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燕紅 李裕琢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各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不斷深化。會計人員的工作職能正由傳統的核算職能逐漸向管理職能轉變,企業對會計人才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提出推進新文科建設,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部門聯合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強調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打贏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在此背景下,擔負著技能型人才培養重任的高職院校,同樣應回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按照新文科建設理念,實現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開展新文科會計人才培養,首先應厘清新文科的內涵。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新文科的內涵和特征進行了界定。有學者認為,新文科是對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和思維突破,“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1]。還有學者認為,對于新文科的理解,應從以下三方面特征來加以認識:一是新科技革命發展和新技術廣泛應用的社會環境變遷轉變了文科學術研究的觀念,創新了文科科研的方法和手段,為文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式;二是社會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新文科人才;三是新文科要立足國情,增強中國特色話語權,提升國際影響力[2]。此外,有學者指出,應從四個方面理解“新文科”的“新”:一是新科技革命與文科的融合化發展;二是歷史新節點與文科新使命;三是進入新時代與文科中國化;四是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國際化[3]。
理論界對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改革問題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課程體系改革。有學者認為,應開設一些新的會計專業課程,課程設置要體現四個融合,即多學科思維融合、產業技術與學科理論融合、跨專業能力融合以及多學科項目實踐融合[4]。高等院校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應將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相融合,激發學生發展潛能,設置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實訓課,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設置經濟、管理、金融、法律等專業拓展課和職業道德、企業倫理、組織行為學等通識課程,實現相關學科協同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夯實職業操守[5]。二是教學方法改革。有學者認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方法,借助情境教學以及翻轉課堂、微課教學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更好地投身到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中[6]。三是實踐教學改革。有學者認為,高校要探索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教學模式,著力搭建多元化的專業實踐平臺,使學生在實踐中建構知識和能力[7]。
可見,學者們對新文科的內涵以及新文科會計人才培養問題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通過對相關研究進行檢視可以看出,對新文科會計人才培養問題的探討,多針對普通本科教育,而對高職教育則鮮有論及;并且,對會計人才培養的研究多數還停留在一般性理論描述,而對具體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方法的研究尚不夠充分。結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新文科的突出特征在于跨界融合,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在于技能養成,而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無疑是當前數字化背景下教育教學的應有之義。因此,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理應成為新文科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的邏輯主線。以此為基點,通過對傳統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進而建構起新文科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1.課程設置固化。目前,一些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仍較為固化,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公共選修課。專業基礎課一般以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稅法、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等為核心課程,這些專業基礎課程能保證學生具備必要的會計核算、稅收法律法規、財務軟件操作、資金管理、財務分析等專業知識,但無法滿足管理型會計人才的培養需求。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普及,企業更需要能對大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的會計人才。現有課程缺乏智能財務、財務轉型發展、跨學科交叉型課程,無法滿足戰略性、創新性、融合性和發展性的新需求[8]。并且,課程設置多以服務于工業企業為主,對其他行業涉及較少。
2.教學內容陳舊。當前,高職會計教材雖然種類繁多,但有些教材內容相對滯后,未能及時根據會計準則、稅收政策變化更新內容,無法與企業最新業務內容接軌。教學內容對課程思政理念體現不足,對會計最最新發展成果融合不夠,教學內容缺乏創新性。
3.教學方法單一。一些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仍以PPT講授為主要形式,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多為被動接受,參與度較低。盡管學習通、微課等新形式也一定程度上應用于教學,但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法、體驗學習教學法等探究式、參與式的教學方法應用不多。
在新文科背景下,按照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高職院校應建立“兩核心、四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兩核心”,是指以“立德樹人”為核心,養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重基礎、強能力”為核心,夯實學生財務技能,提高學生的財務應用能力、信息能力、管理能力、創新創業等能力。“四融合”,是指“會計專業理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信息技術”等知識交叉融合,保證核心目標的實現。具體措施如下:
1.理論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上,除傳統會計課程外,高職院校還應開設商品流通企業會計、酒店會計、旅游企業會計等課程,以滿足學生將來進入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同時,在當前數字化背景下,為了強化學生的數字知識和技能,應增加一些數字技術類課程,如數據采集與統計、數據財務分析、智能審計、人工智能等課程。當然,數字技術課程的設置要根據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專業課水平和學習能力進行設置,要循序漸進,避免操之過急。此外,按照跨界融合的人才培養理念,設置法務會計等交叉學科課程,以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開展新文科背景下的會計教學,要緊密結合經濟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和商事制度改革的新舉措,尤其要重點關注平臺經濟以及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改革給會計工作帶來的新變化、新要求,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
2.實踐課程改革。高職院校應改變原來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設置結構,大力提高實踐課程比重。實踐課程具體分為理論課實踐和綜合實踐,理論課實踐多為專業課實踐,教師可在講解完理論內容后隨堂或期末集中進行,這類實踐課可在學校的各類實訓室完成,教師應盡量提高實踐課比重,增加實踐內容考核比例。綜合實踐在于對學生各科知識的綜合考核及綜合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企業實習、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實戰演練等多種形式進行。企業實習是檢驗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最普遍的一種形式,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會將企業實習安排在畢業前的最后一年進行,學生通過實習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為了讓學生及時發現自身不足,可以在畢業實習前,每個學期末實行分階段實習,實習時間為2~4周。分階段實習可以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到工業企業、商品流通企業、酒店餐飲企業等不同類型企業實踐,分階段實習可以讓學生更好了解不同企業工作流程、業務處理方法等,也便于學生和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實習情況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學生通過分階段實習也能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的動力。技能大賽是對學生專業知識、實踐能力的另外一種檢驗形式,高職院校應積極組織大賽,鼓勵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企業經營大賽、會計技能比賽等,為學生搭建展示技能的平臺,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創新創業實戰演練是將學生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相結合,為學生搭建一種“邊講、邊練、真實化、情境化”的實踐模式,學生分組創建企業,完成企業業務流程及業務處理,學生在創新創業實戰演練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財務管理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雙提升[9]。
3.教學內容改革。會計知識更新較快,教師需要及時了解會計準則、稅收政策等的變化,選擇最新教材,更新授課內容。學校也可以和長期穩定的實習企業合作共同編寫教材,此類教材以真實的工作內容為依據,能反映企業最新的經濟業務內容,理論結合實踐使教材實用性更強,能滿足職業崗位需求。教師與企業人員共同研究編寫教材,也是教師自身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提升的過程,教師實現“教、學、研”一體化才能更好地將最新知識傳授給學生。現在一些職業技能證書的社會認可度比較高,教師可以把職業技能考試內容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將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融入教學內容之中。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講授會計專業課程時,應將體現誠實守信、守法合規的經典案例引入日常教學之中,實現會計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培育和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4.教學方法改革。積極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將任務驅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探究式、參與式教學方法引入教學之中。具體而言,學生可以事先分組,小組根據任務展開分工,各司其職,這樣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需要自己主動學習,分享收獲。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有很強的成就感,是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通過分工協作,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等。
5.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新文科背景下,各學科知識要實現交叉融合,協同發展,必然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高職院校多數教師會計理論知識較強,但在如何將會計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學、如何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等方面還有待提高。鑒于此,學校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思想觀念,使教師認識到改變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加強教師團隊建設,打破專業、學科壁壘,實現團隊成員優勢互補,促進教師團隊知識體系的更新;再次,注重教師培訓,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參與學術交流、經驗分享等;最后,完善相應的激勵、保障制度,激發教師不斷學習提高和參與教學改革的熱情。