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琪
近年來研究晉商的熱度逐漸提高,幾乎成為一種“顯學”。太谷,作為晉商故里,具有極其豐厚的晉商文化資源,其中,代表北方民居建筑水平與風格的晉商大院,就是一種典型的晉商文化資源。
晉商腹地祁縣、太谷、平遙等地,有相當數量的晉商大院,目前,一大部分晉商大院已被完成修復、開發。太谷城北田家后趙家大院——即趙鐵山故居,作為典型的晉商大院,目前依然未走入人們的視野,近年殘破漸甚。
綜合考慮趙鐵山故居的建筑規模、建筑價值、文化價值,認為趙鐵山故居具有重要的修復、開發價值。
趙昌燮,字鐵山,一字惕山、鐵柵,號漢特,別號褧齋,晚年亦字省齋,是清末民初山西有名的書法家。
趙鐵山故居又名“趙家大院”,在太谷城內田家后街,現家宅尚存大半。趙家大院平面布局為多所橫向排列成長方形的院落,是由多個四合院的基本單位組成,建筑宏偉華麗。此宅是作為名人住宅和典型建筑的代表。
趙氏住宅區在家宅巷之北:平面布置為最東院、東大院與新院。此宅分三個時期建成,最東院建筑較早,名“種福園”,為祖祠;東大院為“老院”,當地居民稱之為“樓院”,包括東院與東偏院,為趙氏兄弟桂山、云山、漁山居住;新院是指東院西的三處院落,東面是“拔貢院”,“拔貢院”西南是“心隱庵”(俗稱私塾院)和西面的西院(俗稱“書房院”),拔貢院與西院建造晚些,建成于公元1909年。
趙鐵山故居是太谷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各處院落采用“里五(七)外三(五)隔過廳”的傳統布局,南北為樓,二至四進。建有斗拱飛椽,抱廈門樓,精美華麗,梁枋都有彩畫,雖30余年未加修繕,但部分格扇,正脊雕花陡板、雀替斗拱尚存。宅第內多數居住建筑為保溫起見,內用土坯外貼青磚。主體建筑僅家宅內的大過廳拆毀,其他尚完整。西院(書房院)是民居庭園向宅園過渡的一種建筑形式,呈一種極有生趣的建筑布局。現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雜院”,外姓居民常年租賃居住,故居外圍建筑基本已被拆除殆盡,違規建筑肆意亂建,門廳壁畫嚴重剝離。其中,拔貢院相對保存完整,但仍有大量違建和損壞。
拔貢院的庭院北端為拔貢院大門,有垂柱貼墻門樓(太谷俗稱“倒掛門樓”),門樓下懸“拔貢”二字匾,門側有拴馬椿二,門前石階三級,下鋪石條通至西院,西院入口設一秋葉形小門,上題磚刻“礙眉”二字。拔貢院門樓及南廳磚框花窗極為華麗,北有云紋梁頭,今尚完好。“拔貢”匾已丟失。拔貢院分窗后兩進,為“里五外三隔過廳”形式過廳五間、正廳三間都建有斗拱,過廳檐柱,金柱有賦金粉殘跡,正廳前有卷棚抱夏一間,今廳內格扇尚存,極為精致。正脊磚雕文房四寶。琴棋書畫,中央“三節樓已殘,香爐、花瓶等磚雕飾尚完好,此為鐵山先生居室。本覽東西廂均為一坡頂,正脊有葡萄、牡丹、蘭花等花卉臉飾,十分講究,此為鐵山先生內宅,建筑造型瑰麗,唐磚對縫,尤以正脊裝飾花式繁多,木結構部分均加彩繪,雕梁畫棟,堆金瀝粉的“上五形”,裝修十分講究。
在清代的商界中太谷是很有名的,出過不少的商業巨子。趙氏家族在清末商業上經營范圍極廣,經商、讀書并重,他們不滿足于此種封閉、呆板的庭院環境,故而在局部空間采用壓低建筑高度以使庭院顯得寬敞、透光,并點綴些比例、尺度合適的園林小品,如書房院,其第一進院子就打破了四合院左右對稱的格局,庭院中雖沒有植樹掇山,但已滲入典型的園林建筑,這種非對稱的形式造成了空間形體的多樣變化,給人以輕松、活潑的感受,有助于產生另一種氣氛和藝術感染力。
趙家大院中園林最富特色,少花木、山水。比起江南宅園來更顯得單調、擁擠,可它確實又存在著一種古樸、厚重、粗獷、淡雅的原始美。拔貢院的庭園占地小,地面無起伏,而且常呈方形或長方形,所以只能用大小對比,高低相稱,虛實互映,遠借近隔,以達到小中見大、虛中有實的境地。因需處處考慮到深園的峭壁山,既打破了墻的直角,還造出了山水等景致,可謂匠心之神妙。
由于年代久遠,趙家子孫已大多搬離宅院后,大量當地居民搬入宅院對整個建筑園林以及室內陳設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在居住和使用過程中多次改造建筑外形和室內結構,對復原造成了極大的難度。
拔貢院是現今趙鐵山故居保存較完整的院落。主要分為拔貢院正門(門廳)、外院(包含外院動、西廂房)、過廳、內院(包含內院東、西廂房)、正廳。拔貢院整體占地615.6平方米有余,整體院長34.3米、寬15.2米;其中外院長14.2米、寬15.2米占地面積約215.84平方米;過廳長5.9米、寬15.2米占地面積約為89.68平方米;內院長16米、寬15.2米占地面積約為243.2平方米;正廳前有卷棚抱廈,為趙鐵山先生的內宅;正廳抱夏長3.8米、寬1.8米面積為6.84平方米;正廳長4.4米、寬15.3米占地面積(包含抱廈)約為74.61平方米。拔貢院斗拱、過廳檐柱造型美觀;垂柱貼墻門樓莊重大氣,可想見當年此院之華麗,宅中常置盆花,主要擺放在大客廳、新客廳和撥貢院正廳,每次擺花約有20~30盆,以冬令花卉為多,有臘梅、桂花、晚香玉、菊花等。此院可作為清代末期建筑風格的范例。
趙鐵山故居是太谷區范圍內最具代表性的晉商大院之一,對其建筑形態、園林景觀、室內陳設進行試探性地復原研究,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理清建筑整體上的現狀,對后加建筑進行厘清劃定,以期最大可能剝離后期建筑的擾亂與干預,復原故居原貌,重現其大院風采。
趙鐵山故居如果得以修復,是可以與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相媲美的又一處晉商大院。趙鐵山故居的復原與開發對太谷區的古城開發與保護有極大的意義,也對宣傳趙鐵山書法藝術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能擴充完善太谷區晉商文化旅游資源。增強當地政府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對晉商大院文化的保護意識,可提高有關部門對開發利用的重視。同時晉商大院文化品牌不僅融入了旅游業發展,也帶動了服務業等多個行業的發展,形成以晉商大院文旅為中心的產業鏈,推動各行業間的聯動發展,推動山西經濟快速發展。
1.拔貢院門樓。拔貢院門樓作為拔貢院的最前端的“門臉”損毀相當嚴重的,在復原工作中,在不對現存建筑結構的破壞下,拆除墻壁上的電表箱、纏繞在門前的大量電線以及在窗前的防護欄;拆除懸掛的破損燈籠,拆除位于拔貢院門樓右邊的后期違建倉庫。清理整個拔貢院門樓前空地上的黃土以及鋪設的紅磚,使被掩埋的三級石階重見天日。對墻面上大量貼對聯以及膠水的痕跡由專業人士盡可能細致清理露出其本來面貌。參照三多堂等宅院復原的成功案例,尋找專人復刻原門樓下懸“拔貢”二字匾,使整個門樓基本恢復原狀。
2.過廳。過廳位于整個拔貢院中部,長5.9米、寬152米;整個過廳占地面積約為89.68平方米。整個過廳在拔貢院建筑中損毀是最為嚴重的,首先要拆除后期居民建造的水泥地臺、臺階、由紅磚砌成的院墻以及排水系統,恢復原有的三層臺階;拆除在房梁、橫梁以及立柱上的電纜以及支架,恢復整個房梁橫梁以及立柱的本來面貌。其次把封堵住的左右院墻上的小門恢復使其能從拔貢院通往左右兩個院落;過廳的門窗已全部被更換,最初的門窗結構已經完全損壞,只能采用現代材料按照保留完好的窗戶進行仿制,使整體風格統一。最后重新建造過廳正面右邊的墻體結構,恢復其建筑的完整性。
3.其他。針對趙家大院安排前期實地考察,對趙家大院每一處院落進行仔細測繪,對院落建筑構件如石雕、木雕、磚雕進行繪圖,對整個院落需要建筑修復之處進行詳細的破損描述、拍照,如實反映情況。結合文獻資料記載與后人訪問,記錄建筑形態與民居生活環境,盡最大可能恢復趙家大院各個院落的功能區劃分。整理現存太谷趙氏家族所有資料,進一步進行室內設計效果圖繪制,趙家大院旅游景區效果圖繪制,梳理參觀旅游路線,更可以在此基礎上探索互動浸入式、文化體驗型的晉商大院。
以趙鐵山、趙云山、趙漁山、趙桂山四兄弟書法、繪畫資料為中心,搜集整理歷代晉商人物書畫作品、事跡;以趙鐵山捐贈山西省圖書館三萬冊古籍碑帖為核心,梳理晉商藝術品收藏事跡。此外,整理晉商對戲曲等其他藝術的貢獻,歷代晉商在書法、繪畫、篆刻、戲曲等方面的藝術成就與事跡,為趙家大院室內陳列展示的內容制定初步方案;室內陳列展示還可以與藝術教育相結合,設定以紅色為主題的展陳內容,從而把休閑旅游和紅色教育相聯系,讓大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藝術魅力,創建書畫、碑帖愛好者的聚集會所,提供交流會務場所,讓社會各界廣泛人士參與到晉商大院文化資源的積累過程中,擴大愛好者對晉商大院文化旅游建設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同時設計相關題材的文創產品,便于銷售推廣,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定期宣傳關于趙家大院的相關信息,通過開展校館合作進校園進行宣講、到大院中采風考察,印制便于解讀宣傳的書籍、畫冊,創新宣講方式,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宣講、解讀,利用自媒體方式如:抖音、微信公眾號、小程序、APP等助力趙家大院文化旅游宣講;利用當地文化旅游專刊、網站及傳統媒介:廣播、電視、報紙等進行宣傳,特別是現在利用信息技術手段5G,開通趙家大院直播賬號,利用短視頻平臺吸引客戶眼球,便于宣傳。開發創新VR體驗式項目,在觀賞影片時調動視覺和聽覺等感官,身臨其境感受場景中,獲得心靈上的震撼、觸發精神上的感悟。在眾多現有晉商大院開發展陳方案中走出具有趙家大院文化特色的開發之路。
山西古建筑尤其是民居,在全國是有名的。太谷的建筑園林更加富麗堂皇,富有地方特色,所以太谷的古建筑在20世紀30年代已引人注意.不少專家進行調查研究,編撰為專著,進而根據文獻資料及現實環境,探索游客心理需求,整合資源,分析投資需求,擬定市場開發規劃。因此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價值,打造晉商大院的文化旅游品牌。突破山西各地區文化資源零散式分布和高成本開發的限制,科學整合各地區晉商大院的文化資源,運用聯合營銷方式,整體打造晉商文化品牌。建立一個整體的旅游體系,包括文化旅游路線、教育基地、文化創業產品等。通過文化藝術的深層次吸引力,增強游客浸入式體驗感,制定合理引導景區文化建設與市場發展的方案。通過旅游業和文化資源聯合起來,打造晉商大院研學專題旅游線路,提升晉商大院旅游資源的影響力,增強對文化價值的重視度和認同感。太谷趙家趙鐵山為近500年晉商史上藝術成就最高的人,在書法、篆刻、指畫上都享有盛名,政府若能將此宅第列為區級(或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將其故居開發為晉商藝術博物館(趙鐵山紀念館),一是可作為紀念名人,二是要稍加修繕規劃,就可作為一座太谷民居的典型建筑加以保護,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趙家大院是晉商大院中最具文人氣息的宅院,也是較為稀見的園林式北方大院,深入研究趙家大院建筑與文化,對深入探索北方園林設計史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趙家大院如果得以修復并進行文旅開發,是可以和喬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相媲美的又一處晉商大院。趙家大院的復原與開發,不僅能擴充完善太谷區晉商文化旅游資源,對太谷區古城開發與保護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與示范意義,對宣傳趙鐵山書法藝術,傳承晉商藝術家的文化精神,亮出晉中文化名片也可以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促進山西晉商文化繁榮發展,通過強化先進文化在人們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引領作用,進而提升晉商大院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