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娟莉 李 睿
自然資源作為地球對人類的饋贈,在早期極大地促進著人類經濟的發展,但經過持續大規模的開采后,資源型地區出現了經濟增長停滯不前、生態環境惡化、人才流失、金融不良資產水平高的“資源詛咒”現象,因此對“資源詛咒”傳導機制問題的研究對于解決“資源詛咒”具有重要意義。有關“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研究,當前國內學者更多地探討經濟因素。例如,資源稟賦對技術創新的“擠出效應”、導致人力資本流失以及限制私營企業發展等,學術界較少關注資源稟賦對制度因素產生弱化作用,因此筆者基于制度因素中政府尋租腐敗行為來探討“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為“資源詛咒”有關于制度因素的解釋提供依據,從更具體的方面對“資源詛咒”提出政策建議,提供破除中國所存在的“資源詛咒”現象的有效路徑。
“資源詛咒”指豐富的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產生阻礙作用,最初是由Auty(1993)所提出的,自此,引起學者廣泛地探討。在此之前,經濟學界的諸多學者普遍認為資源稟賦對一國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資源詛咒”現象顯現,即資源豐富的地區或國家往往更易陷入貧困,資源匱乏的地區卻得到較好的發展。經濟學界需要重新審視資源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福”還是“禍”。就中國而言,自然資源匱乏的東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遠快于資源富集的中西部地區,“資源詛咒”呈現西多東少的地理分布。因此,自然資源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似乎從“援助之手”轉變成為“攫取之手”。
有關“資源詛咒”傳導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擠出效應”和社會制度這兩個方面?!皵D出效應”體現在資源稟賦地區容易對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技術創新的提高產生制約,從而抑制該地區經濟增長。比如資源豐富的地方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更低,參與創新的人員比例更低,導致人才外流。社會制度因素主要體現在腐敗、尋租等政府行為對經濟的增長的抑制作用。資源稟賦會降低地方政府的稅收努力和政府效率的同時,還極易形成“官煤經濟”,致使當地產業結構失衡,從而掉落“資源詛咒”陷阱。
國內外關于“資源詛咒”傳導機制的研究更多地考察經濟因素,而較少關注制度因素的影響,研究自然資源對尋租和腐敗之間關系的文獻較少。本文將采用中國省級面板數據檢驗自然資源與腐敗的關系,探尋自然資源是否會導致尋租和腐敗行為,進而出現“資源詛咒”現象。
采用面板Pooled-OLS、固定效應、隨機效應及動態面板系統GMM方法探究資源稟賦對腐敗的影響程度及顯著程度。建立如下回歸模型:

其中,Corruptioni,t表示各地區腐敗水平;Resourcesi,t表示各地區資源稟賦水平,Xi,t表示其他影響腐敗的控制變量,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地區經濟開放程度、政府規模、財政分權、區域民營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并對所有數據都進行對數化處理,以減小異方差并增加數據的平穩性。ui,t為隨機誤差項。
由于《中國檢察年檢》只更新至2016年,因此,筆者實證檢驗中的樣本數據是2007—2016年的全國省級面板數據,其中經濟數據以及人口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腐敗代理變量的測量數據來源于《中國檢察年鑒》。
1.被解釋變量。腐敗是一種隱蔽的、非法的行為,行賄受賄雙方都會隱藏自己的行為,因此對于腐敗的測量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克服信息不對稱,現實中毫無差錯地測量腐敗行為是不可實現的。目前學者的廣泛做法是將《中國檢察年鑒》中歷年各省報告的貪污賄賂、挪用公款案件的立案數量作為“腐敗案件”。
2.核心解釋變量。資源稟賦作為本文研究問題的核心解釋變量。本文對各省的煤炭、石油、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的開采行業的工業產值加總,然后將其除以各省的總人數,得到人均能源工業總產值,以此作為自然資源稟賦的度量指標。
3.控制變量。
(1)經濟發展水平。各省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造成各省官員尋租和腐敗的機會存在差異。事實上,大多數腐敗案件都是經濟犯罪,因此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對腐敗產生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地方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考量各省的經濟發展水平。
(2)經濟開放程度。一方面經濟開放程度與該地區市場化競爭程度成正比;另一方面政府的簡化管理和權力下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權錢交易發生的可能性,尋租行為也會相應地減少。本文采用對外貿易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表示該地區的經濟開放度。
(3)政府規模。國家機關規模的大小很可能會影響腐敗程度,腐敗是政府官員通過不法應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而獲得額外收入。因此,一個地區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越多,意味著政府規模也越大,其濫用手中的權力牟取非法所得的人員也就越多。因此本文選取公職人員總就業人數來衡量政府規模。
(4)財政分權。財政分權是指給地方政府一定的權力依據該地具體經濟情況,自主決策其預算規模和結構。目前,有文獻研究證實,財政分權有助于減少腐敗。本文采用地方人均財政支出占全國人均財政支出衡量財政分權。
(5)民營化程度。民營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場化程度。民營化程度越高,市場競爭越激烈,可以有效減少地方政府官員的尋租行為。本文采用個體和私營從業人員數占該地區總從業人員數的比重來衡量民營化程度。
(6)教育水平。教育水平越高的地區,人們的道德水平、自我約束能力以及對政府官員的監管能力也會有所提高,因此本文采用該地區每萬人口大學生人數作為衡量該地區教育水平的代理變量。
如表1,模型(1)采用面板Pooled估計方法進行混合OLS 分析,結果顯示地區資源稟賦的回歸系數為正值,且在1%的水平顯著,表明在其他情況不變下,資源稟賦地區更容易催生腐敗,這與本文的預期結果相符,即在中國省級層面上,自然資源通過導致腐敗弱化地方政府治理進而產生了“資源詛咒”的觀點是成立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開放水平、財政分權、教育水平與腐敗負相關,民營化程度、政府規模與腐敗正相關。(2)和(3)分別采用隨機效應和固定效應模型,模型(4)考慮腐敗案件可能產生連帶效應,故而采用了動態面板系統GMM方法??傮w來看,資源稟賦系數的顯著性水平較OLS估計回歸結果有所下降,但基本顯著為正,說明資源稟賦與腐敗之間仍存在著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表明腐敗行為在時間上是持續的,腐敗行為得不到整頓,將嚴重損害政府的治理質量。

表1 回歸結果

表2 資源稟賦對政府腐敗行為影響的區域性差異
通過以上的實證檢驗,我們得出自然資源與腐敗呈正相關關系,即自然資源越豐裕的地區,腐敗率越高,資源稟賦與腐敗對經濟增長產生抑制作用,為更進一步地研究“資源詛咒”傳導機制,探求資源稟賦與腐敗之間區域差異的影響。
本文通過2007—2016年的各省份平均人均GDP進行計算排序,將我國31個省份分為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較發達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湖北省、廣東省、重慶市)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廣西自治區、海南省、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考察資源稟賦對腐敗影響的區域差異。由模型(6)、模型(8)結果顯示,在經濟較欠發達的地區,其資源稟賦與腐敗在1%的顯著水平上成正相關。但是,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資源稟賦與腐敗之間的關系不顯著。這可能是經濟發達的地區,政府治理水平高、對資源部門的管理制度較為健全以及能更強地管束政府官員本身個人行為,這就區別于經濟較欠發達的地區,因此回歸結果不同。
本文根據我國31個省份2007—2016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地區資源稟賦與腐敗呈顯著正相關,自然資源對地方政府治理質量水平弱化,引發地方官員產生腐敗行為,進而阻礙經濟發展最終導致“資源詛咒”現象。進一步研究表明,資源稟賦導致腐敗的傳導機制在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更為顯著,但在經濟發達地區,資源稟賦與腐敗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梢钥闯?,在經濟發達地區,其政府監管制度健全、市場化水平高、政府部門的高效率等原因,能更強地約束政府官員的自身行為,降低腐敗和尋租行為的產生。
從政策角度來說,筆者的研究對于克服“資源詛咒”現象具有一定的關鍵作用。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但前提是高質量的政府治理體系以及合理的資源配置。因此,應減少資源豐裕地區的腐敗行為,提高政府治理質量是破除“資源詛咒”的有效方式。應從源頭防止腐敗的產生:一是優化現有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自然資源的所有權、經營權及行政管轄權,避免復雜的產權糾紛。二是優化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減少對資源部門的直接行政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三是加強資源國家所有的理念,提高資源補償率,降低資源行業的暴利狀況,創新地方政府官員考核方式,避免地方政府追逐短期利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