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鴻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下文簡稱《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闡釋了其關于意識形態的基本觀念。雖然作為意識形態的“‘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3頁。但是,意識形態是人現實生活過程的“反射和反響”。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5頁。由此看來,意識形態對于人類理解自我的存在、校正現實的行為、追求未來的理想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不僅關系著個體理解自我的觀念,更關系著社會闡釋其原則的根據。那么,如何從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念中把握其意識形態觀,從而深究其根本的理論思維,揭示其政治立場,闡釋其現實追求就是馬克思意識形態觀研究的重要問題。近年來,隨著國內意識形態研究的不斷進展和持續深入,學界從不同視角對《形態》中所蘊含的意識形態思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挖掘與探索,總體觀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是借助于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對意識形態概念的闡述,繼而對意識形態概念史梳理、溯源、辨析與考證;二是對《形態》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之虛假性進行批判,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如何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秉持正確的價值立場,加強意識形態風險的識別與治理;三是以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對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內涵及其功能的闡述為切入點,論析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建構對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之理論與實踐意義。因此,唯有我們真實理解了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觀,我們才能夠既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現實的歷史生活來追問意識形態本質的深意,又把握其意識形態觀展現的對社會歷史批判的實踐視域,更能正視當下我們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中的現實難題。
意識的生成機制是探討意識形態問題的理論基點。意識形態作為人類歷史的一個方面①趙德江、胡海波:《意識形態是人類歷史的一個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意識形態的歷史考察》,《長白學刊》2008年第2期,第4頁。,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將意識形態闡述為歷史性對象,從人-社會關系上把握意識形態的發展。大體上呈現出對其發生學問題的研究、對意識形態批判理論內容的考察、對意識形態價值及其意義的追問。總體上,立足于文本理論特質與現實時代把握等維度探析了馬克思在《形態》中的意識形態表達的理論邏輯與實踐價值問題。
意識形態作為反映社會關系存在樣態的抽象概念,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貢獻在于奠定其具體的唯物主義基礎。從其發生問題上,有學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分析現代歷史,找到意識形態發生的質變點,破除了意識形態自足性的神化。②王代月:《〈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發生問題研究——基于MEGA2的研究》,《哲學動態》2019年第11期,第28頁。從馬克思意識形態觀對比西方傳統意識形態觀上,馬克思、恩格斯以意識形態的認知功能、理論功能從主觀層面規定其存在屬性,超越了西方傳統的虛假意識形態。③楊立群:《馬克思意識形態觀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觀的區別》,《學術交流》1993年第1期,第63—68頁。
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認為意識是在存在的基礎上產生的,即人類社會的物質實踐活動是意識得以生成的前提和基礎。第一,意識起源于實踐。其與人們在生產實踐交往過程中所運用的現實語言相伴相生,語言是意識的載體以及外化的傳遞方式,“‘精神’一經產生就遭到‘物質’的纏繞,非常倒霉……即語言”;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1頁。第二,意識發展于人類社會的交往。在人類社會形成以后,人們就意識到自身生活于社會之中,必須和周圍的人交往,并在相互的交往中形成了社會關系,而語言和意識是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過程中的產物,它是人與動物之間的巨大差別所在;最后,意識離開了社會存在是不可能的,它和社會存在緊密相連并受制于它。意識受制于社會存在,并在其基礎上產生與發展。《形態》指出,意識形態及其本身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它缺乏歷史淵源,沒有發展的底蘊,而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實踐主體“在改變自己社會個體現實的人的同時,自己的觀念和思維也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改變。”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52頁。
在考察人類歷史原初的四大因素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還具有‘意識’,但是這種意識并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意識。”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0—161頁。其中“純粹的”意識即指意識形態。換言之,意識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轉變為意識形態。那么,意識是在什么推動力下轉變為意識形態的呢?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解釋為,意識轉變為意識形態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出現社會分工,社會分工的細化促使意識才轉變為意識形態。
首先,分工為意識轉變為意識形態提供了可能。由于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需求的豐富以及人口數量的增長,人類意識得以發展,進一步推動人類社會分工,人類社會的分工一開始比較簡單,主要是以性別、體力強弱、天賦等為基點進行的分工。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真正脫離自發或者自然的分工,物質勞動從此和精神勞動發生分離,人類社會真正的分工就此產生,在此情形下使得一部分人選擇從事精神生產而非物質勞動。分工為不同個體從事物質或精神活動提供了現實和可能,一部分人有機會或者選擇進行精神生產,意識獲得了相對獨立性,并轉變為意識形態。由此,意識才有可能掙脫世界的束縛去構造‘單純’的學說、神學、道德等等,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2頁。而這些恰恰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提及的意識形態。
其次,階級斗爭和階級統治的需要是意識轉變為意識形態的直接動因。分工在分配領域的表現就是私有制的出現和階級的產生,這些階級的產生都是通過無數人群獨立出來,其中有一個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掌握占領著其他一切階級。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4頁。這樣的階級劃分,一方面使特定的利益固定下來,另一方面又使不同的利益集團對立。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與革命階級為了取得統治地位,不僅僅依賴單一的暴力手段,也可通過將自身思想觀念普遍化的方式來維護自身階級利益。
最后,意識形態家是意識轉變為意識形態的直接主體。意識形態家的腦力勞動和精神活動是意識形態得以產生的重要前提。得益于腦力勞動與物質勞動的剝離,選擇從事意識形態構造而非物質勞動生產的意愿得以實現,一批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的“積極性高、概括歸納能力強的”意識形態家在統治階級內部應運而生,他們編造自身階級的優勢以取得其他階級的認同,并把它作為自身階級的謀生之道。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79頁。
意識形態最初定義為“觀念科學”,它是由《意識形態要素》一書的作者特拉西提出來的,其矛頭直指當時法國宗教神學。在《形態》中,馬克思認真研究特拉西提出的法文“意識形態”(idéologie)概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德文的“意識形態”(Ideologie)概念⑥吳勝鋒:《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辨析——基于〈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的解讀》,《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第6期,第124頁。,并以“虛假意識”和“觀念上層建筑”之內涵填充其內容,同時借助“虛假意識”之含義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和顛倒性進行批判,進一步明晰和闡述了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與社會結構和社會存在的關系。
大力倡導“冬前普除禾本科雜草,春后普除闊葉雜草、補除禾本科雜草”的防治策略。若冬前禾本科、闊葉草能兼顧更好。
第一,虛假意識。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將主要建基于黑格爾哲學體系之上的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稱之為“德意志意識形態”,并對其進行了批駁。青年黑格爾派借助其哲學中的“類”、“唯一者”等范疇,展開了對黑格爾及老年黑格爾派的哲學批判。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德國的批判,一直到它近期所付出的無數努力,都和哲學基地有著緊密的聯系。這里面所談到的問題最終沒有脫離黑格爾的哲學體系范疇,還是在他的體系基礎上產生的。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43頁。因而在“批判”中,青年黑格爾派看不到問題的實質,只能從表面進行無關痛癢的談論,而忽略了對現實存在的世界的批判。在《形態》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對德國唯心主義理論家展開了批判,認為其是根據自己關于神和模范人的觀念樹立自己的關系,故而他們的觀念是一種“虛假觀念”,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5頁。正是這些天真的“幻想、觀念、教條”等思想構成了青年黑格爾派“哲學核心”。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5頁。在《形態》手稿中刪除的一段文字里,馬克思恩格斯尖銳指出,德意志意識形態認為思想和概念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主張“觀念世界控制著現實的世界”,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頁。本質上并未跳出唯心主義歷史觀與世界觀的理論窠臼。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并非指其內容本身的真假、正誤問題,而在于其在認識論上的“顛倒性”。它將觀念作為第一性,從觀念出發解釋實踐,覺得體現意識的所有形式和產物皆可以通過精神批判來消解,顛倒了“生活與意識”、“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52頁。是馬克思恩格斯對德意志意識形態“顛倒性”的具象描述。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意識不可能脫離存在,而存在即是人們實際生活過程。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52頁。由此可見,在《形態》中,作為虛假意識的意識形態概念是一種否定性的內涵,正如安德魯·文森特所言,在《形態》中,馬克思使用了“意識形態”概念,他把該詞貼上了輕蔑的記號,特指有些用哲學去“詮釋”世界但沒有能力去變革這個現實的世界的人(指的是青年黑格爾派)。⑦[澳大利亞]安德魯·文森特:《現代政治意識形態》,袁久紅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頁。
第二,觀念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認為是一種上層建筑,這一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早就闡明。市民社會是一種社會組織,它從物質生產和社會交往中發展壯大起來,它是國家的基礎以及其他觀念的上層建筑基礎。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11頁。這里,市民社會包括社會上無數人在特定生產發展階段上所進行的物質交往,也即是歷史唯物主義提到的經濟基礎或者生產關系,而“觀念的上層建筑”喻指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在闡述其歷史觀時也指出,不同發展階段的市民社會構筑成其歷史發展的基礎,它是意識形態產生的根源。總之,在唯物史觀看來,“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52頁。人們的生活總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交往關系的豐富而發生變化。因此,對唯心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就不能用詞句去反對詞句,而是要著眼于產生意識形態的現實社會基礎。意識的所有外在形式和內在產物,想借助精神的力量來消滅他們是不可能的,只有推翻唯心主義借助其謬論所產生的社會現實關系才能消滅他們。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72頁。
需要指出的是,《形態》對意識形態概念雙重內涵的揭示是從兩個層面展開的,即意識形態一般層面和具體層面,一般層面的意識形態亦稱為“意識形態一般”,具體層面的意識形態則稱為“意識形態具體”。前者指的是抽象意義上的總體概念,而意識形態包含觀念上層建筑的部分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隸屬于社會結構之中,自身不涉及價值褒貶。“意識形態具體”是指意識形態的具體形式,包括主體歸屬和內容樣態。《形態》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則指此意識形態屬于德國這一主體,而“神學、哲學、道德等”就是意識形態的具體內容,這就涉及價值判斷,有虛假和科學之分了。因此,對“意識形態一般”和“意識形態具體”兩者內涵的廓清有利于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一直以來,學界由于把握不清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觀的概念,所以出現多種誤解,原因也與對這一概念使用的層次把握不清有密切關系。③張秀琴:《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理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5頁。
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論述了意識形態具有兩重特質,同時闡述了意識形態所具有的階級屬性。《形態》指出,在階級社會中,由于階級地位差異導致不同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實踐,形成不同的反映自身利益的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經理論化、系統化后逐漸演變成自身階級的階級意識,即意識形態。換言之,意識形態反映的是特定階級其意識的主觀體現。
《形態》認為,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是階級社會意識形態的首要呈現,不同時代統治階級的思想反映的都是這個時代屬于統治地位的思想。統治階級在實行階級統治的時候主要憑借國家這個強大的暴力機器,同時還借助意識形態的力量為其統治提供合法性支撐。就此而言,意識形態是為其統治地位進行維護和辯護的思想武器。這種意義上的意識形態概念是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它反映了一定社會的物質生產關系。質言之,體現為統治階級主導思想的意識形態,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化的理論體系,是當時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念,發揮著對現存社會制度進行合法性論證的作用,主要為了促進被統治階級對現存社會制度的認同。統治階級有能力通過教育、宣傳、媒體等機構,即阿爾都塞所稱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向該社會的被統治階級灌輸本階級的意識形態,從而維護自身的統治。
其次,意識形態還意指革命階級的階級意識。革命階級反抗統治階級的革命斗爭也需要一定的思想為其提供辯護和支持,此時,意識形態本質上體現為革命階級的階級意識。離開自覺的階級意識的革命是難以成功的,革命階級在革命的過程中,必須通過意識形態的傳播與灌輸,培育和促進自身階級意識,達到進一步認清使命和團結群眾的目的。那么,革命階級特別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呢?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勞動交往過程中的關系發生嚴重矛盾時,生產力則變成一種破壞性力量(機器和貨幣),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70頁。經濟危機就是最好的證明。此時,無產階級的苦難是最深重的,他們被整個社會排除在外,于是,一種最為革命、最為徹底的意識一定會從無產階級中迸發出來,“即共產主義意識。”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70頁。一般而言,意識形態往往是由階級中最活躍的、有高度歸納、思辨能力的思想家概括而成的。鑒于無產階級文化程度低、自身難以概括出階級意識,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也可以在其他階級中形成,“只要他們認識到這個階級的狀況。”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70頁。實際上,在許多國家由于無產階級本身的文化素質不高,加上其物質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單靠其自發性,只能形成列寧所說的“工聯主義”意識,而不是共產主義意識。因而,革命階級的階級意識也可由秉持無產階級立場的其他階級的理論家,根據無產階級的狀況提煉出來,并從外部灌輸到工人階級運動中去。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恰恰說明了這一點。就階級出生而言,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屬于無產階級,但出于對無產階級的生存狀況的同情與關懷,他們毅然站立于無產階級一邊,為無產階級乃至全人類解放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引和行動指南。
《形態》亦對意識形態權力的獲得機制進行了剖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統治階級必須通過賦予意識形態的普遍的形式,將自身利益上升到整個社會成員的利益,從而來鞏固自身統治,這需要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與建構。質言之,就是通過批判敵對階級思想的特殊性,建構本階級思想的普遍性,從而論證本階級政權的合法性,使被統治階級自覺認同其統治地位。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對于革命階級而言,要實現團結其他被統治階級、對舊統治階級宣戰并奪取政權的目標,也需要賦予自身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自己作為普遍利益的代表。革命階級的這種做法不僅僅是輿論宣傳,更有其客觀基礎,它這樣做的目的,無外乎是開始時革命階級與其他非統治階級在利益方面有許多共同的聯系。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0頁。《形態》中的意識形態權力觀在后來的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葛蘭西那里得到傳承和發展,成為其意識形態領導權理論的主要思想來源。葛蘭西認為,無產階級奪取革命領導權,取得革命斗爭的勝利,不能僅僅依靠暴力革命,還須從資產階級那里把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奪取過來。葛蘭西指出,無產階級政黨要大力培育有機知識分子,并充分發揮他們的雄辯智慧,宣傳無產階級政黨的意識形態和新世界觀。可見,意識形態領導權作為某一特定意識形態必須通過教育等多種手段,同時還得借助灌輸、感化來獲取大多數人的支持,“從而控制、引導或規范社會的一種權力”,①于華:《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領導權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6—17頁。具有凝聚共識、協同利益、維護政權的重要功能。
當然,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獲得不僅僅是依靠宣傳和教育,還須回應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革命階級之所以在革命時期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主要是因為革命階級是正義性的革命斗爭,它符合絕大多數階級的利益訴求,并能在斗爭中得以真正實現。而沒落階級的思想宣傳卻往往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主要是因為其言行不一,或者說該階級的利益與其他階級之間的聯系已經很少了。馬克思指出,對一個變革時代的判斷,不能僅僅根據它的意識變化來判斷,相反,要依據社會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所帶來的現存沖突去作出闡釋。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頁。譬如,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大多數無產階級并未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后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比過去任何階級要獲得統治地位所進行的斗爭都更加堅決和徹底。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1頁。但是,無產階級進行的革命和以往其他階級進行革命相比,并不是無產階級對意識形態不需要,而在于他的自身利益與全人類的根本利益是相一致的。由于真正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無產階級意識形態即使在革命勝利后也不會淪為虛假意識。
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觀為依據,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理論局限性,要求“跳出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幻象”的經驗路徑。主要從思想批判分析揭示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顛倒性及其虛假性并闡述意識形態的生產機制與本質④呂世榮、聶海杰:《歷史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意識形態思想》,《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第25—29頁。、從意識形態具有的理論特征與轉化規律中闡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⑤馬立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意識形態理論及其價值與當代啟示》,《理論月刊》2014年第1期,第14—15頁。、從意識形態的生成與發展的多重影響因素中闡明了意識形態的未來走向⑥孟憲平、曹小春:《論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觀及其現實意義——以〈德意志意識形態〉為例》,《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4卷第4期,第19—21頁。。
馬克思、恩格斯基于意識形態的生產機制揭示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建構原則,對于當下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從理論維度上,《形態》中關于意識形態問題的內涵與功能的理解以及強調的價值立場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重要價值指引與思想啟迪⑦李曉陽、黃再勝:《〈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及其當代啟示》,《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第65頁。;從實踐維度上,面對當下大數據時代意識形態安全的全新機遇與挑戰,需要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為科學指導強化政治意識、增強陣地意識、加強創新意識,在對《形態》關于意識形態理論批判、建構與超越⑧唐曉燕:《批判、建構與超越:〈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理論的三重邏輯》,《社會主義研究》2015年第5期,第26—29頁。中推動改革發展、促進文化交流、把握社會方向。
第一,全面闡釋意識形態的科學內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理論前提。全面而科學地理解意識形態的內涵,是順利進行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前提。意識形態在《形態》中具有多重內涵,包括在哲學批判意義上的虛假意識、在階級斗爭意義上的階級意識以及在社會結構意義上的觀念上層建筑。《形態》特別批判了掩蓋或粉飾階級矛盾與階級對立的虛擬意識,因此,批判性是《形態》的主要基調,其批判的主要對象是德國哲學或各種德國社會主義所代表的“意識形態”的唯心本質。《形態》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批判,使馬克思恩格斯在理論上實現了對當時盛行的“唯心主義、唯心史觀以及剝削階級意識形態”三個層面的超越,從而撥開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和所有帶有剝削階級性質的意識形態的理論誤區,為創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和邏輯前提。①呂世榮、聶海杰:《歷史唯物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意識形態思想》,第27頁。
作為一種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在與經濟基礎的矛盾運動中發揮了自身功能,對社會全方位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意識形態的重要屬性。因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要加強其意識形態建設,必須要辯證把握意識形態的內涵及其本質屬性,在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地位的同時,要警惕和抵制其他“非意識形態化思潮”。既要堅守好馬克思主義,反對各種錯誤意識形態思潮,揭露其虛假性和危害性;又要在實踐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充分發揮作為觀念上層建筑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功能,使其為維護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
第二,夯實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保障。從《形態》中所揭示的意識形態的生成機制來看,意識形態不是脫離社會實踐的抽象觀念,而是根源于人們的社會存在和生活實踐,是社會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是人們的社會意識對人們的存在起著決定作用,反之,是先有存在后有意識,存在決定意識。思想領域的問題往往根源于生活領域。因此,脫離人們的生活實踐,把意識形態僅僅看作是單純的觀念問題,就會陷入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觀念統治世界”的誤區。意識形態工作成效顯著與否,雖然與其使用的方式、方法是否合適相關,但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還是一定社會的物質條件對人們生活的滿足程度。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堅實的物質支撐,“沒有扎扎實實的發展成果,……最終意識形態工作也難以取得好的成效。”②人民日報社理論部:《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49頁。事實表明,意識形態建設僅僅靠脫離實際的抽象的理論灌輸,難以取得良好成效,只有實現觀念與人們的生活感受之間的相互契合,意識形態才能更好地獲得人們的認同與踐行,反之則可能會被認為是“虛假意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雖然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顯著提高,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更加明顯。因此,要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堅持基本經濟、政治制度,以人民為中心,不斷革新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努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瓶頸,把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作為重要目標,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增進人民的幸福、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質言之,要深刻認識和把握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辯證關系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對矛盾的辯證統一關系,既要發揮經濟基礎為上層建筑提供的物質保障,又要重視上層建筑的能動推動力,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實現二者相互促進。在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得到不斷滿足中,增強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
第三,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目標。意識形態領導權對于任何一個執政黨都十分重要,一定時期的意識形式的消解會令整個時代一去不復返。三十多年前以蘇聯解體為標志的社會主義陣營瓦解,其原因雖紛繁復雜,但其中最關鍵的一條是這些國家當時的領導人未能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領導地位,放棄馬克思主義在這些國家的指導地位。鑒于此,意識形態工作十分重要,必須把它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我國的圖謀一直未變并不斷加強,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突出。
首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立場不變,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指導思想,服務對象是最廣大人民群眾,它的理論體系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有機統一。馬克思主義凝聚著共產黨人的經驗總結,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指南,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理論指引和根本遵循。新時代,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擺在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推動全黨全社會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①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97頁。歷史和現實表明,為了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國家意識形態得到加強,必須對那些錯誤的意識形態發起進攻,讓他們沒有物質化的力量支持,也找不到操控對象,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去教育、引導、感化全體人民支持社會主義建設。②吳文新:《運用唯物史觀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人民論壇》2019年第26期,第110頁。
其次,要堅持黨對各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管理。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主要是指與暴力國家機器相對應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機構。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精神生產資料必須控制在統治階級手中,否則統治階級就無法控制意識形態生產。當前,世界發展局勢變化多端,中國正處于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重要時刻,黨的意識形態領導權面臨多方位、多層面的新挑戰。要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統籌協調黨校、干部學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部門集聚攻關,努力破解意識形態領域的重大問題;要加強對各種媒體、宣傳機構等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管理,建立健全意識形態工作法律體系,實現意識形態建設法治化。
最后,要打造一支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工作隊伍。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意識形態家”的概念,即專門從事意識形態工作的專門人才。事實上,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人民當家做主,但同樣也需要自己的“意識形態家”,但是,與《形態》中所指的“意識形態家”所不同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家是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鮮明旗幟的專業隊伍。新時代我國的“意識形態家”應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武裝頭腦的,集“信仰堅定、理論過硬、素養突出”于一體的意識形態工作的行家。習近平指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關鍵在人。”③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47頁。要加強政治建設統領,鍛造一支能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價值理念和原則的中堅力量,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有效宣傳、教育與傳播,不斷鞏固和擴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紅色陣地,將主流意識形態努力轉化為人民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精神偉力。
在我們看來,基于《形態》的意識形態觀來闡釋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就是對《形態》中意識形態話語新闡釋①張一兵:《社會場境存在論與關系意識論中的社會話語——〈德意志意識形態〉新探》,《江蘇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第16頁。、《形態》意識形態理論維度新分析②高爽、黃明理:《論解放維度中“現實的人”與“現實的個人”的辯證統一關系——基于〈德意志意識形態〉的文本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1期,第66頁。、《形態》意識形態概念新探析③吳畏:《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分析”社會認識論闡釋》,《哲學研究》2021年第3期,第26頁;韓立新:《〈德意志意識形態〉文獻學研究的新起點》,《國外理論動態》2021年第6期,第14頁。.等的一種深化與推進。因為,《形態》中的意識形態觀,不僅是理論觀點的變革,還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念進行的意識形態術語的革命,更是意識形態思維的創新。同時,還原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觀中所內含的對意識形態與權力關系的辯證把握與現實批判,是對《形態》文本學研究④聶錦芳:《未完成文本如何表述思想?——對〈德意志意識形態〉寫作過程的考察》,《現代哲學》2006年第6期,第27頁。、思想范式轉換研究⑤雋鴻飛:《從〈巴黎筆記〉到〈德意志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轉換及思想的連續性》,《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年第6期,第50頁。、理論特質探討⑥何中華:《論馬克思哲學的現象學意味——再讀〈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天津社會科學》2021年第5期,第50頁。.等的邏輯升華。因為,立足于時代意識形態難題、直面意識形態安全、追求意識形態先進,既要求我們深入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觀研究、表達、論證和批判等所內涵的學理邏輯、歷史邏輯和文明邏輯,又需要我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具體化和深化其政治追求與意蘊。只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基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觀,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的意識形態體系,既講好中國故事,又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