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義偉
樞紐經濟是以科創為引擎,以“交通樞紐平臺”為硬件載體,以各種“信息服務平臺”等為軟件載體,以制度創新為保障,以優化各類資源分配為抓手,優化升級產業分工體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級的新經濟發展模式。江蘇省連云港市是國家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在國家相關戰略實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充分發揮港城的區位優勢,發展樞紐經濟,對連云港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連云港樞紐地位優勢突出。1994年,國家計委、建設部印發《隴海蘭新地帶城鎮發展與布局規劃(建規477號)》將連云港列為“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依托優越的區位優勢,中國——哈薩克斯坦物流基地(連云港),成為落實“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首個實體平臺。2017年6月,亞歐跨境運輸視頻連線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與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共同宣布開通江蘇連云港——新疆霍爾果斯連接起的“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中哈連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正式成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示范項目。江蘇省政府更是明確提出要提升連云港市的發展定位,江蘇省委領導指出,支持連云港建設成為“一帶一路”交匯強支點。
1.交通網絡日益完善。連云港市地理位置重要,是海陸交匯的戰略要地。長三角地區港口群的“三大主體港”,其中之一就有連云港。國內27個沿海主要港口、12個區域中心港、42個交通綜合樞紐,連云港也各有一席之地。連云港初步形成“一港帶四區”的發展模式,主港區的經過裝卸作業的貨物總量,已由40多年前的432萬噸,發展至目前的2.5億噸左右;集裝箱業務以每年480萬標箱的規模,名列全球“百強”集裝箱港口,五千噸級的列車可直接通達港口;公路對外交通已實現高速化,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340千米,密度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位居前列;內河可通行航道串聯長江、大運河、淮河等水運航道。
2.經濟發展基礎扎實。1984年12月,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設立為“第一批國家級經開區”。全球排名第1的太陽能利用企業、亞洲排名第1的MW級風機葉片制造企業、全國產銷量排名第1的碳纖維生產企業,均落戶連云港。連云港國家級新醫藥產業基地在全國醫藥生產行業中處于領軍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連云港市已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貿易往來。2020年,連云港市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77億元。
3.產業規模效應顯現。連云港市在“十二五”“十三五”時期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醫藥行業33家規模以上企業,年產值已經超過了500億元;新材料制造業現產值超過200億元;新能源制造業年產值超過80億元;智能裝備制造業年產值超過60億元。目前連云港已經打造了以新醫藥、新能源、智能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為代表的區域產業集群。
4.創新環境不斷優化。截至目前,連云港市研發經費占地區GDP的比重已超過2.5個百分點。江蘇第一批“二十項復制推廣改革試點經驗”中,連云港占了6項。其中混拼集裝箱(保稅—出口)等3項經驗為國內首創。2019年8月,“連云港自貿試驗區片區”獲得批準以來,陸續推出新政28條,業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系統的配套政策體系,發揮了積極有效的政策支撐作用。
5.樞紐經濟載體基本形成。連云港市圍繞港口、鐵路、空港和公路樞紐,已形成一批較為成熟的樞紐經濟集聚區。2020年,連云港推動500個市級重點項目,項目涵蓋了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及城建、民生、生態環境、創新創業載體等。全年完成產業投入1450億元,有18個項目被列入省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年度計劃投資約325億元。醫藥集群被國家工信部批準為“國家級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先進制造業集群”。
連云港樞紐經濟已初步形成要素齊全的發展基礎,但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需在現有基礎上,補短板、促提升,優化存量、培育增量,創新發展樞紐經濟的升級版。
1.樞紐經濟要素基本齊全,但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足。2020年,連云港新增加了13條國際貨運航線,覆蓋美國西部、波斯灣、南非等區域的重要國際港口,國內航線通達沿海主要港口,實現江淮流域全覆蓋。連云港已初步形成以港為核心的、較為完善的交通物流樞紐和網絡,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體系基本建立,綜合服務平臺支撐效應初步顯現。但新一輪國家級區域經濟布局規劃中,連云港都沒有處于核心區域或直接輻射區,面臨相對邊緣化的風險,高端資源要素和國際化以及高層次管理和經營人才難以被吸引。連云港城市內部布局較為分散,既增加了一定的通勤成本,同時也很難實現相關產業的集聚效應。東部片區行政管理碎片化問題依然存在,協調成本較高,受此影響,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不得不形成“一區三塊”的格局,涉及三個不同性質的管理主體,資源整合某種程度受到行政體制的制約,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流經濟”要素集聚能力較弱。
2.經濟穩步提升,但樞紐經濟發展思路尚未完全明確。連云港市的經濟規模近年來穩步提升、運行效率不斷增強,具備樞紐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2019年,連云港的GDP名義增速在全省排名第1,實現了超過13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2019年,連云港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近7萬元,按當期匯率折算超過了1萬美元。但連云港樞紐經濟的發展仍停留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市級層面需要進一步加強樞紐經濟的頂層設計。反觀南京2015年就提出了發展樞紐經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樞紐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南通提出著力構建“3+3+1”樞紐經濟格局,建成長三角北翼的經濟中心。
3.交通基礎設施條件較好,但樞紐服務能級有待提升。連云港與周邊港口相比,主要差距不在基礎設施條件,而是航線數量、密度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外貿運輸中,連云港近遠洋航線60多條,以掛靠轉駁航線為主,其中遠洋航線僅有3條。周邊日照港泊位數與設計吞吐能力與連云港相近,航線輻射100多個國家與地區。港口綜合服務能力偏弱,功能較為單一,缺乏與港口物流供應鏈、產業鏈相關的重大平臺。貨物通關時間過長。2018年末,連云港進口通關時間超過87小時,出口通關時間超過13小時。對比先進地區,2019年初,上海進、出口通關時長約為21.7小時、1.4小時。2019年下半年,山東省整合省內主要港口,集中設立了“山東省港口集團”,實現全省港口規劃“一盤棋”。競爭對手動作迅速、發力兇猛,對連云港造成很大壓力。
4.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但樞紐產業布局和結構有待優化。連云港圍繞港口、鐵路、航空、公路等樞紐形成了一批產業集群,但從產業與樞紐的關聯度來看,部分產業與樞紐契合度不高,產業結構有待優化。連云港市6大主導行業中臨港產業占比居高不下。其中,鋼鐵行業在2019年實現產值480億元;化工行業實現產值418億元;石油加工、煉焦等行業實現產值176億元。但據統計,截至2015年,本地整體產業發展對港口的依存度約為8個百分點,在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產業外向依存度最低。總體而言,連云港臨港產業的發展相對落后于客觀形勢發展,沒有與港口發展形成合力。
5.物流發展基礎較好,但貿易便利化程度亟待提升。據調研發現,連云港市不少外貿企業貨物進出口都選擇周邊港,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港口航線偏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價格和服務的問題。自貿試驗區獲批以來,連云港向上爭取的很多都是口岸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往往受制于省內或者區域內已有相關布局而導致爭取難度加大,進展緩慢。說明連云港前期在口岸配套建設和政策儲備方面準備不足,超前謀劃不夠。
1.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連云港積極放大樞紐優勢,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我國發展正在跨越關口,努力實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江蘇省也在落實“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連云港也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任務艱巨。連云港亟需充分發揮樞紐優勢,匯集各種要素資源,搶抓機遇發展樞紐經濟,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2.“一帶一路”支點地位要求連云港提升樞紐服務能級。2019年,江蘇省正式提出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總抓手,推動全省建設對外開放全方位高水平發展的新格局。同時,江蘇正著力推進交通強省建設,提出要更大力度發展樞紐經濟。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的《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連云港市被定位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港口型)。
3.產業強市戰略要求連云港發揮相關產業優勢,培育現代樞紐經濟。江蘇省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推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連云港以港興市,就是要依靠大海“做大做強”,發展臨港大產業。連云港天晴制藥、恒瑞醫藥、豪森藥業、康源藥業等4家藥企的綜合排名,都已名列全國前5,創新能力極為突出。近年來,與連云港城市定位相符合高新技術產業、臨港產業加速發展,以石油化工、鋼鐵冶金、機械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裝備制造業等地區樞紐經濟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4.新一代科技革命要求連云港加大智慧技術應用,打造樞紐經濟創新高地。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將對經濟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連云港建設現代樞紐經濟,應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加快推動大數據應用、智慧產業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打造樞紐經濟創新高地。
連云港以“樞紐+”為中心,提升要素流通效率,增強集聚輻射能力,圍繞交通樞紐集聚要素資源,有計劃地打造特色樞紐產業集群,將樞紐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推進樞紐經濟相關產業與城市融合,把連云港建設成為地區發展中心、綜合樞紐中心、重要產業中心,實現成為“一帶一路”交匯點強支點的戰略目標。
1.全力提升樞紐服務能級。以“一帶一路”建設支點為總攬,在新發展格局、大坐標體系中找準定位,按國家戰略布局,發揮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橋頭堡功能。充分利用好江蘇自貿試驗區、上海合作組織出海基地等重要平臺載體,更大力度地推進改革開放,打造國家級“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以提升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服務能力為重點,提升核心競爭力。服務外貿和內貿需求,擴大遠洋、近洋和國內航線覆蓋面。加快數字港口、智慧港口建設,提升港口在原油、礦石等戰略性物資的吞吐能力,建設高效集約的戰略物資和經濟貿易物資運輸大通道,使連云港成為未來“海上絲綢之路”能源和礦產門戶、中轉及加工基地。建設“花果山國際機場”,打造區域性國際航空港,有重點地打造直飛航線、精品航線。空港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有步驟、有重點地開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航線,開通至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區域熱門國際航線,建設江蘇省飛日、韓的中轉節點。鐵路交通樞紐緊密圍繞國家沿海通道、京滬通道、新亞歐大陸橋做好樞紐建設和運營,加快“沿海高鐵”連云港——鹽城段的建設,聯動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核心區。建設完善港區鐵路專支線,高水平建設港口專用鐵路,前移鐵路貨場功能至港口區域,實現鐵路班列和水運班輪的有效銜接、貨物運輸的高效率多式聯運。
2.推進海港樞紐經濟區建設。加快港口、產業、城市的融合發展,推進海港樞紐經濟區的現代化轉型建設。一是整合提升港口綜合功能。以港口專業化碼頭和10-30kt深水泊位建設為重點,合理把握建設節奏,按計劃建設碼頭設施和港口改造。實現現代化深水港、外貿遠洋干線、中歐集裝箱國際鐵路聯運班列、物流園區(中心)、信息化管理平臺高效對接。加快建設“交通運力強、集聚資源優”的新亞歐陸海聯運通道。二是加大港口服務產業力度。促進保稅物流、港航物流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推進港產聯動發展、創新發展,強化港口對樞紐經濟發展的支撐。做好港口建設與臨港實體經濟體的計劃銜接,依據臨港產業發展和集聚趨勢,有序調控專業化碼頭和深水泊位建設時序、等級和規模,鼓勵與相關產業關聯度密切的貨種運輸發展,推動港口與相關產業互動、互補、協調發展。三是加快發展與港口及臨近區域密切相關的產業經濟。建設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創新驅動、集約高效的開放型產業體系,在臨港區域打造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石化、冶金臨港大工業發展。
3.提升新發展格局中的產業基礎能力。(1)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貫徹新發展理念,利用好國內國際兩類資源、兩個市場,主動適應國家“雙循環”發展戰略,快速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把握國際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趨勢,深度融入國際價值鏈。(2)著力發展數字經濟。建設從連云港直達國際通信出入口局的數據專用鏈路,為連云港經濟體開展國際經貿業務、對外開展交流合作打造更為優質的數字基礎設施,深化連云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數字經濟合作。加快推動互聯網數據開放交換共享試驗區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基礎配套,引入龍頭企業,匯聚人才、技術、資本等各類高端要素。(3)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是國家鼓勵發展的重點產業,圍繞樞紐經濟需求,積極落實國家和省有關物流稅收優惠政策,推動物流行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一是鼓勵物流企業創新新模式、新業態。推動物流增效提質,在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上“加速運轉”。推動國際多式聯運、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保稅相關物流、電子商務快遞物流、公路集散轉運分撥、“智慧+共享”物流等物流體系發展。二是推動物流業、制造業的創新融合協同發展。利用樞紐優勢匯聚而來的各類要素資源,為樞紐經濟相關的先進制造業提供優質、高效的物流服務。三是建設“互聯網+”高效物流。依托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效匯集有價值信息,打通線上與線下環節,建設新一代物流信息管理與共享系統平臺和物流配載中心,促進物流行業的智能化、信息化。
4.系統完善樞紐經濟的配套政策體系。一是服務重大項目建設。樞紐經濟區的重要基建和產業項目優先納入地方的重大項目儲備庫,享受立項相關審批、用地計劃安排和資金扶持方面的優惠政策。對具有一定潛力、引領示范帶動作用較強的項目,可以加大幫扶力度,按照國家規定優先給予相關優惠政策。二是推動樞紐經濟相關產業發展。加大企業培育力度,落實各項稅費減免政策,精準確定樞紐經濟相關的產業發展目標與定位。三是落實財政金融支持。妥善安排各類專項資金,促進樞紐經濟區經濟體的全面協調發展;促進政府、企業、銀行等各方的合作,在上市、融資、風險投資、并購重組等方面,為樞紐經濟區先進企業和重要項目提供服務。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樞紐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四是支持口岸功能完善。完善口岸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口岸軟硬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