方面,群眾路線指向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歷史基礎,即代表人民、為人民服務,所以中國特色新聞學也必須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新聞學;另一方面,群眾路線也指向了當代基層群眾實踐,包括民俗節日活動、鄉村春晚等,群眾通過文化傳播的方式參與社區生活,討論村莊公共事務,回應因社會轉型而出現的種種風險。通過群眾路線,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都得到了很好的勾連。

基于此,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呼之欲出,即群眾新聞路線。首先,與中國新聞史和新聞理論家們所倡導的在群眾路線指引下開展新聞活動的思路一脈相承,如政治家辦報、堅持深入基層、堅持為人民服務,發展工農通訊員,開展基層讀報組、黑板報活動等。其次,在萬物皆媒、全民記者、直播短視頻流行的新時代,專業新聞機構“獨領風騷”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群眾參與性不斷增強,新聞生產和傳播堅持群眾路線,并以此構成一種制約平臺資本主義和重建基層公共性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群眾新聞路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獲得了新的解釋力。

理論層面,群眾新聞路線還具有與西方新聞專業主義展開批判式對話的能力。胡翼青、汪睿提出,相較于新聞生產的客觀標準,新聞專業主義更是一種媒介經營管理的理念或方式,且具有遮蔽性,用職業操守和專業信仰的方式遮蔽了其背后高度的功利性。通過高舉新聞專業主義的旗幟,可以減少媒體機構運行的社會風險和市場風險,強調客觀、中立等所謂的專業標準,一方面可以約束新聞從業者,使之不至于權力濫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護新聞記者及其機構最大限度不受政治力量和資本力量的支配。[20]因此要認識到,一方面,絕對的客觀、中立是不可能的,媒體必然是有立場的,美國等西方國家之所以強調新聞專業主義,更多是出于政治經濟的考量,因為新聞機構是其社會運行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政治經濟力量;[21]另一方面,在政治經濟主導的社會格局中,新聞專業主義不過是“媒體精英建構的烏托邦”,與民眾間還存在很大的脫節甚至分裂。[22]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理由反思,專業主義的發展路徑一定不是新聞發展的唯一路徑,應該存在一種替代性的新聞生產與實踐的方案或途徑。李海波認為,西方特別是美國新聞業及其所依托的新聞專業主義理論長期以來一直是業界實踐和學術思考的重要參照,甚至是理想化的“烏托邦”,但當下這個參照系自身卻陷入嚴峻危機。[23]因此,對西方新聞理論及專業主義的本質進行批判性的反思,進而建立新聞業的新范式,其實也是一種“去內卷化”的體現。[24]

20世紀中葉,雷蒙·威廉斯就開始對專業主義進行激烈批判,他號召社會主義知識分子要去討論“如何在日益增強的專業化和真正的共同文化之間找到契合點”。[25]近年來,也有一些中國新聞傳播學者沿著這一路徑提出業余性原則,以構成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替代。如李海波通過研究延安時期新聞大眾化運動,提出新聞實踐的“業余路線”,認為延安或許可以構成一個他者,一種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歷史資源。[23]筆者在對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讀報組的研究中也分析了其業余性,“業余性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可以重啟當代社會知識分子、白領、中產階級與工人、農民相聯結并進而有機統一的進程,成為一個模糊的中間地帶”。[26]這些思考,開啟了探索群眾新聞路線的先河。

借用阿蘭·巴迪歐的說法,這個媒體世界的最大問題是不能想象另外一個世界,“不能想象這個世界之外的世界”。[27]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新聞實踐,可以為我們打開未來新聞傳播新的想象。一些論者在思考全球新聞傳播理論危機的“解救之道”時,指向了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傳統。

重新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傳統是新時代的重要課題。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大背景下,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秩序漸露頹勢,超越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馬克思主義重新進入公眾視野。趙月枝認為,當代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內外抗爭,正在開始新的回合,這或許構成了一個機遇。以市場化、專業主義、精英主義為主導范式的西方新聞模式,同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2]相反,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學是從山溝溝里發展起來的。[28]百年來中國特色新聞事業如火如荼地開展,中國新聞事業中獨特的歷史經驗應被強調。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創的一系列制度和做法,對今天仍有重要啟示,理應成為當代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的基礎和遵循。[29]

三、群眾新聞路線的基本內涵

基于上述分析,強調客觀性、中立性和專業性的當代新聞理論與強調生活化、業余性和參與性的群眾新聞活動顯然存在較大分歧。當代新聞理論很難分析和解釋民眾廣泛、熱情、主動地參與新聞實踐,將新聞傳播融入日常生產生活的新聞傳播行為。這迫使新聞學者反思當代新聞理論的生成機制、合法性,以及再生產的可能性。因此,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這一傳統理論與實踐資源,提出群眾新聞路線。

1. 群眾參與新聞實踐

(1)知識分子深入群眾開門辦報。自延安以來,中國新聞實踐便形成了一個優良的傳統,大量受過黨的教育的新聞工作者到工廠、農村等基層單位,與群眾打成一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然后以新聞報道的方式呈現出來。很多時候,組織還要求新聞工作者到群眾中傳播新聞作品,接受群眾檢驗。這是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實踐獨特而重要的經驗,不僅打破了專業壁壘,而且融洽了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使開門辦報成為可能。在群眾新聞路線中,新聞工作者不再是傳統的知識精英,而是在思想、情感和立場上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有機知識分子。

(2)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新聞信息。這種傳播方式中包含著一種必然的內容再生產,即把廣播、報紙、電視等現代媒介的內容轉變為傳統的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再生產之后的內容也必然地區別于以媒體為中心和以城市為中心的新聞機制,因為從形式到內容都要站在受眾角度進行考量,把新聞實踐放回到一個更漫長的時間序列和更遙遠的空間序列中,對現代新聞業構成了某種反思。中國特色新聞學應重視這種立足中國的本土式的新聞表達方式。雖然從傳播形式上看,群眾依然是被動接收新聞的,但從媒介形式上看,卻給予了群眾極大的主動性,這符合群眾新聞路線的內在要求。

(3)群眾直接利用媒介進行新聞傳播活動。中國共產黨一向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基層群眾通過通訊員、黑板報、讀報組等方式直接參與新聞生產,表達自己的觀點,講述身邊的故事,同時做到向更廣泛的群眾傳播新聞和信息,實現群眾宣傳群眾。[30]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里,一些識字的鄉村青年被動員起來,撰寫黑板報、墻報、油印小報,開展屋頂廣播、讀報小組等活動,對新聞時事和黨的方針政策進行二次傳播。這些探索打開了群眾直接書寫新聞的歷史,同今天的參與式新聞——“公民作為主體參與到新聞活動中”[31]的做法如出一轍。雖然具體的媒介形態發生了變化,但群眾新聞路線的內在理念卻是一以貫之的。 簡言之,群眾新聞路線的當代啟示之一便是群眾參與新聞實踐,這或許可以成為當前中國特色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

2. 新聞參與社會治理

(1)認識論層面凝聚共識,強化社會主義認同。基層新聞是要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即如何在黨和人民群眾間架設一座橋梁,實現信息交流的暢通。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如何開展更為廣泛的社會動員,傳達黨的聲音并凝聚共識,成為彼時的基層社會治理以及新聞傳播實踐的首要任務。用娛樂的方式講新聞,在娛樂的間歇講新聞,用接近性的方式增加村民的認同感。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廣播、讀報、開會等各種新聞傳播的形式,引導群眾放眼全國、放眼未來。在這里,“歷史的支持”以及“更加感性并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表達方式,[32]成為關鍵所在。換言之,從群眾的自身經驗、切身利益出發,以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建立個體與未來、社會主義的新聯結。只有這樣,未來才可能被多數人所認同,并為之奮斗。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深入基層一線、行之有效的文化宣傳和新聞傳播活動進行全面動員,才最終實現“黨和國家上層與鄉土社會基層在精神意識形態上的聯通”。[33]

(2)文化宣傳系統組織化,提升基層社會組織力。基層組織化從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開始,就是把一些人、事、物都納入人民公社體制。但這種簡單粗暴的歸類并不利于研究的開展。筆者在很多文章中提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中國農村普遍成立的農村俱樂部,認為自此以后,農村的新聞傳播和文化宣傳才告別分散化、個別化的時代,真正有了組織性。由農村俱樂部來進行農村文宣資源的協調與整合,包括廣播、報紙、電影、幻燈、黑板報、戲曲等媒介形式,使其更好地形成合力,作用于鄉村生產生活。在這里,不僅可以看到“大傳播”的理念,即新聞活動不再是一個單獨的門類,而是與鄉村各類文藝和傳播形態結合在一起,有組織、系統化地開展活動,彼此難分難解,這是一種更尊重實踐的態度,而且新聞活動與組織化、制度化建設緊密相連,且更為常態化地進行。這種組織化,恰是日益空心化、原子化的當代鄉村所缺失的。[29]從這個角度來說,劉紹華認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在于“國家主導的社會主義治理”[34]是有道理的。文化宣傳系統的組織化有效地將“處于政治生活和歷史之外”的群眾重新納入“政治生活及歷史”中 。[35]

(3)結合中心工作,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農村地區進行新聞宣傳,不能僅滿足于講政策或讀新聞,而是要結合村里的具體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如讀報組,當時文件里就明確要求讀報員做到“一讀二講三討論”,引導村民結合新聞討論和排查自己村里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有問題要及時向組織反饋。如農村廣播,作為一個外來的“新媒體”進入鄉村,它必須嵌入鄉村的社會結構或政治經濟結構,參與勞動生產的協調和管理,參與社會治理,才有可能真正成為人民的、內生的、大眾的媒介。當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央也一再要求與基層社會治理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縣級融媒體建設要引導好群眾、服務好群眾。一方面,只有服務好群眾,解決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群眾才能認同、聚集,并增加媒介使用黏性;另一方面,在服務群眾中引導群眾,只有在與群眾的互動中,才能增強基層媒體的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

總之,當代新聞媒體正受到政治權力和資本權力的雙重夾擊。新聞參與社會治理的思路要求不再以新聞生產為核心考量,而是結合時代主題,轉向信息服務,深度介入社會治理,關鍵要看能否組織群眾,提升基層組織力。

結語

21世紀以來,中國進入融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民眾可以利用新媒體手段發布微博、微信、短視頻、直播,新聞傳播的生態得到極大改變。學者們普遍認為,必須重新定義新聞。備受爭議的、從西方舶來的新聞專業主義對中國如火如荼的新聞實踐缺乏解釋力。很多一線媒體人也認為,新聞學界已喪失了對新聞業界的指導能力。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呼吁重構中國新聞學。如何重構,一些學者從美國轉向歐洲,試圖在哲學和思辨中尋找線索,但更多的學者轉向歷史,試圖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新聞實踐中總結規律,按照群眾路線開展新聞事業。群眾參與新聞和新聞參與社會治理已成為當前國內外新聞學界和業界不爭的趨勢/方向,既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更是面向未來、解決危機的思路;不僅是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理論建設,更是當代新聞實踐的前沿探索。

問題在于,面對當代新聞傳播事業的困境,不少學者依然堅持采用西方舶來的公民新聞學、參與式新聞學、用戶新聞學、底層新聞學、民生/社會新聞學等話語框架。但20世紀以來,中國新聞實踐留下了獨特的歷史遺產和工作經驗,與上述舶來的新聞分析框架背后的政治立場、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不一致。因此,只有回到汪暉所強調的歷史的“內在視野”,[36]并以此出發反思性地觀察當前主流的新聞知識、理論、信念和世界觀,在比較視野中,才能更深刻、更清晰地感知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新聞理論,進而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間建立一種內嵌的、有機的、延續的、富有生命力的聯結。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行穩致遠,進而有為。

甘惜分先生提出“立足中國土,請教馬克思”。[37]可以說群眾新聞路線是對這一原則的遵循,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另一方面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百年新聞事業出發,同時與西方專業主義新聞理念展開對話,探索面向未來的新聞路徑。做到歷史與當下、理論與實踐、新聞與傳播的統一。

參考文獻:

[1] 張壘. 回歸實踐:中國道路視野下的新聞學和新聞業[J]. 華夏文化論壇,2019(1):317.

[2] 黃春平. 中國特色新聞學科建設的歷程與問題檢視[J]. 現代傳播,2020(2):161.

[3] 向芬,季為民,葉俊. 高校新聞學科的現狀、危機與挑戰[J]. 教育傳媒研究,2018(1):33.

[4] 童兵. 從范疇認知深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對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網絡傳播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講話提出的十對范疇的思考[J]. 新聞大學,2016(5):23.

[5] 李海波,張壘,宮京成. 格局與路徑: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理論創新芻議[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7):5-26,126.

[6] 周勁. 新聞專業主義的本土化探索[J]. 新聞大學,2013(4):134.

[7] 陳力丹. 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 新聞記者,2017(9):71.

[8] 宮京成. 正確理解中國特色新聞學需要探討的幾個問題——兼與陳力丹教授商榷[J]. 新聞記者,2017(10):65-66.

[9] 李彬. 泥巴汗水的學問——從沙垚《吾土吾民》看新一代傳播學人的學術追求與取向[J]. 中國記者,2018(2):79.

[10] 董天策,曹林. 學界和業界如何合作生產專業知識——關于新聞學界和業界提升共同體意識的對話[J]. 青年記者,2020(28):38.

[11] 曹林,毛清亮. 新聞學界業界應有基于相互需要的知識融合——訪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韓立新[J]. 青年記者,2020(31):23.

[12] 趙月枝. 全球視野中的中共新聞理論與實踐[J]. 新聞記者,2018(4):4-16.

[13] 牛耀紅. 建構鄉村內生秩序的數字“社區公共領域”——一個西部鄉村的移動互聯網實踐[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4):39.

[14] 李彬. 重思中國傳播學[J]. 當代傳播,2015(4):5.

[15] 黃旦. 整體轉型:關于當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一點想法[J]. 新聞大學,2014(6):1.

[16] 沙垚. 重構中國傳播學——傳播政治經濟學者趙月枝教授專訪[J]. 新聞記者 2015(1):5.

[17] 朱杰. 想象傳播學的一種方式——從“重寫傳播學史”說起[J]. 國際新聞界,2019(8):90.

[18] 本刊編輯部. 重建社會核心價值觀共識——中國媒體現狀檢討(二)[J]. 經濟導刊,2014(6):14-16.

[19] 林愛珺,何艷明.“群眾路線”在新聞輿論工作中的歷史邏輯與內涵發展[J]. 學術研究,2021(4):9.

[20] 胡翼青,汪睿. 新聞專業主義批判:一種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視角[J]. 現代傳播,2013(10):48-49.

[21] 鄭保衛,李玉潔. 美國新聞專業主義觀念發展史的評述與反思[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8):89.

[22] 吳飛,龍強. 新聞專業主義是媒體精英建構的烏托邦[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9):14.

[23] 李海波. 業余路線:延安時期新聞大眾化運動研究[D]. 清華大學,2018.

[24] 石谷巖,常江. 作為話語的新聞專業主義:基于歷史和邏輯的考量[J]. 華夏文化論壇,2019(1):315.

[25] 雷蒙·威廉斯. 文化與社會:1780—1950[M]. 高曉玲,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446.

[26] 沙垚. 新中國成立之初農村讀報組的歷史考察——以關中地區為例[J]. 新聞記者,2018(6):57.

[27] 汪暉. 別求新聲:汪暉訪談錄[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1.

[28] 趙月枝,林安芹. 鄉村、文化與傳播:一種研究范式的轉移(上)[J]. 教育傳媒研究,2017(4):13.

[29] 沙垚. 社會主義與鄉村:重構中國新聞傳播學的起點[J]. 全球傳媒學刊,2020(3):62-72.

[30] 沙垚. 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體系建構與鄉村實踐[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22.

[31] 吳小坤,吳信訓.“參與式新聞”與新聞人才培養[J]. 新聞記者,2012(8):31.

[32] 蔡翔. 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象(1949—1966)[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79-80.

[33] 徐勇.“宣傳下鄉”:中國共產黨對鄉土社會的動員與整合[J]. 中共黨史研究,2010(10):15.

[34] 劉紹華. 我的涼山兄弟——毒品、艾滋與流動青年[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22.

[35] 謝覺哉. 民主政治的實際[C]//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課題組. 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資料選編.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4:41-42.

[36] 汪暉. 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4.

[37] 鄭保衛. 立足中國土 請教馬克思——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思考[J]. 新聞與寫作,2016(7):69.

Mass Line Journalism: Enlightenment Based on Journalistic Practi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A Yao1,2(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1, China;2.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journ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it also presents many problems. Scholars have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Chines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poses the questions concerning how to materialize the reconstruction? This study finds that Mass Line journalism is a desirable and important an alternative to solving the current dilemma. Because it not only follows the centennial journalism history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explanatory power on contemporary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community journalism and user journalism, but also has constant dialogue with professional news concepts and news discourse. Firstly, it advocates news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working principle of coming from the masses and returning to the masses. It also shows at least two main characteristics: one is mass participation in news practices; the other is new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Key words: mass line journalism; journ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entennial journalism history;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social governan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她的性爱视频| 亚洲成肉网|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色婷婷久久|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美女一区|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乱人伦99久久| 亚洲色中色| 国产不卡网|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国产jizz|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亚洲视频二|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有专无码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丁香综合在线| 国产福利拍拍拍|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jizz在线免费播放|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激情在线网|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综合网久久| 亚洲综合色吧|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日韩免费毛片| 国内精品91|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国产午夜不卡|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欧美在线一级片|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成人| 久久91精品牛牛|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