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華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個結合”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頁。的重大論斷。這一論斷不僅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成功經驗,更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化的創新品格。尤為重要的是,它在新時代背景下,以堅定的歷史自覺與充沛的文化自信,大大拓展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視野,建構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全新文化敘事。在這其中,中國共產黨將自身的百年歷史與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大歷史貫通起來,強調“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①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6頁。,強調“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②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頁。。這種歷史的貫通與接續,不僅激活了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文化血脈,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的重要地位,也使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敘事從革命戰爭年代的團結動員,走向了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明建構。這一立足中國具體實踐、時代發展要求與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文化敘事,閃耀著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光輝,標志著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的歷史使命與文化使命有了更為充分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內涵與文明向度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總體而言,我們要從三個維度對其進行闡釋解讀。首先從歷史維度重新梳理“第一個結合”與中國共產黨文化敘事的歷史探索;其次從理論維度深入闡發“第二個結合”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敘事的理論內涵;最后從文明維度接續展望“兩個結合”與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敘事的文明指向。
自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以來,晚清以降的知識分子為探尋救國之道上下求索。洋務運動以“中體西用”行富強之策。但甲午海戰的慘敗,讓這場基于器物層面的變革宣告失敗,也讓維新派的政治變革走上歷史舞臺。在這其中混雜著守舊與革新的不同面相,也醞釀著沖決一切舊思想網羅的文化沖動。戊戌變法失敗之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揭橥民主共和思想大旗,撼動了封建專制王權的制度根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最終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然而,封建復辟與軍閥混戰的政治亂局,顯示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孱弱,同時也宣告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破產。隨后,陳獨秀以《青年雜志》引領思想界之先聲,意欲以文學之革命推進社會之革命與政治之革命。一場思想文化變革的浪潮開始席卷全國。在這場浪潮中,諸多西方理論在中國的大地上交織博弈,震蕩著舊中國的思想版圖。1919年1月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所遭受的屈辱,激發了中國民眾反對帝國主義、改造腐朽落后中國的強烈情緒。與此同時,以梁啟超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看到了一戰之后凋敝的歐陸文化,對單向度的工具理性、科學主義產生了質疑,進而對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內在的價值理念與文化弊端進行了深刻反思。在國內外矛盾的激發與“催化”下,五四運動爆發,新文化運動陣營發生了分化。中國共產黨的先驅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影響了越來越多先進的知識分子。一條不同于歐美國家的革命路徑與全新的文化敘事由此徐徐展開。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高高舉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邁上了尋求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歷經艱難曲折,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不能教條化地理解馬克思主義,此前的失敗與挫折都緣于“缺乏深刻的革命認識,還不善于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③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1頁。。中國的革命必須從中國具體的國情出發,要“對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④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10頁。有深入了解。此后,中國共產黨將目光從城市轉移到農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⑤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頁。的正確革命道路。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中國的革命氣象為之一新。1938年毛澤東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命題,明確宣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①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34頁。。由此可見,“第一個結合”誕生于中國革命長期而復雜的具體實踐中,其強烈的時代性決定了這一時期的文化敘事直接指向革命組織動員,并作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②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8頁。當然,要想充分發揮這一文化敘事的功能,必須依靠一大批革命文藝工作者深入民眾進行創作。因此,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③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63頁。只有真正走入人民大眾的生活,走入廣大工農兵的真實生活,才能創作出政治性與藝術性相融合的優秀作品,“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④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61頁。這一文化敘事確實如同拿著筆的軍隊,以革命的星火燎原之勢,有力推動了中國革命進程,奠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條件。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經過三大改造與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社會主義制度得以基本確立,較為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與工業體系也得以形成。在社會主義建設全面鋪展的情況下,如何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不僅是一個迫切的現實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為此,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57頁。在其推動下,中國共產黨依據新的社會實際,進一步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形成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策略。體現在文化敘事層面,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⑥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頁。。這一文化敘事在革命動員的基礎上,拓展出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全新維度。正如毛澤東所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⑦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29頁。在其指引下,中國的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了勃勃生機,社會主義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也得以有效建構。但遺憾的是,隨著意識形態工作的日益泛化,這一文化敘事遭遇重大挫折,對中國此后的社會主義建設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那么,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同志提出,首先要破除迷信。因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⑧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頁。其次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的“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①《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頁。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現代化實踐相結合的重要理論成果。從文化敘事的角度來看,文藝掙脫了此前模式化、簡單化的政治語境,走向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正如鄧小平在第四次文代會上所言:“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②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13頁。文藝應當依據新的時代需求,努力“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③《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社論)》,《人民日報》1980年7月26日,第1版。,為實現中國的四個現代化服務。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與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也得以不斷提升。如何正確認識文化的價值屬性與市場屬性,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的總體文化格局?江澤民同志提出了“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④《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49頁。的文化方針。他強調:前者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屬性,要通過文化作品傳達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凝聚社會共識;后者則顯示了社會主義文化的藝術追求和市場價值,要不拘一格地推進文化的多樣化發展,以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提升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進入21世紀以來,在全球化的激烈博弈中,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文化與政治外交的融合也日益顯明。胡錦濤同志所提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⑤《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3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562頁。的文化敘事,進一步提升了文化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充沛的文化動力與更為堅實的制度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實現了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⑦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頁。。這一偉大歷史性飛躍得以實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并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⑧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8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日益顯明之時,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敘事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這就是從革命敘事、建設敘事和改革敘事走向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明敘事。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發展綿延不絕,在諸多磨難與挫折中始終能夠浴火重生,所依靠的正是作為中華民族“根”與“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這套文明敘事的底色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激活與新生。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⑨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頁。這表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敘事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傳統之間具有內在的貫通性。這一深刻的歷史自覺進一步催生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強勁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⑩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頁。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回顧百年奮斗歷程,展望新的趕考之路,中國共產黨對自身的歷史使命與文化使命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意味著政治、經濟與軍事力量的全方位提升,更意味著中華文明的全面復興。這一復興必然要求在“第一個結合”的基礎上尋求更深層次的文化動力,這就是“第二個結合”在建黨百年的重要講話中得以提出的理論背景。
中國共產黨文化敘事的歷史探索,基于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探索,也基于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大勢與時代發展浪潮的深刻洞察。只有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在與時俱進的發展中不斷更新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敘事,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才能確立中國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時代方位,也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與文化支持。
在上述歷史梳理總結中,我們可以看到,從“第一個結合”走向“第二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化的內在要求。這二者之間并非簡單的遞進關系,而是依據時代主題的發展變化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推進而呈現出的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文化敘事的演進為理解這一關系提供了清晰的觀察視角。文化從革命戰爭年代的動員武器,變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構的重要載體,進一步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動力,最終凝聚為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它實際上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內涵被不斷擴大,“中國具體實際”內部所蘊含的文明意義也被不斷揭示。任何一種偉大文明的復興,都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始終運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與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之中。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對中國具體實際的理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以及對其相互關系的理解,是在現實的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不斷深化發展起來的。中國的具體實際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亦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激發中不斷得以醞釀深化,共同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因此,從歷史上看,雖然中國共產黨此前并未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但不論是在理想追求層面還是在實踐品格層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都有著內在的相通性,并最終在建黨百年的時間節點,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話語得以清晰表達。要理解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敘事的理論內涵,必須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理論相通性。
就理想追求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齊治平”的政治關懷中蘊含著強烈的救濟天下蒼生的理想追求,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閃耀著璀璨光芒的解放全人類的理想追求有著內在相通性。
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分析與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劍鋒直指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異化”問題。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不僅與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產勞動,更同自己的類本質以及他人之間產生了異化。當商品交換與貨幣成為異化勞動的中介之后,整個人類都在抽象化的交往中進入了異化世界。只有將人從形形色色的剝削和奴役,尤其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中解放出來,才能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因此,無產階級應當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以先鋒隊意識武裝自己,聯合起全世界的無產者,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真正實現人的全面自由解放。“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①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頁。中國傳統文化同樣具備這樣一種強烈的濟世情懷。從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關懷來看,正心誠意進而追求道德完善是建構君子人格的基礎。但是,這種道德修養功夫不僅是個人尋求生命意義的手段,更是建構社會共同體的重要手段。孔子說的“克己復禮為仁”②〔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25頁。,就是中國知識分子從自我道德修養出發,推動整個社會道德秩序普遍建構的理想追求。宋人張載流傳千古的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③〔清〕黃宗羲著;〔清〕全祖望修定;繆天綬選注:《宋元學案》,北京:商務印書館,1928年,第166頁。,就是以誠意正心來接續“道統”,以格物致知來推進“學統”,以致仕為政來實現“政統”,最終由“內圣”走向“外王”。因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它所表達的是君子士人以天下為己任、救濟天下蒼生的理想追求。
可以說,不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解放使命,還是中國傳統的濟世情懷,都蘊含著高遠的理想追求。這二者之間的結合,讓那一大批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苦苦探索的中國知識分子,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形成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建立起嚴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組織,最終承擔起為民族求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使命。所以,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表現出強烈的道德理想主義追求,始終強調歷史的使命感而非政治的利益性。正如毛澤東所言:“社會的發展到了今天的時代,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責任,已經歷史地落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④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頁。在面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危機時刻,他進一步提到,“我們現在需要造就一大批為民族解放而斗爭到底的先鋒隊,要他們去領導群眾,組織群眾,來完成這歷史的任務。我們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最徹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我們要為完成這一任務而苦戰到底。”⑤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頁。1939年,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儒家的修養功夫進行了更為深度的融合。他借孔子、孟子、子思、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回溯了中華文化“勇毅”“剛健”“慎獨”的精神傳統,對共產黨員的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接續傳統士人“舍生取義”的使命擔當,另一方面要在艱苦的革命實踐中,磨練心性,鍛造出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經過這兩重理想追求的匯合熔鑄,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和犧牲精神得以最終呈現:“要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為建設新中國而永不退縮,勇往直前,要堅決地為全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奮斗到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全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不是為了自己的家,而是為了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家,犧牲一切。”⑥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119頁。
就實踐品格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豐富的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的科學理論,這與崇尚踐行、知行合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內在的相通性。
在馬克思看來,共產主義并非一種在寫在書本上的學說理論,而是一種依靠千千萬萬活生生的人,共同投身創造的行動。因此,人的解放,絕不能從語言、精神、思想等抽象領域入手,而必須從現實入手,也就是從具體的物質社會實踐入手。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應該看到,歷史的真正動力……最終的動力來源是革命、是實踐,而絕非批判。”⑦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頁。這一實踐的唯物主義塑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面貌,也成為指導無產階級革命的行動指南。從十月革命開啟的社會主義探索,到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風起云涌,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立與發展,無不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探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知行關系的思考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左傳》有云“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①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319頁。,《尚書》也記載“非知之艱,行之為艱”②〔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38頁。,這些早期文獻顯示了中國傳統思想中樸素的唯物主義因子。孔子以降的儒家思想進一步推動了以身踐履的實踐觀。在孔子看來,君子的道德修養,不僅是對道德原則的概念認知,更是對道德實踐的親身踐履。因此,他強調“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③〔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34頁。朱熹以降的宋明理學通過格物致知的方式將道德認知與實踐認知加以融合,強調“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④〔宋〕黃士毅編;徐時儀,楊艷匯校:《朱子語類匯校》(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01頁。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則進一步確立了知行不可分離,“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⑤〔明〕王陽明撰;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95頁。的實踐觀點,最終奠立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知行合一”的實踐傳統。
可以說,不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行合一觀,都蘊含著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意識。這二者之間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例如,在中國革命歷經艱難曲折之時,它讓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意識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⑥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34頁。唯有掙脫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束縛,才能顯現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真理性,也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躬身踐行的理念。換言之,不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實踐,都是在具體的歷史與現實背景下所展開的實踐,它“不是抽象的,必須結合著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⑦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109頁。當然,這一“實踐”不僅指向現實的革命斗爭,同時也指向中國的歷史文化。因此毛澤東進一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產生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實事求是”的實踐觀,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表達。《矛盾論》《實踐論》《老三篇》等作品都帶有這一表達的深刻烙印。尤其是在《實踐論》中,毛澤東以極富辯證意味的文字闡明了這一實踐觀的具體應用:“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⑧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頁。
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這種內在相通性,才能以“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⑨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534頁。的具體實踐,不斷推進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更為積極地探索“第二個結合”的實踐路徑,運用更為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來詮釋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不論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還是科學發展觀,都鮮明體現了這一結合的時代特點。“小康”“和諧”“以人為本”不僅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更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典型代表。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也得以不斷激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有了更為深刻的思考,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敘事也展現出了更為豐厚的文明內涵。
2012年習近平提出:“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①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3頁。這一論述拓展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敘事的歷史空間,顯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深刻的歷史自覺。在2014年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強化了這一歷史自覺,確立了中國共產黨之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身份。“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②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頁。這一歷史主體性與文化弘揚者身份的確立,進一步激發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信。2016年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第一次以黨的理論話語將“文化自信”③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16頁。與其他三個自信相并列。不僅如此,“文化自信”還被賦予了更為深邃的內涵,被視為貫穿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精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動力源泉。正如習近平所言,“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④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9頁。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信,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就是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中華文化立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就此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結果。“第二個結合”深刻揭示了“第一個結合”內在的文化密碼與文明內涵。正是因為如此,習近平才會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講話中正式提出“兩個結合”的重要論斷,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建構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全新文化敘事。
通過如上梳理回顧,我們看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演進,看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激活更新。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敘事所展示的歷史維度與理論維度。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這一文化敘事還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開拓出了更為深廣的文明向度,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所懷抱的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想追求。
作為現代化的先行者,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先發優勢和話語霸權,壟斷了現代化的解釋權,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更將西方的價值觀與制度模式視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然而,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建立在自由主義、功利主義、黨派政治、資本至上的發展邏輯之上。它的對內剝削制造了資本家與工人間的對立沖突,導致兩極分化;它的資本擴張引發了殖民掠奪與不間斷的戰爭,導致“叢林法則”。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①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1頁。。環顧當今國際局勢,各種矛盾沖突更為復雜嚴峻。數字化浪潮的高速演進,引發了新一輪的全球競爭。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全球經濟不平等的趨勢日益凸顯。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僅橫掃歐美發達國家,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震蕩性后果。伴隨全球政治經濟結構的重組以及國際間矛盾沖突的升級,“逆全球化”思潮正不斷加劇亨廷頓意義上的“文明的沖突”。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發,進一步顯現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模式和新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弊端——在重大危機關頭,“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難以形成有效應對疫情的團結意識與集體信任;“經濟優先”與“資本至上”則導致西方社會的危機從經濟層面蔓延到社會政治層面,進而更深地影響到了文化與價值層面。
在此境況之下,我們需要追問的是:人是否只能被視為追求私利的“原子化個體”?答案無疑是否定的。這種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話語邏輯,正是資本主義文明危機的癥結所在。他們當前所遭遇的困境,并非一個短時的表面危機,而是一個深刻的結構性危機。它在加劇全球治理困境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全球治理變革與國際秩序重塑的緊迫性。“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②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第16頁。不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都在滾滾向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的快速崛起及其所開創的嶄新現代化模式,正在解構幾百年來以西方為中心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與國際治理體系。不論是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③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第23頁。的協調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理念;還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普遍正義;堅持和平穩定,反對零和博弈、霸權主義、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方向……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模式的關鍵詞,同時也是應對當今世界問題的重要思想話語。其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豐富內涵,書寫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全新文化敘事,彰顯了建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想追求。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在他看來,當今世界人類的命運彼此相連、彼此依存。面對不同文明之間的紛爭,不應兵戎相見,而應積極對話,消泯沖突,共同跨越“修昔底德陷阱”。這就需要世界各國攜起手來,重新倡導社會意識和公共意識,共商、共創、共建一種新的全球治理體系。2017年習近平在全球政黨大會上,化用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一家”“美美與共”的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④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6頁。,更為誠摯地向世界各國表達了中華文明的和平理念,更為深入地闡發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我們應該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民的共識,共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業。”⑤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第435頁。從根本上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同于傳統西方的霸權理論與尋求政治均勢的國際秩序。它強調以“和而不同”的理念,探索合作共贏的可能路徑;倡導“以對話解爭端、以協商化分歧”⑥習近平:《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頁。的互動交往;摒棄“冷戰思維”,建立互幫互助、包容互惠的伙伴關系;秉持互學互鑒的誠意,建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①《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223頁。的發展格局。當世界人民攜起手來,彼此尊重文明差異,尋求文明爭端的最佳解決方案之時,就可以“共同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而奮斗。”②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8頁。這樣一套遵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③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頁。的文化方案,極大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敘事的文明內涵,也為世界治理體系的變革提供了獨特的解決思路。2017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首次寫入聯合國決議。它所具備的強大的文化感召力與現實影響力,一方面來源于傳統中國“天下一家”的文明傳承,另一方面來源于馬克思主義“自由人聯合體”的理論設想。
從中國的文明傳承來看,《周易》有云:“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④〔明〕來知德:《周易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96頁。天地萬物的化生遵循宇宙自然之道,天下和平的理念是天與人之間相互感化而成就的理想。遵循和平、追求和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以貫之的理念。“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⑤〔元〕陳澔注;金曉東校點:《禮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48頁。的仁愛情懷則是中國能夠塑造“天下一家”文明格局的基礎。不論是朱熹所說的“天地萬物,本吾一體”⑥〔明〕王陽明撰;鄧艾民注:《傳習錄注疏》,第159頁。,還是張載所說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⑦〔清〕黃宗羲著;〔清〕全祖望修定;繆天綬選注:《宋元學案》,北京:商務印書館,1928年,第147頁。,都大大突破了血緣、地緣、族緣等方面的限制,強調了超越族類、超越文化的開放與包容。《尚書》中所記載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⑧〔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第18頁。,則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由己及人、從家族到國家,再推之天下萬邦的普遍關懷。正是這樣一種開放、包容、兼愛、協和的文明傳統,才能將天地萬物、人間萬民、世間萬邦全都納入“天下”的秩序體系,進而推動中華文明五千年不間斷的流衍與傳承。在中國傳統哲學體系中,“天-地-人”三者相互貫通,“萬物”尚且可以“一體”,不同的文化族群更是可以建立起普遍的文明共同體。這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讓我們看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深厚文明底蘊。
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構想來看,西方的現代文明經歷了一個重要的古今之變。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和霍布斯的《利維坦》,終結了古希臘基于德性的政治共同體傳統和中世紀基于上帝之愛的宗教共同體傳統,推動西方社會進入現代民族國家時代。在馬克思看來,這樣一種為逃避霍布斯的自然恐懼而建立起來的現代民族國家,雖然掙脫了自然的束縛,擺脫了“自然共同體”,建立起了“國家共同體”。但是,這種共同體內部卻充滿了權力斗爭與叢林法則,無法滿足人類對真正共同體的向往,只是一個“虛假共同體”。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商品拜物教與人的異化現象,使得資本的增殖擴張取代了人的生存發展。尤其是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資本不僅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內部矛盾,更造就了霸權主義的世界秩序,進一步顯示了這一“虛假共同體”的弊端。只有將全世界的無產者聯合起來,徹底消滅剝削與壓迫,才能推翻這一“虛假共同體”,建立起一個真正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到那時,“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0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汲取了馬克思“自由人聯合體”理論的精髓,著力在人類的當下發展中,超越權力政治的狹隘邏輯、超越民族國家的利益分歧、超越“零和博弈”的囚徒困境,建立起一套新的文明方案。
就此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下一家”的大同理想,也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自由人聯合體”的理想追求。這二者之間的深度融合,在世界文化治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為當下人類發展的困境提供了重要的文明話語。從文明的視角來看,一個偉大文明的復興必然呼喚一種全新的現代文明發展模式。近代中國所遭遇的文化危機,讓傳統文明格局與天下秩序發生斷裂,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發生中斷。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內在力量,使得中國革命的面貌與中國發展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一百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以超凡的理論勇氣,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它“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②《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96頁。,而是以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態度,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設計,奠定了“共同富裕”的經濟模式,踐行了“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更建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追求,最終實現了現代化發展模式的跨越。這一非凡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不僅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思想資源,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推動人類文明新形態從構想走向了現實。從這個意義上看,這一全新的文化敘事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博大的文明胸襟與深刻的文明關懷。
從“一個結合”走向“兩個結合”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文化敘事三重維度的具體顯現。在這一敘事中蘊含著奔騰不息的源頭活水,其中不僅有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還有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正是由于這些思想資源的相互融通,彼此促進,才能讓中國共產黨以不變的初心使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歷史飛躍;才能讓中國共產黨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不斷激活更新中國的文化傳統,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滾滾向前的強勁動力;才能讓中國共產黨在回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的過程中,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關懷,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美好愿景。正如馬克思所說:“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③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頁。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敘事以其豐厚的歷史積淀、深刻的理論內涵以及高遠的文明情懷,書寫了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堅定的信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