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淑嫻
財務管理指在整體目標下,管理投資、籌資、資金運營、利潤分配。一套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能讓地方企業競爭力更強,提高盈利額,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通過財務管理,能有效控制成本,將利潤最大化。新會計制度,也叫“新會計準則”,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會計制度統一了企業會計標準,規范了會計確認、計量與報告行為,保證了會計信息質量。為順應改革發展浪潮,需及時更新管理,自覺履行各項規范,以新會計制度規范管理工作。
在新會計制度下,財務管理需要做出新的調整。因此,對于內部人員而言也需要及時了解并履行相關規章制度。但在當前工作中,絕有些工作人員不愿意更新理念,對學習產生了惰性,不能正確認識改革過程中的新要求。認為財務管理工作是“鐵飯碗”,不需要很多技能。同時,在工作過程中,財務管理工作者工作熱情不高,他們的思想仍停滯不前,限制了財務管理整體工作發展。此外,內部人員管理體系不夠完善,管理層人員對革新變化也抱著漠然的態度。在此工作態度下,財務工作的統一規劃便迷失了方向,資金利用率也有大幅下降。
在財務管理工作中,財務預算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在財務工作中,部分人員不重視預算工作,憑自身經驗來判斷。這些現象的出現,影響了后續預算結果分析,產生負面影響。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信息化一詞隨處可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化浪潮愈發洶涌,推動著經濟改革。但在當前財務管理過程中,管理平臺不統一,信息化意識淡薄,仍然存在敝帚自珍的現象。因此,雖然信息化設施已經大面積普及,但是應用效果有待于提高。
在新會計制度下,項目預算流程需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在資金的運營方面,需要嚴格控制管理,杜絕經驗主義現象。同時,采取綜合、零基預算相結合的方式,科學考量預算情況,通過所得結果來對本年度資金做出預算。首先,預測出本年度財務支出。隨后,需要保證預算的絕對性,如若在后續預算發生改變,及時找到預算變化原因。對于公務支出造成的預算改變,需要簽訂相關法律文件,嚴格管控預算支出。相較于以往制度而言,新會計制度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對每個成員而言,嚴格遵守新會計制度是不容商議的。一旦出現問題,厘清責任,為預算工作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基礎。
隨著經濟改革建設全面迅速發展,原來的管理系統已經不再適應新時代下的財務管理工作。新會計制度的發行,對內部財政管理系統的優化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優化管理系統,實現信息一體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同時,分布式辦公、業務對接功能、安保功能等也讓財務管理工作向科學化邁進。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制度實行后,管理者可以隨時抽取數據信息進行審核,此外,自動對賬等新功能也極大地便利了業務辦理,減少工作量;安保功能的應用,起到數據備份作用,避免數據丟失問題。財務系統各項指標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新制度要求下,對監管工作的要求容不得半點馬虎。需要更嚴格、科學的組織監管工作,不斷對工作人員進行監管培訓,切實落實財務監管工作,促使所有職能部門均能高效地開展財務管理工作。在監管制度下,一些不良現象將不會發生。運營更加透明化,這讓資金安全得到了保障。
資產核算工作在改革中受到了重視。通過核算工作,保證了國有資產的安全性,資產控制范圍逐漸覆蓋到資產購置、處置、轉移等多個環節。另外,對資產的使用率、使用效果及資產配置情況得到了改善,在新會計制度下,嚴格控制固定資產的拍賣、置換、轉讓,通過資產評估報告嚴格把控固定資產。
科學避免資金風險的關鍵,是在新會計制度下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減少復雜環節,建立起嚴密的資金核實系統,對資金流動實時核算,保證職能部門數據的一致性。與此同時,會計核算體系也應科學、合理地建立,順應新會計制度。對于先進優秀工作者,給予標兵錦旗,而對于失責行為,要予以嚴厲處罰。
預算管理水平直接關乎財務管理的總體質量。大力開展預算管理培訓,加大管理力度,通過多元化、全方位的管理方式加強財務管理。這樣一來,有效減少了財務預算管理失職、失誤現象。透明化的管理保證整個管理工作處于積極向上的環境中,同時也要加大力度進行監理管控,促使財政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既然已經將責任分配到每個工作者,那么對于內部人員也需要提出更高要求。通過專業培訓及責任教育,增強每個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讓他們能在工作過程中各司其職,極富責任感地做好分內工作,同時也能協調其他同事的工作。光有培訓還不夠,激勵機制也是必要的。在體系內部定期召開表彰大會,表彰優秀及經驗分享,讓每個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時形成自覺、廉政、高效的進取意識。
財政管理工作對國家經濟建設的意義是極其深遠的,做好新背景下的財政管理工作,是每個財政人員的共同任務。在新會計制度影響下,各項財政工作在有條不紊進行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通過各個職能部門不懈努力,財政工作質量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