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梁 丁艷風 劉慧敏 馮改紅 趙 丹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各種傳染性疾病造成的疫情多次反復出現。肆虐的疫情令千百萬人生靈涂炭,令古文明飽經風霜,令歐洲的中世紀墮入黑暗深淵。沒有硝煙的殘酷較量一次次到來,人類一次次受到重大疫情摧殘,人類也在和疫情的抗爭中催生新的文明。這次突襲人類的新冠肺炎病毒引發的疫情肆虐全球,對經濟和生活也造成深刻影響。
在疫情防控中,除了重視疫情防控第一線,科研和物資生產也是當務之急。藥物研發、醫療裝備和臨床救治相結合使患者的治愈率提高、病亡率降低。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研發也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形成舉全國之力共同抗疫的良好局面,中國抗疫取得輝煌成績。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共同抗擊疫情已成為各國人民的共識。筆者在本文中擬從“蝴蝶效應”的角度,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及世界經濟的影響等進行分析探討。
“蝴蝶效應”概念源于混沌理論創始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洛倫茲教授,于1979年在美國科學發展學會第139次會議上提出來的論斷:“在南半球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的一只蝴蝶,如果扇動幾下翅膀,就有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蝴蝶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上下煽動的蝴蝶翅膀,會使得其身邊的空氣流發生變化,從而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的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就會導致大氣系統的極大變化。”“蝴蝶效應”說明,某些事物發展變化所產生的結果,歸根結底是由初始條件的變化引起的,初始條件只要發生極其微小的變化,就會導致最終結果的巨大差異,這說明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繼洛倫茲之后,經過無數科學家的不懈研究,成為非線性科學的一個理論分支“混沌理論”。并被譽為20世紀物理學上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第三次革命,也是當今全球最熱門、最偉大的理論之一。
“蝴蝶效應”之所以風靡全球、發人深省,不僅在于其具有大膽奇特的天賦想象力和奇幻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于其本身蘊含的哲學魅力和深刻的科學內涵。
我們發現新冠肺炎疫情也具有這種特征,新冠肺炎疫情也是一個混沌系統。它的傳染是由單一的個體到無序的接觸者,由無序的接觸者再到新的有序的一個循環過程,從而導致其結局具有不可預測性。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傳染是非線性的傳染系統。新冠肺炎疫情具有明顯的“蝴蝶效應”特征。主要原因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活動軌跡是非線性的,因為他們在參加社會活動中既可以在本地區隨處活動,也可以跑到其他地區或國家活動,不受線性結構制約;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染是非線性的,一個新冠肺炎患者攜帶的的病毒可以同時向若干個近距離范圍內的人員和周圍接觸的物品傳染,這若干個感染者和所接觸的物品又可以向包括自身近距離范圍在內的其他若干個人員和接觸的物品傳染,甚至有可能反向回傳到最原始的起點。
其次,新冠肺炎疫情傳染具有不確定性、不可重復性、不可預測性。由于新冠肺炎患者發病初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沒有自我隔離,不可避免地與人群和周圍的物品接觸,從而讓不受限制的社會活動產生大量的非線性作用,充滿了不確定性。一個新冠肺炎患者特別是無癥狀感染者外出進行社會活動時,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會以何種方式傳染別人,傳染的方向、模式變得“不可揣摩”。a既可以傳染b、c、d、e,同時b也可以傳染給c、d、e、f、g等。同理,c、d、e、f、g也分別可以傳染給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一個近距離對象。由此可知,新冠肺炎病毒傳染過程的全貌若用線性傳播模式來描述顯然是不完全的。無論哪一種傳染形式,經過分析發現:都具有不明確性、可反復性和不可預知性。正是這種傳染特點說明了新冠肺炎的傳染具有混沌系統的特點。
再者,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和無序性決定了傳染的隨機性和無規則性。新冠肺炎傳染初期狀態的感染情況非常微小,只是簡單的一個人的運動軌跡的傳染,其走過的路徑和近距離接觸的人群呈現出有序的狀態。但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傳染,就會演變為無序的疫情“颶風”,最后隨著我們對疫情采取人為的措施加以控制,使疫情慢慢穩定,又重新回到有序狀態。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新冠肺炎疫情具有“混純系統”的典型特征。混沌系統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這是非線性系統的典型特征,是確定性系統內在隨機性的反映。新冠肺炎傳染系統是典型的非線性傳染系統,因而也具有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初始條件可以是與疫情相關的任何一個患者,由于患者、空氣和交通的流動性,使得那些“不被注意”的感染者極為敏感,并隨時可能傳染其他人或人群。新冠病毒的傳染過程是混沌的,一旦初始條件和病毒發生輕微變化,也會導致傳染途徑和結果產生重大差異。最近的新冠病毒變異德爾塔毒株,以及由此造成的全球第3波疫情,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新冠病毒傳染系統中,初始條件可以是能夠引發病毒感染的任何隨機性事件,通常是難以預測的偶然性事件,比如病毒的一次變異、乘坐一次公共交通工具、一次購物或者消費、一次探親訪友、一個被感染的特別是冷鏈運輸物品等。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全球范圍的“大流行病”,不僅對人類的生命構成了威脅,也對我國及世界的經濟、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而疫情蔓延的程度和各國采取的措施決定受影響的程度。下面從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和世界經濟的影響這兩個方面闡述,并對各種觀點進行解析,最后從加強國際協作,依據中國采取的措施對該國經濟的影響,在各國都面臨復雜考驗的背景下,推動國際防疫合作和促進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020年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年份,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它嚴重沖擊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干擾了人民的生活。為了使新冠疫情的傳染得到更加有效的遏制,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很好的保護,各國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住疫情,此后又制定了一些新的措施,推動各國經濟的發展,恢復人民生活的正常化。
自疫情爆發以來,對于中國經濟,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國人民同心協力,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發展態勢。因為社區封閉和停工停產等相關措施,導致中國經濟出現了暫時的停頓狀態,供給量和需求量也迅速降低,嚴重影響了中國的經濟。下面從宏觀經濟、產業發展、金融市場、世界疫情四個方面的影響來闡述。
從宏觀經濟看,在疫情的早中期,中央和地方政府通過制定延長假期,全國停工停產這樣的防控措施,使得企業復工比例很低。為了有效阻止疫情的大面積擴散,各地政府采取了封鎖運輸道路、禁行的政策,導致部分運輸和物流系統陷入停滯狀態,給工業生產帶來了較大的負面沖擊。影視娛樂、旅游、酒店餐飲和線下教育等行業收入也下滑嚴重,受疫情影響的基建投資進度也不及預期。
從產業發展看,對養殖業的影響非常顯著,由于交通的阻斷,交易市場停止營業,流通市場也處于停止狀態。各地的工廠也面臨用工難的境地,這種現象在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尤其明顯,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制造業本身面臨很大的壓力,再加上疫情,可謂雪上加霜,產能增速大幅度放緩,市場需求也極速減少,企業成本負擔異常沉重。小微企業突出表現為融資貴和融資難的問題,加大了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從金融市場看,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內對金融市場具有負面影響,遭受不同程度沖擊的保險、證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大大降低了短期內線下銷售活動。銀行業在疫情的背景下承擔了較大的壓力,政策性因素影響,短期內利率走低,導致銀行的息差收窄,部分借款者短期內無法按期償還欠款,但是反過來促進銀行增加信貸資產質量。
從世界疫情看,陷于停頓狀態的歐美主要的經濟體生產體系,供應鏈和產業鏈也出現斷裂,甚至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這些因素對中國的經濟也造成了負面沖擊,使中國經濟出現下調趨勢的增長。中國經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是深刻的,尤其在短期內,挑戰性還是很大的,但是這次疫情是外生的,突發的,暫時的。具有巨大潛力和韌性的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是不會改變的。對于世界經濟,國際貨幣基本組織在2020年6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2020年全球GDP將萎縮4.9%。全球經濟或將陷入衰退,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顯著沖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全球的政治格局可能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也發生重大變化。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發以來,具有潛伏期長、傳染性強、無癥狀表現等特點,造成了肆虐全球的狀況。目前。除了南極洲,新冠肺炎病毒的足跡遍布全球各大洲,200多個國家或地區出現確診病例。各國的疫情確診人數與其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統計關系呈正相關的。全球專業服務機構畢馬威報告《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影響世界經濟》中指出,首先,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傳染加速,不確定性急劇升高,投資者信心將受挫,從而引發金融和資本市場動蕩;其次,各國為了控制疫情傳染嚴格控制人員流動和交通運輸,對經濟按下暫停鍵;最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導致世界經濟增長出現不確定性的增加,而巨大的沖擊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加劇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愈發緊密,全球疫情影響持續惡化,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經受挑戰。從全球的電子供應狀況來看,中國、德國、美國以及韓國等經濟體占全球電子產業貿易總量的54%。從全球產業鏈角度來看,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地區是世界電子產業鏈的核心,全球主要產業國從中國進口電子零配件和相關產品比重均高于20%,韓國從中國進口相關的零部件比例接近40%。歐洲地區產業鏈中樞德國,電子產品的零部件也是主要從中國進口,美國從亞洲國家進口零配件和電子產品比重高達65%,其中中國為42%。東亞地區疫情持續時間長短,各國對疫情所采取的管控措施,決定全球電子鏈的發展。這些核心國家疫情的發展會影響到電子供應狀況,一旦這些國家在供應上出現困難,就可能導致全球電子產業鏈的中斷。而各個國家疫情發展態勢左右著該地區的經營狀況,嚴格的疫情管控會導致需求相對下降,但是也給供應商提供了一定的修復空間,迫使各國政府和企業反思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問題,進而實現供應鏈本地化和區域化。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全球倒閉的產業鏈智能升級和重構,提高應對突發情況的彈性和速度,經濟結構更加多元化。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國家之間經濟關系,可能導致未來國家之間的合作出現困難,各國在交往中把本國的利益當作重點,從而增強了區域化發展、碎片化發展的趨勢。總之,不僅要正確思考如何促進經濟全球化,還要加緊協調每個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各種利害關系和重大關切,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在自然社會生活中,混沌現象可以對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亦可帶來巨大災難。因此,研究如何控制混沌,甚至消滅混沌現象是一件意義重大的工作。按照“蝴蝶效應”的混沌理論,當混沌現象發生時,混沌控制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實際需要,設法從非線性系統本身出發,根據混沌特點,對混沌系統施加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措施,利用外力或系統自身來實現穩定控制。
新冠肺炎病毒潛伏周期長,傳染速度快,傳染途徑多,且無特效藥和疫苗,再加上春節返鄉的人口高頻次流動,這使得新冠疫情的防控困難重重。面對洶涌而來的新冠疫情,中國黨和政府反應迅速,沉著應對,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控制措施:(1)武漢封城;(2)社區隔離防控;(3)盡全國之力八方支援;(4)集中救治;(5)筑牢群防群治嚴密防線。當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也就是混沌現象發生時,正是中國政府采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科學防控、依法防控、精準防控,才僅僅用兩個月就基本阻斷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本土傳染,實現了系統的穩定控制。同時為世界疫情防控爭取了寶貴時間,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效。中國尊重科學,政府反應迅速,執行強有力的控制措施,讓本來處于極端不利條件下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反觀少數發達國家,雖然醫療水平最先進,卻成了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還有一些國家采取了令人痛心的方式分配緊缺的醫療資源,如撤掉65歲以上老人的呼吸機,放棄80歲以上老人的ICU收治等等,導致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在全球肆虐蔓延。
縱觀人類的歷史,曾經多次遭受傳染性疾病的侵襲。天花、霍亂、鼠疫、麻疹、傷寒、瘧疾、流感、黃熱病和結核病等,一次次地在人類中傳染蔓延。從中世紀起肆虐歐洲及全球的黑死病,20世紀初的西班牙大流感,到近年來的Sars和埃博拉,都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致命的威脅。
人類在戰勝各種疾病的同時,也在創造著人類文明,促進了人類的科技進步,人類與各類疾病的斗爭史也是人類的科技進步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所指出的:“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斗爭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要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
18世紀的歐洲,傳染病天花盛行,造成人類大批死亡的矚目驚心慘劇。在中國,甚至連皇帝也被感染上天花。人類在戰勝天花的斗爭中,發明了“牛痘”接種術,開啟了免疫學的大門,使得天花病毒成為人類史上被消滅的病毒。為了治療流感和傷口感染,人類發明了青霉素。青霉素的發明不僅挽救了千萬人的生命,而且使得整個人類的壽命提高了15歲。青霉素的發明是人類科技史上造福人類最大的一個科技發明。為了戰勝全球性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重要傳染病之一的瘧疾,人類發明了奎寧和青蒿素,包括我國科學家屠呦呦,有5位科學家因研究瘧疾獲得了諾貝爾獎。除了不斷探尋研究對抗傳染病的疫苗和藥物,人類也在不斷發明各種科學防疫手段,最著名的科技發明就是口罩。為了消滅多次肆虐全球的黑死病也就是鼠疫,人類發明了隔離的科學手段,成為阻斷傳染病的重要舉措。在對抗霍亂的過程中,人類開啟了流行病學調查,成為今日預防醫學的基礎,現今仍對人類戰勝傳染性疾病有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與新冠肺炎疫情的決戰中,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采取了有力的科學決策和科學手段。武漢封城、社區管控、居家隔離的科學決斷,迅速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向全國和全球的蔓延,用鐘南山院士的話說,換來了讓中國至少減少感染70萬人。傾全國醫療隊伍馳援武漢和湖北,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方艙醫院等科學措施,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有效地減少了交叉感染。集中全國優勢力量迅速組織進行科研攻關,83個應急攻關項目部署啟動,疫苗研發5條不同技術路線同時開展,核酸檢測試劑盒在最短時間研發出來,獲得新冠肺炎病毒序列信息,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科學依據。充分利用呼吸機等先進醫學儀器,中西醫結合科學施救,加快推廣應用臨床驗證有效的診療方法,篩選出“三藥三方”為代表的有效治療藥物,大大提高了新冠肺炎病人的治愈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不僅需要先進的科學儀器,更需要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
疫苗和藥品作為防控疫情最有效的科學手段,是多國科研人員全力投入研發的動力。如何盡快研發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藥品,被世界各國視作打贏抗疫“翻身仗”的關鍵核心。我國率先建立了多部門統籌協作科研攻關機制,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堅持不懈努力,新冠疫苗研發工作在總體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部分技術路線進展處于國際領先。疫情控制和科技進步為中國經濟復蘇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0年在全球經濟萎縮4.4%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達到8.1%。筆者相信,作為科技進步結果的新冠肺炎疫苗和藥品,以及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將為人類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發展帶來勝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