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協同出版是具有共同意愿的若干高校學報打破刊物之間的刊際、校際、地域、學科專業、梯隊等壁壘,通過資源整合對學術論文進行專業化選編、數字化出版的一種集群化出版行為。學報早期的“類協同出版”實踐驗證了學術期刊專業化、數字化、集群化出版的可操作性,其后期的衰敗也反映了學報在此類活動中秉持的主觀理念和使用的客觀工具的重要性。高校學報應緊抓政策紅利和行業先機,探索打造適合多種期刊集群全流程數字出版和開展學術服務的融合發展平臺,實現跨地域、跨校際、跨學科甚至跨梯隊的學報之間的合作共建,推動真正意義上的高校學報協同出版。
【關? 鍵? 詞】高校學報;協同出版;集群化;專業化;數字化
【作者單位】徐銘瞳,長春工程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7.5【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2.014
我國高校學報已歷經一百余年的發展歷程,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共有學報1257種(不含港澳臺地區) [1],在學術期刊中占比達到19.5%。作為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專業學術期刊相比,大部分高校學報天然性地具有綜合性、內向性、孤島性和分散性等特征,在學術期刊的發展進程中難以避免“小、全、散、弱”的負面評價。如何轉變高校學報在學術期刊總體布局中的積弱態勢,是行業學者長期關注的話題。
2021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積極倡導學術期刊集群化、專業化、數字化的同時,明確提到要“支持高校學報等綜合性期刊建立協同出版機制,以專題形式編輯整合內容資源進行網上傳播”。這一提法為高校學報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提供了具體方向。筆者認為,如果能夠針對高校學報的特點和模式對協同出版的機制構建和具體實施進行研究,引導高校學報揚長避短、合作共建,有助于推動高校學報的集群化、專業化和數字化發展,以此實現高校學報高質量發展。
一、協同出版的內涵
雖然目前學術界尚未就協同出版形成統一精準的內涵定義,但協同出版并非全新的概念。一方面,從字面意義理解,協同意味著期刊合作,整合意味著期刊集群化發展,專題形式意味著期刊專業化,網上傳播意味著數字化出版,這些概念已經被學術界探討了二十余年。另一方面,根據《意見》的整體表述,學術期刊的繁榮發展最終要實現學術期刊的集群化、專業化和數字化等更深層次的發展形態,而協同出版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手段。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協同出版都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學界甚至已經有了相關探索和實踐。
因此,筆者認為,我們可以簡單粗放地以字面意思來理解協同出版,即協同出版是在若干具有共同意愿的高校學報探索建立的一種穩定且靈活的合作機制。在具體實踐中,高校學報共同搭建或者依靠已有的數字出版平臺,將出版行為的全流程轉移到該平臺上,通過整合學報的編輯部人員、編委會專家、同行評議專家、作者群等資源,根據時下的學術熱點焦點或來稿情況,有計劃地進行專題策劃,對擬錄用的稿件在數字出版平臺上以專題形式進行優先數字出版。基于我國高校設置的學報數量及規模現狀,高校學報的協同出版勢必要在多所高校的多家學報間進行實踐,這意味著協同出版必然是一種打破刊物之間的刊際壁壘、校際壁壘、地域壁壘、學科專業壁壘、梯隊壁壘等主客觀藩籬,在新時期出版技術、出版產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適應學術信息傳播和交流需求而提出的整合性理念。為了有效建立高校學報的協同出版機制,實現協同出版目標,業界有必要依托已有的理論概念和實踐探索,對協同出版做一次歷史溯源,為實現真正的協同出版探索可行路徑。
二、協同出版的歷史探索
有研究顯示,綜合性期刊是我國體制的特有產物。綜合性高校學報在總被引頻次和核心影響因子上都明顯低于核心期刊整體平均值[2],因此,我國高校學報的專業性轉型發展研究從未停止。2011年,由17家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學報 (以下簡稱“名刊工程”)聯合中國知網創辦了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以下簡稱專業網刊),其初衷是解決高校學報的體制性問題,為綜合性高校學報的創新發展探尋新路徑。實踐證明,專業網刊完全符合期刊改革的方向,其實質是學術期刊的主動協同創新和“名刊工程”在新形勢下的拓展深化[3]。
專業網刊的優先數字出版在一段時間內顯著提升了學術論文的傳播效果。根據知網統計數據,加盟專業網刊的學報2011年、2012年的知網總下載量分別是2010年知網總下載量的2.85倍和3.09倍,2011年、2012年的網刊下載量分別是當年知網大庫下載量的1.43倍和1.36倍[4]。但專業網刊在極速發展后逐漸沒落,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第一,在專業網刊平臺創辦之初,行業對專業網刊的投入力度和宣傳力度很大,但隨著我國學術評價機制對北大核心期刊、CSSCI期刊等檢索期刊學術價值的強調,以及各級各類資金對高水平期刊的資助,高校學報的辦刊心態向單刊內涵化發展傾斜。第二,專業網刊建設依靠期刊編輯的自主化行為,沒有得到主辦高校和主管部門的明確支持或相關獎勵,專業網刊運營者的主觀能動性和財政、技術等資源都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第三,知網對專業網刊平臺升級后,在技術上要求網刊文章先進入知網大庫,導致專業網刊論文上線時間相對延遲,用戶的優先檢索及下載入口是知網大庫。第四,隨著知網首頁的幾次改版,專業網刊平臺已經不在首頁上顯示,對沒有收藏平臺的用戶或新用戶而言,想要登錄平臺不得不借助搜索引擎,這種不友好的使用體驗間接降低了平臺的使用頻率,使得平臺逐漸成為知網上不為人知的“學術孤島”。基于以上因素,專業網刊的學術傳播作用逐漸削弱。
而后,超星集團提出“域出版”的概念,并在與學術期刊界的不斷交流溝通中,計劃構建起以專欄或者專題為出版單位的在線學術平臺,將學術期刊的專業化數字出版由期變為專題,以此推動專業網刊的升級和轉型。但“域出版”的設計理念與實踐路徑產生較大偏差,最終“域出版”并沒有達到學術期刊界想要的效果。從學術期刊出版的角度而言,“域出版”如曇花一現般尚未開始便已終結,高校學報協同出版的初代探索戛然而止。
三、推動協同出版的理念顛覆
1.破解制約協同出版的制度動力
雖然高校學報對協同出版的早期探索并未在行業領域內廣泛開展,但已基本滿足當下協同出版的一些基本要素,即專業化、集群化和數字化。自2011年至今,高校學報在行政管理體制和辦刊方式上并未有太大變化,學報作為高校主辦的學術期刊,仍然承擔著展示學校科研成果、彰顯學校科研能力、樹立學校學術地位的主要任務,因此,不同學校的學報實際上存在競爭關系。若這些學報想要進行協同出版實踐,首先必須革新行政管理體制下的傳統辦刊觀念。
在開展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實踐時,各高校學報正在努力突破因行政隸屬不同而長期各自為政的辦刊格局,通過“名刊工程”將期刊的個體發展與行業的整體發展有機結合。這是我國助推不同高校學報實現期刊集群化發展的第一次成功嘗試,但是這次實踐更多地集中在國內高水平學術期刊層面,而在現階段《意見》提出要“高校學報等綜合性期刊建立協同出版機制”,引導性地將協同出版的范圍覆蓋至眾多普通高校學報。在這種時代需求下,筆者認為,普通高校學報憑借一己之力是很難超脫校際、地域等界限,真正實現期刊的集群化協同合作,行業主管部門和主辦單位需要為其提供從上至下的有序引導和政策支持。首先,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制定引導性和激勵性政策,鼓勵、引導地方高校學報加強橫向交流和合作。其次,行業主管部門可以鼓勵地方高校依托現有的行業學會,組建區域性高校學報集群、專業性高校學報集群,在政府管轄范圍內預先搭建起學報集群化發展的舞臺。再次,行業管理部門和政府部門應吸取地方政府和高校進行區域性學報改革的典型經驗和實踐教訓,在全國范圍開展應用推廣,突破地域限制,將學報的集群化從區域性更多地向學科專業性上擴展、向同類型高校擴展,進一步增強學報專業性、專題化出版的內涵。最后,政府和行業應認識到學報協同出版必須要依靠數字化技術,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保障在線出版平臺的研發和技術運維,解決多家高校學報實施協同出版面臨的技術難題。
2.厘清推動協同出版的市場動力
學術期刊的市場化首先應該面對學術群體的市場化,即學報應該讓刊登的論文在學術領域受到關注,在學術領域樹立口碑聲望,打造“有高水平的論文出版和有讀者閱讀使用”的學術市場,而不僅僅是“期刊發行和消費者購買”的經濟市場。也就是說,高校學報倡導協同出版、倡導集群化最終無論是形成出版集團,還是通過合作機制形成理念上的集群,其目標都是實現學術價值最大化。
大部分學報要培養固定、忠實的讀者群十分困難,這是綜合性期刊天然的學科分散屬性造成的,轉企改制、將高校內的學術期刊等資源整合為出版集團的建議,正是基于共享資源、彰顯品牌、固化讀者群而提出的。目前,國內一些高校如武漢大學、上海大學、清華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擁有多家學術期刊的高校,已經基本實現了出版集團化。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平均擁有學報數量僅為1.6種,擁有能夠規模化的學術期刊群的高校在全國范圍內仍是少數,高校學報協同出版合作機制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這需要學報轉變理念,將學報個體的發展追求提升為行業整體的發展追求,將學報對所在高校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的展示提升為學術期刊對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從推動學術期刊行業發展的角度探索協同出版的可行之路。
四、推動協同出版的路徑重構
1.打破高校學報之間的壁壘
筆者認為,協同出版的要義是交融共存,各個學報之間應該是相對平等的狀態,為了實現學術信息的專業化出版自然而然地進行協同合作,不因所在高校的辦學層次、期刊影響因子等因素而產生仰視或幫扶心態。因此,高校學報要想實施協同出版,首先就要打破學報之間的壁壘,使得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學科專業、不同梯隊的學報能夠站在同一水平線上開展交流合作,這樣才能維持合作的穩定長久。
如何打破高校學報之間存在的地域、校際、刊際、學科、梯隊等壁壘?理念轉變是一方面,學報還要正確看待現行的學術期刊評價分級機制。學術期刊的評價意義是毋庸置疑的,設置一定的評價標準有助于期刊控制質量,引導期刊特色發展,但學術期刊的評價不能簡單地參考影響因子等完全量化的指標,而應將其對科學技術進步、歷史文化傳承、社會經濟發展等的正面推動作用納入衡量標準,而這些往往是無法定量評價的指標,需要時間沉淀和實踐驗證才能觀測到。在我國陸續出臺《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以及關于破除唯論文、唯SCI等指導性文件的大背景下,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這種改革將使高校學報擺脫以往固化的“門第之見”(所在高校辦學層次)和“梯隊落差”(是否屬于核心期刊、來源期刊等),更關注對學術傳播、學者服務等功能的表達,從而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客觀地從彼此的辦刊追求、學科專業、編輯隊伍、工作機制、硬軟件資源等角度出發,探尋協同出版合作之道。當然,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重構,需要基于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現狀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
在打破學報間的校際、梯隊等壁壘后,學報間協同合作的依據便顯得尤為寬泛。例如,相同區域的高校受地方經濟、行業產業的影響,在辦學模式、特色學科專業等方面會有一定的趨同性。如吉林省是老工業基地和汽車工業的搖籃,多所吉林省工科高校都設有機械工程和汽車工程相關專業,其學報也多設置相關的欄目,同區域的高校學報共同享有上級主管部門的各類政策。從行業角度而言,高校學報往往是當地高校學術期刊學會的成員單位,具有相似的對外交流合作機制,因此,同區域高校學報的合作基礎更為扎實,交流溝通也更為順暢,應是整個行業探索協同出版合作實踐的先鋒。
此外,辦學性質相似的高校學報也可以突破地域限制開展協同出版,如由同一國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共建的高校必然在優勢學科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我國現有的若干高校聯盟,如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等,多具備相近的辦學定位。雖然這些高校的辦學層次不盡相同,如國家應急管理部共建高校中同時有大學、學院和職業學院,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中同時有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但由于它們具有相同的屬性,因此具備協同出版的合作基礎。總而言之,在現行的政策激勵和引導下,高校學報可以充分挖掘與其他學報之間的共同屬性,激發雙方的合作意愿,構建穩定、靈活的合作機制,開展協同出版活動。
2.構建全流程、全域的融合發展平臺
受空間、時間限制,協同出版需要借助數字化來快速、便捷地實現工作各項流程。因此,高校在推動協同出版的具體路徑中,構建覆蓋學術出版全流程、學術信息服務全視域的融合發展平臺,就成為必要的技術手段和必然的發展趨勢。
融合發展平臺應如何構建?筆者建議從學報數字化的現實需求和過往實踐經驗的角度去思考。在出版流程方面,學報數字化是學報借助各類在線出版平臺,實現從組稿、審稿、返修、排版、編校直至出版發布的全流程數字化;在傳播載體方面,學報的表現形式歷經紙質版—數據庫收錄—平臺優先數字出版—多媒體碎片式傳播幾個階段;在傳播形式方面,學報的傳播內容從傳統的文字表現演進到附加聲像圖文、實驗過程、數據程序等多元化信息的增強論文、數據論文等;在社會功能方面,學報從單一的學術信息傳播(學術論文出版)平臺進化為學術信息服務(借助各類數字化平臺進行行業資訊、學者交流、期刊宣傳等學術活動)平臺。筆者認為,協同出版需要以參與協同出版的學報為主體,這些學報主動開發設計一款符合協同出版特征,集全流程數字出版平臺、綜合性學科資訊平臺、知識服務平臺為一體,實現學術信息傳播和服務功能的融合性數字平臺,并將平臺的設計權、使用權、管理權掌握在手中。具體來說,大致設想如下。
首先,平臺應具有強大的聚合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參與信息更新的程度。平臺應能夠有效篩選和整合參與協同出版的若干學報的官網信息,將這些信息快速轉移到平臺,并主動爬取相關科研網站上的動態信息予以展示,幫助作者了解和掌握刊物信息和行業動態,從而使作者形成選題思路,明確投稿意向。
其次,平臺的采編系統要根據協同出版的特征進行優化設計。一是要實現整合功能。協同出版與早期專業網刊的不同在于,它強調專題化出版,這意味著學報參與協同出版不僅可以根據欄目設置情況劃分若干專業期刊(網刊),將論文發表在專業網刊,也可以根據學術熱點焦點、行業社會現實需求及短期內來稿情況適時設置專題,按照專題進行論文收錄。專題化出版設置靈活隨機,出版周期相對較短,專業期刊如果嚴格按照紙質期刊的出版周期出版就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專業期刊可以考慮縮短出版周期或按篇出版。但無論是專刊出版還是專題出版,無論出版周期是長還是短,協同出版都是由若干學報集體完成的,它們應將原本分散在各個學報自建平臺上的稿件一次性集中到平臺上,避免多個平臺反復進行數據轉移的麻煩。二是應在傳統采編系統功能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完善。如設置“投稿期刊”選項,作者可以在投稿時自主選擇要投的期刊,擬投稿期刊可以單選、多選,也可以全選,這種投稿方式可以令編輯一目了然,合理為作者規避“不允許一稿多投但單一投稿審稿周期長”的情況,也可以幫助期刊優化稿源;設置“是否允許專刊/專題收錄”選項,尊重作者著作權,如果作者不同意收錄,平臺可以自動將稿件轉投至學報的官網平臺,避免協同出版平臺被無關論文占據,增加編輯工作量。三是要制訂統一的論文編排規范。目前,我國高校學報對論文的編排要求并不一致,對已經處于同一出版合作機制中的學報而言,論文編排規范的統一,可以極大減輕作者和編輯的工作量,也便于論文后期的標準化處理。
最后,平臺應具備即時互動的功能。以往的學術期刊數字平臺極少具備互動功能尤其是即時交流功能。一方面,協同出版本身就對高校之間的即時互動有較高的要求,需要平臺能夠高效處理稿件錄用、專題策劃、專刊/專題的稿件出版等工作。另一方面,學術期刊肩負培養學術人才的天然使命,構建學術共同體一直是學術期刊研究的重點之一。如今,業界不斷強調學術期刊對知識服務職能的認知,這也對學報加強自身與專家、學者的溝通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筆者建議學報可以通過技術優化在平臺上實現會議、直播、互動交流等功能,將所有資源都集中在一個平臺上,在一個平臺開展所有活動。
與以往針對單一期刊專業化、數字化或者針對同一出版集團內的期刊集群化研究相比,新時代的協同出版要實現更多的界限突破和技術求新。筆者僅根據自身的從業經驗及個人思考作出一些開放性設想,未必能夠涵蓋學術期刊專業化、數字化轉型的所有現實需求,也未必適用于未來可能會開展協同出版的各高校學報集群構建的合作機制,筆者更多地期待通過行業的成功實踐和未來的持續研究,進一步探索高校學報協同出版合作機制。
|參考文獻|
[1]郭偉,李偉. 普通高校學報辦刊現狀調查與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12):1486-1494.
[2]許玉清,楊紅軍,韓國良,等. 專業化辦刊:高校學報改革路徑的一個選擇:以《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為例[J]. 編輯學刊,2019(6):76-80.
[3]致敬讀者[EB/OL]. (2013-04-28)[2022-11-01]. https://sju.cnki.net/sju/info.html.
[4]桑海. 從網刊到新平臺:“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及其升級轉型[J].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1):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