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梅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人民打了一場漂亮的疫情防控阻擊戰。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同時產生了很多鮮活、生動的教學資源。作為思政教師,如何把握“戰疫”中的最佳育人時機、如何挖掘這場“戰疫”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并將其轉化成思政課上的優質教學素材,引導學生理性思考和正確看待現實問題,以思想之“魚”傳授學生理論之“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命題。作為一名思政教師,筆者在進行《道德法律與人生》這門課的教學實踐時,嘗試把疫情中的思政元素與該教材中的內容融合,向廣大中職學生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1.疫情是最好的教科書。鑄魂育人、立德樹人是思政課的根本任務。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黨和國家以及全體中國人民所表現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也表現出中華民族堅強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場“戰疫”本身就是一本鮮活的、立體的“教科書”。作為思政教師,我們要充分挖掘疫情中的各種資源,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讓青年學生去理解“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抗疫精神的深刻內涵,培養學生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2.疫情防控阻擊戰是最好的育人時機。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中的教育卻是實在的教育、終生的教育,把理論和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那種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思政教育源于生活,也應服務于生活。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工作的核心應著力于學生精神世界的建設問題,教學內容也應同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只有抓住生活中的最佳育人時機,才可能發揮思政教育的最大效能。因此,我們要盡可能把社會的熱點問題融入教學,回答學生生活中所關切的問題,才能讓學生建立起理論與現實的內在聯系,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廣大青年學生是這場“戰疫”的見證者、經歷者和參與者。這本由疫情日期生成頁碼的、生動而鮮活的生活的教科書,正是我們育人的最佳時機,也是最好的思政大課堂。思政教師應該把疫情中的一些元素轉化成有效的教學資源,把災難當作教材,把危機變成機遇,及時地、恰當地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集體主義、生命健康、法治意識、公民素養、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教育。
《道德法律與人生》是中職生一年級第一學期所用的德育教材,共五章十個小節。筆者在疫情期間以中職一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對本書進行了教學實踐,把《道德法律與人生》中每章的知識點與疫情中的思政元素相結合,梳理如下(見表1:《道德法律與人生》教學內容與疫情中的思政元素的結合)。
1.選好戰疫素材,講好戰疫故事。
一是注重抗疫素材的時效性。思政教師要及時選取鮮活的新聞事件作為素材,這些剛剛發生的新聞往往也是學生比較關注的,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其正確觀察并理性分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關注時事、關注社會和關注世界的情感。要注重啟發式教育,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
二是恰當選取那些觸動自己內心的故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作為故事的講授者,必須要動感情、帶真情,以情動人,才能把戰疫故事講清、講透、講好,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撥動孩子們的心弦。
三是要著眼身邊榜樣。對于中職學生來說,身邊的榜樣更為具體、直觀、有親和力,更容易激發學生思想的共鳴,更容易接受,也更樂意效仿。例如,筆者在講授《道德法律與人生》第三章愛國、敬業這一點時,分享了本校主動到企業幫忙生產口罩、到社區測溫的志愿者的故事以及技工院校的師生如何齊心協力共克時艱。這些身邊的例子,更容易強化技工院校學生對道德的認知,激發其高尚的道德情感,并引導他們學習這些生活中的模范和榜樣。

?
四是要師生共同講。一方面,思政教師要主動講好戰疫故事,而且還要組織學生講,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與同學分享見聞、談論感想來實現“朋輩教學”。如筆者在講《道德法律與人生》第三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設計了“我來講講抗疫故事”這一活動,讓各小組選取疫情中關于愛國、誠信、敬業、友善的例子,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討論,通過故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可知、可感,通過同伴的分享讓所講的內容變得更容易接受和記憶。
2.做好教學設計,注重體驗和實踐。在思政課上,學生不能僅僅是旁觀者,而應該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應該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把“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學生的體驗、感悟有機結合起來。如筆者在2020年4月4日全國哀悼日期間的抗疫專題課中,讓學生在線表演手語舞《堅信愛會贏》,組織學生在家中創作抗疫宣傳畫、海報、抗疫公益歌曲、寫獻給最美逆行者的三行情書等形式,讓學生在創作中強化價值思考,在活動中去產生“感受—感動—感悟”的心路歷程,進行品德的自我建構,進而內生為品德素養的過程。
3.注重與理論相結合。思政課既要注重思想性,也要注重政治性。思政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讓青年學生既“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講戰“疫”故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辨別,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事例學理論。教師也要善于把案例和科學理論相結合起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用數據的力量、事實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引導學生去思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如筆者在《道德法律與人生》的教學實踐中,在講授第三章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時,將中國抗疫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素材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理論和群眾觀點聯系起來,用馬克思本身的學理性真正感染學生,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又如在講授第五章“個人和社會的關系”這一知識點時,結合疫情中援鄂醫生和護士以及各行各業的例子,與馬克思、恩格斯論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辯證相統一的理論結合,通過這些直觀形象的例子,在人間煙火味道中將馬克思主義從“意義世界”拉進了“生活世界”,讓本來抽象的理論更加直觀、更接地氣,也更容易讓青年學生所接受。
4.巧用新媒體平臺和網上教學平臺,筑牢網絡思政陣地。在新媒體時代,網絡是思政課育人的重要平臺和陣地。在教學中,思政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便捷性講好戰“疫”故事,利用班級微信群、學習強國等新媒體,及時將疫情中的國家政策和倡議、凡人善舉、勵志故事和感人瞬間推送給學生,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其次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輔助思政第一課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互聯網+教育”為實現混合式學習提供了平臺,并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延伸。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會不定期選擇合適的疫情教學素材(視頻、歌曲或者案例等)上傳到雨課堂平臺上,讓學生在課前或課后觀看,自主學習。在課中,筆者會利用雨課堂中的彈幕工具,巧妙設計恰當的討論話題讓學生彈幕發表觀點,吸引學生的眼球,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在思政課上抬頭率和參與度,增強思政課堂的生動性、趣味性和實效性。
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場時代的大考。疫情大考讓思政課的意義更為凸顯,也對思政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政教師要把握這個時代命題所帶來的最佳育人時機,用情、用心、用功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及時回應青年關切,努力實現思政第一課堂與社會生活大課堂的高度耦合,讓青年學生對本次大戰大考有更理性的認知,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增加青年學生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