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秋宇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0)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際形勢變化,全球經濟受阻,傳統的國際經濟循環明顯弱化。國家積極樹立以采取提高經濟發展、與時俱進的新型發展格局為戰略目標,制定擴大國際間經濟合作及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決策。2020年5月14日,在京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作用的新發展格局[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新冠疫情的沖擊和國內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大幅度減縮等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提出的。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2]。我國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須認清發展新態勢,從而抓住機遇,加快在我國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3]。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著眼新發展格局,找準“坐標系”和著力點,探索有效實現路徑,著力打造“雙循環”重要節點和區域樞紐,充分提高徐州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引領區域發展、服務全局發展[4]。
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一方面面對更加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另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創新驅動需求明顯,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面對我國經濟的騰飛,開始從各個方面施加壓力,意圖阻礙我國的成長,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挑戰。面對此輪全球新冠疫情的大力沖擊,想要牢牢抓住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且做到做好,必須擴大內需,充分利用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的優勢,增強國內經濟體系。因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解決市場經濟低迷、國際貿易大幅減縮的重要手段。徐州位于三省交界區域,交通便利,應當充分發揮區位特色,勇于迎接挑戰,增加與蘇南地區的經濟聯動效應,進一步減小江蘇經濟發展差異,推動城鄉一體化和區域綜合協調發展。
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換增長動力、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面臨著結構性、體制性和周期性多種問題相互交織帶來的重重困難和挑戰[5]。江蘇省位于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相對發達,但就全省經濟發展水平而言,南北差異較大,蘇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且交通、區位及經濟基礎優勢明顯,徐州位于蘇北地區,與山東、河南、安徽等地接壤,經濟相對落后,經濟基礎薄弱。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能否抓住機遇,實現質的飛躍,成為區域轉型發展成功與否的顯著標志[6]。徐州應當抓住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有利機遇,發揮江蘇區位優勢,實現南北互通的多層次聯動發展新格局,把握蘇北特色,推動創新發展。
徐州打造“雙循環”連接點城市,既有優勢又有劣勢,但利好因素更多。第一,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貫穿國家東西、南北鐵路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如何快速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進程的歷史洪流中,迅速抓住機遇,實現質的飛躍、全面跨越趕超,是挑戰更是機遇。第二,徐州作為老牌工業化城市,肩負著工業化城市振興和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雙重任務。作為一個承東接西和溝通南北的區位交通優勢、新亞歐大陸橋東部最大的經貿中心,有基礎、有能力在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的新發展模式中抓住機遇,實現質的飛躍。第三,著力完善城市功能,抓住中心城市的建設戰略機遇,大力推進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建設,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發展能級,積極推動區域協同發展,著眼于增強承載集聚輻射力,持續放大城市發展優勢。作為 “一帶一路 ”的重要節點城市,徐州可以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作出更大貢獻[7]。
徐州素有“五省通衢”的稱號,作為老工業基地,為江蘇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歷史上,徐州一度發展成為江蘇省僅次于省會南京的“大城市”,但近幾年徐州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雖然經濟總量有所增長,但人均經濟在整個江蘇省并不具優勢,出現發展瓶頸的主要原因:(1)優勢被淡化。近些年,憑借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位于蘇南地區的多個城市經濟迅速崛起,從而讓位于蘇北的徐州優勢得到了分流,隨著鐵路網在全省的鋪開,徐州作為交通樞紐上的優勢地位,被逐漸淡化。(2)資源被淡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徐州作為一個資源豐富的地方,資源優勢也已淡化,經濟發展面臨重重困難,如何讓徐州這座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經濟從“地下”走到“地上”,成功走出一條產業轉型之路,是目前亟需解決的緊迫問題。
徐州消費性支出數據顯示,2020年徐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萬元,同比增長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萬元,同比增長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萬元,同比增長6.8%。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6萬元,同比下降2.2%,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04萬元,同比下降1.9%,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3萬元,同比下降4.0%。2021年初的統計數據顯示,徐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了超過30%的增幅,增幅居全省第2位,體現出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擴大內部需求、刺激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對雙循環體系下推動徐州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當前,徐州經濟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仍相對較低,企業整體的外部競爭力不足,導致職工工資增長緩慢,消費者收入水平不利于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制造業作為徐州的主要產業,為地區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但在雙循環背景下,傳統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在較低的市場壁壘下,難以在產業鏈中形成競爭優勢,行業發展后勁不足,難以為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統籌推進新冠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說:“要繼續優化營商環境,做好招商、安商、穩商工作,增強外商長期投資經營的信心。”[8]構建一個良好完善的營商環境體系,是徐州獲取投資資源的重要途徑,也是徐州提高發展競爭力的核心。因此,只有優化營商環境的“引進”,才能保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只有確保優化營商環境的確定性,才能有效對沖當下外部環境和風險的不確定性。后疫情時代,世界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唯有優化自身營商環境,不斷引進,才是最持久、最強勁的制勝之道。
2020年,徐州GDP超過7300億元,比2019年增長3.4%。其中,第一產業同比增長2.8%,第二產業同比增長4.0%,第三產業同比增長3.0%。從產業結構看,增速最快的仍然是第二產業。轉型前,徐州是一個典型的以煤炭資源型為主導的老工業城市,但近年來受到蘇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及自身資源逐漸枯竭的影響,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了徐州經濟發展。近年來,徐州國民經濟雖然實現了較快增長,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三大產業的發展結構也進一步得到優化,第三產業進一步發展,但與蘇南經濟發達地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繼續保持徐州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大力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徐州實現區域經濟優化,既要把握國內競爭市場,又要面臨國際經濟形勢的波動。因此,只有擴大和升級消費,拉動內需,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內生動力,才能在復雜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中取得優勢。一是要實現創新驅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統籌協調城市發展,推動新技術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應用,實現科技與經濟的進一步融合。二是推動“新基建”的發展,實現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應用,實現基礎設施的優化升級,實現數據信息的安全、高速、流暢傳輸,為經濟發展打通數據通道。三是積極培育新的消費渠道。在拉動內需方面,既要實現居民收入的增加,又要注重培訓和開發新的消費渠道,實現城市消費新支點、新引擎、新動能。
營商環境優化事關徐州打造“雙循環”連接點城市高質量發展全局,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換位思考,確保服務精準度,堅持“有求必應、無事不饒”的工作原則,建立全心全意服務企業的工作機制,使政府服務有效作用于企業,支持民營經濟高質量、高水平和諧發展。第二,依托“五省通衢”的地理優勢,建設雙循環經濟體系重要連接點城市、淮海經濟區對外開放樞紐城市及江蘇東西雙向開放門戶城市。第三,大力建設先進制造業,持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作,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優勢。第四,深化區域協同發展,調整貿易政策、加大開放門戶,高水平、高質量推進徐州都市圈的建設工作,全力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最大限度發揮徐州的陸港優勢功能,構建“東聯、西進、南拓、北改、中優”的空間布局,共建區域大市場。
產業結構優化是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區域創新發展提高競爭力的重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徐州的經濟發展迅速,總體經濟保持著平穩較快的增長趨勢,市場內部需求持續增長,但城鄉二元經濟突出,區域內部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嚴重制約了徐州經濟的發展,徐州的產業結構亟需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一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建設。二是統籌謀劃、科學布局,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三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四是統籌對外開放,激發經濟活力,繼續擴大加深徐州對外開放門戶。五是完善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等交通樞紐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米字型”高鐵樞紐,形成內暢外聯、便捷高效的立體交通體系,進一步提高徐州作為全國交通樞紐的功能、努力打造極具競爭力的樞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