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益
區塊鏈技術為金融創新發展做出諸多貢獻,但同時又為監管帶來了諸多難題和現實性風險,區塊鏈金融創新與監管之間的平衡成為了困擾區塊鏈金融監管理念確定的首要難題。以“適度干預原則”作為區塊鏈金融監管的理論核心,認為現行金融監管提出較為明顯的行政管制色彩,“管制型法”成為了當前監管規則的基本特征,這種方式雖然能在短期取得較為明顯的現實成效,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方式并無法實現有效監管的目標追求。但這一觀點存在著較大邏輯漏洞,現今,互聯網金融品種諸多的亂象,如融資騙局、P2P的無序發展等,再如銀行理財產品的大肆擴張與保險金的無序利用,都是金融監管不到位的實證?!敖鹑诨顒优c風險相伴而生”,區塊鏈金融不僅沒有擺脫傳統金融活動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系列風險,反而令它面臨的風險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從區塊鏈金融的特殊性上看,區塊鏈金融作為區塊鏈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但雖然與其他金融行業的社會職責有著不同的側重與差異,但它們擁有著“服務社會”這一共性。正是基于“服務社會”這一重要職能,其對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國家鼓勵金融創新,但并不意味著金融創新沒有邊界,金融創新應當在合理適度的范圍內進行。區塊鏈金融其自身己屬于金融創新的代表,從主體上講其已處在了金融創新的前列,此時需要在原有創新基礎上夯實創新成果穩步發展。這就決定了區塊鏈金融監管應在創新和監管的角度上對事前監管進行側重,風險的有效防范與監管實效的落實要高于創新性層級。
在平衡金融創新活力與風險思路的指導下,英國、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等國開展了具體制度設計。我國政府及監管機構可以仿照英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監管沙盒”理念,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現狀的新型“沙盒監管體系”。現階段,外國監管機構認為在一定范圍內適度的柔性管制有利于推進新技術的發展與創新,他們將區塊鏈技術放置到監管沙盒中,讓其在沒有人工進行干預的監管環境下不斷發展創新,當其發展一段時間后再逐漸進行監管。這就類似于英國以及新加坡相關的監管機構都通過使用“監管沙盒”模式來促進區塊鏈技術等新型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掘??傮w而言,我國的試點制度類似于英國、新加坡的“監管沙盒”模式,不僅能夠為探索區塊鏈的新應用模式提供更大的空間,也能有將相應的風險控制在一個可測控的范圍內,不僅滿足了鼓勵創新的目的,同時滿足了穩定金融的意義。我國政府在引進“監管沙盒”制度時,可以適當的放寬準入門檻,不必執行太過于嚴苛的監管要求,使得區塊鏈初創企業和金融機構能夠大膽探索區塊鏈技術在資本市場的新應用模式,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不斷積累經驗。最近的幾年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獲得了顯著的成績,在當今新冠疫情籠罩的國際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為服務實體經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這離不開早期訂立的幫扶與引導策略,離不開相對寬松的監管環境。由此可見,采取包容性監管的“沙盒監管”模式的同時繼續對常規監管模式進行鞏固,能夠為區塊鏈技術行業的不斷進步留出更為充裕的空間,在預防風險的時候,也能夠更好地引領金融科技與創新型經濟的良性發展。
我國現在引入沙盒監管模式存在一定的障礙,如:“監管沙盒”模式下所進行的實驗中,現行法律無法與之相匹配,即基于實驗的數據而進行法律修改的難度極大,輕易修改法律會破壞法律的穩定性,導致不能根據實驗的結果修改現有法律規范,使得實驗的數據及實驗結果歸于失敗。同時,“監管沙盒”的實驗模式下,特定的實驗區域的實驗規則同區域外的區域不同,在我國目前的大環境下,對實驗區域的選擇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通過借鑒英國實行“監管沙盒”體制的經驗以及結合目前我國的整體經濟及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們應當促成監管沙盒機制在中國的建立,來完善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策略,推進互聯網金融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監管沙盒”模式重視彈性監管模式,即提前將潛在的隱患和風險充分暴露出來,讓政府及監管機構能夠有一個較為精準的把控和調整;對于進入沙盒的企業來說,大大減少了其進入市場的時間與成本,并且能夠獲得更多的融資渠道;而對于廣大的消費群體來說,既可以享受到技術革新所帶來的便利,也能夠幫保障其消費環境的安全。在監管沙盒的環境下,監管機關同初創企業為合作關系,一同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未來發展空間,一同發現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所在,為未來正式投入市場提前做好規劃。
1.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明確“監管沙盒”授權。就我國的現有條件而言,可以充分利用自貿區等作為實驗區域,在現有的法律規范范圍內輔以相關的司法解釋,使得在使用區塊鏈技術的時候能夠有法可依,能夠具體適用某個部門法律。根據沙盒中試驗的情況與市場反饋進行總結與分析,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重點研究把握,并從法律技術層面進行優化和解決。對于其中的重難點及疑難情況,需要進行多次測試,以找到其中的潛在風險,并力圖尋求新的解決方案。同時,監管機構也應當組建專門的區塊鏈立法技術研究實驗室等相關配套設施,為出臺更加優化的監管策略提供更多的技術或法律支持。
2.建立有效的消費者保護機制。沙盒監管運行過程中,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必須制定全面、嚴格、周密的保護機制。首先,必須明確企業對消費者的告知義務,強化信息披露機制,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其次,具體落實消費者損害賠償相關制度。參與測試的企業要具備對消費者損害賠償進行支付的能力,及對相關賠償流程形成體系化規定。最后,構建消費者權益專用渠道,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投訴制度。在沙盒監管運行機制中,對消費者權益損害的賠償,首先應當明確相應維權的路線,明確受理維權的條件、維權流程、維權期限等具有實操性維權辦法,對企業收到的消費者投訴要積極進行反饋。
3.對監管主體明確規定。對“沙盒監管”制度運行機構進行明確,對其授權于組織機制進行細化。設立專門進行沙盒監管的主體,明確沙盒監管機構同時負責進行測試市場后續監督工作。使監管機構對“沙盒監管”運行調試,更加方便進行沙盒制度運轉。通過監管運行機構的明確,有利于將沙盒監管運行經驗進行累計,并促使沙盒監管制度進一步完善。
4.推動建立高效性、專業性沙盒監管。我國“沙盒監管”制度處于發展中階段,對“沙盒監管”制度的引入與本土化改造要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經驗。對“沙盒監管”程序流程進行簡化,以避免企業進行“沙盒監管”流程產生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如推行“快捷沙盒”等。根據監管對象的不同情況調整“監管沙盒”不同運行規則和框架體系。
5.建立加強“沙盒監管”運營中信息交換。在采用分業監管的傳統市場監管模式下,個別企業通過模糊信息與利用認知偏差進行混業經營,導致分業監管不能對整體市場進行全覆蓋式監管。在沙盒監管模式中,通過構建受測企業、監管機構、監管監察機構之間有效的溝通機制,對受測企業在監管沙盒測試中的實時數據共享進行分析與校正,以保持“沙盒監管”運營方向的正確性與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