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卿 曹子郁

【摘要】在書店式微的時代,選書師這一職業,頗有些逆潮流的意味。它的出現仿佛在告訴人們:書要放在哪里,怎么放,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文章基于對國內外職業選書師發展現狀的研究,結合其與當下實體書店選品工作的異同對比分析,提出目前書店選品存在關聯性弱、分類僵化以及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將對選書師的實踐考察置于知識再生產的理論視角下,追問如何透過這一新興業態的表象,從培養人、空間優化以及價值創新三方面為讀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以期為融合發展背景下的書店轉型與出版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選品 選書師 實體書店 知識再生產 書店轉型
【中圖分類號】G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2)1-030-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1.005
職業選書師最早被國內讀者知曉,源于2016年日籍華語作家吉井忍的代表作《東京本屋》。書中提到兩位日本選書師的代表性人物:幅允孝和內沼晉太郎。幅允孝26歲時曾為六本木蔦屋書店選書,并因此受到業內高度關注;內沼晉太郎最早嘗試以文庫本明信片的方式為圖書增添神秘感與故事性,致力于通過空間、陳設、營銷、產品組合創造人與圖書的機緣。
伴隨美學意識覺醒,人們對于產品的質量和價值要求越來越高。在相同內容品質的前提下,形態的巧思和傳播方式的創新直接影響著吸引力和關注度。[1]因此,不斷探索書籍的呈現載體,翻譯并編輯出符合不同人群需要的書籍信息,挖掘讀者與書籍結緣的更好方式就顯得至關重要。為此,幅允孝首創選書師這一職業,并用親身經歷賦予其完美的注解。選書、薦書、為供給做減法等理念開始為人們所認識和探索。
一、選書師的由來與現狀
Book Director,譯為選書師或選書家,也有人將它稱作書店陳列設計師。探究選書和陳列的美學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但在實踐工作中卻遠不止于此。想深入了解選書師的工作,還要從日本的幅允孝說起。
1. 選書師的先行者:幅允孝
幅允孝,日本著名選書師、編輯、撰稿人,2005年10月創立選書集團BACH有限公司并擔任代表。他從小愛看書,也喜歡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經驗。海外留學、世界漫游和書店店員的經歷,讓他形成了自己的閱讀觀和品鑒力,并通過這種獨特的語言和思考方式,首創Book Director職業。六本木日本國立新美術館里的店鋪SOUVENIR FROM TOKYO、東京Hands銀座店的Hands Books、駿河銀行d-labo書架陳列等,都是他的心血之作。在銷售銳減等負面消息鋪天蓋地的出版界,幅允孝的出現開始讓人反思圖書與人的關系是否能更自由奔放。[2](242)
(1)從書店編輯到書架編輯。“從前書店因為人潮熱絡,親手觸摸書的機會多,這個行為是有溫度的。但當人們不再走進書店,書店就等于失去溫度了?!盵3]于是幅允孝開始重新思考書籍的存在方式,將重心從書店轉移到圖書本身。雖然書店等規模性的書籍空間驟減,但許多非書籍相關的領域仍愿意在店內設置小型圖書或雜志專區,他目前所經營的BACH公司就將書店編輯的理念延伸至非書店空間內的書架編輯,做有選書需求客戶的圖書服務,范圍涉及銀行、美術館、機場、百貨公司、醫院等各類空間。在他看來,既然人們不再走進書店,那就“將書帶到人在的地方”,能激發人拿起書架上的書,進而產生購買的意愿,即是書架編輯的要義。
(2)選書要聊出“結接點”。這項工作是從“傾聽大家的心聲”,開展多次訪談和調研起始的。在為高中女子學校設計圖書室書架時,他從每個年級隨機抽取五名學生,避開老師,與她們在圖書室暢談,了解她們對書籍的想法。訪談的主要目的是挖掘學生的興趣點,進而尋找突破口,將其與書連接起來,也就是創建他所說的“結接點”。[2](261)例如,雖然很多學生聲稱自己不愛看書,但她們聊起輕小說和動漫卻是眉飛色舞,幅允孝便從這些游戲或動漫的題材和作者著手,延續這一興趣鏈,按照當事人的感受編輯閱讀空間,以她們喜歡的方式邀請其踏進書的世界。面對不同的群體,這樣的訪談往往需要不厭其煩地進行很多次,被訪談者才能放下戒心,顯露出內心真正的需求。若訪談者僅僅通過問卷等形式單刀直入地問喜歡的作者和作品,對方就會理所當然地希望最終的選書項目中有那本書或作品。這樣的書架不存在偶遇,也就沒有驚喜可言了。
(3)選書師的閱讀習慣。幅允孝經營的選書公司BACH現有四名員工,為各項目所選的書至少有一人看過才會進入書單。采訪和調查結束后,幅允孝會確定選書的主題和概念,并列一個大約有一百本的圖書清單。根據這一清單,另外三人各自搜集其余圖書,邊商量邊閱讀,逐步完善整個書架的“編輯”。這樣既能保證書架的框架性和完整性,又能汲取每個人的巧思,為選書增添跳躍感和活力。
歷經幾年發展,選書師這一職業在日本越來越受關注。在澀谷開業的HMV&BOOKS TOKYO由本屋B&B內沼晉太郎負責選書;無印良品也在國內外開辦MUJIBOOKS,日本國內部分由松岡正剛代表的編集工學研究所負責選書;澀谷的大型連鎖雜貨店LOFT也開始賣書。不得不說,在互聯網時代,想讓一本書被讀者看見越來越難了,選書師不僅是為讀者甄選圖書,更重要的是將選擇出來的書進行編輯和創新,這才是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2. 方興未艾的國內選書實驗
對比日本,國內的選書師職業才剛剛起步,還處于方興未艾的實驗階段。可貴的是,選書理念和實踐在日本的成功使國內的書店從業者意識到,進入銷售環節后,加入空間、陳列、跨界整合的再次“編輯”,可以讓一本“蒙塵”的圖書重燃魅力,讓合適的圖書存在于相應的空間,被需要的人看見。
(1)儲海飛與本冊選書。儲海飛2016年年初創辦的本冊選書是國內少有的選書公司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專業的選書機構。[4]儲海飛開的第一家書店只有20平方米,店內擺放的都是他從世界各地淘來的獨立出版物。通過不定期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與圖書相關的故事和閱讀心得,吸引了一批讀者和圖書收藏家慕名前來。真正讓儲海飛為更多業內人士知曉,是他接下了無印良品的選書項目,為其在北京新開設的一家集餐飲、零售等于一體的融合業態的酒店選購一萬冊圖書。這次合作讓儲海飛意識到自己可以將選書作為一項事業,九分之一書店和本冊選書便應運而生。
九分之一書店,是一家24小時營業、占地200平方米的小書店。由小書店向南走100多米,就是儲海飛的工作室本冊選書。2017年起,本冊選書通過提供選書服務,每年可獲得約100萬元的收入。[5]在儲海飛看來,開書店和選書師的身份是相通的,九分之一書店就是其踐行現代選書理念、重塑書店呈現方式的試驗場。
定期舉辦圖書主題空間展,翻譯并編輯出符合當下人們需要的書籍信息,是九分之一策劃團隊一直在嘗試的事情。以為順應雙塔市集開幕而設的首展“可以吃的書”為例,九本與食物相關的書是設計的核心和重點,內容涵蓋料理技能和導演手札,恰恰對應了雙塔市集充滿煙火氣的本味;書籍封面圍繞選題內容重新設計,用葡萄、西紅柿等直觀的圖形語言詮釋主題概念;空間陳設采用相匹配的造型語言,立體擺放的書籍和印有各種食物圖標、以能激發食欲的紅色為主色調的主題墻完美契合。未來,九分之一書店將聯合飲品店、烘焙坊等空間,通過展陳相關書籍、主題專訪等方式,開展多樣化的互動,以點帶面,走出傳統書店的固有形式,重新激發閱讀的可能性。[6]
(2)實體書店的盲盒經濟。讀者與書的相遇可以是深謀遠慮、多方探查的,也可以是狹路相逢、偶然相遇的。如果說本冊選書多是通過選書師逐步累積的品牌效應,將個體的圖書審美推廣及眾,創造閱讀需求,那么實體書店的盲盒經濟就是從不同維度為讀者提供 “重新閱讀一位老朋友”的機會。
盲盒,源于日本,一個小盒子中裝著玩偶手辦,消費者不能提前知曉具體的產品款式,充滿著隨機性,賣點是貫穿始終的神秘感和期待感。先鋒書店是國內書店盲盒界的先行者,早在2015年就在其網店開展了定制盲盒活動。讀者寫下近期的心情感悟,書店根據留言探析該讀者的需求并有針對性地選書,后又將盲盒的理念推廣至線下的實體書店,由書店選書師挑選圖書,進一步增加了“盲”的程度,書店品牌成為選品品質和體驗感的保證。[7]2020年3月,推出“創始人盲選閱讀計劃”,邀請詩人北島、音樂人李健、詞作者方文山等名人為讀者挑選圖書,利用名人效應和新鮮感吸引購買。此外,先鋒書店還實踐過“氣味盲選”(一本圖書+一款香水)、“甜咸盲選”(一本書+一張手寫明信片)、“賭酒盲選”(至少一瓶酒+其他)等各種“盲盒”營銷,[8]在主題策劃的包裝下,彰顯圖書的內容價值和商品屬性。
單向空間書店直播售賣“保衛書店”盲盒,承諾盲盒內所選書籍均為其出版體系的佳作且價值會高于其定價;[9]珠海無界書店的“無界盲選”讓讀者根據關鍵詞“童書”“文學”“社科”“隨機”選擇盲盒,定價從59元到99元不等,初衷是讓讀者關注到鮮少被發現的好書;上海思南公館、上海作家協會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專門策劃了為期60天的“嘉賓店長每日薦書選書”活動,為當時即將開業的書店預熱……圖書質量、書店的選品能力,再加上拆封時的驚喜,“盲盒熱”就這樣在實體書店中流行起來。目前來看,無論作為創新營銷的最初探索,還是現如今各式各樣的潮流玩法,書店盲盒其實并非完全意義上的盲選,專屬的主題或外觀設計隱含著盲盒的文化和調性,削弱了拆盲盒的“賭徒”心理,本質是顧客體驗感的延伸。區別于其他盲盒偏娛樂化的特質,因圖書是一種更抽象、更具謹慎度和嚴肅性的商品,要想觸動讀者的理性神經,提升讀者購買的積極性,書店盲盒實際上考察的是書店的策劃能力。
二、選書師的本質
有人認為,選書師是書店的圖書管理員,以書為鄰,用書表達;也有人認為,選書師是書海里的探路人,為書與人創造連接。究竟何為選書師?它作為新工種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從宏觀環境和微觀情境出發,選書師的本質應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新商業形態下的價值創新,二是大數據時代的知識精準服務。
1. 新商業形態下的價值創新
增田宗昭在《知的資本論:蔦屋書店的經營之道》中將日本經濟社會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0]分別是商品匱乏的消費社會初級階段、生產力大力發展后以平臺為價值中心的第二階段以及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提案階段。這三個階段的說法同樣適用于我國。我國經濟也曾經歷過商品匱乏、粗放式發展的階段,同樣也遇到了平臺化發展的瓶頸期,如今企業正在努力從投資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改革。消費升級、觸點價值、體驗超越,看起來艱難和發展遲緩的行業,在“知本”和智力的推動下,有可能充滿勃勃生機,這也正是傳統企業家們中盤發力、改變格局的大好機會。一方面,人們不需要再去現場就能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另一方面,當經濟和社會得到充分發展之后,人們又會花費更多的金錢和時間重新從線上回歸線下、從虛擬回歸現實。傳統認識上的資本,即財務資本大小決定企業活動成敗的時代已經過去,而企業內部“知本”的儲備量以及發揮程度左右企業推動力的時代即將到來。這里所說的“知”,并不僅僅指“知識”,而是包括知識、經驗、閱歷在內的綜合能力,資本與“知”相匹配,形成新的“知本”,在新的商業環境中,成為改造舊商業的“發動機”。
現今,平臺眾多,可最后的選擇還是掌握在消費者手中。能夠找到對每一位顧客而言價值較高的產品并進行提案的人,才會在第三階段創造巨大的顧客價值。這也意味著書店的顧客價值不再僅僅是作為物體的圖書,而是包含在圖書中的提案,即書的內容再生產。選書師在平臺泛濫之時出現,其實是出版業創新“知本”價值的有益嘗試。他們通過篩選組合、主題設計、分類陳列的方式為顧客提供與書有關的策劃,在網絡時代創造和表現圖書的魅力,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扎根圖書本質,實現新商業形態下的顧客價值創新。
2. 大數據時代的知識精準服務
讀書無疑是一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并投入專注力的事情。在這個時間成本不斷壓縮,企圖僅僅花費幾分鐘就能了解一本書、一部影視劇的時代,書籍幾乎成為最吃力不討好的媒介。但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瀏覽幾分鐘視頻和閱讀一本書所獲得的信息和內化影響,存在著本質區別。閱讀是一個內化的精神活動,但承載信息和知識的圖書卻僅僅通過購買這一簡單的消費行為獲得,物質消費與精神活動間的壁壘使人們在圖書消費上往往更加謹慎,而信息時代繁雜多樣的選擇更加劇了打破屏障的難度。不同于冰冷的數據庫,其大多只能基于客戶數據進行單線化的推薦,受讀者喜好和閱讀面的影響,選書師本身也是讀者,他們對顧客的閱讀能力和興趣有充分了解,也具備一定的圖書品鑒力和審美趣味,更能挖掘出讀者深層次的精神需求。
信息時代使整個世界開始變得“平坦”,人們的眼界開闊了,網絡將精準營銷變為現實并開始廣泛應用。但同時也加劇了人們對精準服務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其實并不完全依賴于網絡這一載體,選書師的出現就是最好的證明。精準營銷反對大眾強調個性,反對灌輸強調互動,反對一視同仁強調區別對待。由此可見,選書師其實是集精準營銷的精髓反其道而行之,在大數據的滄海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精準服務之道。
三、選品的變與不變
數字技術的革新和應用,加快了媒介融合發展的步伐,傳統出版發行企業的轉型升級不斷被強化。在此背景下,選品作為影響書店供需與營銷的重要因素,原先對其流程性工作的單一認識已無法適應數字時代對消費和需求的顛覆,必須轉變思維,以全流程和創造性的眼光重新審視選品的內涵。
1. 職業選書師與書店選品工作的異同
選書,俗稱選品,即調控店內出版物的分類和選擇,包括對著作者、出版者、發行渠道和單位數量的甄選。在國內,除新華書店等大型書城設有選品師等相關崗位,其他書店鮮少專門將這一工作環節獨立出來,選品決策仍采用內部一體化的管理模式,主要由書店經營者和營銷人員討論決定。與職業選書師相比,其角色定位大同小異,但由于書店規模不同,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有所區別(見表1)。
如表1所示,新華書店等綜合性大型書店首先會確保圖書品種的“大而全”,西西弗等連鎖書店更善于通過暢銷書等“爆品”以點帶面地拉動銷售,而民營的中小型書店則更重視書店氣質與選品內容的整體性,以彰顯書店的特色。這些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各有千秋,但伴隨著近年來網上銷售渠道對圖書市場的擠壓,如何將相對有限的陳列資源充分利用并轉化為動銷率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此背景下,許多民營實體書店以高水平、有特色的選品脫穎而出,而曾經代表一代人閱讀主張的新華書店逐漸被“冷落”。因此,選品環節下沉化、精細化、日?;?、全員化、專業化正在逐步成為書店發展的重要方向。[11]
不難發現,實體書店的選品由于和銷售額緊密相關,又受到渠道上游出版商資源分配的制約,常常在選書邏輯與選書偏好上過于保守,很難彰顯活力和新意,且這種選品模式僵化的現象會隨著書店規模的擴大而顯現。相應地,選品質量對其銷售效率的提升也會因書店體量的增大而減弱。選書的職業化發展,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作行業大分工的“前哨”,將選品這一關鍵性環節從煩瑣的輔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項目收費制賦予選品更高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使其所背負的營業額壓力得以釋放,可以根據項目主題構建屬于自己的圖書語言。
2. 數字時代選品的內涵衍變
不管是獨立書店,還是連鎖賣場,選品一直以來都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包括品種估算、書目采購、貨源組織和現場配貨等具體工作環節,同時也會對所有到貨進行日常監控,其作用主要是維持類別間的平衡,發掘好書、新書,明確退回或限量不需要的品種。選書標準取決于書店的規模和設計,前者事關數量,后者決定類別、內容和質量。[12]
可見,傳統上對選品的認識較為單一,它與分類、上架等繁雜的日常工作一樣,周而復始地運轉以維持書店的正常運營。而選書師的出現將人們對選品的理解延展了:數字時代的選品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從進貨到營銷的全流程,也是將頭腦中的理念訴諸現實,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設計。其內涵與三組概念息息相關,分別是品種、分類和主題。
品種是確定書店性質和規模必須計算的因素。書店尤其是連鎖書店的業務工作,其核心是抓住四種書:暢銷書、常銷書、動銷書和滯銷書。人們看得見的質量是印刷、排版、紙張和封面,但由于圖書的特殊性,在實現消費之前,書店不可能完成對品種質量的完全評估。圖書品種的選擇應堅持獨創和質量,選擇合適的、必備的、優良的品種。分類是書店工作中的一大難點,需要考慮三個層面,分別是樓層、區域和書架。分類的作用在于方便讀者,面對讀者多樣化需求、轉向更廣泛文化商品和附加消費的變化,應該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優化組織結構和員工隊伍建設,以提供更為人性化的服務。主題組織是增添書籍魅力的一環,要兼具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敏感產生主題,能力引發聯想,書店的主題組織應包含三項要素:一是主題具有鮮明的個性創造色彩;二是能夠與某種非市場的因素和賣場的品種形成有效勾連,從而引發品種和讀者的碰撞;三是構成主題陳列的品種,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保障??梢哉f,從品種選擇、分類陳列到主題組織,這是一個順理成章的選擇過程,向心力是各環節的有機配合,離心力則指向讀者。只有站在讀者的立場上考慮選品設計,才能在數字時代提升書店的吸引力。
四、傳統書店選品的問題與挑戰
傳統上,書店選品是以渠道方為主,隨著注重體驗、場景的消費理念日漸深入人心,選品也開始向以顧客需求為中心轉變。蔦屋書店的成功為書店轉型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出現了很多采用“書店+多元化業態”模式的新型書店,雖大多只是畫虎類犬,因特色不鮮明、抗風險能力弱而被市場淘汰,但也有一些書店抓住了其成功的關鍵——選品,并在品控上下功夫,為書店帶來了良好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書店雖然意識到選品在書店轉型發展中的重要價值并積極實踐,但仍存在選品關聯性弱、分類僵化、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
1. 選品關聯性弱,主題詮釋不明晰
體現書店的文化主題和品牌特色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空間、物體、事件都是文化主題詮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每一部分間的連接也是至關重要的。但大部分書店并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空間、物體、事件三者間都是相互割裂的,缺乏系統性。例如,幾乎所有西西弗書店的選址都在商場,其目的是利用商場巨大的客流量使書店盈利。但其雷同的裝潢與選品往往會弱化書店與外部場景的關聯性,讀者走進書店的偶然性強,難以建立長期的、穩定的關系,長久下去,就會使書店陷入低回購率的窘境中而難以維持生計。另外,一些將書韻與名勝古跡相融合的書店常常會忽略內部場景的敘事功能,很容易給讀者造成“我是走進了一個景點而并非書店”的錯覺,走馬觀花后難以對圖書產生購買欲望。
2. 選品分類僵化,缺乏個性與新意
在網絡渠道搶占圖書市場的今天,書店選品的分類和陳列不僅體現著書店的專業性,更直接影響著書店的經濟利益。目前,我國大多數書店仍以《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為基礎,沿用傳統的圖書三級分類法進行陳列,對題材、文體、國家(地區)、學科、作者以及出版社進一步細分并設置展區。不可否認,這種分類方式較為標準科學也最方便店員查找,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但書店不同于圖書館,很少有讀者帶著很強的目的性走進一家書店,更多是在感受書店獨特文化氣質的過程中產生購買欲望。換言之,實體書店要“不動聲色”又“處心積慮”地將圖書呈現在讀者面前,傳統的分類方式已無法適應網絡時代的快消費模式,選品分類需要新鮮感。
相較于專業性書店,綜合性書店勝在“大而全”,卻也更容易陷入全而不精的尷尬境地。[13]很多大型書店雖然都做了基本的展區劃分,但具體的三級類目卻十分粗糙和敷衍,分類重疊、語焉不詳、分類無意義等現象時有發生。如新華文軒西南書城專門設置的“年度作品”展區只是集中陳列,并沒有注釋說明,讓人難免心生疑惑;“綜合讀書”“魅力閱讀”等標題既沒有詮釋內容也沒有體現功能,讀者看得云里霧里。當然,并不是說完全顛覆式的分類方式就是無懈可擊的?,F如今很多追求個性的民營書店在圖書分類上頗下功夫,如以博爾赫斯書店為代表的人文藝術類書店以作者進行分類,占據一整面墻的書架確實很吸引眼球,但也存在不科學性:國外作者使用的不是原名,而是翻譯后的中文名字;每個字母展架下,單列出來的代表性作者選擇比較隨意,其著作數量也不盡相同,顯得不夠嚴謹專業。
綜上,選品分類首先要保證專業性,同時要遵循商業邏輯,精細又靈活的分類方式才能有效提升書店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3. 閱讀品位下沉,選品參差不齊
精品閱讀是很多書店尤其是獨立書店在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始終堅挺的重要原因。然而當前許多書店的選品開始向暢銷書傾斜,雖說這是為了維持生計不得已為之的“下下策”,但標榜著個性化、高品位的獨立書店若不再注重精細運營與文化熏陶,其不可替代性又從何談起呢?如以“繁忙生活的一處靜怡空間”為設計理念的武漢予果書店選址在一家中高端商場的最高層,店內近一半的空間被閱讀區的桌椅侵占,還有10%的空間出售工藝品和飾品,這使得本就狹小的空間顯得更為局促。店內擺放的圖書除當季一些較為知名的暢銷書外,絕大多數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中外名著,還有一些菜譜、心理學等實用類圖書。這種選品風格更像是設置在某家餐廳內供讀者隨意翻閱的舊書架,缺乏生命力。讀者或許會走進來開始閱讀,但很難產生購買欲望。
網絡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讀者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取暢銷書單的信息,并在幾分鐘內通過網絡渠道獲得某本書。過度迷信暢銷書“神話”,只會限制實體書店的發展。對于本就有限的庫存空間來說,單位數量越多的暢銷書意味著更少種類的新書。當然,這并不代表實體書店不能銷售暢銷書籍,只是應該在關注市場的同時,也專注細分市場,為讀者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從體驗感、認同感等方面著手,增強自身競爭力。
五、知識再生產視角下關于選書師的追問
現如今,人們正淹沒在信息海洋中,但卻渴求知識的獲取,或許我們是“信息巨人”,但也有可能變成“知識侏儒”。信息具有相對原始的、特殊的和實際的意涵,而知識一詞則表示是通過深思熟慮、處理過或系統化的。通俗地說,信息可以看作生的原材料,而知識是經過烹調的食物。[14]誠然,書籍承載的文字本身是知識凝結的產物,但書籍在進入經濟市場過程中,與空間和社會不斷交互所產生的符號隱喻和文化意義,又何嘗沒有賦予其新的知識價值呢?
具體到知識生產,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印刷文明不僅使知識生產形成了一套選優拔萃的淘汰機制,以此催生書籍作為知識產品的誕生,同時也刺激了知識的商品化過程,實現了文化消費到文化流動的循環。然而,互聯網的出現卻使人類傳播和文化中的傳統觀念完全過時,千百年來經由傳統和印刷文化所建構起來的線性和理性思維方式正受到全面沖擊,技術帶來的便利既為人們營造一個理性良好的信息與思想交流的氛圍和環境,也有可能變成一個由喋喋不休的妄語堆積而成的巨大的信息垃圾場。知識載體的電子化、網絡化徹底激活了沉睡于書本之上的信息資源,人類的知識生產體系正面臨著超文本的非線性邏輯、多媒體的娛樂精神、信息層級扁平化導致的業余主義等非理性精神的沖擊,信息的無限熵增導致“我思”主體的全面內爆。[15]信息網絡開啟的召喚結構和期待視野正在徹底顛覆人類查閱、學習并整合所需知識的進路,從根本上改變著人們思考與學習的模式。
選書師的誕生反映出對信息過載做減法的迫切需求,今后是否能夠職業化、長久地發展下去還不得而知。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出現拓寬了出版業的格局和視野,使從業者重新思考作為信息提供者和文化傳播者的職責和使命。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企業與企業間的競爭正越來越多地表現在知識和綜合素質上,不僅包括掌握大量現有的知識,更包括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和創新。以知識再生產的視角觀之,選書師根植于書店空間,看似從非常微觀的視角切入,實則通過物質資料的重組或重置,拓寬對于知識的想象性生產道路。在此過程中,書籍作為知識生產的重要載體,被分配或組合以創造出符合特定生活需要的新知識,并在文化空間內進行知識再生產與意義建構,開啟全新的生存與發展路徑。
加工與創造、整合與傳播以及轉化與應用是知識生產活動的三個重要維度。對此,筆者將對選書師的實踐考察置于知識再生產的理論視角下,旨在探討如何透過選書師這一新興業態的表象,從培養人、空間優化以及價值創新三方面為讀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以期為融合發展背景下的書店轉型與出版創新提供有益參考。
1. 加工與創造:書店人的角色轉向
傳統出版機制是建立在一種假設之上的,即只有編輯才能找到好的選題,也只有編輯才能編出好書。這種編輯權構成了傳統出版社的獨特優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發行環節的能動性。實際上,這種編輯權只是讀者選擇權的某種讓渡。在傳統出版環節中,讀者與編輯掌握的信息是不對稱的,讀者只好把自己的權利讓渡給編輯,請他們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源來為讀者編輯好書,而互聯網飛速發展下的知識經濟時代直接消解了傳統框架內作者、編輯與讀者資源的不對等。在“互聯網+”時代,書店所缺的不是信息,而是篩選信息的好機制、好方式;在出版繁盛的今天,讀者所缺的不是圖書品種,而是引領閱讀的好主張、好措施。[16]
選書師的出現恰逢其時,或許稱不上“靈丹妙藥”,但不失為“一劑良藥”。過去思考書店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未曾深入探究過其成為文化中介的可能性。而與傳統書店人的工作相比,目前選書師的實踐以及渴望實現的效果不再僅僅是圖書館式的分類、組織、呈現,而是開始超越傳統書店空間與展陳活動的狹隘范疇,將編碼固化為書籍載體的知識,通過與他人的協商進行解碼,歸類、匯總再重新包裝和展示,以實現知識與思想的共享。圖書選品工作早已貫穿實體書店從品牌定位到日常運營的全業務周期,成為一項需要不斷探索、試錯、迭代的工作。[17]在以體驗、場景、融合為邏輯起點的書店轉型背景下,選書師需要為靜止的書籍賦予意義、提出觀點,為一條信息、一種書籍或一類文化商品構建關系,但追根溯源,這一問題反映出的是書店從業者在文化傳播中的角色缺位。知識意義生產的主動推動者應該是每一位書店從業者,要將“需要選書師”的回避轉變為“人人皆是選書師”的自覺。
2. 整合與傳播:文化空間的知識交往
書店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不僅承擔著表達在地文化的功能,自身也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一直以來,書店都是以書籍這一物質性載體為中心的陳列空間,通過書籍的展示實現知識與文化的交流。區別于圖書館,商品化知識的介入,促使生產關系與消費者需求不斷升級,消費者不只注重經濟價值,更加關注產品附加的知識屬性和文化意義。[18]與此同時,行業自身也在重新定義書店的屬性和價值,傳播媒介的進化使靜態的地理空間與動態傳播機制間的邊界消失,空間流動,人們的閱讀習慣、消費體驗、社交分享、知識交往等社會行為關系成為決定實體書店未來走向的關鍵。
當知識作為一種權利、一種資源在經濟生活中日漸突出并最終取得主導地位時,知識產品傳播無疑將成為發揮知識效益、改善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當關鍵詞從書籍變成知識,更多潛在讀者以書店為圓心或起點,基于興趣形成的知識類目被激活,社群范疇開始擴大,閱讀、文創、旅游、藝術等所有與書店相關的興趣社群才會被吸引進來。只有知識產品傳播這一樞紐工程建設成功了,知識的經濟活動才能夠完成,知識與經濟的互動才能合二為一地成為知識經濟。
現代意義下的選品工作除篩選、組織和整理書籍外,知識化的視覺、聽覺與文本符號也是其知識再生產活動中的重要生產資料,其本質也是經由選書師高度符號化后的知識呈現,通過激活場景,為讀者搭建了一個文化交流與情感互聯的空間。實體書店要實現長期持續發展,需植根于在地文化,結合目標人群的生活習慣和經濟能力打造微型文化空間,將整體設計、細節敘事和書店服務等方面相互關聯,豐富文化橫截面,多維度地傳達文化信息。
3. 轉化與應用:實體書店的價值創新
當書店認為書籍流通是其核心功能,卻又不能解決書籍存儲有限性、查找煩瑣等問題時,就會產生邏輯上的自我矛盾,導致書店到訪者的減少和自我吸引力的減退。隨著5G和大數據技術的迭代升級,書店不再是單一的圖書銷售場所或拍照打卡勝地,也不是單一的閱讀體驗場所,它將成為讀者以知識為載體,進行知識發展、知識休閑和知識交流的綜合平臺。[19]現如今,技術的高度滲透使得融合、跨時空以及泛時空的設想成為可能,場景邏輯取代空間邏輯是書店發展的大勢所趨。書店作為知識生產實驗場的定位意味著它具有傳播新知識、拓展知識范疇、提升讀者閱讀品位的基本功能。而在此基礎上,創造新知識、創新傳播的價值也在漸次凸顯。[20]
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堅守閱讀推廣與文化高地的初心,實體書店應當更加重視知識生產的實驗、機會與創新,構建與更多社會組織的關聯。一方面,應鼓勵包括書店與各種不同場景在內的所有公共空間成為知識生產的實驗場。通過策劃或參與各種主題文化活動,深度融合教育、科普、博物、自然等領域,開發地緣文化資源聚合知識場景等方式,豐富知識再生產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以開放、多元的態度與受眾建立情感聯系,提供渠道讓讀者主動參與到空間編輯和內容共建中。書店可以借鑒圖書館讀者決策采購(PDA)模式,將一部分圖書采選權交給讀者。提供專門的讀者反饋渠道,包括對書店服務的滿意度、圖書價格和種類的建議等;[21]同時,通過有償訪談、一日店員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更深層次地了解讀者,為書店注入持續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選書師對話設計師:探索未知的邊界[EB/OL].[2020-07-19].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zc0NjU3Ng==&mid=2247484749&idx=1&sn=7dadcef6a8a1f49c2daec0a659ccde29.
[2] 吉井忍. 東京本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 實體店選書師:一份網購時代的“逆潮流”工作[EB/OL].[2019-09-10]. https://www.sohu.com/a/340166457_820276.
[4] 本冊選書[EB/OL].[2021-3-31].http://forestbooks.cn/about-forestbooks/.
[5] 職業選書師:幫人選書,年入百萬不是夢[EB/OL].[2020-07-1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933127719293025&wfr=spider&for=pc.
[6] 曹雪琦. 選書師儲海飛:書店的“菜場實驗”[N]. 蘇州廣播電視報,2020-01-03(A04).
[7] 劉洋.“盲盒”經濟在圖書營銷中的創新應用——以南京先鋒書店“盲選圖書”為例[J]. 出版與印刷,2020(2):19-23.
[8] 書店扎堆兒賣盲盒,玩偶盲盒相比書有那么大魅力嗎?[EB/OL].[2020-05-0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5895458096427771&wfr=spider&for=pc.
[9] 蘇靜怡.“保衛書店”:后疫情時代實體書店的經營探索與路徑選擇[J]. 科技與出版,2020(12):50-55.
[10] 增田宗昭. 知的資本論:蔦屋書店的經營之道[M]. 王健波,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8.
[11] 王少波. 實戰四招破解書店選品難題[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0-07-31(003).
[12] 徐沖. 做書店:轉型期中國書業的終端記錄[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9-78.
[13] 白冰,葉青逸. 綜合性書店中圖書分類陳列的特點及效果——以新華文軒西南書城為例[J]. 現代出版,2012(4):29-32.
[14] 彼得·伯克. 知識社會史·下卷:從《百科全書》到維基百科[M]. 汪一帆,趙博囡,譯.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155-157.
[15] 邁克爾·海姆. 從界面到網絡空間: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M]. 金吾倫,劉鋼,譯. 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0:33.
[16] 文楓. 書店如何選書才能“叫好”又“賣座”?[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6-10-21(005).
[17] 楊偉. 圖書零售發展趨勢與圖書在實體書店的角色分析[J]. 出版與印刷,2020(1):1-5.
[18] 張梅蘭,杜怡卓. 轉向知識的想象:當下實體書店的空間生產[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3):116-119.
[19] 張萱. “顏值”升級之后,書店還能做什么?[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1-06-01(007).
[20] 張萱. 場景融合·社群激活·“實驗場”——城市傳播視域下實體書店作為知識生產空間的價值研究[J]. 東岳論叢,2021(4):131-138.
[21] 薛妍. 基于互聯網+的“你選書我買單”模式研究[J]. 圖書館學刊,2018(10):95-99.
The Secrets of ?Book Director and Book Selection: Innovation Path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Bookstore
FANG Qing1, CAO Zi-yu2(1.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2.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In an era when bookstores are declining, the profession of book directors is quite against the trend and its emergence indicates something significant: where and how to put the book is indeed a topic worth explor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book director at home and abroad. Starting wit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the current book selection work in the physical bookstores, this paper there exists some problems such as weak relevance, rigid classification and uneven quality in book selection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reprodu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new professional trend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better products and servic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ivating people, space optimization and value innovati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idea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bookstores in the context of publishing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book selection; book director; physical bookstore; knowledge reproduction; bookstore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