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琦 劉鎮江
李彥宏在《智能革命》一書中提到:“智能化數據已經成為人類的第二肉身”。[1]的確,在社會信息化趨勢下,我們除了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中,我們還生活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數據就是我們的化身;我們的第二肉身在信息社會中面對的隱私安全問題,就像身處在現實社會中的我們會擔心身體健康等安全問題一樣。針對這種情況,人們如何去進行自我隱私保護成為當今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1.個人身份信息泄露。實名制推行之后,電子設備里都存有我們大量的較為私密的身份信息,電子身份證也在逐漸推行中,不久之后戶口本、護照等這些證件信息也會逐漸電子化,這些都將使個人身份信息、家庭信息以及教育等私密信息處于暴露中。如果被他人獲取以及利用,則會對自己人身安全帶來風險,對于承受能力較弱的人群而言,甚至會有造成身體或者心理疾病,危害其生命健康的可能。
2.個人生物信息泄露。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采集與處理技術不斷創新,生活中的手機指紋解鎖、聲音解鎖、人臉識別門禁系統等等技術增強了生物信息的泄露風險。然而我們的指紋、DNA、還有人臉等生物信息從出生就僅有一個,無法更換。若生物信息泄露,他人則很容易用其獲取到你的其他隱私信息,相當于將你所有的隱私都敞開了,這樣大規模的隱私泄露不僅會危害公民的人身安全,同時對于社會具有極大危害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2]因此,若想構建一個良好的和諧社會環境,必須解決個人隱私泄露這一不穩定因素。
3.個人健康信息泄露。全國醫院正在大力推行線上掛號與電子病歷就醫系統,一方面是出于緩解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則會直接增加個人健康信息泄露的風險。若個人的醫療信息在未允許的情況被他人知曉和利用,這不僅是違背了醫學倫理的知情同意原則,同時嚴重損害了個人的人格尊嚴。
4.個人財產信息泄露。金融行業也在逐步向數字化轉型,無論是從金融行業自身的管理和工作方法上,還是從推出的產品與顧客使用上,大部分的金融業務現在都可以進行線上操作。銀行也推出了各自的電子軟件與網上銀行,讓我們的財產等信息也都儲存于網絡上,導致信息泄露也給我們的財產安全帶來潛在風險。
5.個人愛好和社交信息泄露。在網上購物的時候,網頁會主動記錄我們平時的愛好傾向,以便于我們在瀏覽時,頁面主動推送我們感興趣的產品,我們就會跟隨網頁的推薦去購買,從而產生誘導消費的現象,這是我們自主權喪失的表現;還有在下載資料和軟件的時候,通常會收到以獲取我們的手機信息資料為下載軟件的前提條件,因此用戶經常是在一種無意識或者被迫的情況下泄露了個人隱私,這同樣是一種個人自主權喪失的表現。
1.公民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中似乎對于隱私安全教育這一塊很少涉及,嚴重缺乏這方面耳濡目染的教育,導致大多數人對于隱私保護這方面沒有形成本能的意識,只能等到自己親身經歷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然而這個時候大家往往是已經遭受到了隱私泄露的傷害。在當今社會中,隱私保護意識最薄弱的是學生群體。對于年輕人來說,學校相關的教育體制并不完善,他們不僅缺乏社會生活經驗,還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但他們偏偏又是互聯網使用率和智能產品擁有率最高的人群,這會直接導致他們在很多無意識的情況下泄露隱私,造成個人隱私泄露和信息安全問題。
2.信息使用者或管理者道德責任感缺失。在信息社會中,每個人既是信息提供者也是信息使用者,相關機構或者組織則會掌握大量的個人信息。例如,我們經常會接到各種推銷電話,就是因為擁有我們信息的相關單位工作者缺乏保護個人信息的道德責任感,將我們的信息擅自賣給或者提供給他人使用。或許很多機構或者組織泄露信息的行為是無意和非惡意的,但這一現象仍可以反映出大量的信息管理者和使用者缺乏保護他人隱私安全的道德責任感,這也是造成個人隱私泄露的重大原因之一。
3.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關于隱私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早在18世紀就已有國家建立,全球也有很多個國家陸續頒布相關法律。但是信息時代發展迅速,針對互聯網中信息隱私安全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很難在短時間內富有系統性和完善性。各個環節針對性的法律頒布往往是在信息安全事件發生之后,相關部門進行總結和研究從而頒布新的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在當前法律法規不完善的情況下,就會有不法分子鉆著法律的空子去牟取財富,這樣的社會情況會使得互聯網犯罪成本低,進而加劇隱私泄露問題的惡化。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以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變革催生新的發展動能。”[3]說明我國當代以及未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都應著力于科技的創新和發展,科技的發展與創新會進一步推進社會信息化的進程,這就意味著個人隱私泄露對于信息社會的影響只會日漸增大,因此在信息社會未來的發展中,需要建立和個人隱私保護相關的倫理原則來增強整個社會的隱私保護能力,同時也是推進社會前進的動力。
1.無害有益原則。契約論的驗證方式體現為黃金規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種行為如果你自己難以承受就不要以之對待他人。[4]這一方式同樣適用于信息社會的發展中,那么無害必然是隱私保護中首要的倫理原則。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不僅是來自于人類,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人類生活的便利和社會的進步,是服務于人們和社會的,因此有益也應是信息社會中重要的一項倫理原則。在信息技術的創新和發展的選擇上,要把無害有益原則發揮到底,就是要把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社會發展的速度作為技術創新發展的標準和目標,人民的利益將永遠高于技術發展,這樣技術才能更好的服務于人民和社會,調動人民對于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是社會和人民雙贏的完美結局。
2.權責統一原則。信息技術就是通過對大量的信息進行處理來發揮作用的,因此信息技術的背后將會有信息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存在。那么在兩種身份關系中,我們應該要確立權責統一的原則,作為信息使用者這一身份的時候就擁有了對于信息的使用權力,在使用權的背后應肩負著保護信息安全的責任,也就是權力和責任的統一。將權力與責任統一作為信息時代個人隱私保護的倫理原則,這樣信息擁有者的背后就并不是簡單的使用權,還有與之同等的保護責任,在權責統一的原則下即可提高信息技術系統中的犯罪成本,減少信息泄露問題的發生。
3.尊重自主原則。由于信息的使用會對于數據提供者產生雙向的影響,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應該遵循醫學倫理中的知情同意原則,也就是尊重自主原則。知情是尊重的前提,充分讓信息提供者知曉數據被使用的情況,這是尊重信息提供者的知情權,也就是說任何的信息使用行為都應該經過信息提供者的同意,同時讓信息提供者擁有信息被使用的自主權,可以自主選擇自己的信息是否被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并且擁有終止使用的權利,而不是讓信息提供者處于被動的局面,這樣才能從最大程度上保護個人的隱私。
4.安全保密原則。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我們可以看到與人相關的行業許多含有保密性原則,由此可見隱私對于人的重要性以及保密的必要性。堅持保密性原則可以幫助人們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是增強從業者個人隱私保護的意識,增加各個行業的隱私道德自律。相對于其他行業,信息技術行業中應該帶頭建立起保密性的原則,讓信息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有對信息進行保密的責任與義務,增強信息使用者與管理者的信念感與責任感,賦予信息行業絕對前提與操守,這樣可以帶動數字化轉型的各行各業保護個人隱私,從極大程度上減少隱私泄露的可能,讓人民過上更安心的生活。
1.注重個人隱私保護的倫理教育。道德教育是一定社會的階級依據一定的道德準則和要求,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人們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的復雜過程。[5]這種倫理道德的教育與法律法規不同,倫理則更為人們內心深處的責任與意識,但是無論是信息提供者還是信息使用者,都是人的多重身份,那么倫理道德教育就可以發揮它獨有的作用去影響著人類。在學校教育中,我們可以將自我隱私保護意識像計算機技術和英語一樣,建立從娃娃抓起的觀念,從小在自己的心理建立起防火墻,讓隱私保護扎根于每個人的潛意識中;在家庭教育中也要重視隱私保護教育,父母的隱私保護意識提高了,自然會加強對孩子自我隱私保護的教育,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最為深刻。對于信息使用者、信息管理者來說,可以由政府建立起與信息使用和管理相關的行業道德規范,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從源頭上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這正是道德倫理教育的獨特作用。
2.建立個人隱私保護的倫理規范。剛性的技術保障和法律保障固然十分重要,但柔性的倫理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6]一方面,除了通過教育加強公民個人的道德素養外,還需要制定一系列個人隱私保護的倫理規范和倫理標準,才能為信息社會建立一個良好的隱私保護環境。如針對信息管理者或使用者,積極與國際社會合作,綜合全球各國的特點和結合中國信息社會的實際,在尊重信息技術發展和實踐的前提下,系統地建立信息社會中個人隱私保護的倫理規范,推動具有廣泛共識的國際個人隱私保護倫理規范產生。另一方面,通過制定這些倫理規范還可以增強對公民的個人隱私保護意識的引導。隱私保護意識的大范圍形成需要較長的時間,不能單方面只靠倫理教育,還需要建立倫理規范作為社會輿論引導,從而幫助人們在內心深處建立起深刻的隱私保護理念。
3.建立個人隱私保護的倫理評價與獎懲機制。政府應將個人隱私方面的行為納入全網的評價系統,即個人隱私行為與個人信用掛鉤。把沒有做到保護他人的隱私安全或者惡意泄露他人隱私的行為都列入失信行為,按照情節進行相應道德譴責和處罰。被列入此黑名單的公民,可以采取限制其與信息相關的日常活動為懲罰,增加隱私泄露的代價,提高隱私保護的意識。對于保護他人隱私安全有突出貢獻者應該給予表彰獎勵。這樣可以把隱私保護與公民生活更密切地聯系起來,從而根深蒂固地產生于公民的意識里。
4.完善以倫理精神為引領的相關法律規范。在社會信息化背景下個人隱私保護這一方面,許多國家有了豐富的經驗并且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護數據,較早的有美國的《信息自由法》、歐盟的《數據保護令》和《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英國的《信息自由法》等等。法律是對于信息犯罪最有力的武器,可以提高信息犯罪的成本,從很大程度上減輕了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我們國家可以適當的借鑒他們的立法經驗以及綜合本國的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去更好地完善法律。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那么對于個人隱私保護現狀而言,現有的法律規定中仍然存在較大的隱私泄露行為空間,從而導致目前隱私泄露現象的普遍存在。因此,一方面,可以從隱私保護的倫理規范中去尋找法律的尺度,完善以倫理精神為引領的法律規范,即以更為嚴苛的法律標準來規范信息時代的行為準則,對于信息的使用進行規定和劃出界限。另一方面,在法律完善方面還應考慮信息技術發展應做到對于個人隱私保護無害有益這一倫理原則,引導信息技術的良性發展,同樣是在根源上扼殺隱私泄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