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喆 肖銳鋒
衡陽市作為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緊跟中央鄉村振興總戰略,全力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2020年衡陽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508.50億元,第一產業占比12.57%,農業產業基礎較為穩??;2020年農業從業人員104.5萬人,占湖南全省農業就業人數12%,農業就業人數適中;2017年至2019年,衡陽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約775.89億元,其中農產品上行交易額40.41億元,農村電商不斷發展。
總量上,2021年上半年衡陽市實現農村地區電商交易額43億元,其中貧困村農產品電商交易額6.32億元。2017年以來,衡陽市電商交易額常年居全省第二。衡南、祁東兩縣于2019年、2020年位列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結構上,按照2018年數據,衡陽市形成了農村電子商務形成了以農產品(占比54.3%)和旅游資源(占比22.1%)為主導的良性農村電商結構;特色上,2020衡陽高新電商產業園正式開園,容納企業300多家,其中“直播間+選品中心”建設模式為中南地區首創,“產業園+政策+人才+基金”的電商產業模式,將引領和帶動衡陽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按照2021年湖南省《支持衡陽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意見》指示要求,打造衡陽市“七縣五區”的“一縣一特”特色農業,做大做強祁東縣黃花菜、南岳云霧茶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政府引領建設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從制度層面夯實農村經濟產業創新基礎。聚焦農產品源頭供應,建立農村經濟創新銷售,建成區域性農產品示范性物流基地。實施農村電商孵化加速計劃,支持引導國內名校在衡設立農村電商研究院、開設“衡陽高新電商產業園”等扶持平臺,推進電子商務與農村經濟的深度融合。
截至2019年底,衡陽市已經形成了兩個電商扶貧示范縣,55個村級電商示范服務站,真正實現了電商入村。當前,衡陽市已經形成了多樣化的電商精準扶貧模式。一是電商企業合作模式。這種合作模式較簡單,依托電商企業日常運營,農民不需具備電商知識,只需簽訂供貨訂單,由企業負責線上銷售和售后服務。二是農民開設網店模式。這種模式在衡陽應用最廣,是指農業企業在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自行開店、自主運營,由網店提供開店指導、商務技術支持。三是引入農村電商平臺。衡陽還引入了一些專門扶持農產品銷售的電商平臺,比如衡陽市鄉村振興幫扶館、扶貧農家小店,建成了超過4000家“扶貧小店”,農戶可以將自家產品放在扶貧小店中進行銷售,平臺來負責引流和宣傳。
以衡陽市為例,2020年衡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05元。其中,經營性收入占比22.41%,在線銷售農產品成為農民致富的一個突破口。例如,衡南縣2018—2019年被評為省級電商扶貧優秀縣,2020年評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以“一店帶一村、一戶帶多戶”模式助力增收脫貧。電商的發展幫助農民突破“農民—原料批發商—原料加工商—農產品分銷商—農產品零售商”冗長的產銷模式,以便農產品批發銷售直接通過在線平臺實現直銷,減少供應鏈中間流轉項,提高農產品周轉率,促進農民增加產值收益。
電子商務促使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的逐步細化、規范化和現代化,生產加工各環節樹立了品牌經營意識。目前,衡陽市擁有“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351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6個。2020年1至5月,衡陽市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30種,同比增長23.5%。衡陽市以鄉村振興為背景,打造了智慧農業,提升了農產品品牌影響力。衡陽開展了農業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建設了縣級農業監測預警物聯網應用平臺,建立并完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身份證”管理體系,為農產品品牌化奠定數字化基礎。同時,加入“直播帶貨”“網上團購”“朋友圈微商”等“互聯網+”促銷手段,并利用“小視頻”“微故事”講述本地農產品品牌故事。
一方面是產業規模偏小。2019年衡陽市電子商務交易額占湖南省比重僅為2.99%,而農村地區電商交易額僅占衡陽市電子商務交易額的6.15%。2020年農村宅基地改革工作在農村土地承包證書下發到位繼續推進。受農村土地產權影響,衡陽市農村電商生產單元比較分散,缺乏龍頭企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是行業分布不均。農村電商以批發和零售業為主(2018年占比57.49%),汽車、通訊器材及五金等其他行業占比極低。最后是農村電商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多數農村電商產品仍處在最初的原始狀態,農村電商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工作比較滯后。
一是缺乏農業頭部企業進駐。盡管衡陽市先后引進了京東、騰訊、唯品會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但其主攻中部地區物流、結算、快遞分撥,并未進入農村電商市場。二是“一縣一特”農產品附加值低。例如:三樟黃貢椒、衡陽臺源烏蓮等地理標志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特殊,廣受喜愛,但多為初級農產品,產品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同質化競爭激烈。沒有形成以優勢特色企業為引領,農村電商產業聚集加快的良好產業環境。
無論是電商企業合作模式,或是農民開設網店模式,又或者跨境電商1210、9610模式,農民如果同時嘗試幾種農村電商模式,反而加重其選擇成本。目前衡陽市已完成幾個精準扶貧模式的探索,下一步則需要從在“產品銷售+服務”的全渠道農村電商為背景,從多種精準扶貧模式中選取1~2種適合衡陽市市情的模式,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典型引領,開展農村電商精準扶貧工作。
盡管衡陽市電子商務發展較快,但一些交通不便、老年人占比較高的地區對電商增收還缺乏足夠認識,因此開展電商扶貧困難較大;還有部分農民群眾受限于教育程度,對電商知識接受能力較弱,對在線渠道的運營意愿不強;另有少數農民群眾對在線交易方式的信任度不高,個別存在抵觸情緒,造成電商推廣困難。以上問題都影響電商助農增收的穩定性。
以衡陽油茶為例,衡陽市持續創建“三黃兩茶”品牌,叫響“高端油茶看衡陽”品牌,加快打造中國油茶第一強市。同時,衡陽抓實農業“三個百千萬”工程,扶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示范園。然而,真正被百姓熟知的農產品品牌寥寥無幾,以至于出現在本地頻頻售罄,在外地卻無人知曉的尷尬處境。此外,“金雁”米業等中國馳名商標、“湘耒蔡倫”農產品區域性公共品牌等本市龍頭農業品牌仍然缺乏全國知名度。
一方面,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為農村電商發展掃清制度障礙。抓緊出臺農村宅基地依法扭轉獎勵政策,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兩權”抵押貸款。另一方面,在保證批發和零售業相對優勢地位的前提下,大力扶持汽車、通訊器材及五金等其他行業在農村地區電商化,推動農村電商各行業協調發展。最后,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增加產業鏈垂直協作關系,加快“三品一標”認證工作,著力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建立“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產品可召回、質量有保障”農產品溯源體系。
一是系統規劃優勢特色產業。制定農村電商優勢特色產業總體方針。征集政府專員、本地專家、龍頭企業、“互聯網+”村民多方意見,在全市范圍內梳理出農村電商優勢產業大類,分類進行產業培育和特色推廣。相關扶持政策和資金重點向優勢產區、重點市縣精準投放,帶動優質農副產品成片發展。二是大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主體。以核心產區為主體培育打造農村電商特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整體發展。深入實施農產品“百企”培育工程,發動鄉鎮農業合作社、家庭種植基地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參與農村電商建設。三是支持中小微企業提質增效。加大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投放,重點增加摘帽貧困縣和“專精特新”企業長期信貸保障,調動中小微企業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積極性。
首先要依據衡陽市情,建議以農民開設網店模式為主,以電商企業合作模式和引入農村電商平臺等模式為輔,以創新模式講好品牌故事。并“產品銷售+服務”的全渠道農村電商為背景,繼續深化與電商大平臺合作,利用平臺“消費幫扶”“出村進城”等活動,快速拓寬特色農產品銷售路,提升地方特色產品知名度。其次要設立扶貧特產免費入駐專區,穩步推廣“衡陽市鄉村振興幫扶館”線上線下運營,拓展貧困戶農產品銷路。完善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及村級“最后一公里”體系,支持省內對口幫扶,優先銷售、消費對口幫扶縣農特產品。
第一,政府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培養農民的電商意識,深耕厚植電商助農群眾基礎。組織農村電商培訓班,以成功案例動員村民,讓農民意識到農村電商的好處。第二,聯合衡陽本地高校,技術人員下鄉傳授農民電商的相關知識與技術,教會農民如何在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增加農民在線運營銷售意愿。第三,開設農村電子商務培訓機構,實行農村電商人才“定制化”培養,長期輸送農村電商人才,形成“一人學會,帶動全家;全村觸網,全村增收”的良性增收效應。
結合湖南省“一縣一特”指導目錄,遵循品牌引領、市場導向、龍頭帶動、集中連片、資源依托的原則,扶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每個優勢產業集中打造一個主推品牌,多措并舉擦亮重點品牌。具體措施有:一是開展線上宣傳,在本地電商平臺投放展示廣告,在社交媒體上進行軟文營銷,提高品牌知曉度;二是開展市級直播帶貨等活動,吸引消費,將品牌推出衡陽;三是開展品牌入駐線下百貨,進入實體店推廣;四是簡化區域公用品牌使用授權機制,規范區域公用品牌的使用和管理,綁定農戶增收與區域公用品牌發展利益共同體。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衡陽市電子商務的發展總體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必須解決農村電商整體基礎薄弱、缺乏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電商扶貧模式重點不明、電商助農增收尚不穩定、農產品品牌效應不突出五個問題,從而達到發展電子商務、盤活農村經濟、實現鄉村振興三大目標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