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秋?蔡斐?李明敏



【摘要】 文章探索中文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舉措,分析中文科技期刊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如學術引領作用有待加強、與行業聯系不夠緊密、新媒體新技術利用不充分等。中文科技期刊一方面應該堅持期刊本身的特色,關注學科和行業的發展動態,聚焦一流學科,引領行業發展;另一方面應該不斷學習和創新,拓展宣傳推廣渠道,提升服務作者和專家的能力。文章從《航空學報》的辦刊實踐出發,介紹其在打造高質量中文科技期刊方面的經驗,即聚焦航空宇航學科,助力“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引領行業發展;高校與科研院所并重,走進科研生產一線,服務一線科研人員。
【關? 鍵? 詞】一流學科;高質量發展;科技期刊;“雙一流”建設;一流學會建設
【作者單位】李世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期刊中心航空學報雜志社;蔡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期刊中心航空學報雜志社;李明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期刊中心航空學報雜志社。
【基金項目】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卓越計劃-C-0048,卓越計劃-A-019)項目成果。
【中圖分類號】G23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2.012
中文科技期刊占中國科技期刊的絕大多數,是我國科研人員發布科研成果的主要渠道,但由于近年來科技成果的評價導向、國內外英文期刊的快速發展等原因,中文科技期刊正面臨優質稿源外流、品牌競爭力不強、國際影響力有限、學術引領能力不足等困境。2014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關于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展的通知》中指出“學術期刊要立足自身學科和研究領域,注重專業發展,發揮學科優勢,不斷提升學術水平和學術影響力”[1]。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指出“突出專業化導向優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做精做強專業類、綜合類學術期刊,帶動學科和行業發展”[2]。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指出“科技期刊要圍繞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任務,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前沿領域,活躍學術空氣,善于發現創新、鼓勵創新、引領創新,對重大問題堅持長期跟蹤”[3]。2022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雙一流”高質量建設的基本原則包括“堅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國大地,深化內涵發展,彰顯優勢特色”[4],這些原則對于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為中文科技期刊助力“雙一流”建設指明了方向。對于中文科技期刊,一方面,要扎根中國大地,堅守辦刊初心,彰顯行業特色,薈萃科學發現,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己任;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科前沿,引領學科發展,助力“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
本文從《航空學報》的辦刊實踐出發,主要介紹學報在聚焦航空宇航學科,助力“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引領行業發展;高校與科研院所并重,走進科研生產一線;服務一線科研人員,提升服務能力,豐富服務形式等方面的部分經驗和做法,以期為中文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聚焦航空宇航學科,助力“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引領行業發展
學科重點高校和行業重點研究院所是科技期刊最主要的稿源來源單位。一流期刊發展和一流學科建設相輔相成,高校一流學科建設不僅為自身期刊建設提供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為其他機構的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和學科發展貢獻了大量的人才和優質稿源[5]。同時,科技期刊應加強與所屬行業的聯系,主動走進行業重點研究院所,發揮其對行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1.聚焦航空宇航學科,彰顯空天特色
航空航天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6],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火星環繞、小行星巡視等星際探測、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和重復使用航天運輸系統、探月工程二期等工程被列入“科技前沿領域攻關科技項目”,需要加快其核心技術的攻關和創新能力。《航空學報》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航空宇航學科為使命。航空航天是高度綜合的學科,涉及多個學科門類,《航空學報》近10年發表文獻的學科分布聚焦航空航天科學與工程,如圖1所示。2022年2月11日公布的第二輪擁有“雙一流”建設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共5所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7]。如表1所示,《航空學報》2017—2021年發文機構前10中將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一流建設的5所高校全部涵蓋。
2.精心組織策劃出版專刊專欄,引領行業發展
專刊專欄是集中展示某個熱點研究方向、研究機構優勢學科或重大科研項目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中文科技期刊獲取優質稿源、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圍繞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和航空宇航學科的研究熱點,《航空學報》通過多個渠道,以主動約稿等形式,策劃出版了航空航天領域內的重磅專刊或專欄,如表2所示。
(1)通過與航空航天高校合作,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策劃出版紀念性專刊或學校優勢學科專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一所為國而生、與國同行的航空航天特色大學,也是《航空學報》的第二主辦單位,有8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7]。《航空學報》與北航同行,自1965年創刊以來,學報的歷任主編均來自北航。學報策劃出版的北航建校70周年專刊中包含多篇院士或型號總設計師作為第一作者的重磅論文,集中展示了北航近些年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2)與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主辦的“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國際論壇”合作,通過會議征集論文、出版專欄。該論壇是集技術交流學習、合作協商于一體的綜合性學術活動,是航空工業成飛打造航空裝備制造業發展創新人才高地的重要舉措。論壇已經與《航空學報》達成持續合作的意向,后續《航空學報》將為每屆論壇提供宣傳推廣服務,并出版相關專欄。
(3)與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出版紀念性專刊或單位優勢研究方向專刊。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成立60周年專刊中包括殲-15艦載機總設計師孫聰院士、航空工業沈陽所總設計師王永慶的獨立作者論文。
(4)邀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朱荻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林京教授等行業知名專家參與專刊專欄策劃出版。朱荻院士在“特種加工技術在航空航天制造中的應用專刊”發表題名為“脈動態電解加工”的論文,源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脈動態精密電解加工的方法和理論”(No.51535006),文章提出了脈動態電解加工新概念,介紹了拷貝式、旋印式、削邊電極線切割式3種脈動態電解加工形式,并在新型航空發動機關鍵結構件的研制中得到應用[8]。
(5)依托國家數值風洞項目、“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和航空發動機運行安全基礎研究項目等重大項目或工程,集中展示最新研究進展和成果。國家數值風洞(NNW)工程是由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聯合國內優勢單位共同論證和規劃,服務國內武器裝備研發自主創新需求,支撐制造工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戰略產業“卡脖子”困境的大型國產自主空氣動力數值模擬軟件建設項目[9]。“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是中國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總設計師張榮橋在《航空學報》發表題名為“天問一號任務的技術創新”的重磅論文。
(6)通過大數據分析、數據庫檢索等手段,策劃出版空間機器人、人工智能研究相關的專刊專欄。
通過專刊專欄的形式,學報邀約到不少高質量、高影響力論文,同時也與支持單位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合作關系。除了在2022年10月出版“北航建校70周年專刊”,《航空學報》還在2021年9月出版了“北航建校60周年專刊”,2014年10月出版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與工程學院甲子之慶暨鐘群鵬院士80壽慶專刊”——該專刊特別約請3D打印科學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院士為獨立作者,撰寫《高性能大型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若干材料基礎問題》一文。在中國知網2022年發布的《學術精要數據庫》的引證評價結果中,《高性能大型金屬構件激光增材制造:若干材料基礎問題》的6個影響力指標(總被引頻次、PCSI指數、近2年被引頻次、總下載頻次、PDSI指數、近2年下載頻次)均排在本學科2011—2022年發表的32927篇論文中的第1位(數據截至2022年8月16日),如圖2所示。
二、走進高校和研究院所,提升期刊服務能力
1.組建青年編委會,注重科研院所人員占比
目前國內不少期刊都開始組建或已經組建青年編委會,青年編委會作為期刊編委會的后備力量,給期刊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活力。科研院所與高校的工作重點和特色不盡相同,科研院所以工程項目為主,注重動手實踐,尤其是航空航天領域的科研人員,型號研制任務壓力大、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高校則以學術研究為主,注重基礎研究和前沿交叉,所以兩者有必要開展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航空學報》于2016年12月組建了首屆青年編委會,2019年12月成立第二屆青年編委會,2022年11月完成了第三屆青年編委會的組建。在青年編委會組建和換屆的過程中,學報逐步提升科研院所人員所占比例,并為他們提供一個與高校老師交流的機會。通過搭建青年編委會平臺,科研院所的青年編委和高校的青年編委加強合作,有的一起申報項目并獲批,有的甚至成為長期合作伙伴。
2.依托學協會,聯動科普期刊,走進科研院所
學協會是我國中文科技期刊重要的辦刊力量,國際著名的期刊大多有強大的學協會作為支撐。《航空學報》第一主辦單位中國航空學會是2017—2022年5A級社會組織,其辦會宗旨包括“促進航空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航空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航空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學會下設工作委員會、會員工作站、各專業分會、各地方學會等分支機構,目前致力于中國特色一流學會的建設以及主辦期刊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強化學術地位。《航空學報》依靠主辦單位的同時,也為主辦單位做好服務,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航空學報》與中國航空學會多個分支機構如各專業分會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并計劃與2022年新設立的結冰與防除冰分會共同舉辦第五屆全國結冰與防除冰學術會議,作為會議唯一的合作支持期刊。另外,學報深度參與學會舉辦的中國航空科學技術大會、中國航空學會青年科技論壇等綜合性學術會議,為會議提供宣傳推廣服務,出版會議文集、增刊等。
在主辦單位中國航空學會的領導和支持下,從2018年開始,《航空學報》與科普期刊《航空知識》一起開展“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雙翼齊飛——走進航空工業”系列活動,截至目前,已走訪了近20家中航工業研究廠所[10]。走訪活動可以讓編輯團隊充分與一線科研人員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航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如何向科技期刊成功投稿》《關于顛覆性技術和航空科技發展前瞻》等報告,受到了航空航天一線科技工作者的熱烈歡迎。
3.走進高校,開展科技論文撰寫與投稿講座,培養專家作者
《航空學報》開展科技論文撰寫與投稿講座由來已久,從2013年開始編輯部主動聯系或接受邀請,走進了多所高校[11],如西北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重點面向碩士博士研究生、新入職教師開展講座。在新冠疫情之前,年均舉辦10場以上,受疫情影響,近兩年主要是通過線上的形式開展。航空航天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未來學報作者和專家的重要來源之一,學報考慮與高校聯合開設寫作相關必修課,與高校老師合作開展講座和宣傳工作,高校老師和學報編輯可以從各自的視角介紹和分享論文寫作和投稿的經驗。如清華大學自2018年開始面向本科新生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設“科學寫作與報告”必修課等。高校老師更注重學術創新點的挖掘、寫作的邏輯和思路、研究現狀的梳理等方面,學報編輯更注重寫作的規范性,如圖表的繪制、公式變量的正確表示、參考文獻的規范著錄、投稿技巧、與編輯和審稿人如何溝通等方面,兩者可以優勢互補。
4.開展學術直播活動,豐富服務手段
自2019年底以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學術會議被迫取消或延期舉辦,不同程度地阻礙了研究人員之間的學術交流。2022年以來,《航空學報》為了更好地服務航空航天領域的科研人員,搭建線上學術交流平臺,通過選取期刊發表的優質內容,策劃熱點選題,邀請航空航天領域的著名專家,通過航空學報CJA視頻號、蔻享學術和B站等平臺開展學術直播活動(見表3),直播類型包括空天前沿論壇、封面文章分享、論文寫作指導、專刊/專欄發布等[12]。在報告后,《航空學報》還安排互動交流環節,主講嘉賓可在線解答直播間觀眾提出的問題,對于未能在直播間回答的留言區提出的問題,學報將匯總整理,請嘉賓以文字的形式回復,并通過航空學報CJA公眾號發布。《航空學報》在直播界面展示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直播時間段內公眾號增加的關注人數是平日增加人數的5倍以上,實現了公眾號與視頻號的良好互動和相互促進。
在每次直播結束后,《航空學報》都及時總結,比如,直播日期和時間段的選擇是否合適(應該注意避開一些公眾可能會關注的熱點事件或同類型相似主題的直播)、直播開始前的宣傳渠道是否充分和到位(可以嘗試通過報告嘉賓工作單位、學術兼職機構,其他期刊的公眾號等渠道開展宣傳)、報告主題是否引起觀眾的收看興趣(報告主題應關注當前研究熱點,適用范圍應適當寬泛一些)、主講嘉賓的個人影響力等,都會對直播效果和觀看人數產生影響。當然,應該注意的是,單一地使用觀看次數來衡量直播活動效果是不合理的。《航空學報》目前的直播以單個報告為主,未來會考慮通過組織小型研討會的形式,由編委會討論確定某個主題,一次直播活動安排多個報告。《航空學報》還考慮轉播航空航天領域的重要學術會議,并與其他期刊或學會的視頻號進行互動。
《航空學報》通過聚焦航空宇航一流學科,策劃出版專刊專欄,主動走進高校和研究院所,豐富和提升服務能力,連續多年獲評“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2022年12月,根據中國知網(CNKI)發布的最新數據,《航空學報》影響力指數CI值為1255.922,位居航空航天65個學術期刊第1位。這些成績的取得說明學報的舉措是有效和可行的,但學報的發展也同時面臨國際影響力有待提升等挑戰,與世界一流期刊仍有一定差距。
三、結語
本文從《航空學報》的辦刊實踐出發,介紹其部分經驗和做法,以期為中文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航空學報》始終聚焦航空宇航學科,彰顯空天特色;通過精心策劃出版專刊專欄,引領航空宇航學科發展,助力航空航天“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注重高校與科研院所并重,通過組建青年編委會的形式,搭建高校老師與科研院所研究人員的合作交流平臺;主動走進高校和科研院所,了解一線科研人員的實際需要,并通過開展科技論文撰寫投稿講座,培育學報潛在的作者和專家群體;通過開展學術直播活動,豐富期刊的服務類型,為一線科研人員提供在線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
整體來看,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應該堅持自己的特色,在優勢學科領域做大做強,擴大在行業內的影響力;主動走進學科領域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與其形成良好的互動甚至是持續的合作關系,互利共贏;學習國內外其他優秀期刊的辦刊理念和經驗,不斷豐富服務作者和專家的渠道和方式,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效果。概言之,中文科技期刊應以服務“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己任,不斷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規范學術期刊出版秩序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展的通知[EB /OL].? (2014-04-14)[2022-11-18].? 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4522.shtml.
[2]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EB/OL]. (2019-08-16)[2022-
11-18].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3]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 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EB/OL]. (2021-06-23) [2022-11-18]. 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312/76209.shtml.
[4]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 (2022-01-29)[2022-11-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06.html.
[5]黃谷香,龔漢忠,杜佳憶.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與一流學科建設關系分析[J]. 編輯學報,2021(5):502-507.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 (2021-03-13) [2022-11-18].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7]教育部 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EB/OL]. (2022-02-11)[2022-11-18]. http://www.moe.
gov.cn/srcsite/A22/s7065/202202/t20220211_598710.html.
[8]葉鑫,李宏偉,朱明亮. 2021年度機械設計與制造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工作綜述[J]. 中國機械工程,2022(6):631-638.
[9]國家數值風洞[EB/OL]. [2022-11-18]. http://www.cardc.cn/nnw/about/intro.
[10]李明敏,武瑾媛,俞敏. 學術期刊與科普期刊雙翼齊飛:以《航空學報》《航空知識》為例[J]. 編輯學報,2020(1):85-88.
[11]李世秋,蔡斐. 充分發揮科技期刊的人才培養功能:《航空學報》舉辦科技論文寫作與投稿講座的實踐[J]. 編輯學報,2016(3):284-286.
[12]范真真,李世秋,李明敏,等. 學術直播助力期刊影響力提升的實踐及思考[J]. 編輯學報,2022(5):5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