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主持人:張振剛,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廣州數字創新研究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三年來,相關部門開展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工作,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如廣東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文件,提出九大重點建設任務,推出100條重點舉措,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區域資源要素集聚不斷加快、協同發展效能持續增強。如何更好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培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優勢是業界和學界持續關注的重點話題。
本期專欄的四篇文章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重點建設任務,著眼于跨境區域協調政策實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及全球價值鏈提升、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等關鍵性問題,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成效、挑戰及對策。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區域協調:“有孔邊界”下的政策實踐》一文引入“有孔邊界”的理論,梳理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區域協調政策并總結其實踐經驗。文章將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區域協調政策分為規制政策、分配政策、再分配政策和構成性政策四類,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不同類型政策實踐的基本領域、領域間關系、權力結構及其執行機制和效果,并基于“有孔邊界”理論闡釋了對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區域協調政策的深刻理解。文章據此進一步探討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區域協調政策的完善和推行方向。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思考》一文立足新時代的發展趨勢,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現狀,梳理國內重點城市的相關建設經驗,并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對策建議。文章深入剖析粵港澳大灣區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從創新基礎、創新主體、創新生態三方面入手,總結北京、上海等城市在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的有益經驗,據此從推動關鍵領域創新、打造世界級平臺、構建基礎支撐體系三方面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有效策略。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與提升全球價值鏈能級研究》一文立足“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與提升全球價值鏈能級的現狀,并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樞紐的對策建議。文章從產業布局、城市協同、科技創新、要素流動、機制對接和流通體系等六個方面的問題驅動研究,闡釋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和提升全球價值鏈能級所取得的成果和面臨的挑戰,由此提出暢通產業循環、強化區域協同、激活創新生態、暢通要素流動、推動機制對接和增強聯通功能的有效對策。
《“雙循環”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路徑》一文介紹“雙循環”背景下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思路,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文章提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要以“三個堅持”為抓手,包括堅持優化區域產業空間布局、堅持產業鏈現代化建設、堅持產業鏈和創新鏈雙向融合。文章基于此剖析了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體系建設中面臨資源要素流動存在體制機制障礙、利益共享價值鏈未充分培育、區域工業化進程差異較大、產業同質化程度較高等挑戰,從頂層設計、產業價值鏈升級、城市專業分工等方面提出了應對策略。
本期專欄的四篇文章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不同發展任務,從不同的理論視角探討粵港澳大灣區跨境區域協調政策制定及實踐情況,深入剖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成效與不足,比較借鑒國際灣區和國際國內先進城市的發展經驗,提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及政策規劃提供了決策參考。我們認為,關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中的重難點問題,未來的研究在以下方向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如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建設、區域創新環境優化、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等問題,以期豐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相關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